恐懼與剝削

◎ 陳冠甫

在大眾情緒被某些議題挑起時,社會氛圍的集體控制力顯得異常的強大。尤其當議題涉及到女性、性關係、上與下、特別身分(宗教或教育人員)等元素時。

從房思琪小說內容的影射到人肉搜索:防師騎現象,讓多數人潛意識下的不安被擴張放大,究竟是這事件可能涉及犯罪的本質令人惶恐?抑或是對自己也可能被支配的恐懼所導致?如果不跟著其他人一起同聲譴責、究責,自己或周圍的人似也會因而陷入危機當中。

但也因這種恐懼感的散播,被無形氛圍所控制的輿論,顯得格外的危險,容易失去理性的判斷;更甚者,若是基於其他動機(誓言拿出政治生命作賭注的政客),而包裝在正義的大纛下,亦無法輕易察覺。這又何嘗不是社會體制變相對主角的性剝削呢?既然如此,這些輿論的正當性是不是格外的偽善呢?

(作者為律師,台北市民)

 

◎ 林佳均

遭懷疑讓台灣女作家自殺的補教「狼師」真實身分,遭到民進黨議員蕭永達直接召開記者會點名,也引發社會各界對各家媒體為何不願意公開狼師姓名,反而用化名等方式報導新聞的質疑聲浪,而媒體紛紛以「新聞自律」作回應。律師李宣毅、媒改盟以及民間司改會都稱自律行為其實為好現象。

從幾個月前陳姓小模被殺害事件,當時許多媒體提供嫌疑人的真實姓名、照片等個人資訊,遭到網友群起肉搜,嫌疑人的臉書被許多「正義魔人」留下上萬則不堪言論,其中也涉及人身攻擊。然而事後大逆轉,嫌疑人洗刷冤情被釋放後,許多曾留言的網友也紛紛回頭刪文。台灣網民習慣沒有足夠證據時的肉搜、公審行為,時常使當事人往後的生活非常大的不便。更何況案情攸關到性侵、死亡時,這些行為也只會造成受害者家屬的二度傷害,甚至也是對死者的不尊重。

媒體公不公開真實姓名根本不是重點也不偽善,這充其量只是個稻草人,質疑這件事反而使人懷疑是要滿足欲公審這件事的人而已。當媒體開始有意識地維持該有的職業道德時,身為能自由發布訊息的閱聽人,也應當做好最後一道防線,不要再散布未經查證的資訊了!

(作者為中正大學電傳所研究生)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