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一例一休突然又變成最棒的政策

賴揆昨拍板通過《勞基法》草案,千名在行政院外抗議的勞工,怒將標語丟向行政院。合成資料照片

谷懷中/智庫副研究員
 
一例一休真是公共政策的一大謎團,從未有一個政策像它一樣,人人都幹譙。官方的支持率超低,資方覺得利益受損,勞方也抗議連連。終於,賴內閣決定要修改這個政策,沒想到過去把這個政策嫌到不行的勞團,卻開始捍衛舊版的一例一休。
 
還記得去年推動一例一休時,勞團抗議連連,連立委柯建銘都因此被打。不過,在行政院推出新版本之後,一例一休突然成為最棒的政策,同一群勞團現在出來捍衛舊制度。他們說,一例一休實施之後,平均工時降低了,工資也減少了。
 
勞團當然可以反對新版的一例一休。不過如果舊版一例一休像他們說的這麼好,那當初是在反對什麼?這難道不是為反對而反對嗎?再進一步問,如果他們只是為反對而反對,台灣社會需要跟著這群以抗議為業的人起舞嗎?
 
勞團與覺青們有一個浪漫的想像,那就是認為政府有能力透過訂定法律,直接改變人的所得與經濟條件。我們都希望政府如此萬能,那世界上就沒有窮人。可惜的是,共產主義國家早就做過這個實驗,而每個前例都是慘澹收場。
 
在資本主義裡,國家也要順著市場的力量走。只能微調引導,不可能強勢主導。現在的台灣,就是有一群人的收入不夠生活所需,需要靠加班費來補足,說來殘酷,但這是現實。舊的一例一休以缺乏彈性的強制例假和過高的加班費,用成本限制了他們加班的機會。
 
這群人才是《勞基法》應該保障的弱勢勞工,但是他們的加班機會卻因為法律規定受到影響。因為成本過高,雇主轉而請臨時工填補旺季或急單所需的人力。而需要加班費補貼家計的勞工,只好也到別的公司兼差。也就是說,原本應該留在原公司賺加班費的人,只好紛紛到其他公司當打工仔,賺比較低的時薪,當初立法的好意反而弄巧成拙。
 
覺青可能會說,賺不夠的答案不該是加班,而是要改善低薪,最好把最低工資拉到三萬,也要把通勤時間算進工時。但只要對資本市場有些常識就知道,這樣做只會讓更多弱勢的人失業,也讓住得遠的人找不到工作,再次弄巧成拙。
 
美好的想像誰都會,但照他們的做法去實驗,受害的永遠都是最辛苦的一群人。有些人喜歡領少少的薪水,在工時很長、勞動條件很差的社運或勞團工作,把抗議當成一生志業,這是他們的自由選擇。但很多勞工想要養家,想要支持孩子追求夢想,人各有志,這種事情很難說誰比較高尚。
 
新版《勞基法》修正的挑戰還在後面,除了抗議不會停之外,執行面才是真正困難。政府要怎麼改善勞資協議涵蓋率低落的事實,怎麼把關極端案例的過勞情況,怎麼讓現在無所適從的地方政府能有效執行,這才是賴內閣及勞動部的考驗。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