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怕《返校》?

關於台灣的「白色恐怖」,周婉窈教授曾在其著作《台灣歷史圖說》中提到:「截然不同的歷史經驗,造就截然不同的歷史記憶。了解『非我族類』的被害史,並且納入自己的記憶,是需要一些想像和超乎現實的普遍關懷」。如今(2019年)台灣出現以白色恐怖時期為背景的電影《返校》,竟以「恐怖片」(有著「超乎現實」的鬼魂等驚悚元素)的型式問世,且甫上映即獲得熱烈迴響──則不知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巧合了? 

然而這部改編自同名暢銷遊戲軟體的電影,就像台灣其他涉及政治議題或歷史事件的影視創作一樣,總是會引來兩岸程度不一的「政治騷擾」(而且,這種騷擾卻不一定來自官方)。

例如,本片一推出,就傳出在中國與香港上映受挫。然而據該片監製李烈受訪時表示,因為中國的電影審查制度,不容許「鬼」和「師生戀」在電影中出現,所以電影公司一開始就放棄在中國上映的打算;而香港則先是傳出網路宣傳遭人惡意刪除,後來上映日期則遭「技術性延遲」。 

而在台灣,因為大選將至,本片的「政治色彩」自然成為藍、綠攻防的焦點。例如,電影甫上檔,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始作俑者?)主政的高市府即遭質疑「刻意」不支持該片(文化局前局長尹立指出,《返校》是由「高雄人」參與投資,以往高市府投資後會協助行銷,但這次市府卻毫無行動);而另外也有許多人擔心,《返校》的叫座,可能傷害國民黨選情,而批評這是(民進黨政府的)「文化助選」(該片曾獲得文化部的1600萬輔導金)。

看來《返校》不止內容恐怖,戲外似乎也讓許多人感到不安;然而,不安所為何來?誰會感到不安?為了避免劇透,以下將只針對戲外部分,作一分析,或許更能感受到,在台灣拍攝政治題材的影視作品,其難處及尷尬。 

首先,當然是「中國因素」!說來悲哀,台灣的藝術工作者,從戒嚴時期的「人人心中有個小警總」,到現在幾乎已淪為「人人心中有個小北京」?在以中國市場馬首是瞻的台灣藝能界,其自我設限的程度,光是藝人的言行(暫且不論其創作內涵)如果片刻「不顧北京反對」,竟然就已經顯得難能可貴了,更遑論《返校》這種有鬼怪又涉及政治議題、且一開始就放棄中國市場的電影是何其「壯烈」了。 

但照理來說,如果中國(官方或民間)對台灣的白色恐怖歷史,有一定程度認知的話,對本片毋寧應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才對?因為回顧歷史,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是要對付共產黨的,不始於台灣,其本質就是「國共鬥爭」的延續。所以揭發這一段慘酷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並無損中共政權的「正當性」(只是,台灣人何其無辜)。 

其次,包括《返校》在內的政治題材電影在台灣,之所以會顯得尷尬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一直沒有完成轉型正義!因為官方和民間對許多政治事件並沒有共識, 所以長期以來,造成許多政治事件「只有被害人,卻沒有加害人」的荒謬情境。這除了對受難者後人不公,也讓白色恐怖或威權統治時期的既得利益者及其繼承者失去反省的機會、甚至反撲,成了轉型正義中的「另一半的人」。

在此社會氛圍中,投資者和創作者,要考慮拍攝政治題材的電影時,總是有所顧忌:怕得罪「另一半的人」?甚或兩邊不討好(我們千萬不要忘了,絕大多數的電影都是商業電影)?但這的確是台灣的獨特現象!試想,當好萊塢拍黑人爭取人權的故事,或韓國拍「光州事件」……創作者或投資者為何幾乎都不用去擔心得罪「另一半的人」? 

南洋有句俗諺說:「當應該低頭走路的人,昂首闊步時,山河是要崩壞的。」在轉型正義尚未完成的台灣當下,《返校》的出現,至少可以讓那些「當應該低頭走路的人」,暫停腳步,而低頭思過片刻吧。

< 資料來源:《蘋果新聞網》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