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1940年比利時悲劇在台灣重演

拜讀余茂春教授〈台灣的意義〉有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與比利時為防德國再次入侵,於1920年簽定《法比軍事協定》,締結防衛同盟。在這個框架底下,法國是比利時安全的後盾,比利時提供法國不可或缺的戰略縱深,以利應變,雙方關係可謂唇亡齒寒。

然而隨著希特勒上台,1930年代中期歐洲再度戰雲密布。比利時為避免刺激德國,引來戰禍,改採外交中立政策,於1936年三月廢止《法比軍事協定》,維持多年的防衛體系宣告中止;除非德軍入侵比利時,法軍方可進入比國境內。

1940年五月十日,德軍入侵荷蘭與比利時,英、法兩國匆匆派兵入境協防。儘管英法聯軍早就完成應變計畫與協防準備,但在德軍「閃擊戰」凌厲攻勢下,救援行動還是以失敗告終。荷蘭、比利時與法國先後投降,33萬英軍雖緊急從敦克爾克撤退,成為日後反攻歐陸的主力之一,卻也丟盔棄甲,狼狽至極。

日前,美日兩國外交與國防首長舉行二加二會談,討論印太與全球安全,再度強調台海安全重要並鼓勵兩岸和平解決問題。然而,台灣當前的處境實不下於1940年的西歐。儘管當時英法已因應比利時政策轉變,完成戰時編組聯軍,迅速至法比國界以北大約50公里的戴爾河建立防線之種種規劃,但已喪失主動在先,德軍出其不意從阿登森林區攻入比境在後,殺得英法聯軍無力招架,這區區50公里可說是攸關勝負的一道「鴻溝」。

7日舉行的日美二加二會議本預定在華府舉行,但受疫情升溫影響改為視訊會議。左上為日本外相林芳正與防衛相岸信夫,右上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下方為因染疫隔離中的國防部長奧斯汀。(美聯社)

7日舉行的日美二加二會議本預定在華府舉行,但受疫情升溫影響改為視訊會議。左上為日本外相林芳正與防衛相岸信夫,右上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下方為因染疫隔離中的國防部長奧斯汀。(美聯社)

 

 

雖說台灣與日本相距不遠,從與那國島甚至能直接目視台灣中央山脈,但此距離畢竟是一道「鴻溝」。從解放軍近年來所展示的武器裝備及透露之訊息,顯示他們已成竹在胸。此亦凸顯戰前準備的重要,所謂「打仗打在開火之前」,就是這個意思。1940年的失敗雖咎在比國,但各國若未建立完善的應變機制,造成的隱患實不下於當年的比利時。

誠如美國海軍官校余茂春教授在〈台灣的意義〉一文所述:「台灣需要世界各國力挺,世界也需要台灣」,隨著情勢日益緊張,各國也不斷表示關切,然平心而論,如何跨越「鴻溝」,還是需要各友台國家及早妥善因應。唯有如此,台灣方可與全世界各種良善力量共存共榮。

(作者為前國防大學戰爭學院上校教官,世新大學助理教授)

同島一命 民主意義之所在

◎ 張月環

全國矚目的中二選區補選及罷免林昶佐案,終於告一段落。雖然這次國民黨的策略失敗,然而面對顏家眾多占地、違建、捷運轉彎之爭議,林靜儀只贏7840票,罷林昶佐也有五萬多人同意罷免,民主勝利的同時,也嗅出台灣分裂的危機。

面對中共戰機幾乎天天擾台,我們沒有分裂的本錢。沒錯,台灣是民主自由的國家,要面對多元的聲音,但我們更希望這聲音是前進的力量,而非空轉。國民黨報復性的罷免,宜適可而止。余茂春教授說:「台灣擁有全世界最成熟、最高水準的選民,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我們應以此繼續努力共勉,讓台灣確實成為自由民主的意義所在。因為,同島一命,社會不能再空轉!

(作者為屏東大學兼任教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