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約精神,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嗎?

這些天又傳中國疑似政治卡關我國的漁產品,這對兩岸貿易圈來說,從去年的鳳梨和釋迦事件,早有警訊可循,業者應不至於太意外。

我國鳳梨釋迦去年被中國無預警封殺,我國近期向日本遞件申請鳳梨釋迦鮮果輸入。(記者楊媛婷攝)

 

 

在國際貿易來說,契約精神是首要的遵守默契,而法律才是其次,甚至可說是所有做生意的共識。每次兩岸貿易的問題,我們都可以看出中共單方面、突然宣佈卡關和退件的消息。為何我們台灣與世界其他國家貿易不會發生類似案件,偏偏只有跟中國才會頻頻發生?一般在國際慣例,若是當地的政令更動,以及個案發生問題,都會有所謂的緩衝期和溝通協調,尤其華人做生意向來講求「和氣生財」,而若有「其他意涵」,當然不按理出牌的狀況,也就能理解其中之邏輯。

做生意講究風險評估和分散,在去年的鳳梨和釋迦事件後,不少業者就知道需要「戰術移防」。政府不會限制人民和業者,與現階段未被列為拒絕往來國之旗下業者,進行合法貿易行為,當然政府會給予建議和鼓勵方針,若是將兩岸貿易作個比喻,渣男之行為有違道德但不觸法,然而大眾都知道要儘量避免與渣男交往,以及教導如何識別感情騙子。若有人仍要冒險嘗試,政府與他人也無權干涉,但若渣男現出原形,使得另一方受到傷害,民間團體除了給予事後的幫助和支持,政府也會給予相關的疏導和救濟。不過跟渣男交往的悲慘經歷,若要將責任都怪罪給政府,也說不通,為何不敢正視、面對事件的加害者呢?

我們與中國貿易,相較其他國家來說,語言文化的近似相通,可節省很多精力促使訂單成交,但近期的殘酷事實就是擺在眼前,相關業者是否也該思考「戀戰」與「移防」的選擇?

改變需要勇氣,雖說不改變仍可在舒適圈,並且可能不影響生計,但契約精神,才是維持雙方貿易往來的長久之道。

(作者為軍品貿易業者,南投縣民)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