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戰略決戰」

民進黨28日舉行中常會,代理主席陳其邁(左)、檢討小組召集人鄭文燦(右)會後針對敗選檢討報告向外界說明。(資料照)

針對九合一選舉慘敗,民進黨二十八日由鄭文燦提出了檢討報告,利用一個月時間所完成的這份反省內容,每一項都有可以大幅改善的空間,但是有一個關照面會不會更涉及民進黨的輔選本身?值得一併思考,那就是「戰略決戰」的設定問題。

所謂的「戰略決戰」,我們可以做一個很簡單的定義,就是交戰各方集中全力,企圖一舉決定勝負的關鍵戰役。例如中國共產黨將遼瀋戰役(遼西會戰)、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平津戰役(平津會戰),視為擊潰中國國民黨的三場戰略決戰。反之對於國民黨來說,這三次會戰,即是中華民國政府自中國逃亡的關鍵挫敗。

以這次民進黨整個選戰過程來說,按照時間序,稱得上「戰略決戰」者,顯然是桃園市、台北市與新竹市。桃園一役,民進黨與國民黨都沒有採取黨內初選,由黨主席徵召市長候選人;可見雙方主帥都希望介入主導、降低變數,以派出精銳。事態證明,民進黨認為桃園守住了就不算敗,國民黨也認為攻下桃園,即是直握咽喉,因此一開戰就把桃園當作務必陷落的「破口」處置,林智堅與論文案因此成為雙方激烈攻防的標的。

因此要找出民進黨在桃園敗戰的原因,關於「未能及時止血,設下停損點,造成外界不滿、候選人退選,陣前換將,更影響到年輕族群對於民進黨的信任,進而影響其他縣市選情」,當然是下棋的人首當其衝,而不是點名「棋子」,變相成為戰犯。誰是下棋的人?當時的黨主席、準備交棒的桃園市長,甚至「選對會」成員,全都有大小不等的責任要扛,每個人都很難閃躲,事實上也正在逐步付出政治代價。

其次是首都之戰,此間的國民黨、民進黨、民眾黨三個主要候選人,同樣全都沒有歷經初選的黨內民主程序,即取得參賽權。不過相對於桃園,這三人的「主動性」皆較高,因此除了各黨中央,候選人本身至少要負一半以上的責任。就民進黨而言,由於黃珊珊的實力不弱,架構了三角關係,這次確實是最接近達陣的一次機會,選後,陳時中方面私下剖析︰提名前的民調雖然在黨內領先,但是輕忽了有高達四成的受訪者反對阿中自棄指揮官職務轉去參選,投票結果顯示這是很大的失算。當事人的誠懇面對,說明早在布局之初,就已經決定了大部分的命運。

最慘烈的民進黨第三敗,新竹市恐怕讓全國民眾都印象深刻。投票前的倒數兩週,民進黨幾乎是以全面的空戰,集中轟炸僅有三十五萬多選民的這個人口年輕的城市。那段時間,追查高虹安弊端的訊息,席捲各式媒體與社群,掩蓋了其他縣市的競選活動,確實已致違反比例原則的地步,這個操作的手法,只能以成敗論英雄,誰是民進黨當時的策略總舵手?承誰之命發動各路人馬?民進黨中央心知肚明。

桃園、台北、新竹,成為民進黨奉送反對黨大勝的「戰略決戰」,何以致之?民進黨菁英群應該自己告訴自己,才能翻轉未來。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焦點評論》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