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對中戰略的轉折

 

在幾個月來紅綠燈聯盟各執己見、擔心中國總理李強來訪得罪、未明顯聚焦中國的歐盟高峰會落幕和北約峰會結束後,德國終於放膽迎來首個中國戰略。畢竟是歐盟最大的經濟體,其中國戰略的出爐值得觀察。

相較於一兩個月來暗示對北京強硬的草案,真正見光的版本卻因內部意見不一,最重要的「去風險」打了折。箇中原因不乏蕭茲社民黨和德國企業的掣肘之外,綠黨在核能、綠電表現失分導致其國內份量驟降料也是原因。但儘管德國對中戰略未如先前般鷹派,諸如加大壓力測試、定調德企降低投資中國的保險,不過,敦促審查出口管制清單(軍民兩用、侵犯人權)、擴大與台灣的關係、持續加強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以及與夥伴的合作,就已充分呈現德國對中政策出現轉變,已走出梅克爾時期重商、不敢過問中國是非的陰霾,更何況,以上這幾個方針已是德國正在逐步執行中,並非紙上談兵。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意識到無法獨力面對巨龍,準備攜手歐盟,從歐盟整體下手,強調與歐盟在中國問題上密切合作的必要性。端看「去風險」概念,正是德籍執委會主席的傑作;繼續強調「合作夥伴、競爭者、系統性對手」都彰顯出德國意欲爭取、影響歐盟對中同調,不被分化、壯大施壓力道。

台灣方面是德國出爐戰略中最大的獲益者,十三次論及台灣,這說明了德國立場有變,其中不乏台灣晶片奏奇功,綠黨和自民黨擁「遠中親台」支持民主的立場。德國闡明跟台灣合作的重要性、重申台海和平需維持不變、擴大支持台灣的國際參與,甚至攜手台灣進行「中國研究」。可見的未來,台德關係會因德國想分散對中依賴而走更近。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強調,全球貨櫃運輸有一半通過台海,一旦這條「全球經濟的生命線」爆發衝突,將衝擊全世界,德國無法坐視。(美聯社)

 

顧及需與歐盟內部最大經濟體保持良好關係,市場依賴關係未斷,致北京不敢反應過大,僅澄清與德關係並非對手,同時也意識到德國正在轉變,中共過去以商圍政的策略正在失效。價值和人權、與台灣的關係、對西方市場公平開放、與俄羅斯的關係、假以時日成功分散市場等因素,都可能讓德中關係更加難以順遂。

(作者是輔大義文系系主任)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