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歐盟力挺/中東歐國家集體親台遠中

愛沙尼亞曾經奢盼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可拓展雙邊或多邊務實合作,也曾盼來2016年11月簽署愛沙尼亞北海岸物流園項目的合作備忘錄、供過於求的乳製品挺進中國,並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設立愛沙尼亞語專業。只不過,備忘錄簽署歸簽署,實質效益有限。

隨著美中對抗升溫,愛沙尼亞政府基於安全考量,在2020年7月31日宣布拒絕由中國資助建造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還起草法規限制中國5G技術。至此可見愛沙尼亞的立場轉向堅定跟隨美國的腳步。愛沙尼亞總理卡拉斯還在2021年9月力促西方聯手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隔年(2022)就和拉脫維亞追隨立陶宛腳步,退出中國的17+1機制及一帶一路。

愛沙尼亞國旗。(圖取自Unsplash圖庫)

 

愛國也聲援立陶宛因與台灣加強關係而遭中國的經濟威脅,愛國對中國徹底失望的原因,是俄烏戰爭中,中國選擇與中東歐國家懼怕的對手–俄羅斯的友誼無上限。中國對前蘇聯國家的看法及立場,在2023年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接受法國新聞台訪問時表露無遺,盧沙野宣稱愛沙尼亞等前蘇聯國家「主權未定」,此言震驚中東歐國家,北京政府急忙滅火。

愛沙尼亞靠向台灣,另有幾個很重要誘因:一來在台設代表處即是宣揚西方的民主價值觀。根據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退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的聲明:可經由歐盟與中國進行合作,但此合作是以「共同利益」為基礎,同時顧及人權和「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換言之,民主價值觀相近的台灣值得進一步交往,而罔顧人權忽視規則的國家,與其合作的方式則有待斟酌。

值得一提的是,歐盟於6月6日通過保護歐盟成員國避免第三國經濟脅迫法規,意在嚇阻其他國家藉經濟威脅向成員國施壓,無疑讓中東歐國家吞下定心丸,使立陶宛遭中國的制裁可望獲得緩解。台灣的科技及晶片亦是這130萬人口的科技國家急欲交好和學習的對象。波羅地海三國、捷克等國家陸續對台伸出橄欖枝,效益可能擴及他國。中東歐國家如何撼動歐盟以為其撐腰,值得我國政府借鏡。

(作者是輔大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