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量腐蝕

【被流量腐蝕】

個人觀察,像是網紅、KOL這類網路名人身份,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格風險。在這種風險下曝露久了,有些人的為人行事,就會變得荒腔走板。

這些身份的特質,就是旁人的關注,在社群媒體時代以流量的形式呈現。不過,「旁人的關注」其實是一種具有腐蝕性的力量,對於人格可能會有不健康的影響。倘若持續吸引到流量,有些人就會自我膨脹,言行變得忘乎所以(像是遭到批評就叫嚷沒有言論自由之類);反之,要是流量不再,有些人就會像陷入戒斷症狀的毒癮患者一樣,失魂落魄。

這是一種被流量腐蝕的症狀。實體人格被網路身份所侵蝕。

在社群媒體時代來臨之前,類似的問題就已經存在,畢竟自古名士多荒唐,這也不是有了社群媒體才開始。像是Paul Johnson那本《所謂的知識分子》,就記載了近代一大堆知識名人的破事。

然而,社群媒體大幅降低了獲得旁人關注的門檻,大大擴張了言論發表者吸引到一定受眾的可能性。這樣一來,也就讓這種原本只限於一小部分名人的症狀,變得更加普遍。

不是所有獲得流量的人都會被腐蝕,有些人的人格就是充實堅穩,流量來來去去都影響不了他,旁人的讚賞與批評通通付諸一笑。但這種寵辱不驚的人格定力需要長期培養,而且能培養出來的人註定不會太多,趕不上流量的浪花造就新一代網路名人的速度。滾滾流量東逝水,浪花淘盡網紅。

於是,我們就會一再看到網路名人出現、被腐蝕、言行荒腔走板,然後失去吸引關注的能力,逐漸消失;又或者,仍然保有吸引關注的能力,繼續表演荒腔走板。

這是一個有趣的時代。

當然,有些人早在獲得流量之前,人格可能早就已經爛掉。這些人的問題,就是另一回事了。

註:圖文無太大關聯,只是隨手找一張有浪花的照片而已。筆者攝於臺東海岸。

 

< 資料來源:一個律師的筆記本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怡凱

陳怡凱
陳怡凱律師,台大法律系、法律研究所畢業,現服務於元鴻法律事務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