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偉相關文章

這個角度才看得到前瞻

這個角度才看得到前瞻

  過去幾十年下來,美國模式的郊區化發展,「郊區一幢房、車庫兩輛車」的「美國夢」,其實是在政商聯手推波助瀾之下,一波針對中產階級創造需求的消費產物。 二十世紀初期,幾家大車廠和石油公司聯手收購加州的街車公司,然後把它拆除、廢棄,以刺激對私人汽車運輸的需求,只是其中一個美國式商業操作的負面例子。配合公路的全面興建、郊區住宅和商場的地產開發,造就了今天的城鄉風貌,更帶來都會和郊區之間的通勤噩夢。受到破壞的不只是個人家庭的生活品質,還有自然和人造環境的生態。而遠距離通勤和遠離都會市鎮生活機能的疏離與挫折感,更已造成現代人生活品質、甚至身心狀態的一大隱憂。 重點在於「大眾運輸」相對於「個人運輸」。無論是自動駕駛還是電動車技術,若不出私家車的個人運輸範圍,結果終究無法解決永無止境的道路壅塞,以及市區停車問題。中國在短短十年之間,已經痛嘗惡果;而今,全美各地一片反思,意圖重振軌道運輸,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許多例證。 台灣的發展雖然未必複製美國經驗,實則土地炒作已扼殺了幾乎九十九%年輕人的「台灣夢」。台灣已經沒有本錢,也沒有必要再trial and error去重蹈覆轍。長距離快速軌道和都會輕軌街車的建設,是一舉解決重北輕南、重都會輕鄉鎮的國土規劃基礎建設議題,歐美、日本多處地方的分散均衡發展,已展現善果,台灣應該師法乎上,拿公共運輸來取代(包括機車的)個人運輸。 設想一下,當全台灣真能夠六都城鄉均衡發展,藉由軌道等方便的基礎建設,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的生活環境;同時在各地聚落發展出負擔得起的住宅,甚至把中央政府及多少大型企業遷出台北,這會紓解多少壓力、滿足下一代多少人優質生活環境的需求,讓台灣夢成真。 所以說,前瞻軌道建設,其實真的很前瞻。 至於蓋軌道和教育、就業,孰輕孰重、孰先孰後,實在是個行政和管理的虛擬議題。重要的事和緊急的事若不兼顧,最後只有落得天天救火,絕非國家和人民之福。 (作者為外商主管退休)
劉振偉 2017-08-12
台北人不愛美?

台北人不愛美?

柯市長參觀東京車站後說:「…那些店看起來就是比較漂亮,那叫城市美學,也是台北市很欠缺的。」表示將以日本為目標學習,迎頭趕上。 柯市長所指的,就是每個人每一天觸目所及的市容街景cityscape/streetscape。其實台北市落後的何只是零售商店街區,大多數人生活其間的「非豪宅」住宅街道巷弄,其髒亂鄙陋更才是叫人不忍卒睹。市民「久居鮑肆而不聞其臭,與之化矣」,積年累月,就「內化」成了國人氣質、品味、思維、心性的核心成分。發乎中、形乎外,見諸文化、創意、產業,生計、生活、生態各個面向,高下立見,在這種條件下侈言美感雅致,終是緣木求魚。環境形塑人心,影響所及的絕對遠遠不只是城市美學。如何誘發公民參與來改善市容街景,美化人心,絕對是施政的當務之急,讓它產生良性循環,長遠而言,更是投報率最高的市政投資。 美麗與否或許見仁見智,林蔭大道和小街靜巷各具勝場;本土、古典、現代、乃至後現代的建築設計,展現著城市發展的足跡和風土人文的積累;店面/屋面的修飾顯露著主人的品味。這一切構成市容街景的元素,我們既不缺專業,也不缺法規,我們缺乏的是秩序和整潔,以及對秩序整潔的期許和信心。而多年以來台北市之所以不能臻至秩序整潔,後面欠缺的就是街廓鄰里的整體意識和官民合作的管理能力。市政改革必須務實地從根做起,這是癥結之所在,成功推動上路,市民有信任感、有榮耀感,市政建設自然事半功倍。 所以一切有賴柯市長召集各相關的都發、建管、產發、商業、環保、社會、文化、教育、觀傳、交通道路、公園路燈、法務等等局處(沒錯,在整體城市美學的大目標之下,每個局處必須訂定相容目標,集體協力合作,才能克竟其功),結合民間社區發展、商街振興等團體,群策群力,訂定短中長期目標,協調資源預算配當,從除弊著手,依法行政,首先恢復市容應有的秩序整潔,進而才能再談興利,逐步在健康穩固的基礎上追求城市美學。 (作者為外商主管退休)
劉振偉 2016-01-30
從荷蘭、瑞典看北市議會荒唐決議

從荷蘭、瑞典看北市議會荒唐決議

林洲民局長的臉書上(https://zh-tw.facebook.com/台北都發局長林洲民像我們這樣的城市-423148437833878/)說到,「台北市議會綜合決議:台北公宅各個基地一公里範圍內要取得多數同意,…」這真是最大的「居住不正義」! 在「住宅區」裡蓋公共「住宅」,一切合「法」(土管法)、合「理」(多元社會)、合「情」(無階級歧視),若還要一公里內多數居民同意,且問︰蓋超高豪宅,破壞天空線,剝奪鄰里日照權,停車場進出口造成巷弄內交通阻塞,大門緊閉、警衛森嚴、製造階級隔閡,…可曾取得左鄰右舍同意了?和平東路、金山南路口的超高豪宅正是活生生的例子,以鄰為壑,左近居民尋求行政、司法的救濟,迄今求救無門,市府在哪裡?司法在哪裡? 多年來本人在荷蘭、瑞典都曾經拜訪居住在公共住宅裡的當地友人,跨國公司經理的鄰居有小學教員、計程車司機和工地重型機械操作員,高級電腦軟體工程師主管的鄰居有小店員、廚師和醫院護理人員,這些同胞國人和樂比鄰而居,通家上下密切往來,比起豪宅裡那些賣毒油、假麵包,炒股、炒房、內線交易、逃漏稅金的「權貴高鄰」,…讓孟母活在當下,想必也會作出三遷的正確抉擇。 而若干抱持成見反對公宅的同胞,請捫心自問,那些等著進住公宅的市民裡,不正多的是我們典型的下一代,朝九暮十的奮鬥著、想要成家立戶的年輕人嗎?除了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權貴靠爸族外,誰不期待、誰不贊成社會國家拉他們一把?那不正是我們的子弟、家人嗎?正如林洲民局長所說的︰住台北公宅的台北巿民不是來亂的「壞人」,「他們」是「我們」的「家人」! 林局長加油! (作者為外商主管退休,台北市民)
劉振偉 2016-01-12
與柯市長談打房

與柯市長談打房

說地產業是經濟的重要一環,沒人反對,問題出在價格不合理,以及背後操弄的利潤流向。一個政策如果讓少數人獲利、多數人受害,無論多少GDP,都沒有正當性。 德國房價三十年漲幅不到一倍,美國芝加哥郊區三十年來幾乎沒有漲價,台北市精華地段同一時間裡大概漲了二十倍以上!難道美國、德國的地產業不是經濟的重要一環?難道價格穩定就消滅了他們的地產業? 有人說地產業包括營建、裝修、銷售、保全等等行業,是就業市場的重要部分,所以不能打房。請問價格合理的地產就會消滅營建、裝修、銷售、保全這些行業嗎?美國如何?德國如何? 房價的構成包括土地和建築,仁愛路帝寶豪宅一坪超過兩百萬元,同樣的豪宅蓋在偏鄉,一坪可能只要三十萬元,差別的一百七十萬元就在土地,而土地的「交易、囤積、變更地目、炒作」等等「經營」,只是金錢和權力的小圈子運作,既非耕作種植的第一產業、也不是加工製造的第二產業、也無涉批發零售行銷的第三產業,與就業毫無關係,當作經濟發展的項目和指標,容有疑義? 有人說地產建築業是製造工業的火車頭,卻對台灣在地的工業做了多少貢獻?鋼筋、水泥、磁磚、木料、門窗、地板…各種建材,有多少是在地製造的?貢獻出口國的製造業,怎麼說成台灣工業的火車頭呢? 《真理報》曾刊登俄羅斯總統普廷的演講說:「一個把老百姓的居住權、健康權和受教育權拿來拉動經濟的政府,一定是個沒有良心的政府,真正執政為民的政權,一定要把這三種東西當作陽光和空氣,給予人民。一個國家不能變成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 柯市長不打房的說法,有待三思。 (作者曾任外商CEO,台北市民)
劉振偉 201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