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昌相關文章

台灣文化觀察——自信不足的台灣人

台灣文化觀察——自信不足的台灣人

  許多可愛的台灣人硬是看不清這些現實,開始吹捧起中國來了!好像台灣樣樣不如中國,甚至有人五體投地到稱呼中國人為「強國人」。圖/張家銘(資料照) 台灣人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奇怪的民族。明明有亞洲最先進的民主制度,有還算不錯的經濟發展,有人人稱羨的生活便利性與良好的治安,有豐富多樣的自然環境,有全世界都說讚的健保制度等等,即使世界各國的報章雜誌和專業評鑑機構對台灣有許多客觀而高度的評價,如世界經濟論壇今年將台灣評鑑為超級創新國,經濟競爭力高居全球13;聯合國的全球幸福排行中,台灣高居26,為亞洲第二幸福的國家。但這些令人驕傲的成就,卻抵不過韓國瑜亂入一拳,神來一筆從祖國借來的「北漂」,好像台灣人不北漂到「祖國」就準備等死。台灣人似乎只要看到別的民族比自己稍微好一點,就稱羨不已,尤其是對中國。如果說台灣人得了「逢中必軟症」,應該也有許多人認為我不是在說笑。 從缺乏自信心的台灣人 看「阿陸仔」轉變為「強國人」 近幾年隨著兩岸交流的頻繁,許多台灣人常來往兩岸,經常可以目睹中國的進步,中國的進步當然無可否認,其經濟每年均以傲人幅度成長,遠遠超過台灣這幾年的經濟成長率。這原是經濟後進國經濟發展的常態,觀諸印度、印尼、巴西等均呈現相似的成長可知。就好比一個小孩每年均會以很快的速度長高,到了青春期之後,成長速度自然趨緩,觀諸各先進國家之經濟成長率即可明瞭。可是,許多可愛的台灣人硬是看不清這些現實,開始吹捧起中國來了!好像台灣樣樣不如中國,甚至有人五體投地到稱呼中國人為「強國人」(以前人家經濟還沒發達的時候,卻鄙視的稱呼他們為「阿陸仔」,這實在是台灣人人性最卑劣的部分),最極端者竟說沒去過「強國」者為「賤民」。當然,這裡面自然有中國政權的統戰成分在,但也正因為台灣人缺乏自信心,才會那麼容易被統戰。 然而,台灣真的樣樣都不如中國嗎?除了我在前面提到台灣值得驕傲的地方外,即使在經濟方面的表現,我們也都遠遠優於中國,如台灣的人均GDP和人均所得都大大高於中國(中國雖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他的人口是台灣的70倍。要比較經濟表現的好壞,不是比GDP總額,應是平均GDP,台灣的平均GDP是24000左右,中國9000左右),台灣也有中國企業難望項背的優異企業,如台積電、大立光等,實在沒有獨尊中國而輕賤台灣的理由。沒錯,有許多台灣人在中國討生活,但其他先進國家的人在中國討生活的人數也不遑多讓,經濟發展中的國家本來機會就比較多,自然會吸引許多外國菁英階級去就業。然而,卻很少聽說美國人(或英國、日本、德國、法國人等)自覺不如中國的,可以說,這是台灣獨特的文化現象。 對自身歷史文化不夠深刻的台灣人,急需「去中國化」與「設立典範人物」 那麼,為什麼台灣人普遍缺乏自信?首先,當然是台灣的教育出了問題。台灣的官員如果多一點像陳師孟這樣的錚錚君子,少一點像林全這樣惺惺作態的士大夫(明明就很想當行政院長,還假惺惺說最好不要找他,講了這句話就沒有接行政院長的格了),就不會把教育搞成這個樣子。一個課綱修改鬧得滿城風雨,被批評「去中國化」後,竟自動得了縮睪症(台灣的官僚體系好像碰到中國就會自動得此病),好像患了數典忘祖不得了的大罪一樣。然而,「去中國化」有如此大逆不道嗎?我反而認為「去中國化」是台灣教育最應該做的。日本不是就因為「去中國化」的明治維新而迅速擠身先進國家嗎?但台灣的縮睪症教育官員卻沒一個敢說:「對!就是要去中國化。」明明作對的事,卻好像在當小偷一樣,非常沒自信的強調不是要去中國化。這樣的教育體系下教出的學生會有充分的自信嗎? 第二,台灣人缺乏對典範人物的景仰。這當然也是教育的結果,試想在一個教育環境超過7成是心嚮中國的統派教師教導下,學生能認識幾個台灣典範人物,就算聽過這些人,其形象大概也被扭曲了吧!台灣人在學校被教育成只知林覺民、陸皓東,不識陳智雄、彭明敏、陳澄波、謝雪紅、江文也、鄭南榕、呂赫若、張文環、顏水龍、楊三郎、林義雄等,就算聽過也無法掌握其精神價值,自然難生景仰遵從之心。這都是對台灣歷史文化缺乏認識所致。 實施真正而全面的本土化教育,塑造台灣人穩固的認同 綜上所論,台灣人的自信不足主要源自認同的不穩定,而認同的不穩定主要源自對自己的歷史文化缺乏深刻的認識。過去的教育在統派的扞格下,一直難以實行全面的本土化教育。有人一聽到本土化教育,可能又要大笑了!不是已經施行很久了嗎,從李登輝當總統的時代到現在早就超過20年了,還在提倡本土化教育這種老掉牙的論調。但我要請各位賢達好好思考一下,我們的教育真的本土化了嗎?沒錯,比起威權時代那種自瀆式的大中國教育,確實進步不少,但這種教育內容真的就能培養出頂天立地的台灣人嗎?很多人都說自從台灣實施本土化教育後年輕一代已變成天然獨的世代,真是如此嗎?若是這樣的話,應該就不可能出現像王炳忠這批人了。他們也是在台灣的本土化教育下成長的啊!如果過去的本土化教育成功的話,他們應該會受到全面的譴責,而且自己也會覺得非常羞恥。可是看他們的樣子是覺得非常光榮,你還能笑得出來嗎?如果過去的本土化教育成功的話,我們的年輕人怎麼會以北京話為母語?所以,我認為過去的本土化教育是一種半吊子的本土化,是「放屁安狗心」,用來安撫綠營支持者的,只要你稍微詳細看看教材內容即知。 另外,可能也有人認為現在都已經是全球化的時代了,還在談甚麼本土化教育,真是落伍。我要說的是,正是全球化的衝擊使許多人產生漂泊無依感,導致本土認同的興起。沒錯,就是要100%的本土化!從沒聽說法國人不先讀伏爾泰、雨果,沙特、卡謬,而先去讀莎士比亞和歌德的,全球化的時代,當然要當世界人。但要當世界人之前,一定是先當法國人。我們的孩子有先讀賴和、呂赫若、楊逵、吳濁流、鍾肇政、李喬、白先勇、王禎和、黃春明嗎?他們有先當一個驕傲的台灣人,再當卓越的世界人嗎?我們這一代的人把孩子教成這個樣子,不會覺得難過和丟臉嗎? 因此,我認為要建立台灣人的自信心,一定要實施真正而全面的本土化教育,以塑造台灣人穩固的認同。這不是甚麼困難和偉大的事業,只是台灣人建立自我認同的第一步。綠營已經全面執政了,如果連這小小的一步都無法做到,如何對得起台灣先賢先烈流血流汗的犧牲,他們希望看到的是現在「維持現狀」的台灣嗎?
白大昌 2018-11-07
台灣人或許不是友善,而是鄉愿

台灣人或許不是友善,而是鄉愿

     上月詩人余光中辭世,文化部長鄭麗君(圖)發表感言時提及「死者為大」,論者認為此中透露出一個訊息:余光中雖有其爭議性,但既然人已往生,不需繼續追究。論者認為,正是這種「鄉愿的寬容」阻礙台灣的進步。資料照片 白大昌/台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副教授 最近詩人余光中辭世,文化部長鄭麗君發表之感言中,有一句稱死者為大,似乎透露出一個訊息。那就是她知道余光中的爭議性,但既然人已經死了,就不要再多追究了。然而,如果一個人生前的行為有爭議,死後是否就可以不追究?這就是我所說的「鄉愿的寬容」。 本文要指出正是這種鄉愿的寬容阻礙台灣的進步,使得台灣到現在依然是一個是非不分的國家。因為是非不分,我們就漠視不正義的發生,甚至自己也成為不正義的幫兇。余光中的歷史定位自有文學史家會去釐清,本文的重點是希望藉由這個現象來揭露台灣人文化心靈中的暗影。 許多外國人都說台灣是一個非常友善的國家,台灣人也頗以此而沾沾自喜。我們確實對他人極為友善,但其中恐怕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因為長期戒嚴的關係。全世界最長的戒嚴讓台灣人養成凡事順從的習性,從小的教育也協助培養我們乖巧的人格。 師長告訴我們,只要好好讀書(教科書),一定會有光明前途,其他事情不要多管;學校最討厭搞怪的小孩,這種小孩在學校一定會受到嚴厲的教訓。多數的台灣人就這樣成為師長眼中的乖寶寶,邁向等著他的美好前程,乖到連自己的母語都極度的鄙視,好像說母語會侮辱了自己的心靈一樣,導致現在的小孩幾乎都不會講母語,大家不認為這樣有甚麼不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善良的另一面其實是懦弱,是缺乏勇氣,是對不正義的視而不見,也就是鄉愿。 勇氣是非常沉重的特質,因為伴隨它的是責任的承擔,這會讓你的生活變得非常辛苦。大多數的人寧願選擇鄉愿而富有的活著,不願去發揮道德勇氣,而活得很辛苦。可是勇氣的堅持與責任的承擔,卻是這個社會可以變得更美好的關鍵。 台灣人已經夠富裕了,可是我們真得過得快樂嗎?我們的空氣和水污染如此嚴重,交通秩序亂七八糟,地方議會黑道橫行,既得利益者厚顏無恥,美麗的農地上種滿豪華的城堡與髒污的工廠,教育體制千瘡百孔,無恥政客兩岸穿梭,賣國賊囂張橫行,我們通通選擇視而不見,頂多只是隨著政治人物動員去遊行,對自己的良心做個交代。有甚麼不滿就罵罵總統和行政院長出氣,難怪他們做了這麼多事還被批得滿頭包。 讀者諸君恐怕對我的批評會很不高興,我並不是否定台灣人的美,而是希望我們能更好。就在撰寫這篇文章之前才看到,昨天的新聞刊載高鐵上一個女孩因身體不適,車上廣播後馬上有一群醫護人員過去幫忙。台灣實在太美了,美到讓我熱淚盈眶,美到我們不忍她的任何一絲的沉淪啊!如果大家能明辨是非,拒絕鄉愿的寬容,則台灣一定會更美好。
白大昌 2018-01-06
我們沒有台獨問題 真正問題只有⋯⋯

我們沒有台獨問題 真正問題只有⋯⋯

台灣日前通過《公投法》修正案,是否將「台灣獨立」納入議程引發社會辯論。設計圖片 白大昌/台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副教授 台灣終於通過《公投法》,正式邁向先進國家,也應該來處理台灣國家正常化的議題了。長久以來,台灣外陷於國際空間受挫,內纏於統獨問題的爭議,消耗了許多不必要的資源,阻礙了國家的進步。《公投法》通過以後,台灣終於可以擺脫這些無聊的糾纏,成為一個正常化國家。但要怎麼做呢?很簡單,只需兩個步驟。但我們要先澄清一個觀念,那就是台灣沒有獨立問題,只有國家正常化的問題,台灣獨立運動已經可以畫下句點。 許多人聽到這樣的說法或許會很憤怒,但我要聲明,我並沒有否認過去台灣獨立運動的合理性。事實上,如果沒有過去台獨前輩,如史明、彭明敏、陳智雄、鄭南榕、林義雄等的犧牲奉獻,就不會有今日台灣的進步。是他們的台獨理想啟蒙了千千萬萬台灣子弟,使台灣逐日邁向公義平等的美好社會。 然而,既然今日已有更有效的武器,就不須走如此迂迴且犧牲的路徑。其實很多台獨運動者都陷於邏輯的矛盾中而不自知。比方說,賴清德院長一方面說他是務實的台獨運動者,另一方面又說台灣已是實質獨立的國家,她的名字叫中華民國。這不是邏輯矛盾嗎?既然是一個獨立國家,為何還要追求獨立?問題應該只在「中華民國」這個名字?而要消除這個名字只要讓台灣國家正常化即可。 那推動台灣成為正常化國家需要哪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舉行統一公投。為什麼要進行統一公投而不是獨立公投呢?理由如下: 第一、台灣從1996年總統直選以後,事實上就已是個獨立國家。這就是為什麼馬英九們反對總統直選,用盡各種手法要阻止台灣直選總統,甚至不惜寫出荒謬無倫的《一九九五閏八月》,而中共也氣急敗壞演出台海飛彈危機的原因。因為他們知道從此以後就回不去了,即使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也沒有幾個國家承認,並無法否定台灣是一個國家的事實。 中國如果無緣無故發動軍事攻擊台灣,就相當於入侵他國,恐怕聯合國及其他國家不會袖手旁觀吧!否則,馬英九在任時,中國就可以發動軍事政變來個裡應外合,完成統一大業。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決不會對台動武,要動武早在馬英九時代就做了,也不用到現在還大費周章地搞滲透。既然台灣已是獨立國家,那進行獨立公投不是多此一舉嗎? 第二、美中兩大國都反對台灣獨立,既然如此,還要進行獨立公投,不就成為麻煩製造者(trouble-maker)了嗎?如果我們真的這樣做,會有甚麼後果?中國為了面子問題一定會有大動作,國際社會絕對袖手旁觀,如此一來,就算公投可以進行下去,有通過的可能嗎?獨立公投一旦失敗,等於向國際社會宣告台灣不是獨立國家,所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大。 第三、統一公投可以說是以國共之矛攻其盾,既然你們要統一,我們就來進行統一公投。而由國內各民調數字來看,贊成統一的比率都相當低,失敗的可能性很高。一旦統一公投失敗,等於向國際宣告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不願與中國統一為同一個國家,是一個獨立國家。第二個步驟是推動制憲。我國之所以一直陷於憲政爭議,就是因為與中國的關係糾纏不清,經過統一公投,徹底與中國切割清楚後,就可以制定新憲法,脫掉這件不合身的衣服,換穿新而合身的衣服,到時再來修改國號國歌即可。 由以上分析可知台灣只有國家正常化問題,沒有台獨問題。今後請不要再說台灣獨立,讓大家為台灣國家正常化努力,完成台灣國家地位實質化的理想。
白大昌 2017-12-23
企業經營 國家經營

企業經營 國家經營

  從川普選美國總統開始,就有許多人拱郭台銘出來選下一屆台灣總統,藍營更視其為救世主。但我們要問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企業家真的適合當總統嗎?我認為不適合。理由是,企業經營與國家經營的本質完全不同。當然,每個人不論其職業為何,都有選與當總統的權力。但是,假如企業家要當總統,絕對不能維持原來的企業家心態來經營國家,必須有超出原來心態的格局。 企業經營的目的,旨在獲取最大利潤,所有策略與行動方案也都圍繞著這個最高目標在設計,經營者在這樣的目的下浸淫久了以後,自然就不會去注意其他的社會需求。郭董一句「民主能當飯吃嗎?」可謂企業家追求最大利潤的名言。民主當然不能當飯吃,但卻是讓郭董這樣的人吃飯吃到撐的基礎制度。 而在資本主義的體制下,國家的設計正好就是做為企業對立面而存在的。它所要做的事,就是企業不要做的事,因為這些事會妨礙其實現最大利潤的目標。從亞當‧斯密(Adam Smith)以降,自由派的市場經濟學家就一直非常厭惡政府存在,但也不得不承認政府的存在乃必要之惡。它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讓市場經濟運行無礙,幫企業建立種種有利其順利運作的法規制度,並將企業認為無利可圖卻又非做不可的事撿起來做,例如軍隊、警察等。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發現,國家的經營目的與範圍,基本上剛好與企業相反。因此,以企業家心態經營國家是行不通的。但諷刺的是,企業經營得越好,企業家心態就越深沉。 更何況,企業家當總統還會碰上利益迴避的問題。川普正是在這個問題上被叮得滿頭包,而他也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這正是企業家心態的展現。當企業家搖身一變為國家領導者後,就從規則遵循者(rule-follower)變成規則制定者(rule-maker),在利潤極大化的目標驅使下,自然會制定有利自己企業的法規,這也是最為人詬病的「球員兼裁判」。企業家收買政客制定有利自己的法案,都已經使國家變成一個逐漸忽略人民需求而喪失理想的實體了,如果還親自跳上火線,擔任國家領導者,恐怕非國民之福。 (作者為台中科大會計資訊系副教授)
白大昌 2017-05-05
蔡總統效率實在太差了!

蔡總統效率實在太差了!

  記得蔡總統剛當選時提到四大改革。當時只感覺台灣就像一台要一飛沖天的火箭,讓我這年近半百的中年人也感到渾身是勁。沒想到蔡總統竟然在欲一飛沖天的火箭下燒柴火,而且要全體台灣人陪她耐心等待幫忙搬木材。司法改革到現在連個影子也看不到,年金改革竟然要開會一年,還要找被改革者來背書,實在讓人搞不懂她的邏輯。要攻進巴士底監獄的法國人民會找國王與貴族來一起行動嗎?要尋求獨立的美國人會找英軍來幫忙嗎?蔡總統今天民調一直掉,我想與她這種做事態度有絕對的關係。 台灣總統民選後已過了二十年。但是,許多二十年來一直梗在心中的改革,還是無法看到立即施行。等了二十年,還要我們再等嗎?我不知道蔡總統的邏輯在哪裡?明明可以馬上解決的事,為何還要拖?我相信很多人跟我有相同的感受。 我是學企業管理的。企管的兩大基石就是效能(effectiveness)與效率(efficiency),簡單的說,效能就是把事做對(doing the right things),而效率就是把事做好(doing the things right)。最後,策略,就是領導者要如何將企業從目前這個狀態帶領員工走到他所形塑之願景。 企業管理當然與國家經營不同,但我認為以上三個概念同樣可以應用於國家經營的檢視。雖然,蔡總統在效能方面不是百分之百做對的事,但比起前任馬英九已好太多,最少方向還算正確。在策略上也沒什麼大問題,但效率實在太差了!許多可以劍及履及的事,卻看到她拖拖拉拉。或許有些人會說她謹慎,謹慎可以避免犯錯。這在一家守成的企業中,或許是重要的領導特質。但在一家已經千瘡百孔亟須改革的企業,就是前進的絆腳石了。 台灣就是一家千瘡百孔的企業,需要的是像川普這般劍及履及的態度。如果蔡總統拿出像川普這樣的態度,即使改革不是很成功,我相信也不會有人怪她,因為大家都知道改革會碰到相當大的阻力。但是,蔡總統的態度卻讓人感覺不要不緊,難怪支持者會抓狂。 期盼蔡總統拿出劍及履及的態度與行動力量,讓人民體會到您改革的決心。而不是雖然做對的事卻沒人鼓掌,馬上把十八%拿掉吧! (作者為台北大學企管博士,任職教育業)
白大昌 2017-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