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甦棣相關文章

東亞新趨勢

東亞新趨勢

台灣新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將在520上任,代表台灣外交政策將維持連貫性,台灣仍將是美國的堅實友邦。(記者叢昌瑾攝)   ◎楊甦棣(Stephen M.Young) 習近平的專制政權妄圖脅迫和制伏東亞地區幾乎每一個鄰國。我認為,這種野心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中央王國」(Middle Kingdom)症候,即東亞地區的每個國家都應該向北京宣示效忠,如果不是在政治上稱臣,至少在經濟上必須降服。然而,在中國稱霸東亞的征途中,一件有趣的事情發生了。中國的鄰國開始對北京的拙劣政策感到厭倦,現在決定展開反擊。 習近平拙劣脅迫 鄰國團結反擊 東北亞一個引人注目的發展,是東京和首爾最近大和解,恢復友好關係。日本帝國時期對朝鮮半島實施不容否認的高壓統治,半個多世紀以來,南韓對這段歷史始終耿耿於懷。如今這一可喜的變化,一方面源自於這兩個東北亞鄰國的新型雙邊外交,另一方面也歸因於北京對這兩個國家粗暴且拙劣的對待。 日韓大和解 菲日擴大友好關係 不過,情勢的發展還不僅止於此。在我看來,習近平的政策已經驅使中國的大多數鄰國,組成一個心照不宣的聯盟,團結起來反制中國對它們的霸凌。一個顯著的例子是,菲律賓最近也願意與日本擴大友好關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蹂躪這個前美國殖民地的殘酷記憶,已經被馬尼拉對中國企圖擴張領土的日益焦慮所掩蓋。北京宣稱對整個南中國海擁有支配權,但荷蘭海牙常設仲裁法院(PCA)做出裁決,駁回中國的主權聲索。 中國染指南海主權 菲美合作反制 中國最近利用其不斷擴張的海軍力量,阻止馬尼拉進入其宣稱的領土。這個故事的背景,涉及誰有權利進入中國、越南和菲律賓競相爭奪的南中國海豐富漁場。華盛頓和馬尼拉早在一九五一年便已締結共同防禦條約,若有第三方對菲律賓構成威脅,美國承諾將協助菲律賓捍衛自身權益。因此,此事攸關重大利害關係。最壞的情況是,如果菲律賓與中國爆發武裝衝突,華盛頓將會向馬尼拉伸出援手,這很有可能引發一場導致大多數東亞鄰國也被迫捲入的區域大戰。 日本也正在調整安全政策重心,意識到中國對鄰國的侵略,已對東京自身利益構成直接威脅。在東京與華盛頓之間存在同盟關係的情況下,中國仍大言不慚地宣稱,對日本部分領土擁有廣泛但未經證實的主權,格外引人側目。 我不太清楚的是,在北京的權力核心圈裡,誰有膽量以毫無根據的領土主張,來挑戰幾乎所有鄰國。這不僅違反國際法,也等於是與華盛頓和許多重要國家之間的條約安排為敵。然而,習近平先生顯然認為,他可以完全無視這些阻礙。我們不禁好奇,他的核心親信裡面有沒有人願意說真話,提醒習近平罔顧現實所必須承擔的嚴重風險。 專制暴君的根本問題,在於他們有意或無意地不鼓勵與他們的野心相悖的忠告。一段時間之後,孤立的領導者可能會以為每個人都同意他的看法,因為沒有人提出異議。一個排斥其他觀點的封閉式權力核心圈,也是問題的一部分。但是,獨裁者不樂見在重大議題上坦率交流的風險之一,是他們會愈來愈與現實脫節,無法客觀評估自身行動可能產生的後果。 我們已經在俄羅斯看到類似的案例,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掀起侵略烏克蘭的殘酷戰爭,迄今已造成數十萬人傷亡,烏克蘭乃至俄羅斯部分地區,更在戰火中遭到嚴重破壞。我高度懷疑普廷會鼓勵自己的親信提出坦率的建議。另一方面,莫斯科的朋黨目前只剩下北韓和中國。在這些區域事務和國家安全議題上,該地區的其他國家幾乎或多或少都持反對態度,或者至少保持中立。 美總統大選誰勝出 牽動亞洲政策 普廷和習近平可能都希望,美國將在十一月舉行的總統大選,能夠讓川普(Donald Trump)重回白宮寶座,華盛頓將會出現更友善的對話對象。即將到來的美國選舉,的確會對台灣及其安全產生重大影響。事實上,川普先生對國際政治的細緻操作不感興趣,他很容易被奉承,也似乎鮮少尋求外部建議。此外,川普似乎也不關心國防事務,身邊圍繞的都是逢迎諂媚之輩,聽不進逆耳忠言。如果這種人格特質演變成肆意漠視不順己意的事實,情況尤其危險。 相較之下,拜登總統要比以往歷任總統更直率敢言,他曾不只一次公開表示,美國打算動用外交和軍事力量來保衛台灣。拜登若贏得第二任期,將確保我們得以延續與台灣長久以來的密切關係。即使共和黨在國會掌握多數席次,揆諸過往,對台灣的堅定支持也不曾間斷。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台北長期以來,一直不遺餘力地與美國兩大政黨發展密切關係。儘管川普官司纏身,但如果他在明年重新入主白宮,他將發現自己受制於國會堅持與台灣保持密切關係的跨黨派共識。 賴清德新政府 堅實台美邦誼 台灣方面,現任副總統賴清德將接任今年春天卸任的蔡英文總統,這表明台北的外交政策在極大程度上將維持連貫性。誠然,賴清德將面對一個可能反對或阻礙政策制定、難以駕馭的立法院。值得肯定的是,賴清德選擇蕭美琴擔任他的副手,為新政府大大加分,她擔任過台灣駐華盛頓代表,外交歷練豐富。最重要的是,在我看來,台灣人民始終堅守民主制度和開放社會,而且會在他們的主權受到威脅時,支持採取一切審慎的措施加以捍衛。 總之,隨著我們進入龍年,許多事情正在發生變化。面對朝小野大的立法院,以及台灣社會的對立態勢, 即將就任的新政府將需要爭取民眾,給予其政策更有力的支持。 以上所言並不是暗示前路將會平坦順遂。然而,除非川普在今年秋天的大選中獲勝,而且國會的兩黨版圖也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否則台灣仍將是美國的堅實友邦。這個勇敢的島國可以期待華盛頓,為我們在東亞地區的長期友邦和夥伴,提供道義和物質上的支持。美國和整個東亞地區的台灣之友,都將密切關注這些重大議題的發展。   (作者楊甦棣,二○○六年至○九年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一○年至一三年擔任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楊甦棣 2024-03-24
在烏克蘭的陰影下,進一步思索台灣的命運

在烏克蘭的陰影下,進一步思索台灣的命運

就像唯我獨尊的普廷一樣,習近平企圖終身統治、掌權到死。(美聯社檔案照) ◎楊甦棣(Stephen M. Young)   俄羅斯獨裁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在烏克蘭點燃的戰火至今未息,如今已經演變為一場浩劫。普廷先生似乎已經意識到,他無法制伏英勇抵抗的烏克蘭人民,因此最近改變策略,包括有計畫地在任何可能的地方攻擊基礎設施,企圖讓烏克蘭將近四二○○萬的人口承受最大程度的痛苦。烏克蘭東南部一座主要水壩被毀,造成洪流四溢和電力中斷,就是典型的案例之一。這些戰爭罪行已經引發國際社會的嚴厲制裁和強烈譴責,包括聯合國大會和日內瓦國際法院(ICJ)。美國在這場悲劇中立場堅定,為烏克蘭人民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自由的正義奮鬥,提供物質和心理上的支持。 俄羅斯人 還要多久才會揭竿而起 這位克里姆林宮主人發動的戰爭,已經持續進行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但仍看不到可能結束的跡象。儘管普廷極力掩飾,但陣亡官兵的屍袋被送回祖國大地的城鎮和村莊,見證了俄國子弟為這場戰爭付出的慘痛代價。在這場可怕的衝突中,普廷事實上孤立無援。即使是向來亦步亦趨的前蘇聯國家,不是反對這場戰爭,就是乾脆置身事外。唯一可能的例外是白俄羅斯,普廷的粉絲白俄總統盧卡申科(Aleksandr Lukashenko)提供了象徵性的支持,為他岌岌可危的政權換取能源供應和經濟支援。儘管遭到西歐和美國的譴責,白俄羅斯迄今仍遊走在保持中立和向普廷提供物資支援之間的危險灰色地帶。 我認為,普廷的這場戰爭不可能出現圓滿的結局。然而,現在的問題是,普廷統治下的俄羅斯人民還需要多久時間才會揭竿而起,表明他們已經受夠了這場人禍。最近普廷和俄國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首腦普里格津(Yevgeny Prigozhin)的內訌,已經為這場可怕的衝突帶來新的轉折。 土耳其強人總統艾多根(Recep Erdogan),是放任這一切發生的幫凶。他最近才藉由充滿爭議且廣受批評的選舉勉強連任。在艾多根統治下的土耳其,經濟支離破碎,糧食短缺普遍存在,他之所以能夠繼續在位,憑藉的似乎只是軍方搖搖欲墜的忠誠。然而,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國中,只有艾多根沒有譴責這場戰爭,也沒有為烏克蘭抵禦強敵入侵的崇高抗戰提供物資上的支援。 那麼,我們如何將普廷在烏克蘭的失策做為範例,應用到台灣這個島國呢?我相信我們可以從中汲取若干教訓。 首先,台灣對普廷侵略烏克蘭的模式,構成截然不同的軍事挑戰。最明顯的是,雖然中國人民解放軍戰機最近橫衝直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台灣,但台灣有著距離「中華人民共和國」最近處約一○○英里的開放水域保護。以下幾點反映了人們普遍接受的事實,即:一)中國人民對於國家治理幾乎沒有發言權;二)習近平一個人在統治機器的頂端稱孤道寡,幾乎無異於普廷對俄羅斯苦難大地的宰制,使北京當局更像是一個獨裁政權。 拜登對台承諾 大多數美國人肯定 其次,美國長久以來一直致力於維護台灣及其二三五○萬民主人民的自由與安全。相較於以往的美國歷任總統,拜登總統更直率地對這個島國的命運做出承諾。儘管民主、共和兩黨在其他許多方面意見分歧,但拜登先生對台灣的承諾歷久彌新,不僅在美國國會獲得堅定的跨黨派支持,大多數的美國人也不吝給予肯定。兩岸分立分治的歷史久遠,可以溯及一九四○年代的國共內戰。一九四九年,在毛澤東以武力征服中國大陸後,蔣介石率領殘兵敗將和中華民國政府渡過台灣海峽,這場衝突才劃下句點。 七十四年很快就過去了,物換星移已不可同日而語。台灣已經從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落後經濟體,蛻變為世界主要的高科技國家之一。只要拿起手機或打開筆記型電腦,台灣的傲人成就俯拾皆是。做為這些高科技裝置核心的先進微晶片,幾乎都是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TSMC,台積電)或其他類似集團這種全球企業的產品。此外,台灣也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民主治理的卓越典範。 遺憾的是,中國的獨裁暴君習近平,已經剝奪了中國人民擘劃自己未來的尊嚴,選擇讓中國繼續做為全世界最專制的國家之一。就像唯我獨尊的普廷一樣,習先生企圖終身統治、掌權到死。不過,相對於克里姆林宮的那位獨裁夥伴,成長減緩卻較有效率的中國經濟,確實賦予習近平更大的優勢。 習近平犯台 中國經濟增長變泡影 不過,習近平也面對著十四億持續醞釀忿恨和不滿、隨時可能爆發的中國人民。追求一個更開放社會的呼聲,曾在一九八九年曇花一現。可惜的是,中國隨後又重返一種更為殘暴、但也可能極為脆弱的狀態。沒有人確切知道當前的民怨有多深,因為在習近平的統治下,幾乎沒有可以反映公眾輿論的管道。而且,習近平治下的中國已邁入高齡化社會,思慮欠周的一胎化政策,已經造成許多年輕人找不到婚姻伴侶。這些問題當然不是一個祥和社會的人口統計樣貌。 習先生經常叫囂要「收復」台灣(好像台灣真的曾經是中國的一部分一樣)。人民解放軍確實聽他指揮,但令人懷疑的是,那些將領和士兵是否真的渴望參與一場不計後果的戰爭。在習近平和他的邪惡「中國夢」之間,有著一○○英里寬的開放水域,他面對的是一個有二三五○萬人準備捍衛自己生活方式的民主社會,以及美國將在這個島國遭到攻擊時趕來協防的含蓄承諾。最近,我們在澳洲和日本的盟友—甚至可能還有其他國家—也已經暗示,如果這個島國遭到來自中國大陸的攻擊,他們也會出兵馳援。 習先生不是笨蛋。他已經親眼看到,英勇的烏克蘭人民為了保護他們的民主國家,奮力抵抗普廷治下的俄羅斯無端發動的侵略。自由世界已經團結起來,支持烏克蘭的抗戰大業。而中國的經濟其實很脆弱,其成就主要寄託於全球貿易。習近平必須知道,對台灣的攻擊將使這一切化為泡影。過去,中國人民曾經挺身而出,主張以更符合東亞其他國家(即台灣、南韓、日本、菲律賓、澳洲、紐西蘭)發展趨勢的措施,改革這個專制的毛澤東主義國家。這種訴求或許會捲土重來,促動一個更開放的社會,讓中國人民可以選擇自己的領袖。 另一方面,美國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台灣免受無端攻擊的實力和決心,近年來也變得更為堅定。拜登總統已經跳脫美國向來對是否協防台灣的戰略模糊,直截了當地表示,一旦台灣遭到中國攻擊,美國將出兵保衛台灣。在習近平有生之年,他當然可以一直嚷嚷著要「解決」台灣問題。但我非常懷疑,在習近平暴虐統治下的中國人民是否渴望一場戰爭,因為無論是誰愚蠢地發動戰爭,結果都可能萬劫不復。 拜登最近派遣他的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訪問中國,目的是緩和兩國之間最近的緊張關係。即使美中兩國的體制迥異,但彼此對話畢竟是好事。 台灣民主成就 中國人民現成典範 最後,讓我以一個正面的註腳來結束這篇文章。也許習近平會很長壽,因此延遲兌現他叫嚷要「解決台灣問題」的野心。更實際的情況是,台灣這個國家的人民終於可以當家作主,加入中國周邊新興民主政體的行列。許多理論家都認為,生活水準的提高勢必會引發對變革的需求,無論是由上到下還是由下到上,進而打造出一個更開放、更平等的國家。 與此同時,長期受苦受難的中國人民,只能嚮往有朝一日與南方、東方和東北方的廣大新月形地帶國家為伍,這些國家已經享受到成為開放民主國家的豐碩果實。而中國人民只要看看台灣,就能找到現成的典範。 (作者楊甦棣,二○○六年至○九年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一○年至一三年擔任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楊甦棣 2023-07-02
烏克蘭戰爭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烏克蘭戰爭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由於戰爭發生在烏克蘭領土,烏國人民首當其衝。不過,烏克蘭人民在總統澤倫斯基鼓舞人心的帶領下,奮戰不懈。圖為烏國戰火熱區頓捏次克地區被俄軍炮襲情景。(美聯社) 身為一名長期在學術界研究中蘇關係、也在卅三年美國外交官生涯中持續鑽研的專家,我一直密切觀察烏克蘭這場悲劇性衝突的演變。俄羅斯強人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決定開戰,已為烏克蘭人民帶來無止境的苦難。儘管克里姆林宮向來諱莫如深,但這場戰爭估計也導致俄軍陣亡及傷者超過廿萬人。即使國際社會指控普廷是戰爭罪犯,他卻變本加厲,近一年來仍不斷鎮壓國內反對其粗暴獨裁政權的異議份子。 從各種客觀角度評析,這場戰爭對俄國和烏克蘭而言都是每況愈下。隨著冬季來臨,兩軍的行動皆受到阻礙,戰鬥的強度似乎已開始減弱,卻幾乎看不到這場屠殺早日告終的可能性。由於戰爭發生在烏克蘭領土,烏克蘭人民在當前形勢下首當其衝。不過,烏克蘭人民在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鼓舞人心的帶領下,正奮戰不懈地將俄國侵略者一一逐出國土。澤倫斯基早期是一名喜劇演員,如今搖身一變成為當代最受景仰的政治人物。除了俄國及其若干最親密的盟友外,全世界都和澤倫斯基及其英勇的烏克蘭同胞站在同一陣線,共同尋求一個可以維護烏克蘭領土完整,又能確保普廷無法從這場戰爭獲取長久利益的解決方案。 關於這場戰爭對歐洲地緣政治的影響,已有不少專家學者提出許多高見,而兩岸關係及中國侵擾民主國家台灣及其兩千三百萬名勇敢公民的威脅,也受到烏克蘭衝突的直接衝擊。我們來回想一下,普廷去年初在北京與習近平會晤時,兩人共同宣布中俄夥伴關係「沒有上限」。普廷當時是否曾向習近平透露他有意入侵烏克蘭,至今仍是未解之謎。習近平則一直小心翼翼,避免為普廷的戰爭直接提供物質上的援助,也避免過度談及這場對他自己的國際社會地位沒有加分作用的戰爭,畢竟他之前才和普廷先生表現出兄弟般的情誼。 習近平是否事先得知普廷侵略烏克蘭的計畫?若是如此,他是否曾在口頭上或物質上支持普廷?這兩位獨裁者之間是否有任何關於台灣的討論?這些都是全世界希望進一步瞭解的問題。 我個人的看法是,普廷去年二月在北京和習近平見面時,不可能完全避談其對烏克蘭的侵略計畫。因此,令人好奇的是習近平如何回應普廷,無論是當時與普廷的私下談話,或者是戰爭爆發後的意見交流。 烏俄戰爭陷僵局 習近平又作何感想? 先撇開這些難以推想的問題不談,習近平又是如何判斷普廷入侵烏克蘭,對他自己一心一意圖謀奪取台灣的計畫有何影響?他是否以為對台灣不宣而戰將會所向披靡,不會重蹈普廷的愚行,導致全球輿論幾乎一面倒的譴責?去年二月戰爭爆發後,習近平是如何看待全球大結盟,在外交和物質層面支援烏克蘭?當戰事陷入僵局,烏俄雙方都蒙受大量傷亡,而且幾乎看不出衝突會在何時、以及如何才能化解時,習近平又是作何感想? 毫無疑問,習大帝渴盼在其統治結束前將台灣納入版圖。他似乎對這個目標鍥而不捨。拜登總統、美國國會及大多數美國輿論不計代價,持續力挺台灣捍衛自身安全與防禦的事實,必定讓這位中國獨裁者鬱鬱寡歡。這些最新情勢給中國帶來的挫折之一,就是從去年初以來,華盛頓、東京及美國在東亞的其他大多數盟邦,過去對台灣模稜兩可的支持,都逐漸變得清晰可辨。例如,拜登總統就數度提及,一旦台灣遭受威脅或攻擊,美國將積極出力協防台灣。就算有再多白宮幕僚試圖緩和或收回拜登的說法,也無法推翻拜登親口表態的份量。台灣議題也不存在黨派分歧,聯邦參、眾議院的大多數議員,都持續堅定支持台灣維持現狀,共和黨及民主黨皆然。 美挺台不再模糊 日澳也擔憂中國威脅 任何攻擊台灣的企圖,都將為習先生帶來更甚於普廷當前處境的後勤和政治問題。首先,一個擺在眼前的事實是,要攻打台灣就得橫越一百英里(約一六○公里)的開放水域,展開一場規模浩大的兩棲登陸行動。其次,各國逐漸察覺到,必須抑制中國片面侵佔南海島礁為領土的大膽行徑。我發現,美國的親密盟友日本和澳洲,都在口頭上表達對中國威脅的擔憂,這尤其具有說服力。我們必須銘記,這些朋友代表的是整個東亞地區對於約束北京侵略野心的廣泛支持力量,從東京到新德里當局,都逐漸將中國視為一個攸關自身生存的威脅。 不過,這些事情都無法使全世界安下心來,認定習先生將懸崖勒馬,不會無緣無故對自由民主國家台灣催動敵意。唯有持續且明確地發出警告,讓北京知道自己將面臨排山倒海般的回應,才有機會說服這位中國領導者對其癡心妄想三思而後行。有人說,中國經濟發展停滯及人民對習近平統治不滿的跡象(儘管都被噤聲),都顯示習近平的地位不如自己以為的高枕無憂。我個人覺得,習近平必須嚴加提防他的親信,這些人對於習近平準備成為終身領袖或許沒那麼心悅誠服,畢竟他們本身可能也懷抱著雄心壯志,無法輕易吞忍七十歲的習近平準備一輩子掌權的想法。 台灣與民主世界同盟 才能降低中國侵吞危機 有些人推測,距今僅剩不到一年的二○二四年初台灣總統暨國會大選,可能讓中國趁機對台灣發動攻擊。若沒有發生,習近平可能會等著看國民黨有沒有機會掌權,成為一個更願意配合北京的「夥伴」。話雖如此,我認為任何國民黨新政府都必須認清,台灣內部公眾輿論已明顯對與中國建立更親密的政治、甚至經濟連結強烈反感。不過,也不能排除二○二四年大選將誕生另一位民進黨籍總統的可能性。台北的最佳選擇就是,進一步與華盛頓建立穩固關係,同時也繼續與志同道合的鄰居強化交往,包括日本、印尼、越南、澳洲和印度等。讓北京的獨裁領導階層明白,萬一中國發動一場可怕衝突,為整個亞洲和全世界帶來災難,他們將與一個由不願袖手旁觀的民主國家所組成的強大聯盟硬碰硬。 在我看來,這樣就能降低台灣面臨一場浩劫的機率,因為這場浩劫只會因為中國現任領袖懷抱盲目的野心而爆發。 (作者楊甦棣,二○○六年至○九年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一○年至一三年擔任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國際新聞中心孫宇青譯)
楊甦棣 2023-02-12
裴洛西訪台之後的美台關係

裴洛西訪台之後的美台關係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原本不足為奇,北京當局卻執意小題大做。這是因為習近平正圖謀打破慣例,第三度擔任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嗎?圖為AIT處長孫曉雅(左)、裴洛西(中)與總統蔡英文同框自拍。(翻攝美國在台協會臉書)   ◎楊甦棣(Stephen M. Young)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不僅在美國國內引發爭議,美國和中國也為此爆發衝突,導致我最喜歡的這個島國成為全世界媒體的頭條新聞。雖然這類訪問不乏先例,北京卻決定過度反應,大張旗鼓地在台灣周邊試射飛彈,掠過台灣上空。美國總統拜登派遣一艘航空母艦前往該地區,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出強烈訊號,亦即面對新一波威脅,美國會與我們的長期友邦和夥伴站在一起。國際媒體往往習慣於誇大事件的戲劇性,但裴洛西最終仍順利抵達台北,重申華盛頓對台灣的堅定友誼和支持。 議長訪台非首例 北京執意小題大作 在裴洛西議長之後,麻薩諸塞州民主黨籍聯邦參議員馬基(Edward Markey)率領的第二個國會代表團,緊接著訪問台灣。這類交流歷史悠久,顯示國會的支持在強化台灣安全與促進台美關係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印第安納州共和黨籍州長侯康安(Eric Holcomb)正在亞洲訪問,行程也包括在台北會見蔡英文總統。 拜登總統和他的顧問群對此淡然處之,並為裴洛西議長的訪問行程提供必要的後勤支援,包括調派一架美國政府專機搭載裴洛西的代表團往返。美國空軍也奉命為這位美國政府第三號人物的行程護航。 裴洛西訪台原本不足為奇,北京當局卻執意小題大作。這是因為習近平正圖謀打破慣例,第三度擔任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嗎?北京是否認為這是對台北加倍施壓的大好機會?各種解讀不一而足,其中也不乏一些似是而非的謬論。 由於妄想成為繼毛澤東之後最有權勢的中國領導人,此刻的習近平無疑神經緊繃。他是否能夠如願,將在今年秋天召開的中共全國代表大會上揭曉。儘管習近平看似勝券在握,但由於中共及其核心領導階層的內部運作都是黑箱,沒有什麼事情是十拿九穩的。在此同時,中國的經濟已經不復以往的高速成長。中國也和同屬獨裁政權的俄羅斯加強關係,俄國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在幾個月前還訪問北京,獲得習近平的熱情接待。雖然莫斯科和北京都曾經試圖建立較為合理的繼承制度,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任期加以限制,但習近平和普廷都追求終身統治的目標,他們都在努力鞏固自己的地位。 獨裁體制宮廷政變可能性 永不消失 公開反對普廷野心的聲音,似乎已經遭到全面壓制,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這種政權往往看起來很穩固,卻也可能隨時崩潰。宮廷政變的可能性永遠不會消失。局外人很難看穿克里姆林宮的黑箱運作。然而,令人好奇的是,在今年二月明目張膽地無端入侵烏克蘭,招致世界許多國家的強烈譴責之後,普廷是否還能牢牢掌握權力。西方的制裁不僅重創俄羅斯的經濟,也強化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和西方聯盟的抗俄陣營,將歐洲與美國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同樣地,習近平也企圖複製普廷的獨裁統治,勢必會讓一些十年前將他拱上權力顛峰的人感到詫異,為什麼他們沒有機會問鼎黨和國家的最高職位。畢竟,在毛澤東宰制中國政壇近半個世紀之後,鄧小平為最高領袖的任期設限,為中國的政治穩定做出重大貢獻。 在過去的五十年裡,我專注觀察中國和蘇聯/俄羅斯的政治發展,包括我曾經多次以外交官身分訪問俄羅斯/蘇聯、北京、香港和台灣,我對這些地方的動態很感興趣,密切關注它們對區域和全球的影響。即使目前普廷依然大權在握,但我們也不禁懷疑,普廷的重要支持者是否還能繼續忍受這位強人的好鬥性格。他輕啟戰端入侵烏克蘭這個主權國家,招致全世界一致譴責,並對俄羅斯的經濟實施嚴厲制裁。習近平能否成就其稱帝野心也大有問題,因為中國的經濟成長正在減緩,而且從日本到越南、印尼和澳洲等鄰國,都對習近平在國內外奉行的霸權主義愈來愈憂心忡忡。 面對北京咆哮 美兩大政黨同仇敵愾 裴洛西議長的台灣行雖然在某些圈子裡引發爭議,卻加強了美國對台北及其在東亞戰略地位的支持。這些受到高度矚目的國會代表團,強烈展現了美國對我們長期友邦的承諾。這是少數幾個民主黨與共和黨可以同心協力、並肩作戰的議題之一。面對北京當前的震怒咆哮,我並未發現這種同仇敵愾有絲毫鬆動的跡象。 總之,美國仍然堅定支持台灣,而且最近還加強與日本、南韓、菲律賓、越南和東南亞的區域夥伴關係。北京的霸凌只會進一步強化這種關係。就連印度也不願意與中國走得太近,畢竟中國在喜馬拉雅山脈的高海拔邊界地區無端滋事,已經在南亞挑動了民族主義情緒。 測試美挺台決心 習近平恐無好下場 台灣與這些東亞和東南亞夥伴的寧靜外交已經見效,如果中國試圖進一步欺凌和威脅這個島國,各國都不會再默不作聲。在我看來,在今天的民主台灣,對中國的疑慮似乎是所有政黨的共識。台北與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發展靈活的經濟和政治關係,手法也很高明。 雖然北京當局劍拔弩張地試圖加以阻止,但裴洛西議長最終仍如願訪台,馬基參議員也接踵而至,讓我更加堅定地相信,美國政府的決策高層不會被中國嚇倒。對台灣的承諾獲得一致支持,不論下屆美國政府是由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當家,力挺台灣的立場都不會動搖。北京當局應該戒慎恐懼,不要測試美國的決心,否則習近平和中共可能都不會有好下場。(作者楊甦棣,二○○六年至○九年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一○年至一三年擔任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楊甦棣 2022-08-28
《星期專論》對台灣棒球的反思

《星期專論》對台灣棒球的反思

拜台灣氣候四季如春所賜,棒球比賽可以全年不中斷。(資料照)   ◎楊甦棣(Stephen M. Young) 本週我想暫時拋開世界上的所有紛擾,與讀者分享一些我對棒球在台灣扮演角色的個人看法。我相信這種運動是在日本佔領台灣五十年的初期被引進的。不論其起源為何,棒球很快就在台灣流行起來。 我一九六○年代初期住在高雄(我爸爸是台灣陸軍的軍事顧問),當時我們看到一些相當優秀的年輕棒球隊,在這個南部港口城市的球場上競技。我甚至認為,當時已經有一支半職業球隊。我們有時候會看他們打球,他們的運動精神和專業技能一直都讓我印象深刻。 走訪紅葉村 讚嘆當年傳奇球隊 住在高雄的第二年,我就讀於台南美國學校(強納森溫萊特學校),當時上學得在壅塞的雙線道高架公路上,坐上一個小時的公車。交通事故司空見慣,尤其是那些狂飆的三輪車在路上橫衝直撞,經常翻車。 我們美國學校的棒球隊和台南當地的球隊打了幾場比賽,很快就發現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球員。我記得我們輸球的次數要比贏球的次數多。接著,台北美國學校的球隊會南下和我們比賽,痛宰我們一頓。這種結果似乎很合理,因為他們的學生人數要比我們南部美國學校多很多。 二○○九年,當我和妻子芭芭拉(Barbara)走訪台灣東南部的紅葉村(Red Leaf Village)時,我發現台灣人精通棒球的更多第一手證據。紅葉村位於台東山區,居民是布農族的原住民,他們保存了台灣的傳統文化。不知為何,他們愛上棒球,組成一支部落球隊。由於難以取得棒球用具,他們往往只能用自製的木棒,甚至以石頭當球來練習。雖然裝備不足,但村民們以旺盛的精力和樂天的克難精神來彌補。 一九六八年,紅葉少棒隊擊敗一支赫赫有名的日本球隊,一戰成名。半個多世紀後,當我來到這座風景秀麗的山腰村落,俯瞰底下的沖積平原和東邊的藍色太平洋時,當地人仍對當年這場比賽津津樂道。芭芭拉和我非常享受與他們談論這段風光的往事。我們參觀了他們的小型博物館,讚嘆於這支冠軍球隊仍健在成員的豐功偉業。從紅葉村走下山坡,我們還參觀了一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發掘者是一位當地人,擁有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人類學博士學位。我提到這件事,只是想要強調這個島嶼盛產各種領域的人才。 大聯盟殿堂 台灣球員表現出色 台灣已經為美國職棒大聯盟貢獻了好幾位出色的球員。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台南出生的王建民。他於二○○五年在紐約洋基隊(New York Yankees)初登板,並從○五年到一六年持續出賽。二○○九年,王建民造訪美國在台協會,辦理延長簽證手續,讓我有機會在辦公室與他見面。在我擔任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期間,他和他的嬌妻曾在我的辦公室與我有過一次深入交談。我記得王建民笑著告訴我,他可以輕鬆地在紐約市的街頭閒逛而不被認出來。但他到台南探望家人時,卻經常被當地的熱情粉絲團團圍住。 進入美國大聯盟殿堂的其他知名台灣球員,還包括強棒胡金龍,他曾在二○○七年至一一年間效力於洛杉磯道奇隊(Los Angeles Dodgers)和紐約大都會隊(New York Mets)。還有二○○五年至一一年為洛杉磯道奇隊效力的投手郭泓志、二○一二年至一九年在大聯盟叱吒風雲的投手陳偉殷,以及二○一四年至一九年間轉戰多支強隊的投手黃暐傑和王維中。我相信台灣的年輕人從小就開始打棒球,而且台灣的職棒聯盟也提供他們許多提升球技的機會,這是他們成功的關鍵。拜台灣氣候四季如春所賜,棒球比賽可以全年不中斷。 夏天的夜晚開車奔馳在縱貫南北的高速公路上,看著棒球場的燈光在沁涼的夜色中閃爍,這是我在台灣的美好回憶。年輕人在結束一整天的工作後去揮棒,似乎已經成為台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台灣職棒賽 緊張氣氛令人忘我 我和芭芭拉一有機會就去看本地的球賽。啦啦隊的加油聲和緊張的氣氛似乎對我們強調,他們忘我地全心投入體育活動,就像他們平常努力工作一樣,台灣人民幾乎做什麼事情都這麼認真。 對於被稱為「美國國球」(America’s pastime)的棒球,我要在文章接近尾聲之際,對它的未來前途表示些許擔憂。雖然美國職棒大聯盟及時避免了災難性的球員罷工,賽季得以如期展開,讓人鬆了一口氣,貪婪的球團老闆和經紀人卻將消費者的成本推升到令人難以接受。不論是足球、籃球、網球還是曲棍球,都一直在爭奪觀眾的注意力和鈔票。 加快棒球比賽的節奏是一個解決辦法。降低入場觀看大聯盟球賽節節高漲的票價─從門票到停車,再到美食街,則是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構想。年輕球員和他們貪得無厭的經紀人似乎認為,終端消費者(球迷)願意為觀看一場比賽付出的成本是沒有上限的。 最後,我還是要從一個樂觀的角度結束這篇文章。球賽本身從根本上來說是健康的。當然,我們仍然可以稍微調整賽事的步調和刺激元素。關鍵在於年輕人仍然會走出戶外,自己參加比賽,無論是組織化的球團聯盟,還是臨時拼湊的餘興競技。可喜的是,棒球現在已經被列入奧運正式比賽項目(台灣的國家代表隊往往表現出色)。對於那些有天賦的好手來說,這是另外一種號召,吸引他們鍛鍊自己的技能,努力延續棒球悠久且輝煌的歷史。說不定只要有一點點運氣和遠見,棒球還可能再次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休閒娛樂! (作者楊甦棣,二○○六年至○九年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一○年至一三年擔任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楊甦棣 2022-05-08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對台灣的影響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對台灣的影響

烏克蘭凝聚了世人的目光,它抵擋俄羅斯鐵蹄的英勇抗戰贏得舉世矚目。圖為6日在盧甘斯克與俄軍部隊作戰的烏克蘭部隊。(法新社)   楊甦棣(Stephen M. Young) 我曾在俄羅斯/蘇聯和台灣/中國等地從事外交工作,五十多年來我一直密切關注這些地區的動態。早年,我絞盡腦汁苦學俄文與中文的口語和書寫能力。因此,我認為我現在必須就俄羅斯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魯莽入侵烏克蘭,以及此事對亞洲的影響發表看法。 普廷一直對蘇聯解體心懷不甘 我們有理由對烏克蘭情勢表示嚴重關切,但也有理由不要對烏克蘭和台灣當前的情勢輕率地加以比較。普廷不計後果的冒險主義震驚全世界,但我們或許早就應該料到會有這麼一天。蘇聯曾經統治過從歐洲的平原一直延伸到太平洋的遼闊疆域,普廷就是屬於一種長期以來一直對蘇聯解體心懷不甘的俄羅斯人。儘管蘇聯的崩潰其來有自,但仍有許多像普廷一樣的人,喜歡將這場早已注定的悲劇,歸咎於戈巴契夫(Gorbachev)和葉爾欽(Yeltsin)。在強烈的民族主義、文化和地緣政治因素催化下,蘇聯的潰敗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埋下禍根。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欣然接受蘇聯轉型為十五個各自獨立的年輕國家,慶幸在此過程中大致上沒有伴隨著暴力或動亂。但有一些人,包括一個名叫弗拉基米爾.普廷的蘇聯情報機構「國家安全委員會」(KGB)年輕氣盛的特務,卻為了蘇聯似乎不再偉大而憤恨不平。最終產生了令人震驚的結果─至少對世界上許多人來說─俄羅斯軍隊在二月入侵烏克蘭。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戰鬥仍在激烈進行中,烏克蘭人面對莫斯科的強大軍事機器,令人讚嘆地做出有效的抵抗。 與此同時,世界各國也令人欽佩地團結一致,共同反對普廷掠奪權力。針對俄羅斯頒布的種種政治和經濟制裁,正在對俄羅斯聯邦本已脆弱的地位產生直接且重大的影響。這種衝擊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總之,普廷嚴重誤判,我認為他的復仇壯志最終將會一敗塗地。這是否會導致他跌落權力寶座,將取決於俄羅斯人民,但我相信這種可能性的確存在。 接下來我想談談北京的反應。有人認為,普廷在參加北京冬季奧運會開幕式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時,曾告知習近平入侵烏克蘭的計畫。如果普廷沒有向習近平透露他的計畫,習近平應該對中國主辦的冬季奧運會剛結束,就被迫面對這位威權統治夥伴出其不意的軍事行動而感到生氣。所謂的「戰略協作夥伴」不應該如此爾虞我詐。然而,普廷長久以來毫不掩飾他對傳統價值觀的鄙視,因此如果他沒有事先向習近平透露他的計畫,我也不會感到驚訝。如果普廷事先告知習近平他將揮軍烏克蘭,我會希望這位中國強人告誡他的北方鄰邦,發動戰爭必須承擔多大的風險。不過,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所有的內情。 習無迫切必要賭政治生命攻台 現在的問題是:普廷入侵烏克蘭是否會增加北京提前嘗試對台發動侵略戰爭的危險性?雖然沒有十足的把握,但我對此可能性持保留態度。習近平正逐漸邁向其政治野心登峰造極的關鍵時刻,他希望在今年秋天舉行的中共全國代表大會上,將他的統治延長到第三個五年任期。這將打破中共數十年來的任期限制慣例,使習近平像普廷一樣成為終身統治者。基於這一點,習近平並沒有迫切的必要性孤注一擲,賭上自己的政治生命去嘗試以軍事力量降服台灣。 中國犯台比俄攻烏的難度更大 讓我從中國武力犯台面臨的挑戰開始談起。首先,從中國大陸對台灣發動軍事攻擊,在難度上要比普廷侵略烏克蘭迄今所面臨的挑戰大上許多。非比等閒的障礙之一,就是解放軍必須跨越將近一百英里寬的開放水域台灣海峽,成功地登陸台灣建立灘頭陣地,然後向內陸推進,制伏台灣軍隊的抵抗後,才能鞏固戰果。其次,與烏克蘭不同的是,中國任何試圖攻擊台灣的行動,幾乎可以確定美國一定會出兵干預,還有包括澳洲和日本在內的其他美國盟友,也可能加入戰局。第三,我認為,台灣軍方在反制這類攻擊方面的準備,要比烏克蘭充分許多。我提出這些看法,不僅是在強調台灣軍隊的備戰狀態,也是凸顯台灣在亞太地區的友邦網絡。 討論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很沉重,因為我堅信北京對台灣的任何軍事冒險,對相關各方來說都是一場悲劇,而且可能使東亞地區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陷入動盪。台灣憑藉其出類拔萃和充滿活力的經濟發展,不論是在區域或全球經濟中都扮演重要角色。張忠謀(Morris Chang)的台積電(TSMC)和施振榮(Stan Shih)的宏碁(ACER)享譽全球,凸顯台灣在高科技市場的主導地位,就是台灣經濟貢獻舉足輕重的傲人典範。只要晶片生產中斷,整個世界都會受到影響,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依賴最先進的微晶片和電腦,驅動我們的世界得以邁步向前;包括我正在寫稿的這台筆記型電腦。 我也認為,習近平如果冒險進攻台灣,可能會嚴重危及他做為中國「一把手」延續統治的能力。由於他企圖在秋天的中共黨代會上無限期延任,他的處境已經很危險。那些將習近平拱上權力寶座的黨羽,必然會因為他的野心而惶惶不安。畢竟,習近平能夠在二○一二年掌權,是他們的功勞。我毫不懷疑,他們之中有好幾個人也想要問鼎大位。因此,習近平的賭局面臨全盤皆輸的風險,可能導致他在中南海的宮廷政變中被推翻。 北京短期內攻台的可能性不高 總而言之,做為一個長期研究俄羅斯和中國政治的學者,我認為機關算盡的北京領導者不顧一切,在短期內對台灣發動無端攻擊的可能性並不高。另一方面,烏克蘭凝聚了世人的目光,它抵擋俄羅斯鐵蹄的英勇抗戰贏得舉世矚目。歐洲的安危繫於一線。我的思緒與烏克蘭人民同在,我希望這場毫無緣由且無人樂見的危機能夠迅速落幕,不要引發更多的殺戮和苦難。如果這場戰爭導致普廷垮台,更是再好不過。 (作者楊甦棣,二○○六年至○九年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一○年至一三年擔任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楊甦棣 2022-03-13
日台關係轉變的趨勢及其與美國利益的關聯性

日台關係轉變的趨勢及其與美國利益的關聯性

支持台灣獨立地位 日更顯直率 我對東京最近的舉措感到震驚,尤其是與台灣有關的表態。日本似乎已經決定更直率地支持台灣的獨立地位,使其更接近華盛頓目前的立場—尤其是在如何捍衛台灣不受侵略方面。多年來,北京試圖將日本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不久的侵略者窠臼,而日本似乎也被這種僵化的觀點所制約。然而,當前東京和台北的關係似乎正在蓬勃發展。我注意到,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最近透過視訊連線,在台灣的一個論壇現身,據稱他還可能在今年訪問台灣。現任首相岸田文雄也在稍早前的聲明中,表達他對台灣及其人民的敬重。 我注意到,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中)最近透過視訊連線,在台灣的一個論壇現身,據稱他還可能在今年訪問台灣。現任首相岸田文雄也在稍早前的聲明中,表達他對台灣及其人民的敬重。(美聯社) 遺憾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程度稍微沒那麼嚴重的朝鮮半島—繼續以落伍的觀念做為其外交政策的基礎。他們假裝戰爭彷彿才剛在昨天落幕,日本做出再多的改變或和解都不夠。 我將台灣民主之父李登輝視為日本統治時期也有善政的範例之一。李登輝出生於一九二三年,在成長過程中造就出一口流利的日語,並且在戰爭年代留學日本京都大學。我曾經造訪過李總統在台北的住家和桃園大溪的別墅。李總統帶我參觀他規模驚人的書房,自豪地展示他收藏的日文書籍。 日建設台灣貢獻 李登輝極為推崇 事實上,儘管李總統的哥哥曾被徵召加入日本軍隊,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日本犧牲。李總統還是極為推崇日本,以及日本多年來建設台灣的貢獻。 這段歷史眾所周知。野心勃勃的日本在一百多年前開始軍事擴張,藉由武力打造出一個龐大的帝國。直到一九四五年被同盟國的多國聯軍徹底擊潰。致命的一擊是美國在這個島國投下兩顆原子彈,迫使帶領這個國家走上萬劫不復的軍國主義者屈服。戰後的日本政府開創出一條截然不同的嶄新道路,放棄使用武力做為外交政策的工具。他們征服的所有殖民地—以及一些日本固有領土—也被悉數剝奪。東京持續建設繁榮的民主,以及充滿活力和創新的經濟。是的,曾經有一段時期,某些懷疑論者嘲諷「日本製造」(Made in Japan)的標籤。但不久之後,全世界都搶進這個旭日之國,追求商業和貿易機會。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創傷仍然揮之不去,尤其是在曾經被日本殖民的朝鮮半島以及中國大陸,甚至是整個東南亞地區。不過,我想說的是,日本不能永遠被視為一個冥頑不靈的軍國主義社會,這種想法已經過時了。 日台關係升溫 源自深刻根源 日本和台灣關係升溫的背景,有著深刻的根源。孱弱的中國在一八九五年的甲午戰爭中落敗後,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在接下來的五十年裡,日本在開發這個我最喜歡的亞洲島嶼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而且主要是正面的角色。日本人循序漸進地在全島修建水壩、鐵路、工廠和學校。沒錯,日本的統治有時候是殘酷的,特別是在鎮壓地方叛亂方面。台灣山區的原住民部落尤其如此,面對外族入侵,這些聚落是最後屈服的堡壘。我想起我在台灣生活時,在故宮博物院、太魯閣和其他景點總會遇到大批的日本觀光客。另外一個比較輕鬆的遺緒,則是日本人將棒球引進台灣,至今仍是台灣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台日關係升溫的趨勢極為重要。如果中國憑藉武力進一步侵犯台灣,美國長期以來對台灣的軍事支援無疑將發揮作用。但是,若要有效保衛台灣免於中國入侵,需要日本提供最低限度的後勤支援。一旦中華人民共和國跨越台灣海峽,我們在日本的軍事基地將會發揮關鍵作用,成功予以反擊。 北京威權領袖 不應抱持幻想 若要真正解決這個不斷惡化的問題,北京領導人必須大幅調整對台灣的態度。他們現在應該停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爭論,對台北採取更溫和的政策。台灣在中國大陸的大量投資,以及交流熱絡的觀光事業,可以做為這種政策轉變的跳板。但在此之前,北京的威權領袖不應該抱持幻想,只要中國在台灣海峽挑起衝突,美國絕對不會袖手旁觀,日本也很有可能出手相助。   (作者楊甦棣,二○○六年至○九年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一○年至一三年擔任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楊甦棣 2022-01-02
我對陳水扁政績的評價

我對陳水扁政績的評價

陳水扁打破了泛藍勢力對台灣政治權力的壟斷,創造了歷史。這是一份值得他引以為傲的成就。圖為2007年5月時任總統的陳水扁出席工商協進會會員大會,會前與受邀演講的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楊甦棣寒喧,還看了幾眼楊甦棣手中的講稿。(資料照) ◎楊甦棣(Stephen M. Young)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前台北市長、台灣總統陳水扁波折橫生的從政生涯,他卸任後因為被控貪瀆,判刑入獄六年多。我親眼目睹其中部分過程,而且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陳總統跌宕起伏的歷程。雖然我意識到談及此事涉及敏感的政治立場,但我仍試圖在這裡勾勒若干關鍵時期的面向,嘗試刻畫這位爭議性政治人物在政壇的起落。 首次會晤 涉及李發表「兩國論」 我第一次見到陳水扁(我們很多人都簡稱他為CSB)是在一九九八年,當時他是台北市長,並且開始競選總統。陳水扁從一九八九年起在立法院擔任立法委員。一九九四年到一九九八年,他擔任台北市長。二○○○年,陳水扁以此高曝光率的職位做為競選總統的跳板。在一場激烈的三方角逐中,陳水扁擊敗宋楚瑜和連戰,成為台灣歷史上首位非國民黨籍的總統。 做為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副處長,我在台北市南京東路以南的松江路有一戶獨棟住宅;也就是說,我家位於台北市中心。在地方和全國性的競選活動期間,從清晨一直到傍晚,載著高音喇叭的卡車似乎都在我們的街坊來回穿梭。我還從中得知,候選人通常會在競選海報上秀出自己的照片和號次。有人告訴我,這樣一來,教育程度不高的選民就能輕易地認出他們支持的候選人。 我還記得,我很早就感受到陳水扁身上散發的群眾魅力。我和阿扁(他的台語暱稱)的一對一會面,涉及前總統李登輝,他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發表著名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理論,中國逮住這個機會,痛批與其意識形態敵對的李總統是分離主義者。 我當時是美國在台協會的代理處長。華盛頓擔心「兩國論」可能導致台海兩岸爆發衝突。陳水扁要求與我會面,並獨自來到我家。他問我的第一件事是,李總統是否曾事先和我們溝通過他要發表的言論。當我回答「沒有」的時候,他看著我的眼睛說:「我絕對不會做這樣的事!」後來,時任華盛頓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的卜睿哲(Richard Bush),帶著嚴厲的談話要點飛到台灣,希望李總統自我節制,讓爭議平息下來。 在後來不到兩年的時間裡,陳水扁在一場競爭激烈的三方角逐後當選總統。我清楚地記得,二○○○年的大選之夜,在寒風瑟瑟的台北街頭,我參加民進黨的勝選集會,陳水扁對他熱情的支持者發表演說。那天晚上,氣氛炙熱如電,欣喜若狂的綠營支持者在首都的街道上邁步奔跑,為終結國民黨壟斷中央執政權五十一年而高聲歡呼。 朝小野大 扁政府施政飽受阻撓 然而,陳水扁的勝利導致兩岸關係再次重創。美國在台協會在華盛頓指示下,建議總統當選人陳水扁避免爭議擴大,而且在他就職後,似乎出現一種新的常態感。陳水扁面對的是一個國民黨立委佔多數的立法院,使得民進黨的大部分立法難以通過,甚至是不可能通過,因為國民黨總是竭盡所能地阻撓陳水扁政府的施政。儘管如此,陳水扁還是在二○○四年勉強爭取到第二任期,因為在二○○四年選戰的最後階段,他遭遇一場飽受爭議的暗殺行動,可能激勵他的支持者踴躍出門投票。 二○○七年,就在陳水扁第二任期結束前不久,我以AIT處長的身份回到台北。在稍早與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會面時,他告訴我,陳水扁和他的妻子吳淑珍涉嫌貪瀆,當他卸任總統時,這對夫妻將被送進監獄。雖然我從未深入探究過這些指控的實質內容,但這位台灣首位非國民黨籍總統受到的待遇,似乎確實包含不少政治報復。 我的AIT同事和我都心知肚明,國民黨仍然牢牢控制著判決陳水扁的司法系統高層。正如一位對南韓政局有著豐富閱歷的朋友當時的譏諷,當一個民主化剛起步的國家總是將其卸任領導者送進監獄時,它在外部世界的觀感並不好。陳水扁被判處二十年有期徒刑,但在二○一五年因病假釋。陳水扁後來南遷到高雄,據我所知他至今仍住在那裡。 幾年前,在陳水扁的親信、前外交部長陳唐山(Mark Chen)協助下,我得以與當時人在高雄的陳前總統通電話。這只不過是一個禮貌性的問候,但我認為他應該獲得這樣的尊重。陳唐山後來告訴我,陳水扁對我的致電很感動。 創造歷史 打破泛藍壟斷台灣政權 陳水扁打破了泛藍勢力對台灣政治權力的壟斷,創造了歷史。這是一份值得他引以為傲的成就。當阿扁結束國民黨一黨專政時,台灣的民主才真正成熟。他的民粹主義領導風格,也改變了台灣政治人物競選和治理的方式。如果沒有陳水扁之前的披荊斬棘,蔡英文女士的總統任期可能會艱難許多。因此,儘管陳水扁充滿爭議,我還是要向這位政治先驅致敬,祝他在我們兩人都年屆古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之際一切順利。 (作者楊甦棣,二○○六年至○九年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一○年至一三年擔任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楊甦棣 2021-01-10
《星期專論》中國如何促成蔡英文連任

《星期專論》中國如何促成蔡英文連任

當香港人民為了意圖限縮其特殊地位的法案挺身而出、高聲抗議時,習近平不應該感到意外。(美聯社) ◎楊甦棣(Stephen M. Young)   我不清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蠢,還是只是拗,但看來他應該是在幫台灣總統蔡英文打贏二○二○年的連任選戰。正如他應對近來香港「反送中」抗爭的拙劣,這位中國共產黨強人一直都在踐踏其前任領導人誇誇其談的「一國兩制」概念。對於這個最早由鄧小平在四十年前提出的構想,雖然耳聰目明的台灣觀察家從不買帳,但對某些人來說,「一國兩制」或許是探究台海兩岸建立特殊關係的開端。 老鄧推「一國兩制」 具雙重目的 鄧小平成為中國實質領導人後專注於推動改革開放,成為全世界的目光焦點。在經歷鼓吹烏托邦政治學遠甚於合理經濟實務的毛澤東式統治近三十年後,中國已到了應該改變的時刻。也許是年輕時曾經留學法國巴黎,抑或是基於文化大革命時自身某些痛苦經歷,鄧小平這位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明白,一個無法為人民帶來經濟希望的制度,永遠無法站穩腳跟。 鄧小平當然也有他獨裁的一面,光看他在一九八九年對天安門民主運動的血腥鎮壓,便可窺知一二。但當他在一九七○年代末期環顧東亞時,勢必察覺到中國在經濟上與周邊鄰國的差距日益擴大。他推動的「改革開放」不僅造就數十年的兩位數經濟成長率,更讓蟄伏已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舉躍居東亞經濟火車頭。 鄧小平在處理中國與鄰國的關係時,特別是日本和南韓,態度也比較溫和。值得注意的是,他也尋求緩解兩岸緊張關係。鄧小平曾公開誓言,將以香港做為他「一國兩制」概念的示範區,而此舉具有雙重目的。其一是藉此舒緩西方國家對於香港主權即將在一九九七年移交中國的疑慮。這可不是輕浮的唯心論,鄧小平知道,在他的改革政策上,香港這個英國殖民地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而香港做為金融中心與活絡的貿易港,也確實在廿世紀最後廿年與往後多年,在中國經濟對外開放上發揮與其地理面積不成比例的重大作用。 比起民進黨,中國顯然更偏好國民黨執政,但在鄧小平及其繼任者治下,無論台北的總統府由誰當家,北京當局都願意擬定若干改善兩岸關係的務實措施。因此,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第二個目的,就是暗示只要不觸碰中國絕不容許台灣獨立的底線,兩岸並不急著統一。歷任民進黨與國民黨政府對此自我克制,兩岸貿易往來與觀光交流因而暢旺。 港人挺身抗爭 習近平不該意外 到了習近平時代,也許是他身為「紅二代」(太子黨)的優越感,在人脈始終重於功勳的中國政治體制中,做為曾是毛澤東麾下要員習仲勳之子的習近平,二○一二年獲得黨內政治局同僚支持成為最高領導人,然後逐步削弱潛在政敵的勢力。更令人震驚的是,野心勃勃的習近平還宣布打算廢除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形同任命自己掌權到死。 北京當局的想法,向來是以香港在正式「回歸」中國後獲得良善待遇來說服台灣的懷疑論者,與中國大陸統一是安全無虞的主張。讀者或許會認為,當香港人民為了意圖限縮其特殊地位的法案挺身而出、高聲抗議時,習近平嚇了一大跳。但其實他不應該感到意外。 事實上,香港人認為,「一國兩制」賦予香港較為開放的制度,是一種不能在一九九七年後遭北京當局破壞的權利。過去幾個月來的猛然覺醒,持續在香港各地發酵,絲毫不見平緩止息之兆。對於香港及其深知正為未來奮鬥的年輕抗議者,我除了心懷敬意,別無他想。 讓我們回到台灣大選。半年前,尋求連任的蔡英文遭遇黨內挑戰,當時國民黨看似信心滿滿,認為該黨候選人將會擊敗這位現任的民進黨總統。事實上,初期民調顯示,能夠擊敗蔡女士的藍軍大咖似乎不只一位。 我深信,香港今年夏天爆發的抗爭,已讓台灣的中間選民看清楚,國民黨領導人願意與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建立更密切的政治關係,有多麼危險。北京當局對香港抗議者的訴求毫不讓步,強化了將台灣的未來託付給非民選的中國領導人意志的危險性。最近的民調顯示,蔡女士可能擊敗任何可能出線的國民黨候選人。向來精明的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就在幾週前面對現實,放棄了不切實際的總統夢。 北京言行 成為蔡絕佳助選利器 蔡女士在這段動盪時期始終冷靜自持,專注於完善治國、團結民進黨為其後盾,還讓北京當局的一言一行成為她的絕佳助選利器。當選票上有一名捍衛台灣民主與獨立的幹練戰士時,為何要相信一名軟弱畏縮、汲汲營營於拉近兩岸關係的泛藍候選人? 距離台灣選民投票選出下任總統,僅剩不到四個月的時間。然而,此刻的我深信,在民調中沒有明顯對手的蔡女士將會勝出。習近平應該進行勝利後的繞場感謝(victory lap),因為他對香港問題的應對失當,已經成為蔡女士打贏連任選戰的最佳宣傳。 (作者楊甦棣,二○○六年至○九年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一○年至一三年擔任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國際新聞中心張沛元譯)
楊甦棣 2019-10-06
一國兩制已死 中國惡性難改

一國兩制已死 中國惡性難改

此刻,香港人民試圖力挽狂瀾,爭取一個更開放的政治體制,但或許為時已晚。(美聯社) 鄧小平在將近四十年前提出「一國兩制」的時空背景,筆者至今仍記憶猶新。當時的中國剛從數十年的動盪中復甦,他意識到必須將工作重點轉回國內,讓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恢復某些可預測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鄧小平必須設法修復中國在海外的聲譽。鄧小平希望讓心存質疑的國際社會放心,中國可以被信賴。 鄧小平想闢新道路 創建大中華 此外,鄧小平也想要開闢一條收復香港和台灣的道路,創建一個在將近一百年前並不存在的大中華(a greater China)。鄧小平握有兩個有利條件,一是美國在一九七九年元旦與台灣斷交,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另外一個則是英國租借貿易樞紐香港的九十九年租約即將到期,給予鄧小平前所未有的機遇,有利於他超越此前中國掌權者的挫敗,完成復興中華天下的歷史功業。 於是,當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試圖展延香港的租約時,鄧小平提出他的方針:「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這是一個含蓄的「起標價」,意指香港必須回歸中國主權統治,只要香港交還決心重拾其昔日榮光的中國,北京承諾香港可以保留在英國治下所享有的經濟和政治自由,甚至還可能擴大。 儘管柴契爾夫人對此存疑,但也瞭解到她在香港問題上幾乎毫無選擇。租約就是租約,除非中國和英國雙方都同意展延租期,否則倫敦勢必讓香港回歸祖國懷抱。英方將此視為測試中國是否信守承諾的機會,要求雙方展開協商,規範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國的架構。 台灣民主化 終結蔣家長期支配 台灣比香港更抗拒與中國「統一」,但華府在一九七九年中止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西方世界的其他長期友邦也陸續跟隨,台灣因而遭受重創。本土愛國主義於此時崛起,民主化運動追求終結蔣氏家族對當地政治的長期支配。在此同時,台灣的經濟蓬勃發展,利益的分配也更為平均。 在通過若干嚴峻考驗後,香港的經濟也開始復甦。儘管許多富裕家庭開始計畫遁逃至西方國家,但中國的改革開放畢竟讓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的貿易和金融業者有利可圖,否則香港的回歸不會如此順利。 接著,天安門民主運動慘遭血腥鎮壓的悲劇,成為多事之秋的開端,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仍為中國、甚至香港和台灣人民創造了經濟榮景。 當香港在一九九七年慶祝正式「回歸」中國時,「一國兩制」獲得高度期許。台灣當時的經濟成長也處於高峰,而且伴隨著令人驚艷的和平民主轉型。 然而,此後的發展又是如何?對內,中國的政治體制倒退,變得愈來愈獨裁專制、倒行逆施;對外,北京也愈來愈具侵略性。北京當局已經背棄給予香港人民高度自治和民主的承諾,並逐漸擴大對台灣的軍事和政治壓力。 習近平獨裁 引爆香港追求民主 對於香港和台灣進一步開放政治參與的努力,具有明顯獨裁本能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經毫不掩飾他的鄙夷與蔑視。毫無疑問,習近平對民主這種「傳染病」的擴散感到畏懼。因此,他對台灣的霸凌與日俱增,更在香港引爆追求民主的熱情。 此刻,香港人民試圖力挽狂瀾,爭取一個更開放的政治體制,或許為時已晚。然而,台灣的兩千三百萬人民提供了不同的經驗,就是打造自我防衛的能力,鞏固與美國這個最重要安全夥伴的合作關係,清楚表明將為自己的自由奮戰到底的決心。真希望香港人民也有這個機會! (作者楊甦棣,二○○六年至○九年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一○年至一三年擔任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楊甦棣 2019-09-01
《星期專論》台灣暨國際空間:真正的重點何在?

《星期專論》台灣暨國際空間:真正的重點何在?

◎楊甦棣(Stephen M. Young) 在中國強人習近平進一步扼殺台灣愈來愈少的「邦交國」的聯合攻勢下,可以理解台灣友人的擔心。台灣政府或許太過在意中國咄咄逼人的政策,凸顯這仍是不安全的一個要害。 教廷邦交是否生變 台灣關切 自蔡總統於二○一六年就任以來,北京已竊取了五個與台灣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友邦,這是打擊台灣自信心的行徑之一。當我坐著撰寫本文時,正傳出梵蒂岡與北京關係最近有所突破的新聞。天主教教宗方濟各似乎準備在誰能任命中國主教的棘手議題上放軟。數十年以來,教廷堅持,唯有教宗可以任命這類高階神職人員。然而,如今方濟各顯然已默認由中國官方控制的「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任命的主教存在。 此舉已被許多人視為,將為梵蒂岡進一步涉入中國的天主教事務敞開大門,儘管尚不清楚這是否意味著,僅北京能任命未來的主教。而自九月下旬起,另一個重要的問題係梵蒂岡是否將與台灣正式斷交,並將其駐台的小規模外交使節團─現由一名代辦主持館務,而非大使─從台北搬遷到北京。 雖然筆者了解各界長久以來聚焦在該議題上,但我從略微不同的觀點來理解此事。是的,對台灣二三五○萬人民說明台灣的國際地位,的確會使他們安心,而衡量這項因素的一個簡單方法,就是計算與台北保持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數目。 方濟各顯然已默認由中國官方控制的「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任命的主教存在。此舉已被許多人視為,將為梵蒂岡進一步涉入中國的天主教事務敞開大門。(AFP) 華府高層對台支持 在在凸顯 不過,讓我們考慮兩個因素:首先,剩下哪些國家還與台灣維持邦交、這些國家在國際政治上的地位有多重要?其次,全球其他國家至今如何經營它們與台灣的關係? 我懷疑有多少西方國家讀者可以在世界地圖上找到台灣剩餘的邦交國,像帛琉共和國。誠然,中國正從事顯然層級很高、旨在竊取台灣現有邦交國的活動。此舉被視為中國對蔡英文總統及其政府的政策不滿的一個跡象,畢竟她的前任對中國採取較為和解的態度。然而,許多西方的台灣觀察家對邦交國議題並不太重視。 在此同時,美國反而愈來愈關注台灣。美國國會的立法和當前政府發布的聲明,在在凸顯現今華府高層對台灣的支持。當川普總統在他二○一六年年底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後,接了蔡總統祝賀他勝選的電話時,他可能不明白自己當時正在做什麼─這是對外交事務漠不關心的學子的通病─但川普政府已表明,第一、台灣係一個重要的友邦與夥伴,而且第二、直到台海兩岸在雙方都能接受的基礎上,透過和平方式建立更緊密關係前,美國依然信守台灣做為一個獨立的政治與地理實體存在的承諾。 非正式關係 才是國際支持核心 在最近一場由美國智庫「全球台灣研究所(Global Taiwan Institute)」主辦的會議中,非常清楚顯現美國對台灣的關注。美國學者及政府官員重申他們對台灣、以及台灣抵禦任何威脅其自治生存能力的支持。川普政府已繼續同意對台軍售,為維繫強健的美台關係,如今美國國會也已鼓勵政府視需要派更多高階外交與軍事官員訪台。 我記得我在「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任內,曾出席總統府雙十慶典。在台灣邦交國的駐台大使被引見給總統後,又特別點名美國、日本、澳洲及新加坡的駐台代表,在雲集的賓客和記者前,一股藏不住的興奮感油然而生。對我而言,這反映出認識到這些非正式關係才是台灣的國際支持和寄託的真正核心。 台灣與全亞洲及全球夥伴國的亮眼經貿關係,乃另一個衡量台灣在相互連結的二十一世紀地球上的永續力的指標。在華府與台北中斷正式關係幾乎四十年後,美國依然與台灣及其人民休戚與共。在貿易、投資、學生交流、觀光旅遊方面或任何其他指標上,當前美台關係遠比美國前總統卡特斷絕雙方正式關係時還更重要。 欲了解美國對台灣和台灣朋友的承諾持久不變的特質,只需要開車經過已於二○一八年六月正式啟用、嶄新奪目的AIT台北辦事處內湖新館。專制獨裁的中國領導階層依舊如此懼怕其人民,以致他們仍不願意在治理中國那個龐大的國家上,讓人民發出民主之聲,承認一個自由且民主的台灣對他們本身統治的正當性構成挑戰。 華人政體 只有台灣堅持民主 台灣人民應有這樣的認識,即持之以恆地堅持向世人證明,全球僅有一個在族裔、語言及文化上的華人政體,會容許自己的人民行使其主權權利、選舉其領袖和直接影響國家的政治方向。這個政體不是香港、不是新加坡,當然也不是中國。 因此我會呼籲我的台灣朋友眼光放遠。繼續耕耘已使你們長久以來極為成功之事。是的,要對中國提出的縮小雙方分歧和搭建溝通橋樑的務實提議留一扇門,但不要以犧牲控制自己未來的能力為代價。讓我們期望一個更開放的中國,也許會拉近相隔九十英里的台海兩岸的政治關係。但此刻,我有信心,有美國這裡與全球許許多多支持者力挺的台灣人民,會平安無恙! (作者楊甦棣,二○○六年至○九年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一○年至一三年擔任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國際新聞中心茅毅譯)
楊甦棣 2018-10-07
《星期專論》21世紀的AIT新館 獻給21世紀的美台關係

《星期專論》21世紀的AIT新館 獻給21世紀的美台關係

  ◎楊甦棣(Stephen M. Young) 新聞報導指出,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新館(NOB)將於六月十二日正式落成。身為這項計畫的非正式「催生者」,有關這項計畫過去廿年來的漫長和曲折之路,筆者想與讀者分享一些個人想法。 一九八一到八二年,筆者在AIT擔任基層官員,當時台北辦事處位於信義路上業已陳舊的樓房裡。這棟樓房建於一九五○年代,供當時的駐台美軍顧問團(MAAG)使用,在中華民國與美國一九七八年十二月斷交、美國駐台北大使館撤離後,隨即於一九七九年初改供AIT使用。由前副館長比爾‧布朗(Bill Brown)領導的大使館館員,最初在他位於陽明山的官邸開會,決定撤館後續事宜。當美軍官員開始撤離台灣,決定將此辦公處所改為這個非官方外交使團的總部。 信義路現址太小 年久失修 當筆者開始在信義路上的AIT台北辦事處上班時,當時約有五十五名美籍員工,已覺得空間不敷使用。當我於一九九○年代後期再度來台,擔任AIT台北辦事處副處長時,已有百名美籍員工及約三百多名台灣本地雇員。儘管樓房經過裝修,但仍顯殘破且過度擁擠。本處的商務組和公共事務組、農業組,各有其租借辦公室的經費,已在台北附近其他地點另覓辦公處所。但現址仍不足以負荷本處業務所需。 筆者當時的直屬上司—前台北辦事處處長張戴佑(Darryl Johnson),一開始就指派我尋覓AIT新址的任務。信義路現址太小、年久失修,且那塊地十分搶手,好幾個台灣政府機關長久以來皆對其主張所有權。 筆者偕同台灣外交部、總統府、行政院長辦公室與台北市長辦公室的友人著手。我們勘查了天母的台北美國學校(TAS)舊址,但仍嫌小,且容易淹水。我又陸續看了台北郊區幾處可能地點,但都不合適,不是太小、太貴,就是距離多數來本處洽公的民眾或人員所在的市區太遠。最後有人告訴我,台北市郊的內湖有一處舊的駕訓班,或許可用。 筆者親自前往一探究竟。那裡距離市區似乎有一點距離,我也擔心我們忠誠的本地雇員已習慣信義路現址,改到距離信義路很遠的地方上班,會造成他們的不便。後來我得知,台北捷運正規劃新闢一條延伸到內湖的路線,這將減輕本處員工及簽證申請者的通勤負擔。筆者還探詢擴大內湖新址,在附近新建處長官邸的可能性。最後,我想確定還有空間能容納將從景色宜人的陽明山搬遷的AIT華語學校。雖然我本來希望華語學校能像陸戰隊一樣,與位於這塊五英畝預定地上的主館分開辦公,但內湖已滿足前述所有條件。 國務院官僚 一度延宕時程 在此同時,筆者與美國國務院負責為新館計畫籌措經費的高層官員洽商。時任國務院行政局助理國務卿的派特‧甘迺迪(Pat Kennedy)告訴我,部分經費可由AIT收取的簽證費支應,籌款並非難事。鑑於AIT做為非政府機構的特殊地位,這些規費收入無法上繳美國國庫,而是存入銀行專戶孳息。 筆者二○○一年夏季從AIT離職時,職銜為副處長,當時我確信,在取得新址一事上,將按部就班地達成目標。但當我五年後以處長職務回任時,卻驚訝地發現,此事幾無任何進展。當時我們已有一四○位美籍員工與四百多名本地雇員,他們大多數擠在狹小的信義路現址辦公。 筆者回去找已升任國務次卿(負責國務院行政事務)的派特‧甘迺迪,極力主張繼續推動這項計畫。在他的協助下,我們與台灣有關單位達成將內湖預定地移交AIT使用的協議。由於所需經費有新的進帳,我有信心我們終於即將達成目標。然而,在國務院褊狹的官僚主義下,三年過去了,在我離任前夕,在敲定新館工程的承包商上仍不見明顯進展。 因此筆者做出行政決定,藉由二○○九年六月廿二日在內湖新址主持遷館「動土」典禮,爭取外界對這項計畫的關注。時任台北市長的郝龍斌、立法院長王金平、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蘇起、前外交部長錢復及其他要員均應邀出席。我們成功引起本地媒體的關注,總社位於香港的「亞洲華爾街日報」,隔天還在頭版刊登一張典禮的照片。 陸戰隊使館警衛隊 負責維安 是故筆者再次天真地以為,我們已邁入最後階段。對國務院的官僚來說,為AIT這種地位特殊的機構興建辦公大樓,似乎證明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任務。不過,當我去年夏天造訪台北時,很高興從AIT的朋友口中,獲悉這項計畫即將水到渠成。他們告訴我,落成典禮預定六月份正式舉行。香港「南華早報」最近一篇報導寫道,典禮將在今年六月十二日舉行。 儘管漫長,但筆者很高興曾經參與這整個過程,在美國駐台北大使館於一九七八年閉館後,推動興建一座頂級規格的AIT新館,代表對美國和台灣而言均不可或缺的重要關係。不論是敵是友,AIT新館落成都將傳遞一項明確訊息,即美國與台灣及其無畏的兩千三百萬人民之間,現在和未來都將持續保有緊密關係。就像我想表達的,「廿一世紀的AIT新館,獻給廿一世紀的美台關係!」 有關台北辦事處新館將設立「陸戰隊之家」(Marine House):打從一開始,筆者就決定確保AIT新館將由「美國陸戰隊使館警衛隊」(MSG)派駐一支分遣隊負責維安。在促成此事的過程中,我有一位強力幫手。我與葛瑞森(Wallace "Chip" Gregson)相識超過廿五年,當時他官拜陸戰隊准將,與時任國防部副助理部長的坎貝爾(Kurt Campbell)共事。之後葛瑞森曾任駐沖繩美軍陸戰師指揮官,並在退役後出任主管亞太安全事務的國防部助理部長。他在任內曾多次訪台,充分了解密切卻又非正式的美台關係的重要性。 因此,在筆者擔任台北辦事處處長時,我拜訪時任五角大廈助理部長的老友葛瑞森,確保國防部大力支持在AIT新館派駐陸戰隊。為了落實這個構想,我倆密切合作,我為此奔走張羅,也確保了我最初將陸戰隊之家納入新館設計的想法。我了解目前仍在AIT任職的友人受限於美台關係的敏感性,但據我所知,內湖新館將由美國的精銳部隊負責衛戍工作。如果不是陸戰隊弟兄,還能有誰會進駐新館的陸戰隊之家? 凝聚美台關係 最新鮮活象徵 美台關係可追溯到至少七十年前,如果沒有更久。數十年來,全球政治已改變了這段關係的若干傳統外貌,有時甚至是以被視為令台灣感到屈辱的方式。然而,不可抹滅的事實是,我們對台灣安全與穩定的承諾—銘記在「台灣關係法」(TRA),以及多年來美國立法和行政部門採取的措施—如今依然穩固。 美國國會大力支持台灣,行政部門也有許多友台官員。或許最重要的是,數百萬遍佈全美的台裔美國人及其友人,致力於維繫並加強美國與台灣、台灣的民主制度及其兩千三百萬人民之間非正式卻又極其真實的關係。內湖新館將成為凝聚美台關係最新的鮮活象徵。對於曾在催生新館過程中貢獻一己之力,筆者引以為傲。 (作者楊甦棣,二○○六年至○九年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一○年至一三年擔任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國際新聞中心茅毅譯)
楊甦棣 2018-04-22
《星期專論》香港與台灣:一國兩制如何一敗塗地

《星期專論》香港與台灣:一國兩制如何一敗塗地

◎楊甦棣(Stephen M. Young) 約莫四十年前,復出掌權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創造出「一國兩制」的語詞與政策。隨著美國總統卡特決定將美國的外交承認從台北轉向北京,以及鄧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落幕後,為了發展中國經濟而推動引人注目的經濟改革,這位中國強人的新政策在許多人看來,似乎是北京的對台政策已經軟化。 楊甦棣 鄧小平創「一國兩制」語詞與政策 當時,鄧也聚焦於與倫敦談判,以終結香港一百四十年的殖民地命運。英國對新界的九十九年租借期將於一九九七年屆滿。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以為中國會同意達成新協議,讓這座繁忙的貿易港市留在英國手中。然而,鄧小平另有盤算。 在此同時,台北一直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與華府斷絕正式外交關係,在重創之後蹣跚前行。自一九七二年尼克森總統令人震驚地敲開中國大門以來, 不祥之兆已然浮現。然而,當蔣介石總統辭世,其子蔣經國被立為接班人,一九七八年底美國最終轉而承認北京時,台北執政的國民黨似乎茫然不知所措。美國國會此時介入,通過「台灣關係法」(TRA),對這個前盟友提供經濟與安全保證。不論是台北或香港,都處於動盪時刻。 當鄧小平在中國持續推動他的經濟改革,許多人期望毛澤東的專制中國或將逐漸追隨許多亞洲鄰國的腳步,在整個地區普遍脫離殖民地境遇後,經濟自由化也伴隨著相應的政治自由化。鄧小平並未對此大潑冷水,但他建議經濟開放優先於任何政治體制的可能鬆綁。與此論調更為相關的是,鄧小平一開始就表明,他提出的「一國兩制」將對台灣的懷疑論者證明,北京的相關承諾是可信的。 李登輝主政 台轉型新興民主政體 聚焦於內部問題的台灣,對於與大陸進一步拉近關係強烈反感。在蔣經國任內,台灣的政治體制開始開放。他的繼任者李登輝加速改革進程,在他主政的十二年間,威權台灣轉型為新興民主政體。 另一方面,倫敦在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夕,採取若干極為溫和的措施,推動香港的政治改革。相關條款正式形諸文字於一九八四年的「中英聯合聲明」。香港立法會成為半民主機關,保守的親北京議員對該機構通過的決議仍握有最終控制權。最高行政首長行政長官的遴選,則取決於商界一小群主要為保守派的利害關係人,僅有少數界別的選舉委員反映地方或民主選區的利益。 在一九八○和九○年代,我發現與台灣友人討論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承諾時特別有趣。我將我從他們那裡聽到的整體看法,歸結為以下詮釋︰當香港發展順利時,台灣人會說,一國兩制與他們無關(某種程度上此言不虛,因為台灣享有的主權象徵遠多於殖民地香港)。然而,當香港情勢開始令人失望,而且常是如此,我的台灣朋友就會說「看吧!看吧!」意思是你不能相信共產黨的承諾。 在香港主權回歸中國二十年後,你可以理解台灣的普遍立場︰香港與台灣無關,「而且」過去二十年來中國處理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的手段,讓人有一切理由對北京可能對台灣做出的任何承諾嗤之以鼻。最重要的是,台灣擁有九十英里寬的海峽,將她與西邊的迥異國度隔離。 做為鑽研中國過去四十年對港政策的研究者,我觀察到多種對鄧小平承諾港人可享有五十年「高度自治」的不同詮釋。起初,許多人相信,只要不明目張膽挑戰中國的敏感神經,一國兩制意味著香港在很大程度上可自我管理其經濟與內部政治,直到二○四七年為止。然而,也有人認為,隨著沙漏裡的沙在五十年的設定下緩慢流逝,香港或將逐漸滑進北京的直接控制之下。 穩健地推動香港立法會的民主化,甚至以普選方式選出行政長官,可以鼓勵港人盡量往好處想。回到一九八○年代,當時也有看法認為,一個現代化的中國將從經濟自由化邁向真正的民主政治體制。 順著這條思路,到了二○四七年香港與經濟現代化、政治開放的中國正式合併時,過程將是順利平和的。值得一提的是,那些一九九七年見證主權從英國移轉至中國的港人,到了二○四七年不是已經作古,就是已屆耄耋之年。 物換星移,但也可以說是一成不變。中國的經濟增長在國內並未轉化為較開放的政治體制。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大屠殺是一記警訊。然而,亞洲的普遍趨勢也為樂觀主義者帶來更美好的期許,認定更繁榮的中國也將更開放,最終會把真正的主權移轉給人民。 可惜的是,那些樂觀主義者發現他們的期盼無以為繼。正好相反,中國當今強人、國家主席習近平甚至限制任何邁向更開放社會的溫和措施,他寧願仿效毛澤東的嚴酷威權主義。現在習進入國家主席第二屆任期,就下令延長他的統治,使其得以超越擔任國家主席兩屆共十年的江澤民和胡錦濤。或許習近平和他手段兇殘的北方友人—俄羅斯總統普廷一樣,想要效法毛澤東與史達林,成為終身領導人。 香港新世代 挑戰中國虛假承諾 出乎北京意料的是,香港的新世代運動人士在數年前崛起,他們願意挺身而出,挑戰中國讓香港及其七百萬市民享有真民主的虛假承諾。當北京違背其香港特首人選將開放給更廣泛在地居民代表提名的承諾時,這些運動人士從台灣的「太陽花運動」獲得啟發,在「雨傘運動」中湧上街頭。 這個新運動的部分領導人走上街頭時,不過是十幾歲的青少年。他們在法庭受審,被指控的模糊罪名說穿了就是他們反對習近平違背承諾,不讓港人以真正民主的方式選舉最高首長。幸好,植基於英國的香港司法系統仍保有免於北京干預的自主性,從近期釋放年輕抗爭者的裁決中可見一斑。 有別於似乎願意相信中國長期承諾的老一輩,香港新世代深知,二○四七年會發生的事對他們而言並非抽象概念。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出生於新世紀,但當五十年的過渡期結束,這些運動人士已經是中年人。因此,三十年前大言不慚地矇騙其父母與祖父母的假自由承諾,後果將由他們及其子女直接承受。 對台灣的年輕世代公民而言,這一切代表的是北京獨裁領導人做出的承諾,沒有一個可信。諷刺的是,鄧小平多年前涉及香港的夸夸而談,如今已經變成警告標誌︰共產黨的承諾不可信,而台灣非常幸運,因為她不是香港。 中國對台任何承諾 都不值一顧 台灣擁有孕育自本土的民主機制、充分的防衛能力,以及非常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台灣人民及其民選政府對於北京開出的任何支票,都睿智地以戒慎恐懼之心加以看待。所有這一切,香港扮演了關鍵角色。當中國在一國兩制或任何其他形式之下對台灣發動微笑攻勢時,這個「一國兩制」絕非鄧小平那一代人以為他們正在打造的那種「一國兩制」,這個教訓就是,中國在一國兩制或任何其他形式之下對台灣做出的任何承諾,都不值一顧。 (作者楊甦棣二○○六年至○九年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一○年至一三年擔任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國際新聞中心魏國金譯)
楊甦棣 2018-03-18
《星期專論》我們該如何看待李克新「武統台灣」說?

《星期專論》我們該如何看待李克新「武統台灣」說?

  川普總統二○一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簽署「國防授權法案」(NDAA),其中主張恢復美國海軍停泊台灣高雄港。自從美國和台灣近四十年前斷交以後,此事前所未見。對於美軍停泊高雄港這樣的消息,我個人心有戚戚。我的父親在六○年代是駐台美軍的軍事顧問,我在青少年時期曾定居於高雄兩年,我還記得港口停泊著「休息復原計畫」(R&R)來台的美艦,而我騎著腳踏車穿過市區,一路直奔港口。 《星期專論》楊甦棣 我也記得水手們在高雄街頭閒晃的景象,尤其是在坐落許多酒吧和應召女郎的「艦隊街」。巴士星期五、星期六晚上開往左營附近的俱樂部之前,會在艦隊街上稍停個十五分鐘,在那期間,我會和朋友們上街溜達,但回程時總是依依不捨,畢竟那些向美國水手們頻送秋波的年輕女孩們,才不過比我那時的年紀稍大一些。 「美國海軍仍持續前進,其船艦如今停泊在菲律賓、香港、沖繩與橫濱,只要是第七艦隊航線沿途的所有港口,不論航向何處,他們總是受到歡迎,不只是因為消費的金錢,還有他們傳遞出的美國的支持。我身為二○一○到一三年的美國駐港澳總領事,我的幕僚和我都期盼美軍戰艦能定期訪問香港,港府與香港商人也是同樣看法。」 中國使節挑釁言論 令人吃驚 關於「國防授權法案」主張美艦停泊台灣的說法,還只是個提案,國防部和行政機關得考慮一段時間,才能決定是否恢復在台灣港口的停泊。如果沒有五角大廈認真考慮這一建議並做出令人驚訝的決定,那麼這一切都不會改變。但這並未阻止一名野心勃勃,或可稱之為魯莽的中國高級外交官在華盛頓公開宣稱「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解放軍武力統一台灣之時」。十二月十八日,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在中國駐美大使館的一場媒體招待會上拋出了這令人吃驚的挑釁言論。 李克新為中國駐美大使館的第二把交椅,該機構並非向中國國防部負責,而是屬於權力相差甚多的外交部。他的說法看似完全外行,也缺乏北京方面在政策上嚴謹的支持。我做為獻身美國外交事務三十三年的老手,實在無法想像駐外使館會有二號人物承擔起這樣的政策宣言。即便是他的直屬上司、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也難以想像他能就一項重大議題在未經北京政府許可之下公開發表個人看法。然而,到目前為止,我仍未看見有證據顯示李先生因此受到上級裁罰。 人們猜想,若是國務委員(與政治局委員)楊潔箎—他在一九九○年代中期擔任李克新的職務—會更為謹慎,不會同意李克新發表如此魯莽的言論。 與此同時,我們從媒體報導得知中國偵察機和戰機接近台灣南部和北部空域;那是有意威脅並恫嚇台灣政府與人民的挑釁手段。這令人不得不去設想,中國是否意圖以此現實主義政策來影響台灣內政。若真是如此,我認為此舉只會增加台灣兩千三百萬公民對中國的不信任。蔡英文總統和她的政府,已經極其謹慎地避免採取任何可能刺激到中國共產黨政府的行動。 川普訪中 未對台灣議題讓步 川普總統已經與中國有了好的開始,先是四月在佛羅里達州會晤習近平主席,繼之以秋季在北京接受「超國是訪問」規格的盛大歡迎。習先生頗善於迎合我們總統的自我。即使川普正坐在橢圓形辦公室內,迄今,他仍未將選舉時對中國的大肆抱怨轉化成實際的政策行動。同樣令人寬心的,至少到目前為止就我們所知,川普的北京行並沒有在台灣議題做出讓步。 我理解北京不是特別喜歡民主制度,讓選民的智慧取代未經選舉、中共中央政治局共產官僚小圈子的決策。但為什麼中國至今仍未對去年五月主政的蔡政府採取更多動作?這還讓人摸不透。針對許多重要的經濟、貿易和政治議題,中國真的鮮於與台北打交道。發布最後通牒和威脅(現在則是軍事武力的展現)取代了外交手段。 兩岸貿易減少,觀光客人數下跌,傷害了彼此的經濟。對中國公民來說,多了解台灣是有好處的,甚至能減緩兩岸的緊張局勢。限制訪台旅客人數難道是北京政府擔心長期接觸開放的台灣民主社會,國民可能受到影響嗎?我曾讀過一些有趣的說法,指出中國旅客訪台時,被台灣電視台的晚間政論節目深深吸引著;在他們的國營電視台,那些節目被刻意迴避。 談回直言不諱的李先生。除了《環球時報》一篇簡短的社評,我仍未在中國媒體當中發現來自更高層級的回響。同時,我們也未見有任何跡象顯示,李先生因逕自公開對台灣劃出一條新「紅線」而被追究。這讓人不免好奇,他的下一份工作可能是什麼。 公然武嚇 美軍料將大動作回應 一九七九年生效的《台灣關係法》(TRA)特意籠統的描述台美斷交後美國對台灣的防衛承諾。不過,許多美國政府和國會內部的專家們認為,對台灣公然的軍事恫嚇可望招致美軍大動作的回應。我確實第一手知道,在華盛頓和檀香山的太平洋艦隊總部的國防規劃官員,長期維持著特定行動方案,以回應針對台灣的直接威脅。我們也回想起,在一九九五與一九九六年,當時的總統柯林頓兩度決定在台海地區部署美國航空母艦。一九九五年的首次部署是回應李登輝總統訪問母校康乃爾大學後,中國決定朝台灣外海發射飛彈。接著,柯林頓在一九九六年春天再次決定把兩艘航母部署在台海地區,當時李登輝正競選連任,要成為台灣歷史上第一位經由民主競爭選舉產生的總統。 過去二十年物換星移,但美國國會和行政部門的領袖,對於防止台灣安全受到任何威脅的承諾,依舊是美國在該地區相當重要的政策面向。同時,對於了解台灣也知悉其戰略地位的美國親密盟友日本而言,這樣的承諾也是極為重要的。 因此,究竟該如何看待李克新這位中國二級外交官員在華府的狂言,它大抵上就是心直口快的人逾矩發表的觀點嗎?就現況而言,這是最合理的解讀。不過,這項議題值得繼續關注。 (作者楊甦棣曾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國際新聞中心編譯劉宜庭譯)
楊甦棣 2017-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