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參選人必須接受憲改會考

 

國民黨中央昨天被蛋洗了,民間團體前往抗議的理由是立法院在休會前的最後一天,未能通過任何一項修憲案,癥結在於國民黨黨鞭宣稱「朱中央」要求十八歲投票權須與不在籍投票入憲做「配套」,於是明年總統大選同步舉行修憲公投的可能性因而破局。

這事例告訴大家,國民黨的主事者雖然換人了,但是腦袋沒換,位置也沒換,還是站在人民的對立面,在「防守」民意。一個採取守勢與抵抗的政黨,等於放棄進攻與爭取,也就不可能贏得戰場,剩下必然只有失敗一途。

台灣的政治僵局困住國家的發展,這是朝野共知的問題。截至目前為止幾乎無解,除非透過憲改逐步進行解套。過去這段時間以來,立法院討論過三十五項修憲案,國民黨如果認為不在籍投票可以給年輕人方便,直接修法,國會二分之一通過就能處理;如果擔心降低投票權到十八歲可能影響選票結構對國民黨不利,還有其他包括降低修憲門檻等「程序」問題應該好好商量,卻全被冰進了一個月的交付協商期。換言之,國民黨心中所擔心的真正問題是:二○一六大選不能綁公投,既影響選舉投票率,又容易提高公投過關率?或者根本就反對這些修憲案?

立法院本會期最後一天,旁增了另一個明年立委與總統大選應分開舉行的「插曲」,這插曲的聲勢甚至於高過修憲的主旋律。其實立委與總統兩項選舉應如何辦理,尤其一月份新總統選出要到五月二十日才就任,這麼長的「空窗期」事涉複雜是否適當?本是一個很可以討論的中性題,稍早社會早就有所論辯。

然而之後中選會經過委員會議討論,通過立委與總統選舉將合併於明年一月十六日舉行,這個時間點並且業已對外發布,當時國民黨立委若有意見,理應充分反映,如今卻在國民黨總統提名人初剛產生之際,突然大聲嚷嚷要與總統分開選,這個隨人顧性命的切割現象,與前者所述修憲問題其實是相同的,就是這麼多從事政治工作者只從眼前利害看事物,不就長期制度做思考,掌握政黨機器者若此,職司制定法律者若此,這個國家怎麼可能會漸漸好?

第一階段的程序修憲之所以胎死腹中,關鍵在擁有政治權力者,不限特定政黨,他們認定這議題要用腦筋,而選民沒幾個是有腦筋的,因此可以欺之以「眾」,以為反正多數人不會了解與關心,站在少數的對立面無妨。但他們卻輕忽了意見領袖的動員能力,可以營造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的可能性;眼見政黨與政客墮落至此,大家怎麼能不拿出選票實力好好教訓他們。

好在接下去競選期程已經開始,有志角逐國家元首職務者,無法閃躲必須接受全民的憲改會考,誰能說清楚講明白:如果當選要以多少時間來推動憲政改革,誰才足以達到夠格參選總統的基本標準。當然,政壇不乏騙子,例如二○○八年競選時,馬英九曾經說過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如果當選總統,不排除以一年半的時間來推動修憲,為其形塑過美好形象,但事後不僅一筆勾銷,還成了眾民聲討的超級大總統;「不允許再來一個馬英九」,正是三一八運動在國會議場產生憲改訴求的重要背景。

但是今天的國民黨,幾乎已經走到山窮水盡,卻仍然無法從馬英九的權力迷思中甦醒過來,這種格局,如何能超越馬英九?馬氏迷思無他,就是不肯自我放棄若干權力,來成就國家的進步,以及人民團結的機制。任何一個無法超越馬英九的政黨,其下場又如何能超越馬英九?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