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紀」提早結束了?

前路透社總編輯 史進德 為FT中文網撰稿


就像是在開心屋裡照哈哈鏡,你看到的中國都是你希望看到的——歷來如此。

有時候,你看到的觀點積極得勢不可擋,認為這塊土地是個永遠擴張的市場——就像19世紀蘭開夏郡(Lancashire)的紡織廠主樂觀高估中國的布料需求量,相當於把每個中國人的長衫都加長了一英寸;或者認為中國市場可以無限飽和——就像當今的智能手機分析師在預測中國市場普及率時,從目前的40%直線外推。有時候,你看到的是固執的負面看法,就像19世紀時有人認為“黃禍”(Yellow Peril)在洗劫世界,或是上世紀60年代有人認為多米諾骨牌不斷倒下,共產黨在一個又一個國家奪取政權。

我們剛剛告別了大家幾乎一致認為是“中國世紀”的時代。趕時髦的西方家庭給自己的孩子請了中國保姆,讓孩子們聽中文搖籃曲,讓他們在20年後更加胸有成竹地投入高盛(Goldman Sachs)的實習競爭;潮人們從紐約布魯克林搬到北京的三里屯,以炫酷的經歷妝點自己的履歷;銀行、經紀商、私人股本公司、咨詢機構以及媒體公司紛紛擴充北京和上海的辦事處,以獲取看似手到擒來的財富。

但是,其中有多少投資和規劃是基於嚴謹分析、而不是基於情緒和時尚潮流呢?


人們只需要稍稍看一下過去的檔案就能發現,一些人基於中國的經濟數據作出決策,然後寫下長篇大論譴責這些統計數據的價值和準確性,然後在這些數據看似糟糕時恐慌不已,接著再次批評那些數據,最後——正如我們最近所看到的——表示,只有中國的數據出現好轉時,當前的市場災難才會結束。

這一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自己的過錯造成的,它使自己的體制和運作如此不透明。正是不透明製造了傳奇,攪動了情緒。

然而,情緒投資也會回歸均值,就像金融投資一樣。

當美國一個大型新聞頻道的主播聲稱自己從未聽說過全球人口最多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最高領導人的名字時,我們看到的正是這種回歸;當美國一名領先的總統候選人競爭者聲稱中國國家主席只配漢堡快餐招待、而不配國宴禮遇時,我們看到的也是這種回歸;當未來一個又一個董事會要求提交關於“我們在中國的投資是否值得”的報告(你可以肯定會出現這種局面)時,我們將看到的也是這種回歸。

人們只需要把日本作為對照(雖然中國領導人可能會討厭這種對比,特別是在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臨近之際)。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是“世界第一”;其英明的政府官僚在與工業界合作引導經濟時所向披靡;股市一路上漲。不可避免地,美國學生蜂擁參加日語入門課程;金融機構和媒體紛紛落戶東京搶占地盤;一切都是那麽美好那麽生機勃勃——直到情況急轉直下。如今,盡管其仍然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但日本傳奇已經結束,幾乎沒有什麽全球企業給予日本與其經濟規模相稱的關註和投資。

中國有很多有利條件。其龐大的人口必定會帶來更多的產出、更多的消費以及更多的建設。中國的城市在數量和規模上都將得到發展,其基礎設施需求和夢想也會越來越大。人民幣及中國外交將會在世界上扮演更大角色。但是傳奇無法製造,夢想不能強求。

未來能在中國有所斬獲的人將是現實主義者,而非夢想家。盡管轉變痛苦,但這很可能是一件好事。

譯者/馬柯斯

作者為路透社前全球總編輯、湯森路透中國區主席,現為香港Tripod Advisors咨詢公司創始人。

< 資料來源:FT中文網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