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你的一票決定台灣往哪走

傳統的政治學以政黨、候選人本身及政見三要素,來解析選民投票行為;但事實上,民主社會選民的投票行為遠比這樣的分類還複雜。投票行為其實是綜合性情感的表達:投票給一個候選人,常常不是因為喜歡他,而是厭惡另一個候選人當選;也有人走到投票所時都還沒決定要投給誰,最後投票的當下,表達的其實是自己幽微而難以言說的(非理性)情緒。

經濟民主未必衝突

昨天《蘋論》標題是「不投票,就沒資格罵人」,鼓勵這個社會的公民出來投票。今天我們則要告訴讀者,這場選舉是一種價值的選擇,將決定未來10年的方向。

台灣首富之一郭台銘為呼籲「經濟選民」挺國民黨,到處助選,他的「民主不能當飯吃」、「政治應該為經濟服務」令人印象深刻,直到昨他接受香港鳳凰衛視專訪都說:「要選擇對兩岸發展有積極作為候選人。」這是「經濟至上」、「唯發展論」的觀點(即便過去6年來這政見已經跳票)。

不過,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昨立刻在臉書上反駁郭台銘,他說,民主當然不能當飯吃,但是,「沒有民主,你的未來跟動物沒有兩樣。」謝還舉很多中國央視女主播,必須獻身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為例強調,「民主不能當飯吃,但可以保住女兒!」這是另一種「反經濟至上」論的民主觀點,更強調社會的公平正義。

當然,「經濟至上」論與「護持民主」論不必然完全衝突,它常常是互相調和的過程。但是,當你在今天的選舉對執政黨候選人或非執政黨候選人做出選擇時,你在當下已經決定讓誰的聲音來主導未來幾年的台灣社會了!

同樣的道理,在選擇是否繼續投票給執政黨候選人的當下,你同樣在選擇是否對台灣社會的青年就業、世代剝削、兩岸政商買辦集團提出抗議,又或者,這一切都很美好,應該全部維持下去。

政府犯錯公民有責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傑克遜表示:「避免公民犯罪,不是政府的責任;而避免政府犯錯,卻是公民的責任。」你的這張選票代表民主社會的價值,它決定下階段的台灣社會要往哪裡走?

< 資料來源:台灣蘋果日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