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或不放假?

這次颱風一來毫不例外地,又有地方行政首長因放假與否、如何放假而遭受到許多批評。還有政府智庫人員出來宣稱,放一天颱風假可能損失450億元的產值。其實這樣的想法,與之前一周放假幾天的爭議,正可以看出我們對於假日的想法還是以傳統工業時代的出口製造業資方立場在思考。在這樣的思考模式中,勞工的產值是看投入的時間而定:投入越多,產值越高。所以要加班,所以要勞工不畏風雨地震疾病生子家裡死人都來上班最好;如果是外勞最好連雇主家裡的小孩老人開的店面都讓他們一起照顧,才算是物盡其用。


圖片來源:中央社

 

前幾天剛看了美國紀錄片導演麥可摩爾拍的「插旗攻城市」,片中導演決心要到各國去「偷竊」他們國家值得美國學習的制度。他到了義大利,發現義大利勞工除了每天有兩小時的午餐時間外,一年還有將近一個月的有薪假,讓沒有法定年假的美國人的他羨慕不已。而不只是所謂沒效率的南歐義大利,就連以效率著稱的中歐德國也是如此,而這些年假與我們勞基法所規定的不同的是,與勞工的年資並無關係。而據日本節目報導,在法國甚至還有連續工作六年,其中三年在同一間公司工作,就可自費請假一年的制度。

如果台灣放這麼多假的話,我們一定會驚恐地認為這樣會導致經濟不振台灣沉淪世界毀滅。但是這些國家並沒有毀滅。甚至這些國家多得是人均經濟產值還在我們之上。為什麼?因為他們把勞工當成人,而人需要休息休閒,甚至透過休閒活動可以製造更多的經濟可能,可以有更多創意。許多產業不停抱怨台灣市場小,所以要往外國出口,但是扼殺台灣市場的就是要求勞工長時間低薪工作,讓他們無閒也無錢消費的產業主。

這種傳統製造業思考模式,無視現代的經濟型態已經改變,還是認為勞工的產值在於其能投入的時間,而非其能投入的智力,所以才會執著在上班時間多寡,為了放一天半天假斤斤計較,而將勞工的安全與體力當成最後考量。政府若是真的想推動經濟轉型,最先改變的也許應該是這種過時的思考模式,以勞工的權利為出發點;也只有從勞工的權利出發,才能建立新的以才能與創意為主的新經濟模式。

< 資料來源:新公民議會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