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一休修法的「不信任」問題

 

一例一休的修法,各方爭議陷入僵局,賴揆提出給資方「四個彈性」,保證勞方「四個不變」。相信賴揆已竭盡所能地在法律條文上,提出解套的辦法。

但是勞方並不滿意,認為勞資協商「根本不可能」,因為弱勢的勞工,沒有與資方老闆協商的籌碼,最後終將淪為「被協商」的結果。

在立法院公聽會,媒體工會等代表也舉證歷歷,在在證明勞工「被協商」的事實。勞團工會以過去多年勞資協議的經驗,表達出勞資協商「不可能」的疑慮。這是對資方的不信任。

當「原則不變」,碰到「彈性運用」,恐怕「例外」變「通例」;況且以現有的人力,勞檢恐難真正落實。這是對政府的不信任。

對資方不信任,對政府不信任,這是勞方多年累積的經驗感受。

因為勞方「不信任」的心態,所以無法安心、放心地進入實質條文的討論。這是人性心態的問題,因此,不是聚焦在法律條文的修改,就能化解爭議。

正本清源,釐清一例一休爭議的本質,問題到底在哪裡?
一、低薪是根本原因,勞工薪資水平倒退十幾年。十幾年來台灣整體經濟的成長、獲利,並沒有合理的分配到勞工身上。
二、資方(企業家、老闆)視勞工為事業的「生產工具(勞動成本)」,為了增加獲利,降低勞工「薪資成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商業經營模式。沒有把勞工當「人」(事業夥伴) 看待,只是經營獲利的人事成本(工具),當然勞工薪資愈低,對企業老闆愈有利。(這就是慣/壞老闆的原因)
三、把「勞資爭議」當作一件「事情」(休假/工時/加班費/薪資)來處理,而忽略產生「事情」的主體—人。若沒有解決「人的不信任問題」,想要化解「修法的爭議」,是本末倒置,沒有看到勞資問題的根源、本質。

勞資雙方都是「人」,應從人性心態(共創績效、同享利潤)的角度,來發現問題的本質,明白問題的根源,才會有妥善解決問題的辦法。

所以,「人」才是處理「事情」的本體,人的問題解決了,事情就容易辦了。

但是從日昨(12/12),賴揆與工商企業團體的早餐會報看來,「人的問題」恐怕是沒有那麼容易可以來面對、解決。

在早餐會報後,大老闆們接受媒體訪問時,大言侃侃地打臉賴揆:有的說,薪資不漲與物價沒有上漲,有很大關係。有的說,配合把薪資提高到3萬元,希望5年內不宜調高基本工資。有的說,政府勸企業提高薪水,違反自由人力市場。

這些「見解」從「企業家」口中說出來,實在令人驚愕:
一、薪資漲不漲,是與企業經營獲利的合理分配有關,與物價上漲的關係何在?  
二、配合提高薪資,就要凍漲基本工資,更像是在路邊就地漫天喊價,有失企業經營者的氣度與格局。 
三、政府勸企業加薪,違反自由人力市場。乍聽似乎有道理,但是台灣勞工低薪的原因,不單純是人力供需的問題,而是公司經營獲利,沒有反應在勞工薪資上,是獲利分配不合理的問題。(政府應制定法律,規範獲利的分配比例,使勞工能同享勞動價值) 

由此看來,這些企業老闆,真如上述所言,沒有把勞工當「人」(事業夥伴)看待,只是經營獲利的人事成本(工具)。

這就難怪勞方對勞資協商,一再地表達出不信任的心態。對照這些大老闆的談話內容,又再一次的得到印證。

當勞團在冷冷的街頭丟饅頭激烈的抗議,對上花園飯店裡大老闆的早餐會報。不知賴揆看在眼裡,是否有體會到勞方「不信任」的疑慮——當「原則不變」,碰到「彈性運用」,「例外」會不會變「通例」?看來企業老闆們高傲的心態、觀念、見解,才是一例一休爭議的癥結所在。

< 資料來源:《民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