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斷交症候群?

 

台灣以所謂中華民國名號,維持邦交,根本是建築在沙灘上城堡,潰解是必然結局。圖/擷自中華民國外交部全球訊網

台灣以所謂中華民國名號,維持邦交,根本是建築在沙灘上城堡,潰解是必然結局。圖/擷自中華民國外交部全球訊網

 

索羅門群島外長在斷交前的7月間訪台,曾被粉飾為邦交穩定佐證。但略有政治頭腦國人應都能感覺到此人之來,只可能負有兩項任務。若非有似昔年美國大使深夜求見蔣經國總統,是來通知斷交;即是勒索台灣,必須付出某種代價,始能換取目前暫不斷交許諾。

但廣大國人顯然未認為台索斷交,即會影響國家地位甚至國家安全。社會並未出現當年台美斷交後人心惶惶現象。此外,國人恐也意識到斷交是遲早的事,順其自然可也。所以蔡總統所說一切仍在努力中,以及希望對方人民能感受台灣誠意等語,若是意在安撫民心則大可不必。民心必未呈現動盪不安跡象。反倒是蔡本人恐必是心情沉重,擔心一旦斷交成真,可能影響到她2020連任機率。

及至916斷交,柯文哲那句「哇!省下好多錢」,恐更能反映不少國人心聲。而今而後,台灣至少不須在這索國身上花錢當凱子矣。國人或可鬆一口氣,今後現任及未來總統,又少掉一家可以借外交之名出訪,風風光光行度假之實,又能在彼國檢閱儀隊,簽署聯合公報,大過元首乾癮的袖珍邦交國,少讓大家看到啼笑皆非。

本年3月,蔡總統訪問南太帛琉、諾魯及馬紹爾群島三國,7月又出訪加勒比海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海地。依據官方誇稱,兩趟行程都是成果豐碩,更讓世界看到台灣。而事實上兩次出訪,也確實包含所謂高峰雙邊會談、國會演說、出席國宴、簽署合作協定……等官式節目,看來確是隆重國是訪問也豐收而歸,顯現出不愧國際事務高手,國人只能心悅誠服。

元首外交只是作秀娛人

但若細細一看,上述各受訪國家,除海地而外,人口最多者聖露西亞也僅有約16萬國民,國土則是616平方公里,規模不及台灣中型鄉鎮,而人口最少者諾魯更不過約12,000人,土地21平方公里。其餘各國則是聖文森約100,000及389平方公里,馬紹爾群島約55,000人及181平方公里,帛琉約20,000人及487平方公里。

蔡總統縱能拚外交拚到上述各國都奉台灣為宗主國,對台灣又有何實質助益可言?

過去國民黨政府在中日戰爭以及剿共戰爭,時常宣稱「大捷」,結果多拆穿是吹大牛。如今蔡政府到上述各迷你國家訪問,也向國人誇示成果豐碩,似也和「大捷」相去不遠。

很具象徵意味一樁案例,是蔡總統3月間南訪旅次,有諾魯總統瓦卡表態拒斥所謂一國兩制提案。該總統這一表示若依官式解讀,必是拚外交豐碩收穫。而國內一般沉迷於滑手機,頭腦功能弱化族群,也諒必欣然同意,確是出訪成就。

但諾魯僅止是約12,000人口,21平方公里微塵式國家。瓦卡總統「仗義執言」,在國際社會恐發揮不了多大功效。這一案例,似恰好證明蔡政府大肆宣揚的歷次出訪實質意義有限,作秀以娛國人,為來年大選打基礎而已。

然而國人也不宜獨責蔡政府或蔡總統本人。多年以來,歷屆藍綠政府也都是致力於經營捍衛對外邦交,視之為國之大事。以包養方式維繫包括上述各國所謂友邦,是行之已久的台灣特色外交。這一現象,也應可稱為台灣獨具的恐懼斷交症候群。各界藍綠政府都皆深受其害而又不敢擺脫。

今天適值面臨雙重斷交衝擊。國人實應對這多年症候群做一客觀檢視,從而建立健康務實認識,是乃很必要心理治療。

上述這一症候群,應是回溯到當年威權統治初期。事緣國民黨政府敗退台灣之後,自知已難以被國際社會視為中國法理政府。為維持顏面以及對自家做心理補償,只有效力開拓邦交國以及努力維護邦交,營造仍是堂堂中華民國形象,正無異於沒落世家子弟不甘於承認已是破落戶。這一心態不僅是不長進,也反映出隱隱感覺到前途已是無望。

要有邦交歸零的準備

試問昔年孫文集團割據區區廣州,或是毛澤東困守延安,都各有幾個邦交國,兩方又是否曾為全無邦交國而惴惴不安?

國人恐必須認識到一項事實而又冷靜面對。是即今後邦交國必將繼續流失,最後終於歸零也有可能。原因所在,是台灣以所謂中華民國名號,維持邦交,根本是建築在沙灘上城堡,潰解是必然結局。

要知世間有兩家自稱代表中國政權,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是中華民國。世界各國的邦交選擇,是有此及不能有彼。在這一形勢下,稍有份量國家,最後選擇和誰斷交和誰建交,自也不言可喻。

國人必須認識到,斷交建交,都全部代表道德的否定或肯定,而純是基於務實考量。當年希特勒上台統治德國,世界諸國也只能選擇承認納粹政權是德國法理政府。所以國人面對友邦斷交而去,也無須怨嘆別人犧牲原則罔顧道義。

既然斷交是不可避免也不可逆趨勢,國人即必須冷靜客觀處之,無須懷憂喪志。試問台灣和本文前述諸島國維持邦交,除去顏面好看,又曾有何實質獲益?來日若是一一斷交,只能有何實質損失?

台灣政府和人民走出恐懼斷交症候群,才能恢復應有的心理健康。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