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哪裡來的勇氣?

阿富汗快速亡國的關鍵因素之一,是領導人的怯懦不負責。

二戰最艱苦的時候,邱吉爾、史達林、蔣介石的絕不輕言屈服,鞏固了全民抵抗的意志,最終美國介入而峰迴路轉獲勝。假如那時邱、史、蔣逃到外國,就算國內士氣沒完全崩潰,也難逃兵敗如山倒的命運了。

立陶宛外長和總統帶頭蔑視中共的巨大壓力,力挺用台灣之名互設代表處,也是領導人的勇氣開創新局的節點。中共的報復手段很多,包括中斷與立陶宛的鐵路運輸、召回大使、停給立陶宛訂單、取消兩國農畜談判及進出口、在食品上設置障礙等經貿制裁。但立國總統說:「純粹是深思熟慮的決定。」

立陶宛國旗。(路透檔案照)

立陶宛國旗。(路透檔案照)

 

 

相對於中國,立陶宛不過是蕞爾小國,哪裡來的「說大國則藐之」的勇氣?各國(美、澳及少部分歐盟國家除外)都沉醉在中國市場的想像和驚駭於戰狼外交的蠻橫粗暴當中謹小慎微,自我閹割。立陶宛的勇氣來自多災多難的歷史,和台灣一樣屬於多難興邦型的國家。

立陶宛人於西元前即已來到波羅的海沿岸定居,十二世紀起受日耳曼人侵略。一二四○年,立陶宛大公國成立,曾因不信基督教而遭十字軍(德意志、法蘭西、英格蘭、蘇格蘭軍人組成)及條頓騎士團(德意志人,代表神聖羅馬帝國的介入)往復征伐蹂躪;還要加上韃靼人帖木兒的侵擾。一三八六年與波蘭結合,國力倍增。一五六九年依據盧布林條約,正式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是當時歐洲的強國。但因長年對外戰爭,加上內戰不止,領導人昏聵貪腐,國力迅速衰退,最終在一七七二年、一七九三年和一七九五年為俄羅斯、普魯士及奧地利的三次瓜分後滅亡。一戰期間,立陶宛被德國佔領。一九一七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成立蘇聯。一九一八年二月十六日,立陶宛宣布獨立。一九三九年德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蘇聯佔領立陶宛。一九四一年德蘇戰事爆發,德軍迅速佔領立陶宛。二戰後,立陶宛被蘇聯吞併,成為蘇聯的加盟國。一九九○年三月宣布獨立,一九九一年六月,蘇聯承認其獨立地位。

由這段血淚史,可知立陶宛人的犧牲與強韌,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懷著豐富的同理心,體會小小台灣遭受大國中國的霸凌,因而仗義執言並化為同情心,以具體行動對台伸出援手。

台灣不能讓好友失望,需要更加努力!

(作者為中國問題觀察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