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院版《台灣政策法》談「批評受害者」

美國共和黨提出的眾議院版《台灣政策法》,幾乎把參院外交委員會表決版本中刪修的敏感內容都恢復。此舉超級友台,但不須解讀是支持台獨、會動盪局勢。誠如參院提案人梅南德茲所言,台灣政策法不會改變美國對台政策,而是更清晰傳達美國協助台灣的意願。

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麥考爾(Michael McCaul)與另外36名眾議院共和黨人,推出眾院版《台灣政策法案》。(法新社、歐新社,合成)

 

 

恢復的內容中,「台灣代表處」從去年立陶宛決定設置以來便備受議論,歐盟執委會發言人去年十一月便表示:歐方認為立陶宛允許臺灣設立代表處並未違反一個中國政策。美國在此事也一再表示對立陶宛的支持,但自己卻對於設置台灣代表處扭扭捏捏,讓立陶宛獨自承受中國的脅迫壓力,這如何說得過去呢?事實上美國設置「美國在台協會」,本就是以台灣為名。至於「主要非北約盟友」早在二○○三年布希政府便已賦予台灣此一事實上的地位,這次只是以法案加以明定。

對台軍售武器的性質,從台灣關係法的防禦性武器,改為嚇阻中國的武器,被批評這代表美國將出售攻擊性武器給台灣,會引起北京不滿及台海動盪。但應該想想看是誰囤積大量攻擊性武器每天來威脅台灣呢?是否應先要求北京放棄攻擊性武器的發展及威脅呢?台灣受這麼多攻擊性武器的威脅,不能擁有同樣性質的武器來嚇阻嗎?這也值得國內安全思維的重新考量。眾院版提案人麥考爾便說:「嚇阻是阻止中國挑起衝突的關鍵」,要著重「在入侵發生之前,而不是之後」(烏克蘭教訓)。

除非中國願意承諾放棄用武力解決台海問題,否則「會不會刺激中國」不應該是重點。面對惡霸,和平要靠實力,不是靠自我限縮的妥協讓步。誠如龐皮歐日前所言:製造威脅的,不是台灣或美國,而是中國。和平的被破壞,是因為中國極力發展強大武力,且一再表現出想要使用的意圖所構成的威脅,不應該變成去指責被威脅者為什麼做了威脅者不想看到的事。這種「批評受害者」的邏輯,不應該成為台美關係上的主流觀點,它也不會有助和平穩定的維護。反而只是令威脅者覺得他的武力脅迫是有用的,這只會使他得寸進尺,認為可以用武力去獲得他想得到的更大東西。透過台灣政策法的實施,可以名正言順提升台灣和民主國家之間的連結,並強化台灣軍力,這才是真正可以嚇阻中國對台動武,維持台海和平的有效方式。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