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人才去學醫?

最近很多人討論:「一流的讀醫學院,二流讀工學院,三流的商學院,讀法和農的佔第四、第五,而文學院差不多第六流,藝術的就根本不入流」。

把人分為不同等級,是製造階級、引發仇恨值;唯我獨尊看不起所有平凡人民或太監、宮女與狗,是保守迂腐的帝王封建;對歷史的無知,目光如豆,是嚴重的價值偏差。若花力氣去批判這些,實屬徒然。在此卻想反思:一流人才要去學醫?或,當醫師者必是一流人才?

把人分為不同等級,是製造階級、引發仇恨值;唯我獨尊看不起所有平凡人民或太監、宮女與狗,是保守迂腐的帝王封建;對歷史的無知,目光如豆,是嚴重的價值偏差。(臉書截圖)

 

在此先講結論:台灣要在世界競爭抬頭,走入頂尖國家行列,個人覺得社會大眾不宜再陷入「讀醫學院需要一流人才」的迷思,或鼓勵「功課好就要讀醫學系」的風氣。

回顧人類世界歷史文明的發展,一個國家的偉大,一定是有各形各色、各行各業人才參與,特別是藝術及人文、法政的角色。人生而平等,不應分等級,但如果聰明會有差別,頂尖的人才(或說頭腦最好、反應最佳),應該去從事藝術、文史方面,其次是法政。有這樣的人才分布,國家才會強盛。要當醫師,大部分只要是中等資質就可以了。(當然擇業是興趣、性格取向為先)。

1895-1945日本治台,殖民下的台人無法在政治出頭,有成就的社會精英或財力足夠,欲追求高等教育者,多赴日深造。有一統計指在1920年後所有赴日學生,習醫人士(包括「齒科」)佔2/5,法律為1/5,商業、經濟佔1/5。有資料說,日治時期的116名(或更多)留日博士,其中115名屬於醫學。

國民黨政府來台後,隨即發生228慘案,恐懼心理影響所及,所有台灣家庭皆禁止子女接觸法政、文史哲學,以免惹禍上身,結果醫學成為最高的象牙塔追尋目標。證諸戰後嬰兒潮、民國50年代前後著名高中畢業生(尤其男校),不管志向為何,八成以醫學系為聯考第一志願,可見一斑。

以上是說明百年來台灣特殊的傳統「醫學至上」可能背景。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有台灣當年類似狀況。民45年至60年間,經濟尚未全面起飛、工商發展即將開始,百業待興、所有大醫院多未開張,也還沒有很多大財團、大企業、科技電子業,執業醫師有穩定高收入(都是收現金),是吸引多人爭取入醫學系重要的誘因。然這樣的時代應該已經過去了。

在盛平時期(特殊疫情外),對整體國家社會而言,醫師是貢獻很小的社群。每位醫師服務的對象、人數很有限,雖說是多以救助病人為目標(不能否認有人是只有牟利想法),但即使以病人搶搶滾而言,也只是服務幾千人,例如名醫的器官移植手術,對單一病人帶來無限幸福,但其醫療總生涯能救助多少人?很多執業醫師,多半的時間只是陪伴病人度過生病這段時期,減輕痛苦、觀察並防止疾病進一步擴大,非常多場合其實是「上帝(佛祖或阿拉、媽祖)治病,醫師收錢」。人類力量有限,醫療工作是百業之一,他盡他的責任服務別人,就跟所有人一樣。醫師也沒那麼偉大,不能讓人長生不老。

多數醫師訓練過程是背誦條文居多,當然也有演算、分析、邏輯思考訓練,但原理、名詞、治療的「創造」( creat)機會並不多,因為大多數要依照教科書或已公定的標準程序,特別是自己不能隨便「發明」治病方法,如沒照規定的原則做事,因而出了人命是要負刑責的(國外是民事責任)。這樣的工作,除了少數從古至今的醫學發明家,對人類貢獻很大的、如解剖學的瓦薩里斯、細菌學的巴斯德、盤林西林的弗萊明、小兒痲痹的沙賓及沙克、B肝抗原的布隆柏格、幽門桿菌的瓦倫、糖尿病的班庭、發現X光的倫琴等等⋯以及繼續會有新發展的各種少數高深醫療人才,一般醫師也就僅是依已經規定的醫療原則去救助病人罷了。醫師平常要很辛苦持續研修,以趕上新知識,不能落伍,都是為了遵循治療通則指引。任何行業本都該如此。提出研究論文也要下功夫,但要有結論,可能要數十年。

反觀藝術家、文學家、哲學思想家,所有東西都是無中生有,完全要靠創造,沒有一流的腦力,哪有辦法?很多人以為,藝術文學只是愉悅人生、個人興趣,其實影響人類文明進展,最基礎的底子就是藝文思想與素養。沒有藝術文學、沒有哲學思想家的領導,人類就是野蠻、無禮、說謊、霸道、粗俗、髒亂、無序、不尊重他人、自私。藝術家、文學家透過所創造出來的作品,潛移默化人們及心靈,讓世界更美麗、沒有噪音、更有秩序,彼此關係更友善、品德更高尚、人格更務實、沈穩。這些會造成整個國家社會的良好環境,這也就是某些政客誇誇其談的「文化建設」(但他們其實不是真的了解,只是口號)。

富有人文精神的領導人的貢獻,是針對整個國家、無數社群、無數世代,不像醫師在短短幾十年生涯、僅治療數千病人所能及。法律專才會使人類得到更多的正義、地理知識推廣使我們更有世界觀、歷史令群眾暸解自己從何而來而不致迷失。1776年美國開國諸賢,簽署獨立宣言、憲法,甚至不居功而引退如華盛頓,為民主立國、三權分立、參眾議會,定下良好基礎典範,其政治人才的貢獻對象是數百萬群眾,影響的是數百年。政治人物更需要人文、藝術的修養,此所以歐美文明先進國家有美麗的公共建築,1983年密特朗的「大羅浮計畫」可以為例。這類人所引領的政治氛圍也不一樣。我們在歐洲可以看到有不斷的音樂會在民間演出,培養有氣質的公民,功不可沒。藝術的貢獻絕不是所謂的不入流。

反觀台灣政客是穿著粗俗、到處拜廟、表演「親民」的幼稚園舞蹈、滿口謊言、胡言亂語、硬掰、惡意中傷、抹黑,很多民眾也喜歡這種網紅、聲量、不辨真假。「高雅」文化兩字已離開我們國家越來越遠。世界上少見的前科犯、黑色大哥都可高票當選公職的現象,在台灣已是常態。

唐代孫思邈謂,「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這裡指的並非醫師,而是有人文藝術素養的法政領導者。非常期待真正的「一流」人才,醫治台灣已經走向金錢至上、沒有根、沒有歷史觀、低俗、譁眾取寵、黑白不分的政治現象。也盼望更多有興趣、有志、有才華的人,能投入藝術、法政商、文學、史地,來改變台灣。

(退休人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開講〉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