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中國戰略」效應正在顯現

根據《路透社》八月四日來自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二○二三年上半年,德國對中國的出口銷售只有百分之六.二。這是自二○一五年以來的最低值。相比之下,二○二○年這一比例為百分之七.九,二○二一年下降至百分之七.五,二○二二年下降至百分之六.八。中國仍然被視為德國企業的重要銷售市場。但最新數據顯示,其重要性正在慢慢減弱。

德國約百分之十的出口銷往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美國仍是德國商品最重要的買家,其他依序為法國、荷蘭和中國。德國總理蕭茲。(歐新社)

荷蘭國際集團ING-Group首席經濟學家布熱斯基(Carsten Brzeski)在談及這一發展時表示:「從長遠來看,中國在我們出口的重要性將大幅下降,除了可能出現短暫衝突外,我們應該為中國將不再是我們依賴的出口市場這一事實做好準備。」然而,專家認為向中國客戶告別還為時過早。「未來十年,中國仍將是一個重要的銷售市場。」。

七月,聯邦政府首次提出了自己的《中國戰略》。這在聯邦共和國歷史上是第一次。它被納入全面的《國家安全戰略》中,該戰略也是新的,於六月提出。

文件序文指出,「中國已經改變,這一點和中國的政治決策使得我們有必要改變與中國打交道的方式。」。

《中國戰略》是在不放棄接觸的情況下減少德國對中國的高度依賴。貿易額顯示經濟關係對雙方的重要性—二○二二年,中國連續第七次成為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二○二二年,貨物貿易總額接近三千億歐元。

綠黨外交部長貝爾博克自上任以來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更公開地處理中國侵犯人權的問題。

前德國總理梅克爾執政期間,德中貿易增長迅速。做為德中關係的頂峰,兩國於二○一四年宣佈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但多年來,雙邊的隔閡增加,柏林強烈地意識到要解決這些問題。無論是中國與莫斯科在入侵烏克蘭後仍保持「堅如磐石的友誼」、台灣海峽日益緊張的局勢、中國對維吾爾少數民族的鎮壓,還是令人遺憾的德國技術外流。

柏林智庫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本納(Thorsten Benner)向媒體表示,「令人欣慰的是,該戰略堅決放棄了與中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是迫切需要的。」。

(作者為前駐德國公使)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