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看台灣:防洪也有南北差距?

【數字看台灣:防洪也有南北差距?】

週四整天,西南氣流讓台灣南北下起大雨,高雄、台南多處累積雨量達到200mm以上,台北市區日雨量也有100mm以上,也讓多處出現局部淹水災情。

其中,台北市精華區台北車站附近,也因瞬間大雨無法宣洩,出現淹水狀況。這個畫面其實並不常見,因為整個大台北的防洪標準,其實高出全國一截。

台灣的防洪標準其實有明文規定,是以「重現期 (Return Period) 雨量」來制定,什麼是重現期呢?

簡單說,重現期100年的意思,就是要達到這個臨界雨量,每年的超越機率 (Exceedance Probability)為1/100,並非100年才發生1次。

全台灣各防洪工程的重現期設定並不相同,最高標準為200年重現期,包含被水淹沒可能會損失很大的捷運、科學園區。

還有淡水河。

儘管全台中央主管河流眾多、也有不少流經市區的中小型河流,但就只有淡水河一條,採取了200年重現期的標準。

淡水河的整體治水計畫在日治時期就有制定,戰後擱置一段時間後,從1960年開始通盤檢討,並經過美國陸軍工程師團專家協助,在台北升格直轄市後計畫繼續擴大,1980年代建設邁入高峰期。初期工程以10年重現期洪水為防禦標準,再逐步進行二、三期工程提高保護程度,歷經20年的施工,終於在1999年完成淡水河的各項防洪治本建設,總經費約達1,114億元。

注意,是30~50年前(1970~90年代)的1114億元,全部花在大台北地區。(若以1979年購買力換算至今日,至少要3350億以上)

然而,全國最強200年再現標準的防洪工程,在蓋好兩年後,2001納莉颱風就破功,台北市中心大面積淹水,台北捷運被大水淹入癱瘓3個月,成為台灣史上至今唯一一個淹水停駛的捷運系統。

於是行政院於2001年核定員山子分洪工程計畫,2002年編列特別預算316億餘元推動「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在2005年完工後,可將基隆河81%洪水分流流入東海,大台北地區以長年不受水患之苦。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有資深水利官員預估,基隆河整治需要3000億才有效。但在陳水扁任內,最終以300億,1/10左右價格完成。

大台北地區就是經過幾屆政府不斷的建設之後,才有了超高標準的基礎設施,即便如此,隨著氣候變遷,局部降雨過大仍會有市內暫時淹水狀況(雨水下水道標準較低)。

出了台北,台灣其餘地區防洪標準均相去甚遠,因而近年也不斷努力提升,包含前瞻基礎建設的投資,都有用於改善基礎建設不足的中南部地區洪水問題。台北以外的台灣國民也是國民,這個事實,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共同推進國家的建設。

文:Claudius

 

< 資料來源:高雄好過日 @takaogooday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