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

「藝術一脫離現實,便開始墮落!」 –托爾斯泰

今天是俄國大文豪,《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俄語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英語:Leo Tolstoy)的冥誕,他於1828年的今天(9月9日)誕生於莫斯科以南約160公里的一個莊園。

小時候,托爾斯泰雙親就去世,他由親戚撫養長大。托爾斯泰的父親曾參加1812年拿破崙進攻莫斯科的俄法戰爭。托爾斯泰也曾參軍去高加索(1851);後又參加克里米亞戰争(1854)體會到戰爭的殘酷。這些經歷,使他寫下《塞瓦斯托波爾故事》,以及後來的《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花了7年的時間完成《戰爭與和平》,成就他在世界文壇上的地位。另外《安娜.卡列尼娜》,以及71歲時歷經十年完成的最後一部長篇《復活》,都是他的傳世的經典長篇小說。他在《復活》中,對司法制度、刑事制度,和教會的儀式有激烈抨擊。

托爾斯泰是「非暴力」的基督徒無政府主義者,和教育改革家。托爾斯泰認為「促使人類達到無階級和國家的進步運動,有賴於每一個個人通過奉行至高無上的愛之法律,摒棄任何形式的暴力,使自己在道德上日趨完善。」

他的非暴力和平主義,影響了後來的甘地。1908年,托爾斯泰在給印度人民的公開信中,譴責英國殖民統治,但宣揚「勿以暴抗惡」原則,鼓勵印度人用「愛的原則」拯救自己。在英國留學的甘地大為感動,後來甘地在南非工作期間,建立了「托爾斯泰農場」。

托爾斯泰因受叔本華的《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感動,開始逐漸轉向該書所宣揚的苦行禁慾的生活,成為一位素食主義者,托爾斯泰說:「吃素象徵了人類對完美道德的渴望是很真切的。」

然而,誰能想像,這位被稱為「俄羅斯的良心」的托爾斯泰,剛從戰場回來時,曾混跡娛樂圈,酗酒好賭,曾經欠了大筆賭債,而且還染過性病。

他在學生時代也不精於學,16歲時,他進入喀山大學學習法律與東方語言,但是老師說他「既不懂,也不願意學」,後來他乾脆輟學離校,回家自修。

有很長的時間,托爾斯泰處於精神折磨的狀態,他在《懺悔錄》(1879)中寫道:「我有一些困惑的時候。生活停頓下來,仿佛自己不知道該怎樣生活,或該做些什麼;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變得憂鬱……」。

他的憂鬱,可能與他不如意的婚姻有關。他與妻子相處顯然不睦,妻子對他有很多抱怨。包括抱怨托爾斯泰將全部時間拿來寫作,對家庭不聞不問。妻子甚至說「他愛我,但只在夜裡,從來不在白天。」

1910年10月的有一天,托爾斯泰在夜裡離家出走。幾天後(11月20日),他因患肺炎在一個偏僻的車站去世。

< 資料來源:李筱峰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筱峰

李筱峰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曾任《八十年代》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