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書、木盒、死亡證明

【遺書、木盒、死亡證明】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推出的《看得見的臺灣史》這個書系相當有趣(聯經出版)。本書系以三個主題來介紹臺史博的館藏文物,分別是「空間」(側重於地理)、「時間」(側重於時代)、以及「人間」(側重於群體)。三本書,等於是三場紙上展覽,呈現出臺灣在不同時期的生活群像。

  在入選《人間篇》的文物當中,包含了三個人生經歷很不一樣的臺灣人,各自迎向死亡的記錄。雖然他們應該互不認識,但本書把他們安排在前後緊鄰的章節一起介紹。這些人,都在1940年代消逝。

  第一位,是個名叫蘇百齡的新竹人,醫學生,1945年8月9日長崎原爆當時,他在長崎醫大參加畢業考。後來,家屬收到長崎警察署開立的死亡證明書,作為他曾經存在的最後記錄(頁61,證明書為手寫蓋印,應係亂局下印刷不易)。

  第二位,則是一個名叫林清春的屏東人。二戰末期被日軍徵召,在左營海軍基地遭遇美軍空襲,當場死亡。遺物裝在一個編號92的木盒裡,發還給家屬(頁64)。那個時期,應該有不少臺灣家庭,拿到了類似的盒子。

  第三位是嘉義人,不是死於戰事,而是死於戰後的清洗,那就是陳澄波。陳澄波的故事知者已眾,毋庸贅述。本書選錄了他在1947年3月被處決前,用手邊的紙張寫給子女的遺書。遺書的背面,用紅筆寫了十個大字:「出葬簡單為要 毋必掛慮」(頁76)。

  這三位臺灣人的遭遇各自不同,但都沒能活過1940年代的風暴,只能留在家屬的記憶裡。戰爭殘酷,戰後所謂的「和平」也殘酷。遺書、木盒、死亡證明,這是許多臺灣家庭的1940年代。

  當然,肯定還有一些家庭,連這些東西都沒有機會拿到。

註:以上頁碼均指《看得見的臺灣史.人間篇》一書,感謝出版社贈書,文物為臺史博館藏。

 

< 資料來源:一個律師的筆記本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怡凱

陳怡凱
陳怡凱律師,台大法律系、法律研究所畢業,現服務於元鴻法律事務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