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學之父」喬治‧威爾斯

「使自己適應,不然就被毀滅,至今一直是大自然不可逆轉的法則。」

「所有的過去,只是開始中的開始。曾經發生過的一切,也只不過是黎明前的曙光。」

–喬治‧威爾斯

以上的話語,充滿著時間意識,貫穿過去與未來,是出自「科幻文學之父」喬治‧威爾斯。

今天是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的冥誕,他於1866年的今天(9月21日)出生於英國肯特郡。

威爾斯所處的時代,正是19世紀末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經過工業革命後,歐洲正處於孫文所說的「物質發抒,百年鋭於千載」之時,予人類對於未來無限的想像空間。但是,以我們今天有手機、網路、AI的時代,反而很難想像威爾斯在那個汽車才剛要發明的時代,是如何想像未來。然而就在那個年代,威爾斯觀察入微,臆測未來,創造未來,透過小說「寓言」般地提出對未來的隱憂。

20世紀前,他的知名作品有《時間機器》(1895)、《莫洛博士島》(1896)、《隱形人》(1897)、《星際戰爭》(1898)、《當睡者醒來時》(1899)...。進入20世紀,又有《最早登上月球的人》(1901)、《神的食物》(1904)、《現代烏托邦》(1908年)...。威爾斯筆下的未來,反映了更多的社會現實,包括無止境的都市化、日益擴大的階級矛盾、來自外界的入侵或戰爭,以及大規模災難的出現。他的科幻小說常具有諷刺意味,顯現他一貫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20世紀以後,除了科幻小說以外,威爾斯還從幽默小說《愛情和魯雅軒》(1900)開始,創作了一系列如《托諾-邦蓋》(1909)等寫實小說,反映英國中下層社會。

威爾斯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顯然與他年少時代的底層社會經歷有關。他出身貧寒之家,父母都做過僕人。他曾在布店做了兩年學徒。

後來有機會進入堪津頓科學師範學校(英國皇家科學院前身),在那裡學習生化自然科學。 1890年他以動物學的優異成績獲得了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的理學士。

令人訝異的是,以生化自然學科領域出身的科幻小說家,竟然完成一部必須以真實為尚的歷史著作。一次大戰後,威爾斯花了一年時間寫了100萬字的《世界史綱》於1920年出版。這部史書,兼顧世界各地區的歷史與文化,對第三世界文化與歐洲文化一視同仁。相較於他以前充滿著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威脅:外星人入侵,社會暴政、戰爭、人種變異、太陽消亡等科幻作品,真是大異其趣。從虛幻的科幻小說,寫到求真的史著,威爾斯轉換得恰如其分。

威爾斯於1946年8月13日逝世,享年79歲。

可能是 1 人和顯示的文字是「喬治·威爾斯 喬治 ·威爾斯 Herbert George Wells 」的圖像

< 資料來源:李筱峰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筱峰

李筱峰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曾任《八十年代》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