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農相關文章

選舉不應是軍備競賽

選舉不應是軍備競賽

【選舉不應是軍備競賽】 參選快要一個月,有朋友問我,有什麼事值得你這麼拼?我不假思索的回答:乾淨選舉。不掛看板、不插旗幟,不只是為了環保、為了市容,更要降低年輕朋友參選的門檻。 看板含製作、吊掛還有租金,一面一個月以3萬元來算,初選加大選粗估6個月,掛20面看板就要360萬元的支出,這還是保守的估計。 這樣的金額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負擔,對沒有經濟基礎和社會人脈的年輕人更是無法想像的數字。 選舉不應該是軍備競賽,政府也應該為年輕人的參選營造更友善的競爭環境。台北市已經通過相關的自治條例,我們希望其他縣市也能夠跟進。 透過選務機關確實執行與民間團體的嚴格監督,讓所有參選人都能擺脫看板與旗幟的束縛與負擔,一點一滴改變台灣選舉的文化,提升台灣民主的品質。  
吳怡農 2022-12-29
遷機場 蓋公園 廢限建 起新厝

遷機場 蓋公園 廢限建 起新厝

【遷機場 蓋公園 廢限建 起新厝】 今天我提出我第一個實質的政見-遷建松山機場。這是我問政三大主軸中「提升整體競爭力」其中的一環「提升城市的競爭力」。 松山機場對於中山還有北松山的發展造成嚴重的阻礙,居民需要長期忍受噪音與空污。多年來,不只有市長選人,連基層的里長都不斷的要求與呼籲,身為中山北松山的立委候選人,我有責任也有義務對松山機場的遷建提出具體的政策與主張。 2030年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跑道完工後,就有足夠的運量吸納松山機場原有的飛航服務,但松山機場213公頃的土地,以及周邊3000公頃的禁限建區,未來要如何使用及再生,不可能等到2030年才來討論,必須現在就啟動。 因此在2024年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前,我們要讓政策定案,讓相關規畫能逐步完成,再由中央與雙北市政府成立行政法人專責機構,立即啟動周邊3000多公頃禁限建區解禁後的都市計畫修正的研擬工作。 而松山機場原址共213公頃的土地,未來將全區保留闢建為公園,釋出最大面積,讓民眾可以自由使用,並利用松山機場禁限建區都市更新後新增的回饋容積,興建社會住宅與公共設施。 松山機場遷建的討論與規劃,台灣不能等、台北市不能等、中山與松山更不能等。    
吳怡農 2022-12-08
勇敢站出來,因為台灣值得

勇敢站出來,因為台灣值得

【勇敢站出來,因為台灣值得】 幾天前,國軍有八位傑出的弟兄不幸殉職。面對這麼重大的意外、損失、悲痛,我們看到,台灣社會正視國軍的辛勞與犧牲,開始展現對軍人的支持。 我們失去的弟兄裡面,有六十多歲的上將,也有三十歲的上尉飛行官。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別人的父親、兒子、丈夫,是他們家人所愛的人。   ▊我們的國軍選擇付出,因為台灣值得   以前,我們會笑說,「好男不當兵」,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好好了解我們的軍人。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我們的國軍弟兄姊妹。   我們的軍人,代表台灣參加國際會議,當其他國家的人都穿軍服、戴著自己的國旗出席,我們的軍人卻必須穿便服,只因為中國的壓力。但是,即使我們的軍人,受到這樣赤裸裸的委屈,仍然在會場勇於發言、積極為台灣說話。   我們的軍人,到美國讀書、受訓、念研究所的時候,同樣不能穿軍服;可是當外國人在玩,我們的軍人努力唸書,名列前茅。有優秀的軍人在國外得到 Google 全職的工作機會,但他選擇畢業後,回到台灣,為國效力。他告訴我,他會繼續待下去。   我們的軍人,是經常一次出海就幾個月,沒機會跟家人過節的海軍同仁;我們的軍人,是十幾年來派在馬祖,幾個月才能回家看一次家人的士官。   我說的每一位都是我認識的人,是我在陸軍、行政院、國安會看到的軍人。   他們是我們的國軍。他們保護的是我們的家、是我們的台灣。他們選擇付出,因為台灣值得。   ▊台灣站在對抗極權的第一線   所有台灣人都有這樣的決心:我們的家園,不讓任何人踐踏。所有還在台灣努力打拚的人,我們都選擇守護這片土地;我們都選擇留下來,與台灣生活。   過去,面對中國的打壓跟霸凌,我們曾經以為自己是個孤兒、以為台灣是一座孤島。現在,我們發現,我們的堅持,得到國際的肯定跟支持。因為,中國政府把它對台灣的軍事威脅、外交打壓、政治操弄,複製到全世界。越來越多民主國家,現在親身體會到台灣幾十年來所面對的處境。   今天,大家看到:台灣一直以來,都站在對的這邊。我們堅持民主與自由、堅持我們的主權;我們知道,經濟利益當然重要,但是若是無底線地妥協,一不小心就會失去我們珍惜的生活方式,失去我們的民主與自由。   世界現在看見:台灣一直站在對抗極權的第一線。   我們的國際夥伴,正在重新啟動跟我們的安全合作、科技合作;也不斷地給我們外交上的聲援。世界已經不一樣了,台美關係走到四十年來最好的時候;民主陣線正與我們站在一起。現在,我們有廣大的國際社會做為我們的夥伴、陪著我們往前走。   ▊我們可以找到方式團結在一起,做彼此的後盾   面對中國這幾年來的打壓與霸凌,台灣有一個清楚的共識,就是要拒絕一國兩制。但即使是如此,社會當中還是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有很多碰撞。   過去幾個月,我走遍了選區。在民生公園,遇到一位伯伯。他見到我,就開始罵,罵民進黨、罵小英總統。我站著聽,因為我要知道,他在想什麼。罵到最後,我看見他眼眶泛著淚。   我在美堤社區,遇到一位拿著國旗朝我迎面走來的先生,他覺得我不會願意碰他手上的國旗。原來,我們的成功,對他而言,是國家「可能不見」的恐懼、是他的亡國焦慮。   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眼神。我看到的,是仍然在乎我們家園的人。   他們對家園還有期待、還抱著希望;他們還願意與我對話。如果已經放棄,他不會把時間、精力花在一個他不認識的年輕人身上;如果他已經絕望,他不會有淚水。   每一次的選舉,我們看見很多衝突,甚至覺得社會快要撕裂了。   但我看到,不管是反對者激動的質疑,還是支持者熱情的鼓勵,背後都是同一份對於自己家園的期待。大家對未來的憂慮、很多人對現狀的不滿,都表示我們都還在乎。   只要我們還沒有麻木、還沒有放棄;只要我們還在乎,台灣就站在同一邊,我們就可以找到方式,團結在一起,做彼此的後盾。   就像鄭宜農昨夜晚會上唱的《光》:「你相信我吧,雖然我跟你一樣害怕,但我們可以一起尋找答案;你相信我吧,就像我相信你一樣,相信我們能一起迎接天藍」   ▊一起為「迎接天藍」的壯闊台灣努力   大家想像一下:一個「迎接天藍」的壯闊台灣是什麼樣子?   在我的腦海裡,它是一個更安全、更繁榮、更團結的家;它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   我們必須為這個台灣努力,為我們共同的未來做準備。有很多事,今天不做,明天不會怎麼樣、國家不會瞬間滅亡;可是回頭看,我們會後悔,為什麼今天沒有早一點開始、為什麼沒有為下一代,現在就做該做的事。   這個週末就要選出新的立法院,我們必須開始建立新的國會、新的典範。   「修憲落實十八歲公民權」是一個擱置二十多年的工作。十八歲的年輕人要負刑責、要當兵、可以公投,可是這個禮拜六,他們不能投票。這是不公平的。這是不對的。   我們要證明,朝野是可以合作的。在這個全社會有共識的議題上,我們要去證明,我們可以團結台灣。我們必須把聲音、把權利還給年輕的朋友。   ▊我們願意拿出自己最珍貴的東西,因為台灣值得   壯闊台灣是一條漫長的路,有很多的工作等著我們,很多的故事等著我們一起寫。   這條路上,一定會有艱困、難熬的時候。但是,我知道我們有辦法一起走下去,因為這四個月,我看到太多人的付出,我看到了「農友精神」。   我們的志工,有的一直在台灣,有的從國外回來;他們來自社會的不同角落;甚至,大部分的人是第一次參加選舉。   有志工早上五、六點來陪我們送遊覽車;上班前一起去掃市場;下班後還來辦公室折文宣、做任何需要他們幫忙的事情。有志工要準備出國唸書,到必須趕飛機的前一刻都還在辦公室幫忙。有支持者自己拿了一袋文宣,騎摩托車帶著兩個小孩,全家四口幫我們追垃圾車宣傳;有志工在路上被反對者大罵,還是繼續掛上笑容迎接後面的人群。   在這些過程中,我看見農友們:心中對台灣未來都有期待;希望在改變台灣的過程中,能夠有所貢獻。這就是我看到的農友精神。   對我來說,這也是政治的美,就是從小我爸爸告訴我的「政治是好的事情」。   因為,當我們願意拿出我們最珍貴的東西,表示有一群人值得我們的付出,表示台灣值得。   ▊每一次的選擇都決定我們的未來   禮拜六就要選舉了。我們投下的票、做出的選擇,不只代表支持哪一個候選人、哪一個政黨,那樣太小看了選舉的意義。我們在選擇不一樣的道路、我們在決定我們要怎樣的台灣。   我們要下跪屈服,還是抬頭挺胸;我們要依賴中國,還是壯闊台灣。我們可以做驕傲的台灣人,因為我們知道,台灣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後盾。   人生不會給我們特別的舞台。我們不會有機會免於干擾,闡述完整的理念與信仰。是我們每一次的選擇,一點一滴,累積、造就了現在的我們。我們的選擇,點點滴滴,告訴社會我們會邁向怎樣的理想、怎樣的國家。每一次的選擇,都如此微小,卻又如此重要。   政治不會因為一次選舉就變好,也不會因為四年的執政就解決所有難題。但是,每一次我們選擇去投票、每一次我們選擇為正確的事發聲、每一次我們選擇多投入一點心力在政治,我們就更靠近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世界、理想的政治、理想的台灣。   我永遠不會忘記過去四個月來獲得的支持和溫暖,請大家也把同樣支持和溫暖,帶給台灣的未來。   週六,請大家動員更多的朋友,一起支持我們的台灣。
吳怡農 2020-01-06
別低估青年保家衛國意願

別低估青年保家衛國意願

有許多跡象顯示,年輕人並沒有忘記他們對國家的責任。 作者:吳怡農(耶魯大學畢業,曾任職高盛集團十年、陸軍特戰部隊以義務役士官退伍) 長久以來臺灣社會、特別是政治領袖,認為我們年輕人極不情願奉獻心力,來保衛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美麗的家園。臺灣的年輕人以及他們的父母,真的如此自私嗎? 瑞士中立兩百多年,連希特勒都沒有入侵;可是過去十多年間舉辦的三次公民投票,瑞士人都否決了取消義務兵役的提議。身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的挪威,雖然享受二十八國聯合軍隊的保護,無論男女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南韓、新加坡及以色列的義務兵役長久以來一直是至少二十個月,都沒有受到國人質疑。對日抗戰期間,許多年輕人(包括北大和清華的菁英學生)投筆從戎,十萬青年組成了十萬軍隊。臺灣人真的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比他們的上一代,更沒有保衛國家的意志嗎? 前幾天中央研究院所發表的民調數字,嚴重挑戰了臺灣社會長久的定見。在29歲以下的年齡層,超過六成贊成恢復徵兵制;39歲以下的贊成比例更高達七成。有人立即質疑,這是因為許多人不是高齡就是不用當兵。但是不要忘了,高齡民眾有兒子,女性民眾有丈夫、男友、和兄弟。認為年輕人都不願服兵役的說法,對我和年輕世代都是很大的侮辱。 其實有許多跡象顯示,年輕人並沒有忘記他們對國家的責任。過去有人不斷提到臺灣認同急速成長的現象,可是很少人想到,認同不只是界定「我是誰」;認同也產生對群體利益的關懷,甚至因而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同時也因群體的遭遇而驕傲、或屈辱。因此,我們的年輕歌手為了展示國旗,寧願接受委屈。我們的年輕運動員無法在自己的國旗下接受獎牌的時候,他們用其他方式表示臺灣人的驕傲。 去年學運流行一句:「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年輕人願意付出多少來拯救國家,仍然有待了解。可是這句話已經顯示年輕人並不是那麼冷漠、自私。如果沒有這樣的想法,你不可能將它穿在身上,時時提醒自己的偽善。這也是為何某學運領袖入伍卻選擇替代役的時候,受到了許多網友的批評。上週在清華大學關於國防問題的研討會上,前國防部長蔡明憲先生詢問在場的大學生,如果臺灣不挑撥中國、中國卻對臺灣用武的時候,有誰願意冒著自己的生命危險保衛臺灣?大多數的學生都不假思索地迅速舉手。 徵兵或募兵只是國防政策的一環。洪仲丘事件引起的大規模抗議,或許不是因為年輕人不願承擔責任,而是對軍隊文化和訓練內容的不滿。當年輕人履行義務,為國家奉獻青春(甚至選擇志願役而投入至少四年的生命),國家用什麼來回報他們?除了盡保衛國家的責任,是否讓他們的知識、品格、技能和領導能力都獲得成長?與其在部隊中整天處理業務、打掃、割草,是否計劃一整年的精實訓練,退伍時成為一個有信心、有實力的後備軍人?是否讓役男選擇十八歲入伍,減低兵役對學業或其他人生規劃的影響?訓練的內容也取決於國防的長期戰略。臺灣自我防衛的基礎是高科技及小規模的職業特勤單位,還是能隨時動員、且充分訓練的全民後備部隊?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連帶思考的問題。
吳怡農 201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