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擇雅相關文章

NCC保護媒體老闆的言論自由

NCC保護媒體老闆的言論自由

NCC幾乎不對電視新聞開罰,理由是保護言論自由。但我想,這樣是在保護媒體老闆的言論自由,也就是老闆掌控旗下記者的自由。很諷刺,老闆的言論自由如此被保護,只是讓新聞工作者更需要揣摩上意,做新聞失去自主性,變成沒有言論自由而已。 狼吃羊很自由,羊就不可能自由了。 不爽可以不要做啊 ! 但我想,那些在東森,T台,中天,每天跟緊韓國瑜潘恆旭,工作到厭世的年輕人,如果想辭掉工作,還有哪些選擇 ? 新聞台就那幾家。 我希望政府在想言論自由時,能多想想羊不被吃的自由,而不是狼吃羊的自由。
顏擇雅 2019-03-15
 這是高官運用言論自由的方式嗎?

這是高官運用言論自由的方式嗎?

我並不認為“壹週刊“ 給管中閔稿費有多高。以“壹週刊“ 的形象,它給的稿費本來就應該比 “商周“ 或 “天下“ 高。“壹週刊“ 給駱以軍的稿費也是文學刊物的好幾倍。作者匿名的社論,當然必須再加錢。 管中閔那些文章如果有具名,我也認為是好事。我巴不得多些高官寫稿,公開為自己的政策辯護,接受人民檢驗。 但一家媒體,付錢請高官匿名寫稿吹捧自己的政策,就是另一回事了。大家知道了沒笑出來嗎 ? 茶餘飯後不想拿來評兩句嗎 ? 這是高官運用言論自由的方式嗎?這是媒體運用經商自由的方式嗎? 然後這位高官要去做台大校長了。不知傅大炮會怎麼想。 寫這個不代表我贊成卡管。台灣目前的法律就是大學自治,包括腐敗的大學。我也不反對言論自由跟經商自由。寫這篇只是我也想提提傅斯年而已。
顏擇雅 2018-12-28
吳寶春做了很愚蠢的商業決定

吳寶春做了很愚蠢的商業決定

我認為吳寶春做了很愚蠢的商業決定。 吳寶春這樣的台灣品牌一定已經被中國金主追求多年,他們都把十三億人口市場講的天花亂墜。但食品零售業要擴點,資金來源不重要,設點城市的消費者性格才重要。因為到頭來,品牌就是消費者的情感投入。 吳寶春在台灣,可輕易贏得消費者情感,一來是他 "台灣之光" 光環,二來是他苦學奮鬥故事。這兩點離開台灣馬上沒用。尤其中國,童年比他苦,發跡前比他更努力的成功人士太多了。 因此他往外發展,一要靠紮實的市場調研與科學管理,二要選對城市。最合理第一站應該是新加坡這種對台灣友善的國際化城市,再來是洛杉磯或矽谷這些具有高收入台灣移民人口的美國城市。這些市場可預期度高,消費者品味穩定,亦沒政治風險。 上海雖然也有相當數目的台灣移民人口,但一大問題是政治風險高,還有全世界最善變,最沒品牌忠誠度的消費者。因為上海人富歸富,其發跡時間卻還沒長久到足以養出自身品味。上海人總在追新。看上海硬體建設,雖已不輸東京,國際化程度也不輸東京,但它打造跨國品牌的能力依然大大落後東京。 這是你怎麼支持九二共識都沒用的。上海是一個餐飲品牌汰換無比快速的市場。中國人連對自家品牌都萬分無情了,何況對台灣品牌? 而且,還是一個如今在台灣勢必會快速式微的品牌。 P.S. 有臉友提醒我吳寶春合作對象的經營實力。這麼說吧,雖然 Bread Talk 可提供營運力,品牌力還是要靠吳寶春自己。吳寶春品牌不同於競爭者一點,就是高度依賴 "台灣之光"光環。如今他政治表態已親手滅掉這光環。所以就算 Bread Talk 營運力很好,我看法不變。
顏擇雅 2018-12-11
從貿易戰 反思「民主不能當飯吃」

從貿易戰 反思「民主不能當飯吃」

美國副總統彭斯演講特別提醒一點:中國當年有辦法加入世貿,是當初美國認為經貿往來可促進中國的政治自由化。(路透檔案照) 顏擇雅/雅言出版社創辦人   細究美國副總統彭斯最近演說,有件事確定了:科技產品只要是以歐美為終端市場,供應鏈移出中國就是勢在必行。乍看,世界彷彿正上演政治對經濟的過度干預。但是別忘了,供應鏈進入中國,一開始亦是政治促成。 彭斯演講特別提醒一點:中國當年有辦法加入世貿,是當初美國認為經貿往來可促進中國的政治自由化。換句話說,全球化雖是經濟現象,卻有政治因素。趨勢專家都遺漏政治因素,講解「世界是平的」往往只說到柏林圍牆倒塌,貨運與資訊科技成本下降,才會誤以為全球化是不可逆轉,讓習近平信心滿滿講出那句:「世界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生,逆之者亡。」 十六字箴言代表的世界觀如今已證明是不堪一擊。促成全球化的政治假設既已證明是錯誤,全球化就沒有不可逆轉的道理。「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昨天美國人買的蘋果手機是Made in China,今天也還Made in China,不代表明天依然是。 許多人措手不及,因為大眾普遍迷信「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劍橋大學教授張夏準寫的《拚經濟》整本書都在反駁這種認知。他指出,經濟學不是科學,而是政治思辨之學。這道理的另一種說法,就是所有經濟現象背後都有政治脈絡。 因應新的政治現實,台商把生產線移回台灣,常見說法是「台商被迫選邊站」。很諷刺,這句話半年前意思正好相反。北京三月祭出「惠台三十一措施」,緊接六月郭台銘的工業富聯又在上海掛牌,財經圈曾一片低氣壓,擔心將來如果更多台商步其後塵,生產在中國,研發在中國,籌資也在中國,台灣勢必更進一步被掏空。當時,「台商被迫選邊站」指的是這種憂慮,才三個月,工業富聯就跌破發行價。鴻海本身與其他子公司如樺漢、業成、台揚股價也一樣蒙塵。原因無他,就是郭台銘把雞蛋放同一籃子,如今已淪為美國眼中釘的那籃子。 彭斯演講有列出美國將那籃子視為眼中釘的所有原因,縮緊言論、打壓人權、軍武擴張,每一項都是為了一黨專政。郭董被貿易戰掃到,可說是被威權帶衰。不知郭董如今是否感受到「威權不能當飯吃」? 不是要奚落郭董,四年前郭董那句「民主不能當飯吃」的確讓太陽花世代覺得刺耳。有飯吃是經濟管理,民主是政治過程,經濟管理與政治過程本來就是兩回事,因此那句話也不能說不對。不過,好比張夏準主張的,經濟管理一定需要政治思辨,那句話其實可以說得更準確:「所有政治過程都不能當飯吃。但民主跟威權一樣,都可決定誰有飯吃。」 威權決定誰有飯吃,例子是「惠台三十一措施」,用意是吸引更多台灣人才登陸。民主決定誰有飯吃,例子是貿易戰,美國希望保護自家的商業利益與國家安全,決定不讓生產位於中國的廠商在美國有飯吃。 威權好處是行政效率高,工業富聯掛牌前的超快速通關就是顯例。缺點則是言論不自由,資訊不透明,決策者容易錯判情勢。中國目前還有個麻煩,就是要改弦更張並不容易。反貪大戲演了四年,習大大潛在對手皆已身敗名裂,北京目前絕不可能有「鄧小平復出」那種驚奇。但中國不改弦更張,美國不可能輕易鬆手。台灣因此斬獲的喘息空間應該起碼十年。 企業家習慣了對岸行政效率高,回來可能不習慣吵吵鬧鬧的公民對話,近來吵很凶的能源政策就是一例。畢竟在威權體制內,一切都是官員說了算。但在民主體制,企業家不管事業多大,他就跟勞工、消費者、電廠附近居民一樣,平平都是公民,都是一人一票。 這又是民主與威權一大差異。威權可以賞賜特別大碗飯給特定企業家,民主卻必須回應所有國民需求,有的國民還不見得希罕大碗飯,他要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達成共識需要時間,耐性差的人就會慨嘆「民主不能當飯吃」。 不過,達成共識耗時長短,有時要看領導人的手腕。所幸,產業鏈重組對台灣是一次難得機遇,這點應很容易變成全民共識。要怎麼把機遇做極大化運用,就考驗英德政府手腕了。
顏擇雅 2018-10-15
嫌惡柯文哲的人數超越藍綠

嫌惡柯文哲的人數超越藍綠

很多人判斷的依據,是柯募資九小時達標,還有 “一日幕僚“ 的數百萬點閱率。但我認為這些都不是證據。網路是最容易造假的。數百萬點閱率則已經是笑話。 但柯的嫌惡者已經超越藍綠,這點是確定的。
顏擇雅 2018-08-16
當台灣也進入假新聞時代

當台灣也進入假新聞時代

近幾個月台灣一大趨勢就是假新聞大量湧現,而且後面明顯是中共。中共無法改變台灣人對中國的壞印象,但至少可以運作台灣人對低薪與悶經濟的不耐,因此就會有 "羨慕吳晟父女高年薪?起底吳晟家族過往黑歷史" 還有 ”吳茂崑辭教長馬上接總統府資政” 還有 ”恥辱這簡直就是勒索海地限台灣60天內送錢” 這種假新聞。離選舉越來越近,假新聞只會越來越多。 假新聞炮製者在選題與下標時是懂得運用大數據的,因此其創作總能很快透過 Line 與臉書擴散,甚至打入批踢踢。 因為 AI 技術進步,如今有一種科技叫 deep fake,是一種使用 machine learning 技術做出來的合成影像,看來就像真的。有這種技術,我們將來看到video 中小英 (外表像她,嘴型像她,聲音也像她,但其實是合成) 謝謝吳茂崑幫她拔管 (我只是舉例),也不奇怪了。 以下是 BBC 節目 ”Click" 對 deep fake 的介紹 : https://youtu.be/8LhI-e2B8Lg   這當然是很壞的趨勢。但我想指出,所有壞趨勢都有可能產生好事。例如,就是因為美國人意識到假新聞充斥,還影響大選結果,紐約時報這種優質新聞網站才會訂戶暴增。當台灣也進入假新聞時代,希望新聞媒體也可以做點什麼。提升你的公信力,許多讀者是願意付錢的。
顏擇雅 2018-06-03
顏擇雅談李敖的悲劇人生

顏擇雅談李敖的悲劇人生

很多男性中老年,久已不讀李敖,仍深深佩服他,無非他身上集結了太多男性渴望的成就 : 1. 娶大明星,即使婚姻只維持三個月,但人家是大明星,大明星耶 2. 賺大錢,房子都買在台北市菁華地段 3. 老來娶到年紀小三十幾歲的美女 4. 寫過多本暢銷書 (但這不是他最大財源) 5. 年紀輕輕就有才子之名 6. 享有政治犯的光環,但沒其他政治犯的落魄潦倒 7. 想罵誰就罵誰 8. 成功把文化資本轉成政治資本,進過立法院 9. 被自己的子女崇拜 10. 知名度不限台灣,遍及全華語地區 因為羨慕這些 "人生成就",所以很多人看不出,他自己罵長扁等律師世代是 "別人戰鬥犧牲,他們在後面撿戰利品",但他自己是六四後在中國成名,還不是 "在後面撿戰利品 " ? 死時讓我們想不出任何代表作,竟敢吹牛皮白話文前三名都是他,是當讀者白痴嗎? 他年輕時曾受胡適賞識,也曾立志要做思想家或歷史學家,但他很早就停止進步,因此文學,思想,史學一事無成,只有在罵人與告人這兩項變成精,這樣的人生根本是悲劇 (兼鬧劇) !
顏擇雅 2018-03-20
打造工具 去摘更高的水果

打造工具 去摘更高的水果

  顏擇雅 / 雅言出版社創辦人 如今盛行唱衰台灣,很多人愛嫌台灣「窮得只剩下民主」,但如果大家真對未來感到悲觀,就應該像七九年台美斷交那樣,房市湧現賤價賣屋潮,美國在台協會出現綠卡申請長龍才對。這些現象並沒發生,因此我相信滿嘴「鬼島」的人好像也不是真悲觀,他們只是從前太樂觀,誤信虛幻曙光而已。 第一道虛幻曙光,就是「力用中國」論。二○○○年左右,台灣薪資正要陷入長期停滯,當時各種財經論壇就異口同聲,說台資西進不只不會造成產業空洞化,還可以透過兩岸分工促進產業升級。這種說法不是沒有引來質疑,但西進派經常回一句:「台灣應該要更有自信。」 這種自信如今已證明是笨自信。中國經濟起飛雖然比台灣晚四十年,但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人口如此龐大、教育如此高水平、基礎建設又如此馬不停蹄的經濟體,突然對外說開放就開放。到了公元二○○○年,中國的海外人才庫已明顯超越台灣,成了歐美名校外籍博士的第一大來源國。因此,中國人力低廉歸低廉,它在產業價值鏈上的位置,卻不見得要留在台灣下面。 如今回顧,「力用中國」根本是虛幻曙光。台灣摘完最低的水果,剛好隔壁的超大果園歡迎我們去摘他家水果。如果那邊的水果比較高,我們還有可能在那邊學會打造工具回來摘自家的高處水果,偏偏台商去中國耕耘的產業都是水果超低,所以台資西進只是延遲台灣摘取更高水果的時間而已。 在台資大舉西進的期間,政府當然也沒停止構思產業升級,於是有了二○○二年的「兩兆雙星」。兩個兆分指半導體和面板,後來成了四大慘業中的兩大,因此也是虛幻曙光。批評者總說原因是台灣沒掌握關鍵技術,更深層原因卻是台灣一直拋不開過往成功經驗。從前都可以靠歐美授權技術,這次為何不照做? 老想複製過往成功經驗,等於是想用舊有工具摘更高水果,當然摘不到。我們忘了「此一時,彼一時」,過往沒遇到中韓夾擊,這次遇到了。而且,「兩兆」是硬體思維的產品。偏偏蘋果在二○○七年推出iPhone。iPhone不只是手機而已,也開啟了硬體結合軟體的新紀元。聽硬體企業家建議而擬定的產業政策,於是成了資源錯置。 硬體企業家想到產業升級,很自然就想到要發展自有品牌。宏達電手機在二○一一年曾是美國領導品牌,但這道曙光後來也證明是虛幻。在快速變動的領域,決勝因素一向是智慧財產權,不是品牌知名度。若比品牌知名度,iPhone前稱霸最久就是諾基亞。但如今二十歲以下的消費者,若不知電影《駭客任務》中那支手機是諾基亞,誰會知道諾基亞也曾風光無限? 我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一書中,以無人機品牌大疆為例,思考台灣為什麼會錯過物聯網第一個殺手級運用。明明零組件都是台灣製,設計與品牌卻屬於中國。無人機關鍵技術是軟體,台灣卻因硬體製造太成功,多年來不發展軟體也可以過得很滋潤,因此中小學教育遲遲不重視寫程式,政府與金主也遲遲不給軟體業關愛的眼神。 中國目前物聯網與人工智慧好像發展超前,政府全力支持是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他們有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簡稱BAT)這樣的大型軟體服務商,因此人才有較多磨練機會。很多人說,中國因為屏蔽谷歌,百度才得以壯大。但韓國不曾屏蔽谷歌,不也發展出Naver這個搜尋引擎?日、韓、台最愛用的LINE就是Naver開發出來。 看看韓國的例子,就知軟體業在台灣茁壯,上網自由的原因較小,硬體思維的原因較大。如果當初奇摩沒早早賣給美商雅虎,也許台灣今日最通行的通訊軟體就不會是韓國人開發。時代切換到物聯網、人工智慧之際,台灣也不會輸在起跑點。 但是,現在就說輸在起跑點,好像太早了。物聯網人工智慧都不是單一產業,而是千百種還沒真正起步的新應用、新服務。抬頭看,樹上從未如此結實累累。台灣有硬體的基礎,軟體人才也是一等一,只是欠磨練。現在趕快打造工具,沒道理摘不到更高處的水果。
顏擇雅 2018-02-05
「懼中」才會讓台灣進步

「懼中」才會讓台灣進步

台灣若不知中國可懼,就會陷入懶與貪,就只能等著經濟被掏空。  作者:顏擇雅(文化工作者) 在台灣,對中國有疑慮的意見往往會被抨擊是逢中必反,是懼中。但對台灣來說,懼中是壞事嗎? 根據《西方憑什麼》一書,恐懼可以是好事。作者以他自創的「懶貪懼法則」解釋歷史進程:所有變化都是人類出於懶惰、貪婪、恐懼,找到省事、利多、安全的做事方法。「懶貪懼」三者任一組合,經常帶來進步,甚至大躍進。 文藝復興即一例。佛羅倫斯、威尼斯等北義城邦之所以有辦法發動文藝復興,正是出於恐懼。它們都是新獨立的小共和國,隨時會被強國併吞,必須戰戰兢兢,才能維持自主。是恐懼帶來專注,專注於求變,它們才會向古典取經,啟動偉大的文藝復興。 有時候,懶與貪也可帶來突破。懶的例子是農業濫觴,貪的例子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採獵時代覓食必須跋山涉水,但就是有懶人靈機一動,將可食種子帶回家栽種,將溫馴動物抓回家養,農業於焉誕生。在十五世紀,歐洲通往東方的商貿路線受阻於伊斯蘭世界,多虧哥倫布受中國財富所誘,才會西航發現新大陸。 然而,懶與貪在過去二十年卻給台灣帶來悶經濟。九十年代台灣經濟成長趨緩,正好中國開放。低垂的水果最好摘,當時中國不只人力成本低廉,又有文革造成的人才斷層,台灣人去對岸賺錢太容易了。是懶與貪,造成資金人才大舉西進,台灣才錯失產業升級的機會。 倘使,台灣在這段期間也知道恐懼,對中國磁吸效應的恐懼,許多資金人才就會投入研發、訓練、市場開發,薪資停滯的問題可能如今有解。 在台灣經濟黃金時代,整個社會曾處於驚弓之鳥狀態。七一年退出聯合國,七三年石油危機,七五年眼睜睜看美國毀諾從越南撤軍,七八年果然美國就對台毀諾斷交。當年,「流落為海上難民」是我們完全可以想像的未來。但那幾年,台灣打造高速公路,成功發展石化、鋼鐵業,平均經濟成長率超過百分之九。這正是恐懼有助專注,專注帶來成長的實例。 七十年代台灣如此,今日以色列何嘗不然?倘使阿拉伯國家不是充滿敵意,以色列一定也是懶又貪,商人爭相赴埃及利用低廉勞力,人才則被高薪挖去杜拜。如此,怎可能變高科技研發中心?是懼,打造出以色列奇蹟。 因此,在「懶貪懼法則」運作之下,台灣若不知中國可懼,就會陷入懶與貪,就只能等著經濟被掏空。只有懼,能平衡懶與貪。對此時台灣來說,懼中是再好不過的事。
顏擇雅 2015-04-23
從大歷史看「一帶一路」

從大歷史看「一帶一路」

中國的「一帶一路」歷史經驗並不愉快。   因為亞投行,最近媒體上常出現「一帶一路」的字眼。 「一帶一路」代表中國將不再只是西望太平洋,也要南視印度洋,東顧中亞草原。這是中國恢復世界霸主地位的一次「大轉身」。 但中國真可藉由「一帶一路」,再次稱霸世界嗎? 伊安.摩里士《西方憑什麼》一書對「一帶一路」的歷史著墨甚多。它的第一次開通,就是歷史課本講過的「張騫出使西域」前後。在摩里士筆下,這對中國與歐洲都是大災難。漢帝國與羅馬帝國都從此苦於牧民入侵,疫病傳布,雙雙走上崩潰的路。 13世紀蒙古征服,「一帶一路」又再次大暢通。這次卻只有中國吃虧,歐洲則佔到便宜,因為歐洲從「一帶一路」獲得許多新科技,例如羅盤、印刷術等等,得以發揮後發優勢,超越中國,把今日世界變成西方主宰。 這麼說來,歐洲曾經嘗過「一帶一路」的甜頭,如今英、法、義都表態要加入亞投行,可說非常合理。 選擇錯誤加速崩潰 至於中國周邊國家,在歷史上本來就是「一帶一路」的受益者。多虧印度洋貿易,印尼在13世紀才有辦法建立輝煌的滿者伯夷王國。多虧中亞商貿,14世紀的蒙古人才能建立帖木兒帝國。 因此,南亞與東協國家都爭相加入亞投行,也不奇怪。 但是中國呢?歷史上「一帶一路」曾給中國帶來大量邊患,造成唐宋帝國的崩潰。歐洲發現新大陸,透過海路將美洲白銀源源送入明帝國,但也造成海寇肆虐,加速明帝國崩潰。 在乾隆搞「十全武功」的同時,西歐把眼光放更遠,去經營大西洋,才有辦法啟動工業革命。也就是說,清帝國花一大堆心思經營亞洲大陸,把西藏、新疆全吃下來,雖有利於確定區域霸主地位,卻也因此變得更封閉,整個錯失海洋時代。 這就有趣了,中國的「一帶一路」歷史經驗並不愉快。現在發起亞投行是幹嘛? 《西方憑什麼》所呈現的歷史就是一系列的瓶頸與選擇。選擇正確就突破,選擇錯誤就崩潰。歷史不會停在原點。中國這次想要主動打通「一帶一路」,一大原因是國內發展已遇瓶頸。這瓶頸跟唐、宋、明、清帝國遇過的瓶頸一樣,也是治理上的瓶頸,不是經濟的瓶頸。但前幾次,「一帶一路」都只加速中國崩潰,這次為什麼會不一樣? 文化工作者
顏擇雅 2015-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