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權日/李筱峰:治警事件喚起公民覺醒

世界人權日/李筱峰:治警事件喚起公民覺醒 也促進社會運動蓬勃

李書璇/台北報導

李筱峰在國際人權日專題演講,講述治警事件帶來的公民覺醒和社會運動發展。圖/郭文宏攝

李筱峰在國際人權日專題演講,講述治警事件帶來的公民覺醒和社會運動發展。圖/郭文宏攝

37年前的今天台灣爆發美麗島事件,而在美麗島事件五十五年前的12月16日,則發生治警事件,這兩個都是促成台灣公民覺醒和民主前進的重要運動,因此在世界人權日當天,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民報、彭明敏文教基金會舉行國際人權日文化講堂,請到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李筱峰進行專題演講「從『治警事件』到『美麗島事件』」,演講吸引一百多名民眾前往聆聽,幾乎擠爆會場,在兩個小時的演講中,李筱峰介紹了治警事件的前因後果,時空背景。他說,治警事件的重要意義在於催化了社會運動的蓬勃發展。

李筱峰說,最近常聽到公民覺醒這個名詞,大概是從前年太陽花運動後就開始常被提出來,但其實從192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先驅蔣渭水的活動,就已經開始公民覺醒,回顧看日治時代五十年,抗日運動約可分為兩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武裝抗日時期,約從日本開始統治台灣到1915年,這段期間的抗日活動是一種「竹竿接菜刀」的反抗,結果都輸,只引來一場屠殺而已;真正讓公民性格出來的,應該是接下來的非武裝抗日,也就是從1915開始到1937年。

李筱峰表示,1914年日本明治維新的重要人物板垣退助來台灣成立同化會,找了林獻堂,林獻堂則要求台灣人要和日本人平等,結果不久後活動遭到總督府禁止沒有再繼續。

到了1920年代,整個運動蓬勃發展,日本本土有自由民權運動,內部有各種西方思潮匯入今天的東京,使得當時到東京的台灣留學生深受影響,另外1917和1918又發生了兩次革命,建立了共產政權;因此20年代可以說是社會主義的年代,當時俄國革命的成功給全世界很大的鼓舞,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威爾遜總統提出民族自決,也給當時的殖民地人民一個很大的鼓舞,包括台灣在內進入公民覺醒的時代。

這時開始出現了新民會,李筱峰說,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蔡惠如,他是清水望族,也是生意人,經常來往福州台灣和東京,認識很多台灣留學生,1920年初正式成立新民會並請林獻堂出任會長,新民會成立時有三個重要決定,一是從事政治社會改革運動,二是發起機關刊物,三是要和祖國五四運動人物互相聲援。

這時候新民會第一項的落實工作,就是「六三法撤廢運動」的推動,李筱峰表示,六三法授權給台灣總督有行政命令的權利,讓總督權力變的很大,也是統治台灣的根本大法;但裡面沒有台灣人同意,是讓殖民統治延續的主要法律,新民會認為應該要廢除,並創立刊物[台灣青年],後來改名[台灣]。

不過他也說,廢除六三法的社會運動沒有推動多久就轉向了,因為當時一名重要成員林呈祿提出建議,認為與其廢六三法,不如在台灣的特殊地位上,要求台灣應該擁有自己的議會,自己有立法權和預算審查權;李筱峰說,這個思考已經朝向自治運動,變成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且推動了十四年的時間,期間也串聯各地精英連署,推派請願代表到全島各地巡迴,並有群眾演講群眾聚會,要求自由平等,打破專制主義;至此開始有著現代概念的公民覺醒;還做了一首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歌,李筱峰說,從歌詞中就可看出人民當家作主的概念;成員們還在東京遊街散發傳單演講,當時日本帝國議會雖然接受請願排入議程,但最後都否決,總共請願了十五次。

李筱峰說,這項議會請願運動刺激了當時正在大稻埕開醫院的醫師蔣渭水,關心政治前途的蔣渭水,認為當時台灣人患了知識的營養不良症,認為台灣人應該要提升知識和文化水準,因此在1921年成立台灣文化協會,並請林獻堂當總理,賴和和蔡培火等人擔任理事,當時有一千多個會員,囊括全島重要的學者士紳和青年學生,治警事件就在這個背景下產生。

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刺激了蔣渭水投入社會運動,當時在大稻埕開大安醫院的蔣渭水,決定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圖/郭文宏攝

李筱峰講述,1923年議會運動第三次請願時,認為應該成立長期的組織,成立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但向台灣警察署申請不通過,後來又向東京警察署申請,結果通過了,但只能在東京活動,不能在台灣活動,結果在台灣活動的當下,日本當局就出手以違反治安警察法進行全島大搜捕,當時41人被扣押,加上被搜查傳訊共99人,最後18人起訴;當時風聲鶴唳,但意外的是第一審結果全部被判無罪,一審法官崛田真猿判決無罪,原因是他相信被告所請願的意見,是代表台灣人民所想要向日本帝國表達的意見。

然而當時的檢察官三好一八不服提出上訴,二審時,十三人被改判有罪,五人仍然無罪。但儘管被判決,但當時被判最高刑期的蔣渭水和蔡培火也都只判四個月有期徒刑,其次有五個人被判三個月,另六人則各被處罰款百圓,其餘者仍維持無罪。

李筱峰說,治警事件的重要意義在於催化了社會運動的蓬勃發展,並刺激了文化協會的運動和各種協會的出現,他說文化協會的運動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演講,表面上傳播知識,實際上散播喚起人民的主體權利意識,曾有統計,當時有二十三萬多人聽過文化協會演講,那時全島共300萬人,所以傳播的比例相當高,連不識字的人也都去聽。

李筱峰說,當時還有電影巡迴隊,1925起兩年跑遍全台灣,到處去放電影做演講,因為當時的電影是默片,一個人操作機器兩個人解說,他自己的舅公就是電影巡迴隊的一員;電影院去鄉下,因為當時沒電影可看,大家都很熱烈地跑去看;他說如果沒有治警事件,這些活動可能不會被催化。接著也創辦台灣民報,重要幹部仍是蔣渭水,蔡惠如,蔡培火,黃朝琴...等人,那時台灣民報大量發行兩萬多份,在當時相當具有影響力。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