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台北市的九合一選舉

林楠森BBC中文網台灣特約記者
2014年 11月 20日

台灣將在不到十天進行九合一選舉

台灣將在不到十天進行九合一選舉,選出超過一萬名以上從地方基層村里長到六都市長的地方官員,而這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選舉始終被聚焦在台北市長上。

有媒體稱此一選舉是台灣四十年來最冷的選舉,從全台各地一些狀況來看確實如此。不過冷清一詞並不適用於台北市,過去一年以來參選台北市長的連勝文與柯文哲的大小新聞幾乎每天都是各類媒體上常客。

與台北市一水之隔的新北市即使作為全台人口最多的城市,且兩黨角逐市長者也非泛泛之輩,但這場民進黨前行政院長與可能角逐下屆總統國民黨政治明星的對決,相對於台北市也遭冷落。

台北市長選舉在九合一選戰成為全台人們幾乎無法逃離的焦點,無論是因傳播力道強大的大眾傳媒引導社會聚焦,抑或是社會聚焦使得媒體聚焦,這都已是既成的事實。

台北市長選舉其實也不是一場僅有柯文哲與連勝文的競選,此一選舉的登記參選人共有七人,在其它五名參選者中唯一能在連柯兩人之外得到些許曝光的,是曾與李安合作電影的知名文化界人士馮光遠,其它幾人則甚少人聞問。

無人聞問者

這些無緣通過大眾傳播將其政見理想訴諸大眾的候選人,雖可以在發給台北市民的選舉公報上讓人們知道他們對公眾事務的看法,只不過這並非免費,因為即使未從事昂貴的競選活動,每位參選人都需向當局繳交200萬台幣保證金。

這約當於4萬英鎊的保證金,對一般人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而按規定能拿回來的條件是參選人得票率必須達到10%,若達不到此得票數保證金將被當局沒收。

這些交了保證金仍無人聞問的候選人包括了資深醫師、美國名校博士教授等無黨人士,而拜網絡傳播,其中一名登記學歷是"彰化員林實驗中學"的趙衍慶,則因為一篇廣泛流傳的網絡文章受到注意。

與所有其它出生在台灣的台北市長候選人不同的是,年近八十的趙衍慶出生在山東,他受人矚目的身份是他自稱曾是"流亡學生"且曾在員林實驗中學就學。

1949年國共內戰後在員林實驗中學就讀的山東學生,背後曾有一段悲慘的遭遇:他們當年隨著山東煙台聯中校長流亡到澎湖,校長與一些學生因抗拒國軍"拉夫"強迫從軍而被以匪諜罪名槍決,並有數百人"失蹤"。

在抗拒失敗後許多學生被強迫參軍,一些年紀太小或身體狀況不符從軍的山東學生,當時則被從澎湖集中送到彰化的員林實驗中學。

此一被稱為"澎湖七一三事件"的歷史事件,有作家稱是國府當年是靠著"殺開一條血路"在台灣立定腳跟的兩大案之一:其中一件是用二二八事件懾伏本省人,另一件即是用七一三事件懾伏外省人。

擴散效應?

這篇以趙特殊背景所撰寫的網文,猜測此前傳出拾荒並露宿公園的趙衍慶花費200萬台幣參選,是花了畢生積蓄只為了要訴說這段人生故事,不過有媒體找到趙本人,他則否認並說參選只是為了要改善窮人生活。

除了趙衍慶無意談七一三事件外,無獨有偶的是作為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後代的柯文哲,此前也說二二八事件要慢慢淡忘,且不見得要追究元兇。

二二八或七一三事件等都是戒嚴時期長年被國民黨壓制不得談論的事件,地方選舉期間是早年被打開破口傳播渠道之一,當時人們得以通過選舉談到一些禁忌話題稍獲空間,而被稱為是在言論控制下的"選舉假期"。

在民主化後民進黨此前執政的八年間,大小選舉期間則經常提到了從威權到民主的各種轉型正義議題,以及追求台灣脫離中華民國體制,成為一個真正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國家。

而這些曾在選戰中激起人們熱情參與或對抗的議題,在國民黨再度執政後已在選舉活動中逐漸消失,這些議題在今年三月太陽花運動期間再度揚起,不過在獲得泛綠支持的柯文哲要人們淡忘二二八或稱支持中華民國下,此一其所定調"超越藍綠"的主旋律似乎通過媒體擴散效應,在全台起到了示範作用。

這次九合一選舉與過往台灣大小選舉的一個很大不同是:許多候選人刻意不掛上其代表政黨的黨徽。走在台北的街道上不時可以看到許多參選議員的廣告牌,不過從他們拍攝得個個都是俊男美女的照片旁,多數看不出他們屬於那個政黨。

而在台灣南部的嘉義市,甚至有國民黨市長候選人,是被反國民黨的太陽花運動人士,"幫"其在宣傳看版掛上國民黨黨徽。

當然這種從台北市擴散出的效應也不是人人買單。比如同在台北市,接受北京一國兩制的新黨底下的議員參選人,都明白掛上了他們的政黨標誌,而在南台灣由太陽花運動成員組成的基進側翼,則是明白的標舉出參選是要通過從政來追求轉型正義與台灣獨立的方法。

(責編:橫路)

< 資料來源:BBC中文網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