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離民意的教科書爭議


 2015-04-25 06:00

近日來,台灣和日本都發生歷史教科書內容的爭議,日本中學教科書審定使得新教科書更接近安倍晉三政府的官方立場,將「南京大屠殺」改成「南京事件」,並修改有關慰安婦的敘述,強調「找不到強擄的證據」。這樣的敘述引發中國、韓國和台灣政府的抗議。

台灣則是發生教育部「微調」教科書之課綱,使得新版公民與社會的教科書中,人權裡「白色恐怖」與228歷史插圖遭到刪除,但卻增加家族與台灣社會所具有的中華傳統與文化。引來民間團體與教師的嚴正抗議,認為教育部在教育上悖離本土,向中國傾斜。

眾所皆知,教科書是每個國家最重要的出版品中的一種,關係著學生的知識、心性、品德、與公民意識的養成,是每個人社會化歷程中的主要來源之一。教科書會隨著社會的變遷,國家發展的途徑而於予調整,經常反應當代社會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教科書也會成為國家內部不同意識型態或是政權的戰場,是政權統治合理化的思想教育題材,也是當權者對過往歷史的詮釋權力。

教科書中隱藏的意識型態可能含括政治、性別、族群(種族)、宗教、社會階級(社會階層)、或地區。其中,歷史教科書是國家思想教育的一環,涉及國家價值和共同記憶的傳播,是想像共同體的塑造的重要工具。而歷史教科書的內容與學術研究的歷史之間的歧異,經常是各國歷史教科書制定和撰寫的紛爭所在。歷史涉及事實與評價兩個不同層面,歷史教育應該在蒐集各種歷史文件資料之後,客觀忠實地呈現歷史的原貌,而避免以主觀立場和意識型態呈現偏頗的歷史觀,而誤導學生的認知與學習。

美國的歷史教科書也經常爆發爭議,主要爭議點包含內戰的原因及過程、歷史人物過度英雄化問題、種族、宗教、與階級的紛爭。這些爭議其實都是美國南北之間深層分歧的展現,特別是美國的教育權主要在州政府手上,各學區的自主性極為強勢,因此不同州對對同一議題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詮釋,例如南方州一直傳播內戰是為了州權的完整性與不受聯邦政府侵害而戰,北方州則叫傾向是因為奴隸制所致。有趣的是,主要的教科書出版社,為了爭取紐約、德州、和加州三大市場,會折衷論述而達成某種程度的平衡呈現。

日本教科書的修正是想走出自虐的歷史觀,不要讓日本學生陷入負面的國家認同泥沼中。但是台灣的向中國傾斜靠攏,在政治、經濟上已經令人反感,現在連教育也要偷渡傾中思想。教育部根本沒有掌握台灣這十幾年來的社會脈動,在台灣以中國人自居的比率快速下降,即使在文化上難以切割中國文化的影響,但是在自我認同上,中國這個壓迫、對照的他者已經非常明確。

台灣社會一再展現對中國的清楚立場,即使中國變成經濟強國,富有的國家,我們還是想保有台灣的主體性。去年太陽花學運帶動的社會意志展現就是最好的寫照,台灣人不會因為別人變富豪了就攀親帶故地黏上去。這樣的國家意志,好像只有馬政府沒有感受到,否則不會發生這次的教科書爭議。

< 資料來源:民報〈社論〉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