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2016年/第13期】
江文也(1910~1983)出生於台灣,成長於廈門,接受近代化的日式教育,在日本完成中學及高等教育。他在音樂領域成就卓著,早年成名於日本而後在國際樂壇享有名望。在國家認同上,他可能自認是中國人,而國際間卻普遍認為他是台籍日本人。江文也就在錯綜複雜的時代背景下,成為一個大時代的邊緣人。
2016年適逢江文也以〈台灣舞曲〉在1936年德國柏林舉辦的第11屆奧運會國際藝術競賽中獲獎的80周年,是該揭開歷史迷霧、還給江文也藝術光環的時候了!有「江文也百年知音」美譽的「台灣音樂教育學會」劉美蓮老師,窮多年心力蒐集、檢視、研究、考證他的家族資訊及歷史資料,即將有近乎完整的史料公開,值得期待。
--------------------------------------------------------------------------------------------
在西方古典音樂史上,馬勒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卻一生帶著悲劇性色彩。他出生於處境艱困的猶太家庭,自己曾說:「在奧地利人之中,我是波希米亞人;在德國人之中,我是奧國人;而在世界人種裡面,我是猶太人。」這種無根的飄泊感一生都如影隨形,雖然他的音樂事業有很大的成就,但靈魂深處卻是極度不安。
天才音樂家,在政治夾縫中被壓榨迫害 在東方,也有一位才情、慧質與馬勒不相上下的音樂家江文也,同樣受到命運的擺弄:日本人視他為殖民屬地的國民,一個台灣人;中國人看他是日本人,一個漢奸!而絕大部分的台灣人卻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台灣人……在時代變遷中,他身不由己的被推向邊緣;從不涉足政治的江文也,卻在政治的夾縫中被壓榨、迫害;空有滿腹的音樂天才,晚年卻被迫在鐵窗、牛欄中度日,走完貧病交纏的一生。
江文也出生於台灣(有一說是三芝,後經考證為大稻埕),4歲時全家遷居廈門。廈門東南邊的鼓浪嶼是八國聯軍的租借地,洋人與傳教士帶來豐富的西方文明,求知慾非常旺盛的江文也在此學會了鋼琴、小提琴與五線譜,度過藝文滋養的童年。
12歲時,江文也的母親病逝,悲痛的父親為他和哥哥兩人安排去日本長野縣託人照顧,完成中學與大學學業。江文也的理、工科成績俱佳,也是足球選手,音樂方面更是天才洋溢。但父親認為一個人應該具備「德意志式的生產技能」,他只好遵父命考上東京的武藏高等工科學校電氣機械科就讀,夜間才到上野音樂學校課外部進修。
20歲左右的江文也在日本樂壇逐漸展露過人的才華,在各項音樂比賽中屢獲大獎。1934年管絃樂〈白鷺的幻想〉獲得第三屆日本全國音樂比賽作曲組第二名,同年還參加藤原義江歌劇團公演,演出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1935年,管絃樂〈盆踊主題交響曲〉獲得第四屆日本全國音樂比賽作曲組第三名。
1934年8月11日至19日,江文也參加留學日本的台灣習樂學生組成的「鄉土訪問團」回台公演,特別為闊別已久的故鄉創作〈台灣舞曲〉。這首管絃樂曲在1936年德國柏林舉辦的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文藝競賽中獲得二等獎,並榮獲大指揮家溫格納爾銀牌獎,這是江文也在世界的成名作品。1937年管絃樂曲〈賦格序曲〉獲得第六屆日本全國音樂比賽作曲組第二名。1938年4月,江文也回到他心目中的「祖國」,受聘於北平師範大學,任作曲教授。這一年他的〈鋼琴斷章小品集〉在威尼斯舉行的國際音樂節榮獲作曲獎。
指揮日本樂團,在東京向全世界放送 1938至1945年,中國正值對日抗戰,也是江文也創作量最多的時期。他創作許多富有中國風格的作品,如〈春曉〉、〈靜夜思〉、〈春夜洛城聞笛〉、〈漁翁樂〉等。同時,他的作品仍在日本產生極大的迴響。1940年,舞劇《香妃傳》在東京高田舞蹈團演出;管絃樂曲〈孔廟大成樂章〉,由江文也親自指揮日本新交響樂團,在東京放送局向中國、南洋、美國等地廣播。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江文也因為抗戰時期曾為親日組織「新民會」做事而遭逮捕入獄;出獄後在北平郊區一所中學謀得教職,仍持續創作大量的中國調式天主教聖歌。1950年,江文也轉往天津中央大學音樂學院擔任作曲系教授,然而,厄運接踵降臨。1957年反右運動期間,江文也因台灣人身分被劃為右派,教學、演奏、出版的權利盡被剝奪;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更慘遭批鬥,被打入「牛棚」;1969年被發配河北清風店第38軍部隊接受勞改。1976年四人幫垮台;1978年江文也終於獲得平反,恢復原教職,但他已因為多年來非人生活的摧殘,兩次吐血、數次中風而癱瘓在床。
晚年的江文也,仍勉強創作交響樂曲〈阿里山的歌聲〉,那是他24歲時深入阿里山旅遊,與弟弟江文光一起採集原住民歌舞、民歌,埋下了五十年後寫作此曲的種子。
1983年10月24日,江文也因腦血栓症逝世於北京,故鄉的召喚〈阿里山的歌聲〉也成為他一生最後的遺作。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