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黨外」到「非綠」

朱立倫向習近平承諾,「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可以說是「非綠」的核心定義。(資料照)

 

郭台銘,四年前進出國民黨,痛斥該黨分贓、腐朽,四年後以「年輕氣盛,一時衝動」來緩頰。光陰似箭,當年吳敦義想拿韓國瑜卡郭董,如今朱立倫似乎也想拿侯友宜卡郭董,大家都在機關算盡。綠營也有一本難唸的經,能否「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大家且拭目以待。需要小心的倒是,藍營正在操作的策略:團結所有非綠朋友,共同下架民進黨,不管藍白或其他顏色。所謂的「非綠」,令人不禁聯想到「黨外」,都想把對手以外的勢力組成聯合陣線。

「黨外」時期,國民黨外來政權、威權統治,戒嚴、黨禁、報禁,嚴禁集會、結社、遊行,於是,「黨外」形成一種民主運動。一九八六民進黨成立之前,這個聯合陣線,涵蓋了本省、外省、獨派、統派、左派、失意政客,政治光譜相當寬。不過,隨著民進黨出現,迅速竄升第二大黨,聯合陣線也逐漸鬆解。二○○○首度執政之前,民進黨幾乎完全本土化了,而早期的「黨外」盟友,某種程度受到後蔣時代政爭影響,有的歸隊國民黨,有的向北京靠攏。民進黨體質單純化,面對日益茁壯的中產階級,更得以擁抱主流民意。

在此期間,中國因素也隨蔣氏政權結束逐漸進入台灣。鄧小平總設計的改革開放,吸引包括台灣在內的外資前進中國,令疏遠的兩岸政治關係,增加了經貿投資的動力。直到不久前的四十年內,中國改革開放銜接全球化,堪稱百年難得的黃金機遇。二○○○之後,尤其是二○○四以來的在野國民黨,以連戰主導的連胡會,揭開該黨聯共制台的新頁。所謂的「非綠」,不管藍白或是其他顏色,自然包括「紅色」。朱立倫向習近平承諾,「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可以說是「非綠」的核心定義。為此,解放軍圍台軍演、中美氣球僵局,他仍執意派副主席夏立言「赴京趕考」,美其名為了平安、幸福、和平、繁榮。

雖然如此,還是必須看到,「非綠」的策略,確實打到民進黨的痛處。二○二○逆轉勝,小英政府立即投入防疫總動員,忽略在經濟民生方面苦民所苦。新冠疫情三年,小英政府的防疫成績,備受國際社會肯定。源自中國的病毒危害全球,習近平卻趁機追求東升西降霸權夢,香港二次回歸,機艦擾台常態化,再加其在烏俄戰爭之可疑角色,國際力挺台灣也達到歷史高點。凡此,讓民進黨、小英政府產生一種幻想,似乎各國接力支持台灣,定會自然轉化為國內選票,而防疫成功也不難從選民獲得回報。孰料,地方選舉主打「抗中保台」,「論文門」淪為破口,二○一八地方選舉十項公投沖垮龍王廟的劇情再次上演。被忽略的背景是,新冠疫情三年過後,選民即使沒有淡忘防疫功勞,卻更在乎眼前的生活壓力,許多人也不管通膨升息物價上漲,其中包含疫情後遺症、烏俄戰爭等因素。

討厭國民黨、藍白紅,但若不在戰術上重視對手的策略,那種討厭情緒反而誤事。針對一般民眾,國民黨避免直接挑戰民進黨的核心價值,以免凸顯自己跟主流民意落差,反而,他們在非關核心價值的民生議題打游擊戰,有計畫地激發對民進黨、小英政府漠視經濟民生的現實怨懟。防疫成功受國際普遍肯定,國民黨不挑戰國際掌聲,專挑疫苗供應與價格、護航國產高端等周邊議題小題大作,以及,全球都面臨的經濟、就業困境,乃至國民黨長期政策所耽誤的居住正義、能源轉型,甚而這個保守勢力頑抗的進步議題,不一而足就是要民眾縮小視角,從它所設定的負面角度來看當下。跨海的認知戰,沒有煙硝的戰爭。認知戰來者不善,光靠兩口一馬,缺乏有效對策,只能眼睜睜看著民意鐘擺效應,徒嘆奈何。

「非綠」陣線,共主是誰尚未知曉,這是藍營的焦慮。但它的能量不可小看,特別是「紅色」部份。黨外時期,國家認同分歧尚不明顯。「非綠」的國家認同分歧,則是被刻意隱藏的主題。新敗之餘,大敵當前,剩下不到一年時間,綠營卻仍在甦醒期,陳水扁稱賴清德「應該還沒有百分之百定於一尊」,是憂是喜,不問可知。至於對岸,二○二五、二○二七攻台的國際警告頻傳,相對被忽視的隱憂則是,「紅色」正在為「非綠」灌頂加持。如果二○二四政黨輪替,以武嚇脅迫民主得逞,習近平就有機會,在台灣重演香港節奏加快的二次回歸戲碼。屆時真的發生才猛然發現,「二○二四就是台灣最後一次選舉」,為時已晚。從「黨外」到「非綠」,這是最令人擔憂的陷阱。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