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與慰安

海峽兩岸的「交流」,狹義的講,可以上溯到一九九○、一九九一年,半官方的海基會與海協會先後成立,至今已經超過三十年,當年甚至是海基會在先,可以說「交流」在台灣從來不缺乏意願。二○二三年的今天,台灣與中國之間的「交流」居然會成為爭執的焦點,恐怕與若干人對「交流」的定義認識不清所致。

海基會。 (資料照)

 

 

有關兩岸交流的提問,最近就出現在AIT處長孫曉雅的訪問之中。孫處長回覆:美國也在尋求與中國更多的對話與交流,因此不會阻止其他人要這麼做,其實台灣三個政黨都有這個意願。美國外交官的表態中規中矩,讓媒體挑不出語病,也顯示出這個問題出在台灣國內的歧見,以及對岸中國政府的姿態上。

美國當今的戰略觀視中國為「最重要的競爭對手」,在動用強勢的軍力壓制下,與中國展開外交斡旋,目的在進行預防性措施。中國基本上被台灣普遍認知是「境外敵對勢力」,公開宣布要以和平方式吃掉台灣,也不放棄採取武力手段。雙方的量體懸殊、體制不同,台灣如何把握「交流」的對等、尊嚴與實益,促進真正的相互理解,則需要周旋的堅持與耐力。如果懼於強權,前述條件皆不顧,只為了委曲求全、低頭討好,則成了名副其實的「慰安」;更不堪者還夾雜了私利,於是被解放軍少將朱成虎一語道破,直斥國民黨前去「騙吃騙喝」。後二者,均不配忝稱「交流」。

習近平時代,幾乎已無「中華民國」的空間,相信台灣各政黨心裡有數,否則不會繼「九二共識」之後,續有民主協商「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提出,並在二十大之後如火如荼在開展,今年並成為推動元年。在這個共產黨鼓動的人造海浪下,台灣各政黨如何穩舵有序交流,不致淪為慰安大隊或混口飯吃的詐騙集團,是一個嚴肅的課題,這不是誰在抹紅的諉過,而是敵人如何看你的問題。

如果一個政黨或一個總統提名人認為以上都不如「和平」來得重要,那也行,應該誠實告訴國人「中華民國」可以彈性放棄,也沒有資格再以「中華民國」捍衛者自居,才叫做表裡如一、言行一致。如果口口聲聲把「中華民國」掛在嘴上,卻在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時卑屈到沒有底線,不要說中國看不起,更坐實在台灣也是在「騙吃騙喝」。

其實,兩岸間數十年的互動,「可預期性」很關鍵,換言之,一貫,是累積信任的基石,暴衝,則是凶險的大忌。如果一會說「兩岸一家親」,一會又說要組織網軍,每年癱瘓中國的高鐵、ATM,十足挑釁,形同宣戰,這才是最危害台海的引戰。以這種輕佻,若侈言要去交流,豈不極似炸彈客,哪個台灣人要跟他綁在一起?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焦點評論》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