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選邊」的投票

在「選邊」的時代,大大小小都要表態。圖為決定選在美國設廠的晶圓代工大廠台積電。(路透檔案照)

 

在台灣政界,誰都能朗朗上口地緣政治已經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但是怎麼變?原來是如何,現在變成如何,差別又在哪裡?很少聽到有人可以一語道破個中三昧。地緣政治的變化影響全世界,尤其,台灣位處地緣政治的前緣,從國家、政府、企業到個人,誰都無法置身事外,因此怎麼可以不通透了解。

要簡單說破當今地緣政治的改變,其實四個字就可以講清楚,過去是「分工」的世界,現在變成「選邊」的時代;不管同不同意,要為國際接納,以生存壯大,必得要站隊,同時十年內還看不到盡頭。在這個全新的浪潮之下,許多舊的國際關係、國際貿易概念,包括等距關係、中立(避險)、世界工廠、商品一體化等等,已經很難再完全適用。

這個現象每天都在發生,任人無法視而不見。例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聯合國大會上不斷在進行選邊,中國以為「棄權」可以卸責,如今烏克蘭重建的大餅就沒有中國的份;又如印度信奉「不結盟」政策,然而總理莫迪終究選擇前進華府,與拜登達成多項國防與經濟協議,原因無他,正是應對中國威脅。政治、軍事上如此,供應鏈重組更是不落於後,如台積電到底要赴美設廠還是赴中擴廠,豈容模糊空間?甚至,蔣尚義、楊光磊投效中國中芯多年,最後必然要決定離開,回歸美國籍選擇。

在「選邊」的時代,大大小小都要表態,因此台灣現任政府已經站邊,半導體業已經站邊,正在競選下任總統的人能不站邊嗎?於是,我們果然看到所有檯面上的參選人近來紛紛都表示了立場,有人要重啟與中國的服貿貨貿談判、有人向「九二共識」低頭,有人力主「和平協議」,有人則堅決反對以上,一時間確實兵分兩路、壁壘分明。「選邊中國」與「選邊美國」,似乎呈現「三打一」的局面。

三位有志角逐大位者被歸類為「選邊中國」,肯定會表示異議,不過這是中國政府分的類,不同意可以向北京提出抗議。美國華爾街日報前不久才報導,在國務卿布林肯訪問中國期間,受到對岸官員百般試探對於台灣大選的偏好,中國誰都沒提,單單點名賴清德一人,十分擔憂美國會幫助賴清德勝選。以北京「唯一關切」的程度,不就反證中國認為其他總統參選人不在中國的對立面嗎?不只中國自曝「選邊」,在不容騎牆的年代,這些參選人的「選邊」也業經北京認證。

二○二四大選故而變得格外關鍵,這是一次台灣對外選邊的投票,選邊的總統未來很可能會透過政策的推行,影響台灣的政治選邊、經濟選邊、國防選邊、生活選邊,導致制度選邊。即使不主動而為,也有很大的機率將因未選邊美國而被另一方採取對策因應。這是多麼嚴肅的課題。相信,必有被認知為「選邊中國」的參選人不自知這種連鎖效應,那麼請徹底體悟在「選邊」的時代,究竟要向國人與國際重塑自己是個站在哪一邊的領導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焦點評論》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