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鈞相關文章

看懂台北農產公司的獲利

看懂台北農產公司的獲利

     近來台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獲利數字引發媒體議論,但翻開北農過往歷史,「開源節流」這項鐵律依舊是其獲利與否的根本。資料照片 焦鈞/台北農產公司前員工 近來台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獲利數字引發媒體議論,各方說法其實都沒有太大問題,只是站的角度不同;不過,社會大眾鮮少探討這家公司的屬性定位、營運內容與獲利模式,以深究這幾年獲利成長的真正原因。簡言之,翻開台北農產公司過往歷史,「開源節流」這項鐵律依舊是其獲利與否的根本,話說吃果子拜樹頭,有必要把這段過往陳述清楚。 首先要來談的是這家公司的定位。台北農產公司受《農產品市場交易法》規範,該法第12條指出「農產品批發市場為公用事業」;又,同法第13條也明定「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主體均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也就是說,台北農產公司管理「台北市第一、第二果菜批發市場」,這家公司肩負著公用事業、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命」,也因此法令准予批發市場向「供、銷雙方」抽取「市場管理費」(該法第27條規定)做為主要收入來源。 台北農產公司的「法定收入來源」市場管理費,過去最高曾收到3.2%,後來承銷業者以「罷市」要脅調降,最後台北市政府同意降為3%(供、銷雙方各負擔一半)沿用至今。也就是說,對台北農產公司而言,已經不可能從法定收入再「開源」──試想,以今日民意、民粹高漲情況、供銷雙方都「經營困難」,誰敢輕言調漲管理費──反觀鄰國日本,因為批發市場經營漸受直銷通路的衝擊,市場管理費調漲至7%者,比比皆是。 要從法令收入開源不易,就只能節流。在台北農產公司前任董事長莊龍彥任內,於立法院第六會期期間,在董事會秘書馮秋火協助下積極遊說執政黨立委,希望將營業稅免稅範圍擴大。莊龍彥對台北農產公司第二個重大節流措施,就是當機立斷結束虧損累累的「台北農產超市」,在當時主任秘書陳忠男協助下將30多家北農超市經營權順利移轉給全聯超市,讓公司不再失血(1年幾乎賠掉半個資本額,約8、9000萬元)。 上述兩大節流措施,使得台北農產公司開始轉虧為盈;更重要的是,從2008年開始,批發市場交易活絡,加上氣候異常造成「風不調、雨不順」,蔬果批發價格連續5年飆漲,且出現「價量齊揚」的反市場供需法則現象,該公司市場管理費收入連年創新高,台北農產公司員工終於不用再只領2000元紅包年終獎金。 此外,莊龍彥又在2011年透過台北市議會議長的幫忙下,說服台北市政府將「萬大路橋下堤外車場」擴大管理範圍至青年公園,全數交由第一果菜市場代管,使得台北農產公司「停車費業外收入」1年暴增新台幣2、3000萬元。爾後,位於民族東路的第二果菜批發市場地下3樓停車場,隔年也比照辦理,由台北市政府停管處,移撥給台北農產公司管理。 成功節流,再加上順利開源。奠下了爾後這5年(2012~2017年)的獲利衝上歷史新高,也才有台北農產公司前總經理韓國瑜在議會質詢時,自誇其經營績效良好的根本結構性原因所在;這期間,台北農產公司仍持續有其他冷藏庫、水果月曆、販售農特產品的業外收入,但與上述大筆入帳,不可相比。當然,現任總經理的營運績效,在「比較基期」增高的情況下,2017年下半年因為支出減少,全年獲利率與盈餘數字仍優於前1年,再次說明開源節流才是企業永續經營之本。過多的政治口水與過度的關注業務推廣費用的使用,只是模糊焦點,也無法看清楚台北農產公司其真正的獲利模式。
焦鈞 2018-06-12
政治口水解決不了菜價問題

政治口水解決不了菜價問題

  市場在春節期間放假五天之後,開市不到三天,又要再休三天,引發菜價崩盤,朝野爆發口水戰 。資料照片 焦鈞/曾任台北農產公司職員   罕見的連續性大台北地區批發市場連休三天(傳統民俗節日農曆初九天公生日後、元宵節過後),引發政治口水,認為菜價「崩盤」是人為因素。確實,違反過去常理與慣例,竟然在春節後開市的第三天又「接連二次連休三天」是因;果菜批發市場蔬菜平均交易單價的「急殺」為果──但擺在眼前很清楚的事實是,這個「人禍」的根本原因,是台北市政府主導排定的年度市場休息日──如何補救讓農民損失降到最低,不能只靠政治口水,還是得回到讓數字說話的基本面中去找尋解方。   台北市第一、第二果菜批發市場隸屬臺北農產運銷公司管理,主管機關為台北市政府市場處,行之多年的市場休息日,都是前一個年度由台北市政府市場處行文召集供銷消三方,進行會商。去年的會議上,台北農產公司與供應端的四大農民團體代表,都反對連休三天措施,但最終反對無效。   台北農產公司在農曆初六(2月21日)開市,當天蔬果交易量將近2,200公噸,十分接近除夕休市前一天(2月14日)(按每年慣例,除夕前一天均為批發市場的最大交易量)的2750公噸;接下來的二個交易日,也都維持在2000~2150之間的交易量水平。價格方面,除夕前一天與除夕當天的蔬果批發均價為27.6元/公斤、31.5元/公斤;春節後開市的三天均價,分別是23.7、23.7、28.5元/公斤。   魔鬼藏在細節中!開市後的蔬果批發均價,為何會在短短三天,爆增20%?要注意的是,這三天的到貨量,並沒顯著變化(2197、2020、2178公噸),為何價格會驟升?原因很簡單,就是第四天(2/24,農曆初九)要連休三天。也就是說,市場在春節期間放假五天之後,開市不到三天,又要再休三天。批發市場內的蔬果承銷商,自然要再休市三天前,趕緊補足貨源,以因應接下來的三天休息日。   這,就是造成2月27日開市後,市場爆量、價格慘跌的結構性因素:市場的供需被「不當的人為操作」給破壞。於是,2月27日當天,台北果菜市場創下四十年來的交易天量:破3千公噸,足足比除夕前一天交易日硬生生地多出了250公噸。筆者過去在台北農產公司服務過,深知每年春節加強作業期間,現場第一線同仁每天超時工作的辛勞,但2月27日當天接近到中午,才將這些蔬果貨品給「消化」完畢。   「價格下滑」是必然的!另一個結構性因素,在於今年的暖冬,使得雲彰嘉蔬菜產區,特別是所謂的「小葉菜類」蔬菜的生長速度,「如吹氣球般」的快速;這些爆量的小葉菜類,根本不耐儲存,加上多數供應單位並沒有實施「採後預冷」措施,運到台北的蔬菜必須當天銷售清空。這也是具調節功能的批發市場,面對這種異常供給,手中很難有籌碼去面對的原因。   即使到了2月28日、3月1日連續二天供給面「瞬間萎縮」回到2291、1961公噸,但平均交易單價仍連著二天下滑,從2月27日的21.5元/公斤,來到18.8、18.7元/公斤,呈現一種罕見的「價量齊跌」。原因很簡單,就是承銷商(中盤)手中的貨源已十分充足,即使市場供給量已回到正常水位(今年二月份平均到貨量為每日2000公噸、均價25.9元/公斤),平均價格硬是少了4.4~7.2元之譜。   價量齊跌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大家想要趕快把手邊的庫存消完,更加速的價格的下挫;與「價量齊跌」不同的是「蔬菜平均批發價與到貨量同步上揚」,這背後反應的是有中間商「刻意囤積」,讓末端市場出現「人為性供給不足」,才會造成批發市場的價量齊揚。這次的休市造成價格下滑,所謂的人禍並不在批發市場內,而是在一開始的決策,就不應該連續性的休市三天。政治人物見獵心喜,亂噴政治口水,可見一斑。   這些冰冷數字只是單純解釋了「市場價格背後的供需法則」這個最基本的經濟學理論,當然冰冷的數字是無法反應農民面臨血本無歸的悲哀;但,是誰讓這些冰冷數字,進一步去傷害農民?相信政治人物的口水,絕對有貢獻;而無情又無能的台北市政府,是否看到了「錯誤的決策」對人民造成的傷害?再收回「休市三天」成命無望,元宵節後的三天休市也已再次啟動下,只能希望消費者能多多採購,供應單位能分散通路,讓這波菜價風波,能安然度過。
焦鈞 2018-03-05
藍八團的水果採購鬧劇

藍八團的水果採購鬧劇

話說兩岸關係陷入窒息停滯之際,卻突然由對岸「部級」單位組「友善城市農特產及特色伴手禮踩線團」來台,深入幫國民黨目前執政地方八縣市首長拉抬聲勢,規劃如何在這八縣市的旅行行程。其中最值得玩味的,仍是此團在結束前宣布了「採購台灣3000公噸水果」的「意向」。看起來,之於台灣,特別是台灣的農業縣、農民的統戰,中共對台單位仍然沒有記取教訓,依然認為政策採購是一條可以收買台灣人心的捷徑;藍八團來台觀光旅遊採線、農產品採購,最終仍會是鬧劇落幕。 中國「部級」單位組「友善城市農特產及特色伴手禮踩線團」來台,深入幫國民黨目前執政地方八縣市首長拉抬聲勢,規劃如何在這八縣市的旅行行程。(中央社) 兩岸關係在進入蔡英文政府時代後,其實已經不是施政要點;要不是這陣子還有秘魯APEC總統特使宋楚瑜到底見了習近平幾分鐘的新聞被鬧大,在北京已定調冷處理下,兩岸就是一個僵局。對國、共兩黨而言,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一趟北京行後續,國台辦不能不跟進維持國共平台的話題溫度,並藉由拉高國、共兩黨關係來邊緣化民、共關係,逼迫蔡英文政府接受所謂的「九二共識」。這次由中共國務院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組團來台,表面上是為了下個月於北京展開的「藍八縣市農特產和旅遊推廣會」暖身,但實際上是基於鞏固國共關係的戰略目的,唯有認清這一點,才能掌握箇中奧妙。 媒體報導,這次所謂的「友善城市農特產及特色伴手禮踩線團」,成員包括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台辦副主任劉婷、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處長王松、上海市果品公司、南通市果品食雜公司、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等;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大陸的各是形形色色的「農產品流通協會」,在過去馬政府執政八年期間,台灣方面特別也成立了相對應的「對口單位」,而台灣方面的對口其實就是連系人馬的外圍。連系外圍流通協會則在過去這一段期間,退位轉向農業休閒與農業技術等輸出,較少涉入農產品採購事宜。這也說明了,馬政府過去力主兩岸交流,擴大兩岸關係,但卻又十分忌諱連系人馬,這是原因之一。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長期以來則扮演國台辦對台農產品採購的分身,同一任務但分屬農業部台辦制約的另一單位則是香港上市公司「福建超大集團」。供銷總社、超大集團,一官一民、一國台辦一農業部,在馬政府八年期間,成功扮演穿梭搭橋工作,幾次重大的中方對台農產品採購,均由這兩個單位執行。只不過,停頓多時的對台農產品採購,特別是水果這個「統戰品項」,為何又會在這次的採線團結論中被提出? 根據瞭解,這其中除了回應洪秀柱訪中議題、滿足當前國民黨執政縣市首長需求之外,更有間接制衡民進黨政府新南向政策的深一層戰略意圖。即使最後採購需求並未完全落實,也已經起了「安定南部農民的心」的宣傳效應。 熟悉台灣水果外銷市場的人都知道,當明年春季屏東鳳梨上市之後,是否能繼續像過去這三年大幅成長的情況,不無疑義。下表就充分顯現了台灣鳳梨過度依賴中國市場的證據。(受到今年初寒害、秋季連續風災影響,明年初台灣水果生產數量大不樂觀;而明年春節的應景水果,也幾乎都供不應求,不可能再有多餘的量可供外銷) 一些專門收購鳳梨外銷中國上海、廈門的貿易商、集貨中間商,開始擔心鳳梨出口衰退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從2012年鳳梨出口中國市場開始緩步成長,到2014年巨幅爆量,這要感謝菲律賓政府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對幹,引發中國當局的貿易報復所致。但大家都很清楚,菲律賓新總統杜特蒂上台上,隨即走訪中國,習近平也毫不客氣地送上30億美元的金援大禮。事實上,只要中方宣布解除對菲律賓的鳳梨進口管制,台灣鳳梨超過1萬公頃產能,將面臨價格崩盤壓力。 這次藍八團技巧性的宣示了對台灣3000公噸的水果採購,但並未公布細節。因為,藍營執政八縣市,沒有太多的水果可買;而馬上會面臨問題的鳳梨,包括主要的屏東、高雄、台南、嘉義,全都是民進黨執政縣市。因此,這個採購團宣布的採購數字,不僅是個鬧劇,更是個騙局-如果中方供銷總社為了照顧台灣農民而真的採購了鳳梨,不就違背照顧藍營八縣市的初衷?據聞,為了解決這個困境,中方也想出了一個「阿Q」解方,就是由派駐在台的中方質檢公司代為出具「產地與檢疫證明」,屆時只要「農產品是從某縣市購買的(但未必是某縣市生產的)」就足以向藍營首長、農民與官方三邊交代。 這藍八團水果採購,不是場鬧劇,又是甚麼呢?
焦鈞 2016-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