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口水解決不了菜價問題

台北農產前職員:讓數字說話──政治口水解不了菜價問題

 

市場在春節期間放假五天之後,開市不到三天,又要再休三天,引發菜價崩盤,朝野爆發口水戰 。資料照片

焦鈞/曾任台北農產公司職員
 
罕見的連續性大台北地區批發市場連休三天(傳統民俗節日農曆初九天公生日後、元宵節過後),引發政治口水,認為菜價「崩盤」是人為因素。確實,違反過去常理與慣例,竟然在春節後開市的第三天又「接連二次連休三天」是因;果菜批發市場蔬菜平均交易單價的「急殺」為果──但擺在眼前很清楚的事實是,這個「人禍」的根本原因,是台北市政府主導排定的年度市場休息日──如何補救讓農民損失降到最低,不能只靠政治口水,還是得回到讓數字說話的基本面中去找尋解方。
 
台北市第一、第二果菜批發市場隸屬臺北農產運銷公司管理,主管機關為台北市政府市場處,行之多年的市場休息日,都是前一個年度由台北市政府市場處行文召集供銷消三方,進行會商。去年的會議上,台北農產公司與供應端的四大農民團體代表,都反對連休三天措施,但最終反對無效。
 
台北農產公司在農曆初六(2月21日)開市,當天蔬果交易量將近2,200公噸,十分接近除夕休市前一天(2月14日)(按每年慣例,除夕前一天均為批發市場的最大交易量)的2750公噸;接下來的二個交易日,也都維持在2000~2150之間的交易量水平。價格方面,除夕前一天與除夕當天的蔬果批發均價為27.6元/公斤、31.5元/公斤;春節後開市的三天均價,分別是23.7、23.7、28.5元/公斤。
 
魔鬼藏在細節中!開市後的蔬果批發均價,為何會在短短三天,爆增20%?要注意的是,這三天的到貨量,並沒顯著變化(2197、2020、2178公噸),為何價格會驟升?原因很簡單,就是第四天(2/24,農曆初九)要連休三天。也就是說,市場在春節期間放假五天之後,開市不到三天,又要再休三天。批發市場內的蔬果承銷商,自然要再休市三天前,趕緊補足貨源,以因應接下來的三天休息日。
 
這,就是造成2月27日開市後,市場爆量、價格慘跌的結構性因素:市場的供需被「不當的人為操作」給破壞。於是,2月27日當天,台北果菜市場創下四十年來的交易天量:破3千公噸,足足比除夕前一天交易日硬生生地多出了250公噸。筆者過去在台北農產公司服務過,深知每年春節加強作業期間,現場第一線同仁每天超時工作的辛勞,但2月27日當天接近到中午,才將這些蔬果貨品給「消化」完畢。
 
「價格下滑」是必然的!另一個結構性因素,在於今年的暖冬,使得雲彰嘉蔬菜產區,特別是所謂的「小葉菜類」蔬菜的生長速度,「如吹氣球般」的快速;這些爆量的小葉菜類,根本不耐儲存,加上多數供應單位並沒有實施「採後預冷」措施,運到台北的蔬菜必須當天銷售清空。這也是具調節功能的批發市場,面對這種異常供給,手中很難有籌碼去面對的原因。
 
即使到了2月28日、3月1日連續二天供給面「瞬間萎縮」回到2291、1961公噸,但平均交易單價仍連著二天下滑,從2月27日的21.5元/公斤,來到18.8、18.7元/公斤,呈現一種罕見的「價量齊跌」。原因很簡單,就是承銷商(中盤)手中的貨源已十分充足,即使市場供給量已回到正常水位(今年二月份平均到貨量為每日2000公噸、均價25.9元/公斤),平均價格硬是少了4.4~7.2元之譜。
 
價量齊跌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大家想要趕快把手邊的庫存消完,更加速的價格的下挫;與「價量齊跌」不同的是「蔬菜平均批發價與到貨量同步上揚」,這背後反應的是有中間商「刻意囤積」,讓末端市場出現「人為性供給不足」,才會造成批發市場的價量齊揚。這次的休市造成價格下滑,所謂的人禍並不在批發市場內,而是在一開始的決策,就不應該連續性的休市三天。政治人物見獵心喜,亂噴政治口水,可見一斑。
 
這些冰冷數字只是單純解釋了「市場價格背後的供需法則」這個最基本的經濟學理論,當然冰冷的數字是無法反應農民面臨血本無歸的悲哀;但,是誰讓這些冰冷數字,進一步去傷害農民?相信政治人物的口水,絕對有貢獻;而無情又無能的台北市政府,是否看到了「錯誤的決策」對人民造成的傷害?再收回「休市三天」成命無望,元宵節後的三天休市也已再次啟動下,只能希望消費者能多多採購,供應單位能分散通路,讓這波菜價風波,能安然度過。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