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謙相關文章

客語從禁用到成為國家語言

客語從禁用到成為國家語言

近期,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質疑民進黨執政多年卻完全不關心客語政策的發展。這個說法與事實不符,反讓人想起國民黨如何獨尊華語、壓制台灣本土語言,造成族群語言瀕危。 解嚴前,國民黨的獨尊華語政策,從聯合國語言政策等級被評為等級零(禁止使用客語),反觀民進黨則將客語從「禁語」變成「國家語言」,確保客語權利,鼓勵客語保存。兩相比較,天壤之別,一個本土語言政策不及格的政黨,卻跟幾乎滿分的政黨嗆聲,真是「賊較惡人」。 二○一五年,客家大老鍾肇政憂心地告訴蔡英文,客家話快將失傳,「客家話一旦消失,客家人就消失了。」二○一六年,蔡英文公開承諾要將客家話定為國家語言。當選後,她在二○一八年正式公告「客語」為國家語言,二○一九年更公告國家語言發展法,尊重多元文化發展,並自二○二一年起持續立法,保障台灣多元語言的保存與發展。 事實上,二○○○年代初,民進黨就推動語言平等法,客家委員會亦提出語言公平法。但該法一直被藍營主導的立法機構所阻。客家族群從一九八八年開始還我母語運動,爭取客語權利,到二○一八年成為國家語言,前後歷時卅年!「國家語言發展法」確保台灣語言平等尊嚴和權利,但在立法過程中,國民黨除了高舉「反去中國化」的大旗橫加阻撓外,並未積極促進台灣本土語言權利的法治化。 語言流失是政治問題,台灣語言急劇流失,罪魁禍首無疑是國民黨壓制母語的語言政策。先前,韓國瑜大喊「母語回家學」視學校母語教學是「浪費資源」,顯示其對本土語言的鄙視。侯友宜對客語政策的批評雖有違事實,但若深切反省檢討其政黨,改變藐視本土語言的意識形態,促進其政黨轉型台灣為中心,將有助於台灣語言政策的民主化與正常化。 伊索寓言關於青蛙背蠍子過河卻不幸犧牲的寓言故事,提醒我們注意政客在選舉時信口雌黃、亂開支票,需要審慎分辨,要睜大眼睛,從其從其本性加以檢視,以免上當受騙。 (作者是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
張學謙 2023-11-03
喚醒母語意識

喚醒母語意識

  台灣是個多語言的國家,根據調查平均每個人會一點七五種語言。不過,受到獨尊華語的教育和媒體的影響,社區逐漸華語化,華語變成自然而然的內定語言,甚至傳統說當地語言的菜市場,也常以華語進行交易,家庭的母語使用狀況也不佳,導致母語世代傳承失調。 為了挽救母語流失,有必要積極的在社區推行本土語言意識。語言意識啟發為語言復振的起點,如果沒有對語言流失有病識感、不清楚母語保存的價值和意義,常無法起身為語言保存而奮鬥。跟社區相關的重要團體或組織,如家庭、學校、公家機關、醫療社服單位、商店、民間團體和社區集會都有必要從資源和權利的觀點,宣導本土語言的重要性及失去母語的嚴重後果,藉以提升母語瀕危意識,激發保存母語的行動。 母語意識是邁向母語復振的導航機。有必要在社區各個重要的場域,提醒大眾說母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民間組織,如台灣羅馬字協會、關懷文教基金會、台語共學等組織,長期在社區宣揚母語保存的重要性,最近教育部辦理本土語言意識培力宣講活動,客家委員會推動客語企業社會責任,號召商家加入「做得同??講客」的活動,這些都是值得鼓勵的母語意識提升活動。整合私人和公家的力量,積極培養母語意識,認識母語的知識、文化、認同、商業、宗教和健康價值,為營造幸福的母語社區共下煞猛打拼。 (作者為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台灣語文學會理事)
張學謙 2022-09-03
台灣語言教育的三個「錯誤兩難」

台灣語言教育的三個「錯誤兩難」

多年來,台灣的語言教育經常陷入「要母語還是華語?」的錯誤兩難。其實,母語和華語並非二擇一的問題,而是可以兩者兼顧達成添加式雙語現象,進而避免學華語、失去母語的減少式語言教育;另一個常見的錯誤兩難則是「母語在學校教還是家裡學?」這個也同樣非二擇一的問題,而是如同蔡總統所指出的,母語「除了在家學,也可以在學校學」;第三個錯誤兩難是「要母語還是英語?」同樣忘了這兩者並非互相排斥,語言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同時也把國際化窄化為英語學習。 世界知名的語言教育學家Garcia說:「二十一世紀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雙語教育。所有孩子不管任何語言背景都需要發展雙語或是多語能力,才有辦法應付二十一世紀的溝通挑戰。」如何培養兒童的雙語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母語為本的多語言教育」(mother-tongue based multilingual education)最值得參考。教科文組織主張,在堅強的母語基礎下,進行多語言學習,營造溝通無障礙的多語言能力。聯合國早在一九五三年就明確的指出學校應該用學童的母語作教學語言,之後在二○○三年提出《多語並存世界的教育》,強調母語教育和雙語教育的必要性。 聯合國重視語言的包容與多樣,對台灣語言復振有重要的啟示。台灣過去的本土語言運動,多從「自己的母語自己救」的角度進行母語復振。母語自救最為基本,不過,自我族群之外,也可以透過族群之間彼此學習語言,來維持弱勢母語,保持語言多樣性。台灣族群語言文化多樣,本土語言復振有需要補充「分享語言無國界」的多語言態度,透過互相學習族群語言文化,達成多語互通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 聯合國在二○一九年的世界原住民語言年,呼籲世人重視原住民語言對永續發展、包容、和解和締造和平的重要性。聯合國多語言的想像營造出一個自由開放的語言共享空間,多語言之間沒有界限。原住民族委員會在世界母語日時,在臉書發起族語行銷活動,其中有個文宣問到:「你今天,開口說母語了嗎?」呼籲「一起留住族語的好」。從多語言學習的觀點,這裡的「一起」不限於族人,可以是你、我、他。其他族群人士的族語學習可以強化族語的生命力。 「Masasipadang、共下、做伙」,這三個詞分別是阿美族語、客語和台語,意思是「一起」。慶祝世界母語日,讓我們以Masasipadang的精神,除了建構自我族群牢固的通天塔,也對外搭建橋樑,互相學習語言,培養多語言能力,跨越語言鴻溝,以建構多音交響的美麗島。 (作者為台東大學華語系教授、台灣語文學會理事)
張學謙 2020-02-25
救母語從家裡開始

救母語從家裡開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九九九年正式宣佈每年二月二十一日為世界母語日,主張語言多樣性是珍貴的資產,每年舉辦慶祝活動,推廣語言保存的重要。透過語言行銷促進母語保存是國際趨勢。聯合國之外,歐盟、威爾斯、加泰隆尼亞、紐西蘭等國家和地區也都是透過語言行銷,推廣語言保存的例子。 語言復振常遇到的問題是語言流失,以及其後果並不為社會大眾所知。母語保存需要有母語意識的支撐,才不會隨波逐流被強勢語言所淹沒。台灣的語言復振可以借助語言行銷的力量,喚醒母語意識,促進母語使用和傳承。語言行銷的方式有多種,如傳播媒體、學校教育、網際網路和文學藝術等方法。「講母語,等你來+1」是最近「牽囡仔ê手行台語ê路」母語推廣組織,為了慶祝世界母語日在社群媒體發起的串連活動,吸引各族群人士響應。 行銷母語簡單易行。每一個人都可以做母語推銷員,在日常生活與人交談中,開口說母語,宣傳母語帶來的社會、認知、教育、健康等諸多優勢,提醒家人常說母語,母語才能永續生存。 家庭領域的母語行銷特別重要。目前母語世代傳承失調,表現在常見的「越頭症」:上一代跟同輩說母語,轉頭跟下一代說話,則轉變為華語,母語在轉頭之間消失。家庭是母語保存的核心,必須鼓勵家長在家跟小孩說母語,肩負起培育兒童母語的重責大任,強調說母語的重要,教導父母營造家庭母語環境的方法,鼓勵實踐家庭母語。 行銷母語,人人有責。有必要結合官方和民間的力量,大力行銷家庭母語的理念與策略,從家庭出發,鞏固家庭的母語空間,促進母語的世代相傳。母語返家不僅需要行銷,也需要實踐,家庭「講母語,等你來+1」! (作者為台東大學華語系教授、台灣語文學會理事)
張學謙 2020-02-19
邁向複數的國家語言

邁向複數的國家語言

「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賦予台灣族群語言國家語言地位,引起單語同化論者的反彈,批評複數國家語言不可行,將造成族群不和、社會分歧及無法溝通等問題。事實上,國家語言並不等於官方語言。「國家語言發展法」雖賦予族群語言公共服務、教育、傳播媒體等多項促進國家語言發展的條文,但立法目的不在於推行全體適用的官方語言,而在提供國家資源,為弱勢族群語言的傳承、復振和發展,創造語言學習和使用的機會。這些提倡性的作為,並沒有強制性,卻能有效提升族群語言在公領域的能見度,促進母語認同和母語活力。客委會成立後,在都會區可聽到越來越多人說客家話,證明了官方的支持,能有效促進弱勢語言的使用。 「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賦予台灣族群語言平等地位,並以促進本土語言復振為首要目標,將有助於提升弱勢族群的語言活力,促進語言保存。國家語言地位提供官方制度性的支持,能確保語言使用的權利,對於弱勢語言的保存極為重要。一個語言得到官方承認,不但得到溝通便利的好處,語言為認同的核心,公開承認語言,能提升族群的活力並鞏固認同。消滅「國語」和「去中國化」的指控,都是沒有根據的話,沒有認清,強調平等尊嚴、重視人權和追求族群語言復振,是當前台灣語言政策的要務。 百年來,台灣的兩次國語經驗(日語、華語),都採取獨尊國語、壓制本土語言的語言歧視政策,造成本土語言面臨絕種的危機。最近文化部提出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將獨尊華語的單語政策改為尊重各族群平等尊嚴的複數國家語言政策。其立法動機就是糾正單語同化造成的語言冤屈,賦予本土語言復振所需的官方支持。此舉除了承認本土語言為合法、有效的溝通工具,也將語言政策由「語言為問題」轉為「語言為權利與資源」的政策取向,同時承認保存和復振本土語言文化的必要性,標誌著台灣語言政策邁向多元開放的語言政策。 (作者為台東大學華語系教授、台灣語文學會理事長)
張學謙 2017-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