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婉窈相關文章

「龍應台們」始終效忠「黨國」

「龍應台們」始終效忠「黨國」

【「龍應台們」始終效忠「黨國」】 號稱兩岸三地(現兩岸二地?)最大作文家龍應台,最近寫了落落長的「反戰」(ㄊㄡˊㄒㄧㄤˊ) 文,要我們不要挑釁中國。阿,是誰在挑釁誰?對中國而言,台灣的存在就是挑釁。請問龍大作文家:那要我們不存在,就不構成挑釁了吧? 1970年代台灣籠罩在白色恐怖的恐怖中,好多白恐慘案接連發生,而那也是蔣介石是「民族救星、世界偉人」的時代,他是永遠的蔣總統,已經連任到第五任,還違反ROC憲法只能連任兩次耶。為了阻止他違憲「吾三連」,雷震等人入獄、《自由中國》關閉,現在好像都變成「雲淡風輕」的過去了。 1972年10月31日,成功大學全校師生「熱烈慶祝」總統蔣公86「華誕」(白話生日),外文系四年級學生龍應台代表讀祝壽詞,那是何等的榮耀! 當年的黨國青年,後來成為大作文家,靠的是台灣,即使今天也還是靠著她是住在台灣的中國人,才有那樣的身份地位。你可以去代言任何商品,但請不要代言台灣,你們的麥克風已經超大,話語權也完全超比例,enough is enough,正當的反戰是反侵略,你的反戰在反什麼?不過是反對台灣面對侵略做必要的武裝罷了。 龍大作文家,最喜歡拿她的「特殊」經驗誇示「國人」(包括她的德國人兒子),以前她最愛講香港,但香港出事了,她棄之如敝屣。我想香港人感受很深吧?她的好朋友林青霞還繼續住豪宅過著大明星的生活,甚至獲得什麼文學獎、名譽博士學位之類,繼續眷戀自己曾經的「風華」。如果以後有學者「孤立地」研究林青霞,會以為反送中運動完全沒有發生,完全沒有發生!如果「孤立地」研究龍應台,阿,中國才將可能僅存的少數維權律師判重刑,也沒有發生喔。黃之鋒被關被判刑,又干龍應台何事? 我幾乎不看龍大作文家的東西(最反對黨國的作文文化),但我有親人說,她曾經在北京大學演講,也是拿她在台灣的「民主」經歷「誇示」可能是她內心真正的「國人」,以後她還會拿什麼來誇示她的德國人兒子呢,很好奇。 台灣只是「龍應台們」的手段,永遠不是目的。用過了,達到目標就可拋棄。而我們只存在於存在的台灣,這是我們和「龍應台們」最大的不同。但也不能不佩服他們人格很一致,始終效忠「黨國」,只是黨國前面的修飾詞變了而已。 至於「反戰」,龍大作文家也不是現在才反喔。2020年10月3日,她就在臉書寫過「我正在讀的一本書,不管你說什麼,我反戰」。也真的很一致。我當時為此寫了一篇貼文,請看留言欄。 圖片2020/10/12貼文已用過,再度感謝成大陳文松教授提供此一圖檔。 此外,也要感謝李川信教授提供有用紅筆圈起來的圖檔。  
周婉窈 2023-04-22
日本時代相對於戰後台灣:快速前進vs.停滯不前

日本時代相對於戰後台灣:快速前進vs.停滯不前

【日本時代相對於戰後台灣:快速前進vs.停滯不前】 午安,Formosa!戰後台灣的歷史進程,相對於日本時代,就是很遲緩,甚至停滯不前。 這是我在研究日本時代和戰後發現的一個巨大反差。我們不能美化日本殖民統治(乙未戰役、1915年前軍警+惡法鎮壓),但到了1920年代,很多事物真的就是快速進展,比如藝術,黃土水、陳澄波都誕生於1895年,但26年後,他們替台灣帶來的藝術成就,有如平地起高山,到現在都讓我們震撼、感動不已。反觀戰後,倒回去沒有寫生基礎的水墨「寫意」美術。我常想:嘉義人的我,如果小時候看過陳澄波的畫作,尤其看過他的嘉義公園系列,我今天可能是個以油彩為生命的畫家,但我可連陳澄波的名字都沒聽過阿!還說看到他的畫?!一個有陳澄波陪伴長大的嘉義人一定會很不一樣,何況他是全台灣藝術巨大的存在。一個有林茂生當文學院院長、杜聰明當台大校長的台灣大學,也會很不一樣。如果你能這樣想像過去,你才能想像一個真正屬於台灣人的未來,不然,就是繼續擁抱現狀,繼續當最大派的「維持現狀派」。 這是我長期研究的「發現」,對觀看事物很有幫助,請參考: 日本時代相對於戰後台灣:快速前進vs.停滯不前 (50年vs.78年,後者已經是前者的1.5倍強!) 不要去講我不懂的藝術(雖然很愛),不過講彭明敏,大家會比較懂嗎?我更不確定了。59年前,彭明敏教授和他的兩位學生謝聰敏、魏廷朝提出《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明年就滿一甲子!一甲子有多長?一個小孩呱呱落地,到60歲,以前就可以做六十大壽阿。但至今彭教授師生三人的核心主張,還都遙遙無期:1、一個中國、一個台灣。2、制訂新憲法。3、以自由世界的一分子重新加入聯合國。你說是先知理當受苦、理當寂寞?還是,我們就是沒進步?不敢想像自己的未來? 2021年10月15日,我與「光」展研究團隊第一次看到黃土水的《甘露水》。興奮之餘,我沒有忘記:「甘露水」姐姐,在戰後被當垃圾要清掉,後來獲得庇蔭,但1974年被裝箱藏起來,47年後才得「開箱」,重現人間。親愛的朋友,你說:47年有多久?快半世紀耶。若以戰後不被重視,1958年被KMT/ROC當局棄置流落民間算起,就是63年,超過一甲子!!親愛的朋友,這就是我們的命運嗎?你甘於這樣的命運嗎?再一甲子,我們會在哪裡呢?我確定不在人間了,但我想獲得真正的安息,請不要讓我們連安息後都不得安息。是所至禱、是所至禱。 照片1:北師美術館提供。當時有說是「秘密」,不能外露。大家都有遵守囑咐,後來展覽期間,陳允元老師有放到臉書,所以應該可以公開。 照片2:展覽最後一天與陳澄波《我的家庭》合影,感謝陳允元老師拍攝(2022/04/24)。  
周婉窈 2023-04-09
愛超越一切、精神之昇華

愛超越一切、精神之昇華

【盧鈵欽寫給妻子林秀媚的遺書:愛超越一切、精神之昇華】 在二二八大屠殺中,無差別掃射、人間蒸發、酷刑殘殺、公開處決的大劫難中,我們看到至悲、至愛,以及台灣人精神的昇華(sublime)境界。但這些超過半世紀,甚至到現在,不被看見,不被感知,人們欠缺提昇的力量,只能無限向下……。 二二八以及白恐有非常多的遺書,具有巨大的感發力,應該是台灣人在成長過程中應該讀的。但沒有、但沒有,台灣好的東西不是我們社會與學童的滋養,反而腦和心塞滿很多外於這塊土地及其人群的東西,它不只教導你成為不該是你的你,也教你鄙視你所存在的「所在」。台灣有一首歌〈毋通嫌台灣〉,不少人聽了會掉眼淚。這正常嗎?你說全世界有哪個國家,會唱這樣的歌而且大家都感動到掉眼淚。日本人會唱「毋通嫌日本」,英國人會唱「毋通嫌英國」嗎?或許你可以舉出一個國家來,阿,台灣不是國家,題目問得不對。 盧鈵欽在自分會死的時候,寫給妻子林秀媚一封遺書(圖片1)。以下是我翻譯的,中間省略掉交代家事的部份。先台文版、華文版,最後是日文原文。譯得不好或錯誤之處,敬請指教。 ~~~~~~~~~~~~~ 我所愛的妻兒(家後)--ah  明仔載就欲去另外彼个世界矣。今世予你遮爾-á辛苦,真感謝!來世一定回報。只是擔心囝仔的代誌,……(略) 人就是會死的存在。無論按怎,請堅強為著囝仔活下去。我會佇另外彼个世界保庇恁的健康!……只是上遺憾的就是,無法度對你來盡充分的愛!毋過,這若是宿緣,實在沒法度。腦海內懷抱著你可愛的身影,我文文仔笑來離開這个世間。……(略)  我所以無來逃亡,是為著你的緣故,是為著囝仔的緣故!無定這是愚戇的,毋過,愛超越一切!──  ……(略) 抱著此身已將無去的心情,我欲講:   有你遮爾-á好的妻後,比啥物    閣較滿足。再會了──  千萬毋通哭喔!      從今以後 你的鈵欽 ~~~~~~~~~~~~~~~~~ ~~~~~~~~~~~~~~~~~ 我親愛的妻子啊  明天終於要到彼世了。今世讓你這般辛苦,很感謝!來世一定回報。只是擔心孩子們的事情……(略) 人就是會死的東西。無論如何請堅強地為小孩活下去。我將在彼世保佑你們的健康!……只是最遺憾的是,無法對你竭盡充分的愛!但是如果是宿緣,實在沒辦法。腦海裡懷抱著你可愛的身影,我微笑地離開此世。……(略)  我之所以不逃亡,是為了你的緣故,是為了小孩的緣故!說不定這是愚蠢的,但愛超越一切!──  ……(略) 懷著此身已然逝去的心情,我說:   有你這樣好的妻子比什麼    都滿足。再會了──  千萬不要哭喔!      從今以後 你的鈵欽 ~~~~~~~~~~~~~~~~~~ ~~~~~~~~~~~~~~~~~~ 我が愛する妻よ  いよいよ明日あの世へ行く。今世君に大部苦労を掛けた。有難う!来世に必ず御礼返します。只心配なのは子供等の事、…… 人は一度死するものだ。どうか健気に強く子供のため生きて下さい。僕はあの世で君達の健康を見守る!……只残念なのは君に充分愛を尽くす事の出来ない事を!でも宿縁とあらば仕方はあるまい。いとしい君の姿を脳に抱きて、僕はにっこり此世を立つ。……  僕が逃げないのは君が故、子供が故だ!馬鹿かも知れんが、愛は一切を超越する!――  …… 神になった気持で僕はいふ   良い妻をもらって何より    満足だ。サラバーー  決して泣くなよ!       それから 君の鈵欽 ~~~~~~~~~~~~~~~ 圖片2 是林秀媚,在被迫絕對沈默的年代,收藏守護盧鈵欽被槍決時的血衣。 圖片3 輯自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採訪紀錄,《嘉義驛前二二八》(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頁234。原書照片為宋隆泉先生所拍攝。     〈林秀媚〉 https://www.telltaiwan.org/?p=2214 TELLTAIWAN.ORG 裝咖人Tsng kha lâng《夜官巡場 Iā Kuan Sûn Tiûnn》-9 〈林秀媚〉Lîm Siù bī(純音樂 Official Audio) - 台灣放送 裝咖人Tsng kha lâng《夜官巡場 Iā Kuan Sûn Tiûnn》-9 〈林秀媚〉Lîm Siù bī(純音樂 Official Audio) - 台灣放送   裝咖人《夜官巡場》MV https://www.telltaiwan.org/?p=2187 TELLTAIWAN.ORG 裝咖人Tsng kha lâng《夜官巡場 Iā Kuan Sûn Tiûnn》-〈林秀媚〉Lîm Siù bī - 台灣放送 裝咖人Tsng kha lâng《夜官巡場 Iā Kuan Sûn Tiûnn》-〈林秀媚〉Lîm Siù bī - 台灣放送  
周婉窈 2023-03-25
黨國話術:反戰=反對台灣人抵抗外敵入侵

黨國話術:反戰=反對台灣人抵抗外敵入侵

【黨國話術:反戰=反對台灣人抵抗外敵入侵】 從小受KMT/ROC黨國教育成功的人,靠作文寫「反攻大陸」、稱頌「民族救星」成為人上人的那些人,最擅長的就是「話術」。還可以撒嬌地說:不管你說什麼,我反戰。 話術背後就是潛台詞: 反戰=反抵抗(反對台灣人抵抗中國武力侵略、投降吧) 撕裂族群=反對轉型正義、不准做轉型正義 政治清算=反對轉型正義、不准做轉型正義 阿,就是靠台灣人絕大多數不了解戰後台灣歷史,話術才有用吧? 請問: 有什麼比身分證註記「省籍」更撕裂族群的?(1945-1992,有多久!) 有什麼比高普考省籍定額制度&特種考試更撕裂族群的?(見圖1) (四川省錄取50人,江蘇省44人,台灣省22人,還比「華僑」27人少!) 有什麼比在學校講「母語」要罰錢掛狗牌更撕裂族群的? 有什麼比本省籍小姐無法當「中華航空」航空小姐更撕裂族群的? (請注意:「中華航空」英文為「China Airlines」,以小學生的腦袋會很自得地說:阿,中華=中國,就只有大人認為中華≠中國。) 高雄三六大屠殺一日之內把台灣人殺掉數百人,這才是政治清算吧。 請問:轉型正義會這樣做嗎? 軍隊上岸後,除了沿街掃射外,按「名冊」抓人,將台灣菁英人間蒸發或酷刑後當眾槍決的,這才是政治清算吧。 請問:轉型正義會這樣做嗎? 白恐時期不斷抓捕所謂思想有問題的外省人和台灣人,刑求半年取口供送軍法,這才是政治清算吧。 請問:轉型正義會這樣做嗎? 你知道有多少人在白恐被槍決、判刑、死於監獄?有多少家人後代遭受無所不在的欺凌和羞辱?校長當眾羞辱政治犯小孩,你說這是什麼教育?然後,你知道嗎?:不是國民黨沒辦法當上國小校長。你說,是誰在撕裂社會? 在台灣要做轉型正義,連加害者、告密者、抓耙仔的名字都不給看,最基本的道德譴責都做不到,遑論像有些國家那樣送司法?如果你真知道什麼是「白色恐怖」,你就不會相信轉型正義就是要政治清算,反而了解到:因黨國時代的政治清算而獲利的那群人及其蔭及的後裔(血緣&精神)正在以「政治清算」的話術反對轉型正義。 只有真正了解歷史,才能不被這類話術騙得團團轉,總括一句:台灣人欠讀冊。正確來說,應該是:台灣人讀太多黨國的東西,對自己的歷史了解太淺太少。所以沒聽過「湯德章」的人,當然「戀戀中正」阿,來台南就是吃喝玩樂,不管你說什麼,我反改名。哪天,再發生同樣的事情,還不知道歷史正在重演耶。 當台灣人就是辛苦,我們必須持續奮鬥,就算死也要死得明白。但願、但願台灣眾多的free riders(搭便車者、順風者)在面對生死存亡關頭時,能「突然感悟」,站到台灣這邊。感悟到台灣是我們唯一的地方,唯一的所在。 昨天看到「反戰」四學者的連署名單,共37位。很多我不認識,但就我認識的來說,真的不意外。1990年代搭上「解構」風潮,成大名,就是要解構台灣,才不去解構中國呢;更不可能解構自己就是西方知識的自我殖民者。就近而言,有幾位在管案中強烈挺管,真的很一致阿,畢竟有脈絡可循。台灣沒發瘋,還是令人稍稍安心。 圖片2、3才是反戰吧?如果傅大為教授與郭力昕教授(阿,發起人我只認得這二位)能到中國北京天安門廣場,舉反戰牌,我就服了。不要強求二位反中國侵略,只要反普丁就好了。 圖片4,作為傳播學者的郭教授、馮教授,應該更有感吧?當台灣被侵略時,你們會站在主播這邊,還是後面冒身家性命之危險的記者這邊?左派不是都站在雞蛋這邊嗎?怎麼會坐在高牆上當擴音機呢?  
周婉窈 2023-03-22
湯德章受難日也是正義和勇氣紀念日

湯德章受難日也是正義和勇氣紀念日

【今天3/13是湯德章受難日 也是正義和勇氣紀念日;更要記住KMT/ROC軍隊的血腥和野蠻】 大約在1998年,我第一次聽到我父親提到湯德章。那已經是半世紀之後了。 戰後,家父到台南就讀台南師範學校,認識湯德章姐姐的兒子,他叫湯德章舅舅(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有一次,這位外甥帶我父親到湯德章的「辦公室」(應該就是律師事務所),我父親在那裡見到湯律師。 家父已不在人間。我記得他提到湯德章時,面容充滿仰慕之情。湯德章在二二八被槍決的事情,應該給我父親和所有知道/認識湯律師的人帶來巨大的衝擊。然後,他們是被迫沈默的世代,幾乎半世紀只能藏在心裡。我無法想像,如果我有非常景仰的師長被槍決,而我長達四、五十年無法提他的名字。 林艾德這篇〈台南的恩人:湯德章〉非常值得細讀,文中的影片《湯德章歷史實境劇:2019年台南實境演出!》,請務必打開看。你就會知道,當文明人遇到前近代的KMT/ROC黨國軍隊,會是怎樣的暗黑、血腥和野蠻。你可以想像嗎?:人被綁著,背後插個旗子,被軍車載著遊街示眾,拖下槍決,還不准收屍?這種野蠻和血腥,不久後還會在嘉義重演。足足把台灣推回19世紀的暗黑中!! 引文: 最終,什麼都不說的湯德章,在1947年3月13日的下午,被中國軍隊押解到卡車上遊街,車子在現今的紀念公園停下,中國人用當時台灣人還聽不太懂的語言朗誦罪狀後,要求湯德章跪下接受槍決,湯德章不從,眾士兵一擁而上將他毆打在地,開始用腳踹踢。 但湯德章始終不求饒,曾任警察、擁有柔道身手的他,雖然雙手被綁、滿身都是刑求的傷痕,但還是奮力揮開中國兵站了起來,用他最後的力氣,高喊出台語: 「不需要綁住我!也不需要遮我眼!因為我身上流有大和魂之血!若是一定要有罪人,那只要有我一人就夠了!」 接著,是日語。 「台灣人,萬歲!」 然後,是第一聲的槍響,子彈貫穿了他的身體,再來是第二槍,直到此時,湯德章都依然不屈地站立著,第三槍,正中他的眉心,他英勇的身軀,終於緩緩傾倒。 ~~~~引文結束~~~~ 文章連結放留言欄,請務必看喔。影片也請務必看喔!!   林艾德,〈台南的恩人:湯德章〉: https://www.telltaiwan.org/?p=1756 TELLTAIWAN.ORG 03/13 台南的恩人:湯德章 受難日 - 台灣放送 03/13 台南的恩人:湯德章 受難日 - 台灣放送  
周婉窈 2023-03-13
中華台北隊?台灣隊?

中華台北隊?台灣隊?

【中華台北隊?台灣隊?】 你可以想像嗎?: 1960年台灣運動員參加奧運,KMT/ROC政府還抗議呢?抗議什麼?抗議台灣以「Formosa」出賽,而不是「Republic of China」!! 現在世界各大媒體都稱呼我們的野球隊「Taiwan」、「Team Taiwan」,偏偏台灣內部,除了民視之外一以貫之稱之為「台灣隊」之外,其他不是全程叫它「中華隊」,就是雜著用。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有統計,請看留言欄一。 原諒我略懂英文,「Chinese Taipei」就是「中國台北」。如果你不信,請用英文解釋給只懂英文的外國人說「中國」和「中華」不一樣。到底如何不一樣呢?大約就是中文「腳」和「足」、「眼」和「目」的差別吧。再說:中華民國英文是「Republic of China」,中華人民共和國是「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也就是兩個「中華」,英文就是兩個China,也就是兩個中國,那不就是「中華」=「中國」嗎?若只能承認其中一個,就是一個中國。所以,「中華隊」如何不是「中國隊」?請告訴我,如何不是? 我們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在認同上,其實是「台灣」,而「台灣≠中華民國」,但若一直讓中華民國置換台灣,真的很危險,還在爭「中國」的正統喔,還陷在「國共」(KMT/ROC vs. CCP/PRC)的歷史脈絡和框架中,此時是國共第三度合作?KMT/ROC代表「中國」,國際上早已經是過去式了,但我們還在扛這個殼,其實很危險,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關於其危險性,請看留言欄二我的文章〈破除「中華民國」幻相、一中憲法的致命危機,以及台灣應有的路〉) 以下輯自《少年臺灣史》(玉山社,2019年增訂版),頁269-271。敬請參閱: 讀者可能注意到,我們在正文(第五篇第8章)提到國家代表隊,稱她「臺灣隊」,不用「中華臺北隊」。這是有理由的,因為「中華臺北」是被迫採用的名稱,而且它的意思非常曖昧、含混,也很不自然。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這個名稱怎麼來的。 這段歷史可以說是國共鬥爭.內戰的國際延長賽。中華民國敗戰撤退來臺後, 從1949 到1984 年,總共有九次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奧運),圖片一是雙方 參加的名稱簡表。 (請注意:實際上參賽是用全稱,表格為了簡明採用簡稱。) 也就是說, 在我們臺灣被迫採用「Chinese Taipei」名稱之前, 其實一度 以「Formosa」、兩度以「Taiwan」的名稱出賽,1972 年則以「Republic of China」的名稱出賽。請注意,1960 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要我們用 「Formosa」名義出賽,這是黨國無法接受的,所以球隊出場時,領隊手持一 張抗紙卡,寫著「Under Protest」(抗議中),也就是不接受這個名稱。圖片二是1960 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典禮中持抗議牌的中華民國代表隊。抗議什麼呢?抗議台灣用「Formosa」出賽,而不是用「Republic of China」出賽。(按,超過一甲子之後,今昔對照,真令人精神錯亂!) 1971 年黨國「退出」聯合國之後,局勢越來越不利。1976 年由於舉辦該屆奧 運的加拿大認為只有PRC 才能代表中國,不准臺灣以含有「China」的ROC 名稱參賽,臺灣於是退出比賽。1979 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正式承認PRC 奧 運會代表中國,並決議臺灣以「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的名稱參 賽,以「中華民國國旗歌」為會歌,以梅花圖案為會旗、會標。1984 年臺灣 首次用這個新名稱參加奧運。臺灣官方將「Chinese Taipei」譯為「中華臺北」。 這就是所謂的「奧會模式」,原本只是用在奧運,現在卻變成我們國家在國際 場合被迫(或主動!)接受的名稱。 「中華臺北」是臺灣官方的翻譯,中國曾一度把它翻譯為「中國臺北」,其實 這個英文詞語的意思就是「中國的臺北」,無論「中華」或「中國」,在英文都是「China」。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和中華 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作為國名的「中華」在英文都是 「China」。中文的「中國」和「中華」的區別,約等於「腳」和「足」(foot)、 「眼」和「目」(eye)的區別,對中文使用者感覺上可能稍有不同,但意思 一樣。這是為何在國際上很難說清楚「Chinese Taipei」的「Chinese」是「中 華」,不是「中國」。國名是對外的,無法說清楚的國名,實在讓人困擾。再說, 對內而言,臺灣又不只有臺北,為何只能稱「臺北」?另外,英文「Chinese」 若是指人群,就是「漢人」的意思,當作形容詞就是「漢人的」。我們臺南的 原住民和漢人小朋友到國際上表演,也被叫作「Chinese Taipei」,這有道理 嗎? 代表臺灣的球隊,我們叫她「臺灣隊」不是很自然嗎?「Chinese Taipei」意 思是「中國/漢人的臺北」,我們的臺北既不是中國的,我們的球員不都來自 臺北,也不全是漢人,這樣稱呼他們,好彆扭喔。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神隱少 女》中有個寓言:被剝奪名字的人,找不到回家的路;只有找回自己的名字, 才能回到原本的世界。雖是童話,卻很有哲理,值得我們好好想。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你的國家隊 是台灣隊?還是中華隊?〉 https://www.telltaiwan.org/?p=1700 TELLTAIWAN.ORG 你的國家隊 是臺灣隊?還是中華隊? - 台灣放送 你的國家隊 是臺灣隊?還是中華隊? - 台灣放送 周婉窈,〈破除「中華民國」幻相、一中憲法的致命危機,以及台灣應有的路〉 https://www.telltaiwan.org/?p=930 TELLTAIWAN.ORG 破除「中華民國」幻相、一中憲法的致命危機,以及台灣應有的路 - 台灣放送 破除「中華民國」幻相、一中憲法的致命危機,以及台灣應有的路 - 台灣放送
周婉窈 2023-03-13
76年前的今天 何以這土地 血在流

76年前的今天 何以這土地 血在流

【76年前的今天 何以這土地 血在流 何以令眾人 皆憤恨】 阮朝日的女兒阮美姝女士(1928-2016)已過世。 湯德章的兒子湯聰模先生也於一週前的3月4日過世。 二二八死難前輩的第二代陸續離開我們,然後76年後很多台灣人還敵我不分,不只沒有敵我意識,抵抗意識薄弱也直讓外國人替我們窮緊張。 請看新出刊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的專文如何講。 中央社3/7的報導,標題就是: 經濟學人:台灣最大威脅 民眾未準備好對抗中國 報導內文指出: 作者蘇奕安(Alice Su)曾任美國「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北京分社主任,去年轉任英國經濟學人週刊(The Economist)駐台資深中國特派員,負責報導兩岸。她發表專文指出,台灣曾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卻對中國的威脅麻木。(下略) 儘管西方官員已經正在為了台灣可能與中國苦戰而做準備,但台灣人對於自我身分認同、與中國是何關係以及是否該與中國打仗,卻都還無共識。台灣人的前途取決於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尤其考量到距離下屆總統大選的日子越來越近。 她指出,台灣領導階層清楚,即使台灣有強大的民主與經濟上的重要性,也不足以讓世界在台灣遭受侵略時伸手支援台灣。因為從俄烏戰爭學到的經驗是,一個小國若被較大鄰國欺侮,必須先展現有自我抵抗的意志。 換句話說,要先反抗敵人,世界伸援的機率才更大。但台灣卻還沒準備好要反抗。 (引文結束) 請留意: 小國若被強國侵略,必須要展現強烈不屈的抵抗意志,世界才會伸出援手。 再繼續「台華不分」,真的就是置台灣於死地。「Chinese Taipei」就是中國台北,喊習慣了,或被叫習慣了,台灣就被置換掉了,陷入國共鬥爭/合作的歷史脈絡和思維中而不自覺。豈不危哉?豈不危哉? TELLTAIWAN.ORG 【歷史上的今天】03/12 臺灣報業先驅、企業家阮朝日人間蒸發(台灣回憶探險團) - 台灣放送
周婉窈 2023-03-12
哀悼76年前高雄三六大屠殺

哀悼76年前高雄三六大屠殺

【哀悼76年前高雄三六大屠殺】 出生在1992年台灣自由民主化後的台灣年輕人,可能很難想像: 你的父親死在一個大屠殺中,然後你一直都不知道,也沒有管道知道,直到你長到很大,才開始知道。 高雄三六大屠殺就是這樣。苓雅區區長林界代表市民去和彭孟緝談判,結果被補,二週後被處死。他的女兒林黎彩,成年很久才知道什麼是二二八。王文宏的父親參加高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三六那一天在高雄市政府被軍隊槍殺,當時他才出生32天。從小只聽親人說父親死於二二八,他還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不是224,而是228?二乘以二,不是四嗎? 我研究台灣歷史,我也是到很晚才知道有「高雄三六大屠殺」。這就是KMT/ROC黨國統治下的台灣。你說這種能讓「屠殺都沒發生」的統治方式及其黨國教育,影響不大嗎?當然巨大,我們到現在都活在這個KMT/ROC黨國打造出來的生態中。它的菁英繼續掌控台灣人的思維和偏好(比如那些被作文文化養成的文學「品味」)。 高雄三六大屠殺,到底死了多少人,現在已經很難估算了。「歷史現場」加害方的資料顯示至少四、五百人。 根據保密局3月21日的內部報告書:「計在市府內死五十餘人、市府外死七十餘人、車站死七十餘、三塊厝死百餘人,零星死者數十餘人。……現被扣者計六百餘人,岡山槍殺二人,扣禁數十人。」 請注意,這是加害方的數據,理論上只有算少不會算多。我們就來估算看看: 高雄市政府裡外就死120餘人,加上車站70餘,三塊厝100餘,零星數十餘人。光是以整數來計算,就是290人,「餘」數平均以5來計算,就是315人。一般我們說「數十餘人」,至少20人以上,若算30人,這個記載就有345人死亡,再加岡山2人,就是347人,取其整數,大約至少350人。還不算其他沒記載的死亡人數,如高雄川(今愛河)河水變紅,要如何算? 如果今天高雄發生四、五百人的大屠殺事件,你會怎樣看?半世紀,甚或一甲子不給知道,難道76年後,就不用知道嗎?那麼,如果我們也遭遇大屠殺,七十年後,也不要寄望你的血緣或精神兒孫會想記得。那真的就是「埋冤 1947 埋冤」(李喬的小說書名),只需換個年份。 三塊厝鄰近高雄中學,三六大屠殺「死百餘人」。台文作家邱偉欣先生記下他住在三塊厝的阿公的見證,連結放留言欄,敬請參考。 TELLTAIWAN.ORG 高雄三六大屠殺 - 台灣放送 高雄三六大屠殺 周婉窈 今天,三月六日,我想還是很多人不知道這是什麼日子。 以下是《少年臺灣史》2019年增訂.... 邱偉欣,〈高雄三六大屠殺時的三塊厝:我阿公的見證〉: https://www.telltaiwan.org/?p=1494 TELLTAIWAN.ORG 高雄三六大屠殺時的三塊厝:我阿公的見證 - 台灣放送
周婉窈 2023-03-06
黨國美學+「夫人」人治

黨國美學+「夫人」人治

【KMT/ROC黨國美學(醜學?)最大代表+「夫人」人治,就是拆掉阿,還台灣一塊乾淨地!】 我第一次看到中正廟和兩廳,最直接的感覺是: 死人靈堂前面擺著兩桌喜宴。 KMT/ROC黨國美學(醜學?)荼毒戰後台灣非常巨大,你說中正廟+兩廳,美在哪裡?光是顏色就令人受不了。 如果要改為「歷屆總統圖書館」,還真可怕,你可以想像我們的少年們在裡面看書嗎?──在陵寢裡讀書?不怕被巨大的惡靈罩身?連健康的心靈都要被荼毒! 昨天凌宗魁先生發佈影片:「『中正廟』誕生秘話:帝王陵寢為何出現在台北市中心?」(連結在留言欄)非常精彩好看,原來還是將美觀的建築群拆除,蓋巨大陵寢。 而且,原來中正廟有競圖,但黨國時代最高統治者最大,當時「夫人」位最尊,結果完全推翻競圖結果,選了現在這個巨大無比的醜物!(原諒我無法欣賞這座建築,我連那89個階梯,一個階梯都沒走上過。) 「夫人意志」高於一切,這不是「人治」,又是什麼? 不要忘記,蔣介石是「超級人治」,不要說白恐終審就處決千餘人,光是他非法/違法取走的性命就259條。沒有新事證、沒有引用其他法條,拿起筆來就「批」人死刑。你說這不是超級人治,又是什麼? 在自由民主的體制,「法治」是核心價值之一。只有落實轉型正義,我們才能從「人治」真正過度到「法治」。改為歷屆總統圖書館,就是在回復並鞏固黨國時代的價值。你可以想像,德國的年輕人在紀念希特勒的巨大靈堂中讀書嗎?頭腦好好的,都要讀到腦殘。 人權是轉型正義最核心的價值,請告訴我:尊崇蔣介石、蔣經國,是在維護人權價值,還是維護反人類罪行? 凌宗魁的影片,放留言欄。「台灣放送」有很多好文章、圖片、影片,歡迎點閱,並放到書籤喔。多謝!! 凌宗魁影片連結: https://www.telltaiwan.org/?p=1382 TELLTAIWAN.ORG 「中正廟」誕生秘話:帝王陵寢為何出現在台北市中心? - 台灣放送
周婉窈 2023-03-03
蔣萬安應該知道的歷史

蔣萬安應該知道的歷史

【3月2日陳儀請兵,3月5日蔣介石派兵;3月8日軍隊上岸展開大屠殺】 這是蔣萬安應該知道的歷史。 是你阿祖派兵來台灣,軍隊上岸後發生什麼?你更應該知道,不要躲閃。 3月1日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成立,和陳儀展開事件的「處理」。 3月2日陳儀打給蔣介石的「寅冬亥親電」: 即到南京國民政府主席9435(表)丑儉一迪總戰及丑儉二迪兩電計蒙鈞鑑 台北事件自發生後,職鑑於本省兵力之單薄及環境關係,本和平解決方針與省市參議會議員及參政員、國大代表等商定辦法,秩序本可望恢復,惟新竹台中等縣市,又發生包圍縣市政府,劫奪倉庫機場軍械等叛亂行為。據調查及各種行動,此次事件并非普通人民暴行,海南島回來之奸匪,利用日本御用紳士流氓等,及台人治台的排外觀念,一面造成恐怖,一面破壞秩序,看目前情勢,非有相當兵力,此次事變恐難澈底弭平。現在台灣可用之兵僅憲兵兩營(憲兵團第三營尚在福建,現正設法調台)及一特務營,至第廿一師只到一獨立團、工兵營,其素質甚差。如此單薄,應付詭計多端、利用民眾不擇手段之奸黨,實感困難。本省軍用倉庫甚多,散在各處,如無相當守衛兵力,又易被奸匪奪取(最近已發生此類事),現正電請陳總長迅速酌調素質較良之步兵一旅,至少先派一團來台,俾可肅清奸匪,以紓鈞座南顧之憂。謹電稟聞。職陳儀寅冬亥親印 請注意:兩頁的電文,陳儀寫了一次「奸黨」,三次「奸匪」。已經判定你該死,還和你繼續談判耶。 3月5日蔣介石致陳儀三月微電: 台灣 陳長官〇已派步兵一團并派憲兵一營,限本月七日由滬啟運。勿念。中正〇〇 不要忘記:蔣介石同意派兵時,陳儀還在和台灣士紳談判!! 不要告訴我,歷史可以給我們教訓。如果你都不知道歷史,連歷史再度重複都不會知道阿。 (電報釋文若有錯誤,敬請指正。)  
周婉窈 2023-03-02
76年前的今天 人群往台北車站聚集

76年前的今天 人群往台北車站聚集

《76年前的今天 人群往台北車站聚集》 照片來源:美國駐台副領事葛超智George Henry Kerr,也就是寫Formosa Betrayed(1976,被出賣的台灣)一書的作者。這本書在戒嚴時期是禁書,我讀台大時,鄭欽仁教授信賴我,借給我看,我怕他擔心,每天硬啃英文,大約一星期後趕快還他。鄭教授如何從日本「偷渡」這本書回台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 George Kerr還寫有一本學術著作:Formosa: Licensed Revolution and the Home Rule Movement, 1895-1945,1974年出版,是我研究日本時代反殖民運動,助益很大的書,留學美國時期,我放在身邊,隨時查閱。他也寫不少本以琉球(沖繩)為主題的書。 二二八的照片不多,這張是極少數的照片之一。 「台灣放送」有不少關於二二八的文章和圖片,在這個嚴肅的日子,你想多瞭解二二八,敬請點閱。 TELLTAIWAN.ORG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人群往臺北車站聚集 - 台灣放送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人群往臺北車站聚集 聚珍臺灣 1945年二戰結束,中華民國政權代表盟軍來臺進行軍事代....
周婉窈 2023-02-28
國安局如何「協助」賴澤涵等撰寫228英文專書

國安局如何「協助」賴澤涵等撰寫228英文專書

【你真的要知道:國安局如何「協助」賴澤涵、馬若孟、魏萼撰寫二二八英文專書】(文甚長,歹勢) 再過5天,就是二二八大屠殺75周年紀念日。75周年耶,比日本統治台灣還多出25年,一點五倍,但我們走在哪裡?走到哪裡?君不見,台北市建國中學門口還聳立著蔣介石銅像?君不聞,歌頌蔣經國「反共保台」的聲音正迴旋在你我耳際?然後,今年五月台灣「特有種」轉型正義大概要走入歷史了。 忘掉這一切吧,面對暴政不要抵抗吧,人世不過是順民及其後裔的歡樂世界。偏偏2/25竟然有一場「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公布三十周年之回顧論壇」,是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辦的。我第一次知道要辦這個會,還真的很吃驚,是要讚美這個1992年公布的研究報告,還是要反省呢?從主辦單位的說明來看,充滿呵咾之意。它這樣寫: 1991年1月行政院遴聘社會賢達及專家組成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組,由陳重光與葉明勳擔任召集人,在研究小組下設「工作小組」,同年2月公布「工作小組」名單,進行調查、撰寫「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 「工作小組」以一年的時間展開口述訪談、檔案文獻蒐集、撰稿…等工作,不辭勞苦為研究的完整,遠赴海外,如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英國公共檔案局、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期限短促、工作繁重,為求不負社會期望,「工作小組」成員全心全意地投入此工作。「二二八研究報告」於1992年2月22日公諸於世,完成所交付的重任。 「二二八研究報告」公布迄今屆滿三十周年,本論壇邀請當時研究報告撰稿總主筆與執筆者,賴澤涵、許雪姬、黃富三、吳文星、黃秀政以及時任兼任研究員的方惠芳等六位擔任主講者,回顧這段經歷。(引文結束) 不要忘記,1991年還是中國國民黨在執政,然後直到今天,很多人都有個疑問:為何中央研究院研究二二八最早、最投入、最有貢獻的張炎憲不在「工作小組」中?為何總主筆是賴澤涵?!前幾天還有人問我:為何李筱峯不在內?他早在1985年的碩論已經觸及二二八(解嚴前!台灣最早的二二八研究),1990年更出版《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我無法回答。但我可以告訴你,為何是賴澤涵。至於為何不是張炎憲、李筱峯,而是許雪姬等人,以後年輕有志氣的學者再去研究吧。 為何是賴澤涵?賴澤涵當時是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研究員,他是學歷史出身的,但不是研究台灣歷史的,也沒聽說做過二二八口述歷史,卻在1991年1月就擔任這麼重大的任務。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他和美國學者Ramon H. Myers(馬若孟),以及魏萼一起合寫英文二二八的書,當時書還沒出版,但已經預計要出版,該書A Tragic Beginning: The Taiwan Uprising of February 28, 1947於1991年8月,由史丹福大學出版社出版,轟動一時。 那麼,一個從來沒有研究過二二八的「本省人」(詳下)怎麼會去和馬若孟一起寫書呢?合著者還加上一個根本和二二八研究八竿子都打不著的魏萼呢? 如果KMT/ROC黨國的檔案都毀掉,我們就永遠不會知道這三個人怎麼湊到一起的,更不會知道原來國家安全局(國安局)這麼厲害,還「推」得動由史丹福大學出版的學術專書呢。請留意:當時國安局局長是汪敬煦;也不要忘記,當時的總統是蔣經國,他從1950年以來就是特務總頭目。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沒聽過馬若孟,他是澳洲人(訂正:是美國人,感謝張富美指出錯誤,是我印象錯誤,抱歉!),美國胡佛研究所(the Hoover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也是該所東亞圖書館館長。胡佛研究所就在史丹福大學裡頭,兩個單位關係密切,但沒隸屬關係。當時學界都知道馬若孟是親中國國民黨的美國學者,也有傳聞他有拿好處,沒想到檔案證實傳聞不盡為虛。魏萼當時是中國國民黨文工會副主任,年輕朋友可能沒聽過吧? 馬若孟、賴澤涵、魏萼,這三個人怎麼會湊起來,撰寫二二八的英文書?青年學者吳俊瑩博士耙梳國安局「拂塵專案」檔案,釐清了很多事情。去年(2021)10月吳俊瑩在「二二八・人權・民主與轉型正義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製作「二二八」:拂塵專案研究〉,內容非常精彩。他從國安局檔案中重建以下史實: 1、1983-1985年間國安局為了應對海外、中共及黨外的二二八論述,啟動了名為「拂塵專案」的文教專案。1986年出版專案成品《拂去歷史明鏡中的塵埃》(略稱《拂塵》),作者蘇僧、郭建成,其實還是官方的二二八論述,但包裝不同,有學術味道,用了內部材料。檔案揭示:蘇僧、郭建成是化名,其實就是林衡道、鄭喜夫。作為「著者」,鄭喜夫拿了酬金15萬元、林衡道5萬元;鄭喜夫每月還有1萬元車馬費。板橋林家的林衡道,在戰後讓和他同輩的台灣史研究者(如王世慶先生)感到很困惑,他們的懷疑和困惑是有道理的,只可惜沒辦法活到看到檔案的解密&解惑。 2、《拂去歷史明鏡中的塵埃》這本書,可不是在台灣發行,國安局局長汪敬煦很聰明,指示走「出口轉內銷」的路徑。由軍方系統的黎明公司在台灣印刷,卻交由曾任國防部特種軍事情報室雇員的陳十美在美國洛杉磯的南華時報發行,然後還「申請」中文書刊進口文件,真正印刷的黎明公司變成在台總經銷。不能不說國安局很厲害。黎明在台灣實銷的收入交給國安局,國安局沒繳庫,竟然回贈該公司作為經辦人獎金!國安局支付南華時報美金2,000元廣告費,也給連載該書的《中華快報》負責人美金1,000元,不能不說人民的稅金真好用。 3、更厲害的是,中文的《拂塵》計畫進行中,國安局竟然「催生」出一本英文學術書!1984年,正當「拂塵」專案的書稿在審查修訂時,浮現魏萼和馬若孟合寫二二八事件英文著作的提議。檔案有一封1984年7月馬若孟給魏萼的信件影本,提出撰寫二二八英文學術專書的構想,魏萼將此信轉給國安局。我們不知道是馬若孟主動想做,還是魏萼示意在先。總之,國安局評估在《拂塵》之外,「如果能在與美國胡佛研究所合作出版此類英文著作,當有助於澄清事件始末。」1984年8月12日汪敬煦同意魏萼和馬若孟的研究計畫,研究經費、資料提供及寫作方向等細節,再與魏萼磋商。 4、賴澤涵要入場了喔(拉椅凳)。1984年8月28日馬若孟寫信向魏萼推薦賴澤涵,資歷之外,他說賴澤涵是本省人(native born Taiwanese),對此計畫有興趣。魏萼將此信送給國安局時,對賴澤涵提出三點看法,第一項竟然是:賴澤涵為本省人,參與此項研究,當使此項研究成果更具說服力。從中也可看出賴澤涵和馬若孟、魏萼都很熟,魏萼還認為自己對賴澤涵「可加以掌握運用」,用語讓你想起什麼呢? 5、接下來是賴澤涵如何去看檔案,馬若孟看檔案的情況,就省略掉。最重要的是,吳俊瑩在檔案中發現:1984年10月5日國安局第四處有上簽呈給汪敬煦,要給這三人研究經費。讓我再度發現納稅人的錢真好用:(1)魏萼、賴澤涵赴美研究半年&資料蒐集費20,900美元。(2)馬若孟一年研究費20,000美元。(不知馬若孟有沒有向美國申報這筆收入?)總共40,900美元。(註1)研究經費是否只給這一次,或持續給多年,就要看以後有沒有運氣在檔案中看到了。 6、更神奇的是,英文書完全沒提國安局,真是忘恩負義!英文學術專書真的不好出版,中文《拂去歷史明鏡中的塵埃》花二年,還搞逆輸入耶。英文書從1984年弄到1991年才出版,前後7年(請注意:二書屬性不同,非翻譯關係)。賴澤涵能去國安局看極機密檔案,是國安局特許的,馬若孟也去看過,而且至少國安局給第一年的研究經費。但是,在A Tragic Beginning: The Taiwan Uprising of February 28, 1947這本書的Acknowledgement(誌謝)中完全沒提國安局,感謝很多圖書館/資料中心,獨缺國安局,經費方面則特別感謝胡佛研究所「資助賴澤涵、魏萼博士訪問胡佛研究中心的旅費」。用了人家的資料,用了人家的錢,卻一字不提,這完全違反學術倫理!如果今天馬若孟還活著,此事被揭發,他會被迫羞愧到想鑽到地下吧?新聞報導指出賴澤涵說「所有研究經費,都由馬若孟向史丹福想辦法。」(《世界日報》1988/3/3)。如果國安局給錢,胡佛研究所也給錢,真好康。 (以上是吳俊瑩博士的研究發現,我純粹摘錄,再加上幾句評語) 總之,一本轟動一時的二二八英文學術專書,是這樣來的。賴澤涵當上1992年ROC行政院二二八事件調查報告的總主筆,真的一點也不神奇。神奇的是,30年後還要呵咾這樣的豐功偉業。 Ramon H. Myers已於2015年過世。我想年輕學者大概很少人見過他。1981年秋天,我到史丹福大學讀博士班。康寧祥先生得知我申請到史丹福大學,很高興,主動寫信給張富美博士,要她照顧我。張富美當時是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Research Fellow),也在東亞圖書館負責中文圖書相關事務,是馬若孟的副手,形同副館長。兩人政治看法不同,但在工作上有很密切的合作關係。我記得我剛去不久,有個小小party,就在圖書館二樓的廊道,馬若孟拉著我,指著張富美說:你不要和她接近,她不相信三民主義。那是馬若孟式的幽默,記得「三民主義」是用華語講的,洋腔洋調,至今印象深刻。 最近我和張富美老師提吳俊瑩博士的這篇論文的發現,富美老師說,某年KMT/ROC黨國輾轉透過徐姓企業家捐給胡佛研究所200萬美元(報載300萬美元),馬若孟很怕她知道,捐錢的儀式/reception特地不讓她知道──以她的職務,她一定會受邀出席。她懷疑這麼大額的捐款和出版英文二二八專書有關。這就真的要靠有人到美國去查檔案了。(200萬美元真的很多耶!) 三個完全沒研究過二二八的人──賴澤涵、馬若孟、魏萼,一起寫二二八英文專書,還由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等同有了金字級的「學術認證」。沒想到30年後檔案告訴我們「金字」的另外一面。 不要忘記最晚從1950年開始,台灣就是「絕緣體」,密不透風。二二八在台灣是絕對的禁忌,第一次突破性、冒巨大風險的公開紀念系列活動是在1987年四十周年的二月,還在戒嚴時期,那種勇氣和決心至今仍深深感動我。反觀KMT/ROC控制之外的海外,第二年1948就開始紀念,就在二二八事件周年紀念日,廖文毅、謝雪紅等人成立第一個海外台獨組織「台灣再解放聯盟」,每年每年這一天在海外都是大家痛心紀念的日子,在台灣呢?完全「沒這回事」。這個反差,有沒有影響?當然有,而且很大,到現在都還看得到。在絕緣體裡面,黨國教育養成了三個教育世代,然後是所謂的「寧靜革命」,很多面相利息高於本金, 海外的台灣志士早就在研究二二八,1973年黃昭堂先生就編譯出版《台灣情勢報告書──2.28事件に関する米駐華大使館の報告──》(台灣情勢報告書:美國駐華大使館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報告)(見照片),譯自1972年10月2日美國國務院發行的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7, Vol. VII, The Far East: China, pp. 423-480;檔案日期從1947年1月10日至12月15日,是美國駐台領事向駐南京的大使報告,再轉國務院;國務院的指示也是經南京再到臺北。當時要了解二二八幾乎沒什麼文獻,這是非常重要史料,黃昭堂的翻譯和傍註顯示學者的嚴謹與素養。(註2) 前輩們是用他們最優秀的腦力,一生的青春、心血、歲月在為台灣奮鬥。在二二八75周年的前夕,我也想起多少海外前輩們在這一天眼淚含著吃「鱿魚糜」來紀念,但是台灣有多少人知道為何要吃「鱿魚糜」呢?年輕人更不要說了。沒辦法讓年輕人知道並感受戰後台灣的歷史,是吾輩最大的失敗和痛。半世紀絕緣體以及「寧靜革命」的後效太強大了,要與之拼搏,真難、真難!! 註1:按,整個拂塵專案是由國安局第三處主責,英文書則是第四處負責,這是第四處的簽呈,因會辦單位第三處予以影印而留存在拂塵專案的案卷裡,是「孤件」影本,無法看到完整流程的公文,雖未見批核文件,但合理推測此計畫及經費應已獲得局長汪敬煦同意。(改寫自吳俊瑩論文) 附記:1985年9月17日國安局三處四科的簽呈提到,「本局第四處編寫『二二八事件』英文著作,即由馬若孟與魏萼教授合作撰寫」。 註2:見鄭欽仁,〈黃昭堂教授與二二八史料〉,《自由時報》2018年2月20日。收於鄭欽仁,《台灣的灰色年代》(台北:稻鄉出版社,2022),頁47-49。  
周婉窈 2022-02-23
快76年了,台灣人還是不懂!

快76年了,台灣人還是不懂!

【快76年了,台灣人還是不懂!!】 蔡詩萍才剛讚揚過剛過世的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中國學術院)院士朱雲漢是「一顆耀眼的學術明星」,但不少人還記得朱雲漢如何批評三一八,他也才鼓吹過「疑美論」(不要忘記:疑美往往隱藏反民主)。現在蔡詩萍又安排蔣萬安如何「應付」二二八紀念日,讓人想起馬英九的文化局長龍應台,她後來不也批評三一八嗎?台灣就只值得這些黨國菁英在帶風向嗎? 附圖1是蔣介石於1947年3月5日同意陳儀請兵的電文,別忘記:當時陳儀還在與「二二八處理委員會」的台灣菁英談判!!台灣人要什麼時候才懂「中國人」呢?已經快76年了,還搞不懂,真是無語。 附圖2、3:1947年3月2日陳儀向蔣介石請兵的電文。 早上透過陳方隅的臉書,看到陳嘉宏臉書貼文,徵得同意,全文照引如下。陳嘉宏臉書貼文和上報文章〈蔣萬安的「馬英九式和解」〉連結,在留言欄。 ~~~~~~~~~~~~~~~~~~~~~~~~ 作者:陳嘉宏 蔡詩萍說:「誰叫他姓蔣呢?但誰又要叫他當選了台北市長呢?這都是不能閃躲的命運與責任。」這句話隱含著把蔣萬安的血緣當成他在台灣政壇闖蕩的「原罪」,但並非事實: 第一、如果蔣萬安不是蔣家第四代,他豈有可能兩任立委未滿即代表國民黨參選首都市長,才44歲就當選台北市長,至少到目前為止,蔣家的血脈從不是他從政的障礙,而是捷徑。 第二、既要講血脈,蔣萬安的父親蔣孝嚴曾在2006年時當面向馬英九說,「國民黨不需扛下所有責任」,因為二二八事件是官逼民反,不是「黨逼民反」。雖說蔣萬安父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但如果蔣萬安真心要談二二八,或可從他父親的這項見解開始破題:國民黨的在二二八的角色與責任是什麼? 第三、民主社會,「血緣」當然不是任何人從政的原罪。但如果蔣萬安真的想面對所謂的「二二八真相」,他的曾祖父蔣介石於當年3月5日的派兵令絕對是其中的關鍵。2006年二二八基金會出版的《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早已指出,蔣介石就是這場鎮壓的元兇;這不只是一場「官逼民反」,這是極權政府刻意的系統性屠戮。若不這樣解釋,就無法理解後續的清鄉、白色恐怖以及全世界近代史上最長期的戒嚴令,其對形塑台灣後來的政治型態有著無可抹滅的衝擊影響。 Chou Wan-yao 引:「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長王文宏表示,蔣家父子王朝曾被認證是屠殺台灣人的兇手、兩手都是血,也是白色恐怖執行者;章孝嚴(指蔣孝嚴)為了改姓蔣,蔣萬安自稱是蔣家第四代、現在也是拿到支持姓蔣的選票才當選,既然拿到蔣家好處,就應針對蔣家滿手鮮血承擔,「蔣家榮華富貴已經延續到第四代,二二八遺族怎麼可能歡迎蔣萬安參加二二八紀念活動!」。王也代表無數受難者的心聲向蔣萬安喊話,「大位拿了應該要有交代,不是讓受難者默默承受」,蔣萬安拿盡好處、也握有話語權,曾對二二八受難者悲傷心情有所表示嗎?」 https://news.ltn.com.tw/amp/news/Taipei/paper/1566796? NEWS.LTN.COM.TW 面對228 議員︰蔣萬安應公開道歉 - 臺北市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周婉窈 2023-02-13
先知式洞見 還是台灣停滯不前?

先知式洞見 還是台灣停滯不前?

【閱讀莊萬壽教授《台灣精神》/ 是先知式洞見 還是台灣2、30年來停滯不前?】 今天是台北國際書展最後一天,要來推薦莊萬壽教授這本大書《台灣精神:台灣活命之根》(玉山社,2022)。我們不能只有台北觀點,如果你不在可以輕易來看書展的地方,可以向附近書店訂購,或上網訂購。台灣人要能多讀書,相信會很不一樣。 莊萬壽教授,1939年生,鹿港人。師大國文系教授,研究中國文學與學術思想,造詣很深。他啟蒙很早,長年參與黨外運動及其後的本土化運動。他和他的一群教授/知識人同志對台灣自由民主化、建構台灣主體性,貢獻非常大,但不為絕大多數台灣人知道;社會知道的真的太少了,這是我們的責任(每天給自己添責任擔QQ)。 莊教授完全是中文系訓練出身,卻走出一條台灣主體性、台灣文學建構之路,實際上籌設第一個台文所(師大台灣語文研究所),這是論述與實踐的結合。莊教授在思想上,則走了一條曲折之路。這要從莊教授的父親莊泉先生(1892-1973)是一位木匠講起,莊泉屬於台灣文化協會的左翼,這給了莊萬壽很大的影響,但莊萬壽終究「從毛派走回台灣」(李筱峰語)。從中國文史哲、從中國左派,走回以台灣為主體,提倡台灣國民意識,以及最高的「台灣精神」,這是戰後台灣人的荊棘之路,也是必走的路。莊教授和他的一群同志是先行者。 這本《台灣精神:台灣活命之根》是莊教授過去三十年來的文章的彙整,並予以系統化。分為五大章:台灣精神與國民意識、台灣國民意識、台灣學與人文教育、台灣國民史論、文化批判、台灣精神典範與台灣魂。你可以先讀前面的莊教授自序〈台灣精神是台灣國民的信仰〉、導言〈用生命來創造台灣的新生命〉、學述〈莊萬壽學述文化的論述與實踐──從校園經營到主體性文化、國民意識、台灣精神的建構〉,就能掌握這本厚達626頁的大部書的要旨,然後再讀第一章,一定會很有收穫。或是像我一樣,深深被觸動,回過頭來反省自己對台灣歷史,尤其清領時期,是否還是不夠深入? 關於台灣精神,莊教授指出:「台灣精神是台灣立國所恃的靈,但現在仍是混沌或微明的狀態。…(中略)…悲情的台灣歷史、生命價值,是檢驗精神最主要的指標。台灣歷史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被統治者的反抗自然成為精神史的主題。反抗,會面臨生命的抉擇,非自然的死亡,是台灣人司空見慣的下場:被屠殺、捕殺常是弱者被決定死亡的方式;拒絕被殺,自主選擇死亡,世界史且會為之改寫,可惜在台灣太缺乏悲劇英雄的史頁。」(頁60、61-62)這是他為何非常崇敬鄭南榕和詹益樺的原因。廖述炘(阿湧)自焚,他很悲慟,寫了文章(頁556-557),結果讓不認識阿湧的李喬遠從苗栗上來參加公祭。(頁12) 這本書收的最早的一篇文章寫於1993年10月,真的就是快30年前了。這本書有很多文句,我認為幾乎是先知式的看法,先知的反面,就是我們都沒進步!! 先知式的洞見: 「然而母語與母語文化所以能一息尚存,苟延殘喘,是因為還有家庭教育的存在。…(略)…與日治時代相同,愈是遠離台北,以及年齡越大的族群則愈能保有母語、母文化與其價值。…(略)…我們能期待本土語言與文化能在家庭傳承嗎?」(頁85,2004文章。周婉窈murmur:19年過去了,情況不就更慘?) 「三是抗中除奸的台灣救亡運動:今日台灣人民所有的痛苦,大到國家政治經濟,小到個人生活、旅遊的一切危困的根源是有中國這個魍魎,如行隨身的要吞噬我們。然而我們卻敵我不分,敢開大門,任其欺凌、滲透,長期被殖民統治的臺灣人民,多逆來順受,…(略)…特別是蔣氏家臣王孫所掌控的媒體,依舊壟斷台灣的輿論、蒙蔽台灣的耳目,散佈招安主義、投降主義。」(頁182-183,2001年的文章。周murmur:這是22年前講的耶!) 莊教授先知式的洞見太多了,貼文不敢寫太長,就請讀者自行去看。 莊教授念茲在茲的「土地正名」,三十年來幾乎沒什麼進展。什麼是「土地正名」?就是台灣土地,包括大小行政區、學校、街道名稱,對於那些充滿統治者意識的名稱,住民有權力更改或恢復舊名,尤其是原住民地區。(頁222,通書太多地方都有提到,就不一一列舉) 台灣需正名的太多了,莊教授也和我一樣,對「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的「Sinica」不以為然,認為要正名。「Sinica」就是「中國」,別無他義。其實哪止於正名,莊教授指出:「台灣表面已經民主化,然而文化權、語文權仍然掌握在中國人手中,這些所謂的院士教授,天天在研究文言文嗎?天天在寫文言文嗎?…(略)…反減少文言文和反年改一樣,都是一個面具,反的是台灣的民主化,說到源頭,這個中央研究院「Sinica」要正名,也要全盤翻新結構。」(頁307,2017。背景是課綱國文課的文白比例爭議) 說到課綱,因為我個人投入2014-2015年的反課綱微調運動,深知如果中國國民黨再度執政,不只兵役會改回四個月,課綱一定會來個大翻轉。我年紀大了,還能再參加一次反課綱大調運動嗎?不要認為這些事情不會發生,中國國民黨比民進黨懂如何搞教育、學術與文化,更懂黨國的「象徵符號」的威力(民進黨就是不懂,不知是欠讀冊,還是少一條神經)。我們來看看,莊萬壽在馬政府上台後,將陳水扁時代好不容易改的「台灣郵政」又改回去的親身感受。「選舉時刻,『台灣』不離口。上回選後數日,我親眼看到大批警察的圍護下,將「台灣郵政」的「台灣」換成「中華」,我全身的血,化成了淚液。這次選後,……」(頁303,2012文章,後面講的是「書同文」的問題,民進黨就是不懂)。不要說,「台灣郵政」,文化總會執政七年都還樂得戴著「中華」這頂大帽子(陳水扁執政時期叫「國家文化總會」)。別傻了,「中華」就是「中國」,不然你英文翻給我看看。又不是日本的「chūka料理」。 莊教授一生最大的痛是「台北刑務所」無法保存。不是自己的國家,當然就任人破壞啦。我已經學會不要去想,不然,明治橋也要讓你傷心到泣血。 最後,莊教授關於「獨立」的看法,很值得徵引: 「獨立的意涵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人類幸福的基礎,人類從孩提到年老無時不地要學習獨立。我要獨立、你要獨立,家庭、企業、團體、國家都要獨立。全世界近二百個國他們最偉大的日子──國慶日,幾乎都是獨立紀念日,而許多國家的獨立更是艱苦卓絕的用生命鮮血來締造的,…(略)…可是我們的強勢媒體,迄今猶強烈敵視台灣獨立,從未讓獨立派的理論與實際,可以暢所欲言在媒體有系統的披露,甚至長期醜化『獨立』一詞。看同樣使用漢字的韓國,從首爾的獨立門,至天安的『獨立紀念碑』『紀念館』獨立一詞都是高聳的掛在天際。我們的媒體毒化了『獨立』……」(頁149,2001年文章) 最後,只有獨立的國家才會有屬於自己的國旗、國歌,莊教授在2002年就寫文章呼籲:制定「台灣旗」「台灣歌」,取代「黨旗」「黨歌」(頁404-406、2002年文章) 但願,當我們為保衛台灣,在戰場匍匐前進時,引領我們的是台灣國旗,振奮我們的是台灣國歌!!    
周婉窈 2023-02-05
「台灣經典」的人、事、物,何日成為我們的常識與典範?

「台灣經典」的人、事、物,何日成為我們的常識與典範?

  蔡榮芳,《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台灣菁英林攀龍對上黨國嫡裔曾約農》(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22)序文 照片1 林攀龍先生(林明弘先生提供) ​蔡榮芳教授這本書,是一本很特別的書,需要放到台灣百年來遭受兩度殖民的歷史脈絡中來看,它的意義才能顯現出來。 ​這本書的書題是:「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台灣菁英林攀龍對上黨國嫡裔曾約農」。我想,對我們的世代──受完整KMT/ROC黨國教育的世代──而言,曾約農是耳熟的名字,雖未必「能詳」,但總是聽過。至於林攀龍,蛤,他是誰?我想絕大多數人沒聽過。這就是問題所在,如同蔡教授在作者序一開始說的,我們的世代對徐志摩「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詩,以及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真的到了可以默背的程度,所以那位號稱兩岸三地的大作家才會也寫「背影」來拼場。同樣是遺書,我們世代想到的一定是林覺民的「意映卿卿如晤」,誰讀過盧鈵欽的「我が愛する妻よ」(我所愛的妻–ah)?那真的令人痛徹心肺、感動到極點的遺書。盧醫師寫道:「人は一度死するものだ。……僕が逃げないのは君が故、子供が故だ!馬鹿かも知れんが、愛は一切を超越する!――」(台語:人就是會死的物件。……我所以無來逃亡,是為著你的原故,是為著囝仔的原故!無定這是愚戇的,毋過愛超越一切!──)。請想想盧醫師第二天就要被處決,這種精神高度,以及對妻子林秀媚的愛情(這部分請看原信),實在值得島嶼子孫世世代代傳頌,但沒有人讀阿。這就是台灣的「現實」,一甲子KMT/ROC黨國教育的結果。 ​去年(2021)是台灣文化協會創立一百周年紀念。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舉辦「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光」展),在籌劃的過程中,黃土水失蹤近半世紀的雕刻《甘露水》奇蹟式重現人間,成為「光」展的亮點。《甘露水》是黃土水入選帝國美術院第三回美術展覽會(帝展)的雕刻作品,入選作品展示日期是1921年10月14日至11月20日,而台灣文化協會在10月17日成立,可以說是同時發生的大事情。《甘露水》是台灣近代藝術的瑰寶,其出現彷如「平地起高山」,令人驚歎!即使今天來看,仍然是不世出的瑰寶。我有美術家前輩朋友,看了雕像說:「今馬嘛無這款物。」(到現在也沒有這樣的東西)但《甘露水》在戰後的命運,就如同台灣人的命運,非常坎坷,甚至可能就化為烏有。 ​《甘露水》在日本時代為台灣總督府所收藏,陳列於台灣教育會館(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大廳,那是殖民地官方給予的最高肯定。戰後該會館成為中華民國台灣省參議會(後改為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會址。據悉:這座大理石裸女雕刻被外來統治當局認為有礙觀瞻,不想保存(當時似已遭人潑墨汁、污損),因此1958年臨時省議會搬遷至台中霧峰時,《甘露水》不在移轉清單中,因緣際會被移到台中車站附近張鴻標醫師診所(兼住家)存放。1974年張醫師將《甘露水》封箱密藏於連襟林立生的霧峰工廠,兩年後張醫師過世。《甘露水》封箱47年後,終於在2021年重現人間,12月在「光」展,以如光的存在和國人見面。《甘露水》奇蹟式的再現,也是戰後台灣歷史悲運的縮影──外來統治者將島嶼的珍寶視為垃圾。 ​藝術珍寶都可以是垃圾,那麼,島嶼優秀的人才呢?二二八大屠殺,殺了很多台灣菁英、年輕人,以及一般民眾。從「三月做大水」(吳新榮語)到清鄉結束的5月15日,估計台灣人死亡人數在一萬八千至二萬之間。這段血腥歷史,75年後很多人還是選擇不要了解,甚至認為沒發生過,或只死幾百人。我們在這裡無法細述大屠殺本身,每個死亡都牽動死者的父母兄弟姊妹親朋,以及妻子兒女(如果已成家),這些人還必須存活下去,他們往往活得非常辛苦。我是嘉義人,嘉義在1947年3月18、23、25日,在火車站前公開處決三批人,最後是:潘木枝、陳澄波、盧鈵欽、柯麟。這四位都是嘉義市參議員,他們在3月11日與一群地方領導人士到水上機場和國民黨軍方進行和平談判,結果被捕。柯麟是嘉義「慶昇戲院」的老闆,我小時候慶昇戲院還非常有名。陳澄波不用多提,盧鈵欽是牙醫師,那麼,潘木枝是誰?這是「後人」的問題,在當時嘉義市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他,他是「仁醫」,那是台灣社會還有仁醫的時代。作為醫師,潘木枝對病患的仁愛,講也講不完,潘木枝和盧鈵欽是好朋友,我們就引盧醫師的妻子林秀媚的話來略窺一二:「潘木枝為人非常好,非常有醫德,他一天患者約五、六十個,一半免費,對窮人他不收醫藥費;不但不收醫藥費,還拿錢給患者,告訴患者:『這五十元給你,你不要因為我沒收錢,以後就不敢來讓我看病,有病一定來找醫生哦。』做人真好,簡直可以當神來拜,做人如此仁慈的人很少。」(註1)這是為何他被處決後,士兵不准收屍,圍在四周的民眾開始點香祭拜他。那樣的人,被五花大綁,遊街示眾,槍決曝屍!外來政權就是這樣對待台灣人,還管你仁醫不仁醫,還管你是名聞全台灣的大畫家? ​不管是二二八罹難者或白色恐怖(白恐)受難者的家人,很多人過得很艱辛,有人甚至活不下去。我們嘉義仁醫的兒女呢?潘木枝和妻子許素霞生有七子二女,二二八時最小的女兒還是嬰兒,但後來成為許素霞活下去的力量。根據我的觀察,事件發生時已經開始「感知」外在世界的少年受到的衝擊會很大。潘英仁是第四個兒子,1935年生,今年87歲。未滿11歲的他,目睹父親被處決後躺在三哥英三的懷中,而早在3月15日他的二哥英哲據說要去營救父親,結果是一具屍體被抬回來──請想像許素霞才死了一個兒子,十天後又要接受丈夫之死。潘英仁說,若不是可愛的小妹妹,他的母親早就自殺了。他的大姊英雪當時讀嘉義女中,她在作文題目「我的父親」中寫「我的父親為嘉義市民犧牲」,結果被叫到校長室訓話,回來後她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從此不再去上學。在這裡,我們看到校長主動當共犯,集體欺凌罹難者家屬,這也是為何我們一定要進行轉型正義的原因之一,加害集團及其共犯都是要被譴責的,這也明白告訴我們,如果哪一天台灣再度陷入類似的境況,我們不能站到加害者那一邊,我們要同情並合力保護受害人及其家屬。 ​這還不是結束。許素霞擔心大女兒的安危,早早就將她嫁到埔里。在白恐初期的1952年,大兒子英章涉案被抓,英雪也被捕。當時英雪懷孕,快臨盆才被釋放,被關了六個月,英章則從1月23日關到12月23日,共十一個月。潘英章終其一生絕口不講這段過去,他死後,他已半百的兒子想要追索這段歷史,都已經沒辦法了。政治犯不願回想過去,不願吐露一言半語,其實很普遍;不要忘記:刑求是白恐的要項。大女兒很慘,潘英仁回憶說:「有一次回來聽說大姊從埔里來台北到我們住的舟山路家裡時,她突然用墨水塗滿整張臉,嚷嚷著說有人要來抓她,她要變裝逃亡。在那之後她就長年靠藥物控制病情。」為何會住到台大附近的舟山路?因為潘英章考上台大畜牧獸醫系,後來當助教,母親也想離開傷心地嘉義,所以就擠身在這個租屋處。潘英仁後來也考上台大畜牧獸醫系,成為大哥的學弟。父親過世後,他們生活很貧困,能夠考上台大,真的很不容易,後來能出國等等,其實是要靠「貴人」相助。大部分二二八和白恐受難者的兒女都很難「出人頭地」,若要有還算略為成功的人生,「天資+貴人」,好像缺一不可。而且,在黨國時代,誰能是你的貴人?大概只能是黨國中人了,這就是歷史很反諷的地方。 ​潘家第三個兒子英三目睹父親被處決,去將他抱在懷裡(英三的口述紀錄,見註2),潘英仁回憶說:當時潘木枝「眼睛往上吊,下顎脫臼,我三哥先『喀』的一聲,幫父親把下巴闔上,接著在他耳邊不知說了什麼,然後三哥用右手掌輕輕從父親的額頭往下把眼皮闔上,我就一直跪在父親腳邊,目睹整個過程。」這時候英三才13歲,在那樣悲慘的時刻,就要做這麼大人的事情,這件事給他帶來非常巨大的衝擊,英仁說在那之後三哥性情大變,經常暴怒,成家後大兒子成為他暴怒的對象。真的是悲劇中的悲劇!潘英仁個性內向,不愛講話,在高中時曾兩度企圖自殺,但他當時並不知道這是父親之死帶來的心理創傷。(註3) ​寫這麼多,好像很離題。其實沒有。如果你不了解二二八及其後的白恐對台灣人造成的巨大衝擊,你就很難在台灣史的歷史座標中定位這本書。作者屬於日治末期誕生於1930年代的台灣人,他們這個世代,以少年開始能「感知」的心經歷二二八,及其後的白色恐怖(至少感受到那種氛圍),他們對台灣的愛和受想行識,與後來接受完整KMT/ROC黨國教育的台灣人很不一樣,後者已經沒有二二八記憶,即使有淡薄印象,也在教育過程中完全被抹除,更可怕的是,在他們的教育中完全沒有台灣史與台灣鄉土;有些人後來努力補學,這也是台灣可以改變的動能之一。1992年台灣自由民主化前後誕生的台灣囝仔,比較幸運,在學校可以開始學習台灣的歷史,但分量很微薄,二二八和白恐大概就是佔教科書的幾小段。即使是今天,不要說二二八的苦難,很多台灣人應該知道的人、事、物,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那麼,林攀龍是誰?如果我說,他是林獻堂的長公子,應該可以了吧?當然,如果你再問我林獻堂是誰,那真的就沒辦法了。幸好,我想現在大多數的人都知道林獻堂,只是很少人知道他為何要在1949年9月以治病為理由「流亡」日本。說「流亡」不是誇張。他在日本只能居留一年,但他決心不回台灣,後來靠在日本的台獨組織「台灣民主獨立黨」讓他掛顧問,得以用「政治庇護」的方式申請居留。一個摯愛台灣,一生最精華的歲月都奉獻給反殖民運動的全島性人物,就這樣在異國過世(1981/10/22-1956/9/8),而不久前他的二兒子過世他也不回來。如果你知道,在二二八事件中,林獻堂有多少在日本時代一起奮鬥的同志遭殺害或失蹤(等同死亡),你就可以了解他為何選擇自我流放於前殖民國。 ​回頭講林獻堂的兒子林攀龍(1901-1983)。林攀龍非常特別,他6歲入漢學書房讀書,1910年10歲到日本東京讀書,就讀東京大學(讀政治),1925年4月畢業,旋赴英國,9月進入牛津大學就讀(宗教、哲學),畢業後於1928年11月4日返台。1930年3月他又到法國、德國遊學(哲學、文學),1932年2月2日返回台灣。總共在日本十五年餘,在歐洲五年半。用現在的話來說,他的學歷超「亮麗」的。但他選擇回台灣,而且是在故鄉霧峰進行文化啟蒙與提升工作,如果用現代的概念來說,就是台灣最初的「社區營造工作」。3月19日,也就是他終於學成返台後的第二個月,他糾合族人成立「霧峰一新會」(簡稱一新會)。創這個會是林攀龍的發想,得到父親林獻堂全力支持,可以說這是林獻堂、林攀龍父子兩人共同的文化志業。他的母親楊水心也是重要的支持者和參與者。關於一新會,我個人寫過一篇論文,刊登在《台灣風物》(註4),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看。 照片2  1935年霧峰一新會舉辦「第三週年書畫手藝展覽會」,左起:張月珠、曾珠如、林攀龍、吳林帖(吳素貞) 照片3  1935年霧峰一新會三週年慶茶會一景 關於一新會的特色,可以簡述如下:一新會就是以家族之力辦社會,一個月平均舉辦三、四項活動,加上每週一次的例行演講,日程非常緊湊。活動項目有:婦人茶話會、老人慰安會、球競技會、兒童親愛會、辯論會、文化劇、演劇批評會、通俗演講、留學生懇親會、納涼會、活動寫真等。另外舉辦過三回運動會,參加者很多,等於全庄運動會,以及兩回的夏季講習會,各12日、11日──讓人想起台灣文化協會的夏季學校。一新會每週固定舉辦的活動有:日曜講座、一新義塾、讀書會、詩文會等。一新會創會後第一次演講聽眾就有三、四百人,其後都有百人上下,請記住:這是一個「庄規模」的活動阿,即使今天要有這麼多人來參加也非常不容易。 ​最值得特別提的是,每週一次的演講後來定名為「日曜講座」,林獻堂、林攀龍父子非常注重女性的公共角色,相信男女智能平等,鼓勵婦人要走入社會,不要落後於男子。這每週一次的演講會,一定是一男一女,而且女士先講。在七、八十年前很少職業女性,做這樣的安排非常不容易,這是用行動來踐行信念。日曜講座驚人的是,不只每週一次,連續舉辦到二百多回,直到一新會因局勢關係而「無疾而終」。《一新會日曜講座演題目錄》,不管是150回,或200回版,都令人從心底由衷佩服。(註5) ​我之對林攀龍有興趣,且想進一步了解實在是因為霧峰一新會,也因為研究一新會,非常佩服他。林攀龍的人格特質深深吸引我,他心性淡泊,可以說「胸無大志」,但他的人生觀是「積極的」、正面的。他喜歡光亮,不喜歡灰暗,因此不欣賞東方式的人世悲慨,在西歐文明中他則崇尚代表陽光的阿波羅(Apollonian)精神,而非悲觀耽樂的酒神(Dionysian)傳統。他相信一個人「自己的向上」,因為「生命就是自內部發生的這一件事」;他認為台灣的再建設要從地方開始,「地方的革新先把清新的氣性廣大地散布開來」、「大眾的心上就是良好的文化的苗床」。因此,「霧峰一新會的誕生決不是偶然。在真理之光和大眾的期待合而為一的地方,才產生了這個會。」他的夢想是:「要讓蕃紅花在大地的沙漠上開放。」八、九十年後,我們好像還在期待「清新之氣」(相對於電視節目整天的自我污染),以及蕃紅花的綻放。 ​文化向上是一新會的核心價值,藝術則是文化的呈現。林攀龍愛好藝術,林獻堂是藝術贊助家,顏水龍能到法國留學就是靠林獻堂資助,顏水龍和林攀龍則是至交。林攀龍曾引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的話: 優秀なるものを讃美するのはそのものに次いでよい事である。 (台文:呵咾優秀的物件是比彼項物件差一屑屑仔的好的代誌) (中譯:讚美優秀的東西是僅次於那件東西的好事情) 在藝術上,我認為支持肯定藝術的林攀龍,就是那個第二好的存在。現在還有這樣的阿舍嗎?希望有,但首先,我們要知道過去有過,不然,我們的典範在哪裡? ​林攀龍的文學造詣很高,我雖然算是熟悉他的《人生隨筆及其他:林攀龍先生百年誕辰紀念集》,但也是看了蔡教授的書稿,才知道林攀龍寫了〈近代文學の主潮〉(〔歐洲〕近代文學的主要潮流),那時候他才22歲,而這篇長達29頁的論文,在蔡教授的分析下,真的是非常優秀的作品。也因為這樣,我才注意到林攀龍在1922年就加入「台灣青年社」,積極參與反殖民運動;過去我可能太注意林獻堂和林呈祿等人,而忽略了林攀龍的角色。他真的就是一位積極關心公共事務的台灣青年。 ​這本書可以說是林攀龍著作的一個總介紹和評析。蔡教授指出林攀龍著作的特色:「用多種語文的思維(包括他非常嫻熟的日語),論政治文筆收斂理性,論人生哲學則博引東西洋哲人之名言,論自然抒情詩文則熱情洋溢、展示自由浪漫主義思想,令人喜悅愛讀。其詩文深度,流露一位博學多聞、純粹教育哲學家的品格與智慧。」(頁327) 照片4 《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書影 ​林攀龍,如同蔡教授在這本書中呈現的,是台灣第一等人才,是個「奇才」,但是在黨國菁英曾約農眼中,林攀龍是個「庸才」(a nonentity)。這裡牽涉的不是一般對人物的不同評價,而是外來統治者如何集體矮化、「庸才化」被統治者的問題。阿,台灣就是沒有人才,即使今天受到七十餘年KMT/ROC黨國教育深層影響的在位者,都還會有這樣的看法──就算他/她是本地子弟。這和認為台灣沒有文學,台灣沒有文化,台語就是低俗,其實差不多。在黨國體制下成功往上爬的人,基本上就是最受馴化、吸收最好的人,你怎麼可能要他/她反省讓他/她得以成功的東西? 這就連結到蔡教授在這本書指出的「深層權力結構」的問題。KMT/ROC黨國統治台灣將近半世紀(1945-1992),打造出中國/中華文化在上,台灣本土文化在下的文化位階,它已經內化到受黨國教育的台灣人的思維和內心深處,非常難打破。由於長期戒嚴,人民思想僵化,加上解嚴後所謂「寧靜革命」又以不變革體制為原則,導致台灣社會最大派是「維持現狀派」(維持現狀再決定+永遠維持現狀),十幾年來都在六成上下。不要或害怕變動──其實世界就在急遽變動中──造成社會極度欠缺想像力。台灣人不只無法想像未來,對過去也欠缺想像。諸君可能會反問:「過去已經過去了,怎麼能想像?」恰恰要能想樣過去,才能想像未來。 你能想像嗎?──如果不是曾約農將台灣第一等人才林攀龍講成「庸才」、不讓他有機會擔任東海大學校長,而是繼他之後某任/某幾任東海大學校長是林攀龍的話,那東海大學會是怎樣的一個情況呢? 你能想像嗎?如果戰後台灣大學校長是杜聰明,台大文學院院長是林茂生,那又會是怎樣一個台灣大學呢?至少還能繼承台北帝國大學的精神和特色吧?你若敢這樣想像,台灣社會整體若敢這樣想像,今天的台大校長哪裡會輪到那些黨國菁英在當?阿,誰才是「a nonentity」? 你能想像嗎?如同我的父母輩的想像──想像戰後台灣第一任總統是林獻堂嗎?你又能想像「台灣學術院」(Academia Taiwanensis)的院士有黃彰輝牧師、宋泉盛牧師嗎?這在在挑戰我們的想像力。接受這樣對過去的想像,我們才能想像一個真正屬於台灣人的國家。有了自己的國家,才會有「台灣經典」,對於可能是「台灣經典」的人、事、物,您又知道多少呢?這本書將帶領我們認識非常值得台灣人認識的林攀龍,在這同時也體認到戰後台灣「實然」──但萬萬不是「應然」──的坎坷歷程。 親愛的國人,請大膽想像國家吧,想像一個應該存在的台灣人的國家! 註1 盧鈵欽妻子林秀媚訪問紀錄,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採訪紀錄,《嘉義驛前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2006),頁248。 註2 潘英三訪問紀錄,見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採訪紀錄,《嘉義驛前二二八》,頁199-212。 註3 潘英仁口述、林瑞珠紀錄,〈父後60餘年才有淚 開啟療傷的歷程〉,《上報Up Media》,2020年3月26日,網路連結: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83830 註4 周婉窈,〈「進步由教育 幸福公家造」──林獻堂與霧峰一新會〉,《台灣風物》56:4(2006年12月),頁39-89。 註5 以上關於一新會的概述,輯自拙文〈光,遮蔽,及其再現:台灣文化協會創立一百年回顧與省思〉,刊登在北師美術館圖錄《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台北: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2022),頁45-84。
周婉窈 2023-02-02
李哲洋留給了我們什麼?

李哲洋留給了我們什麼?

【你聽過李哲洋嗎?在白恐的劫難/苦難中 他不認命 努力留給了我們什麼?】 去年11月初李志銘先生來訊,希望我替他編的《李哲洋談樂錄》寫20至300字推薦文字。我和音樂界離很遠,只是因為寫過江文也,可能引起一些注意;李志銘先生也是以此為緣起,請我寫推薦語。我在2003年舉辦一場江文也逝世二十周年紀念研討會,為了紀念作曲家,也在曹永坤先生的協助下,不自量力,同時舉辦一場江文也紀念音樂會,過程中得識江文也夫人乃ぶ女士與女兒庸子さん,以及鋼琴家宋如音小姐,感覺是人生的奇遇。 李哲洋(1934-1990)是開拓性的民族音樂工作者,我對他了解很少,我和李志銘先生說,前提是讀完整本書稿,再來考慮要不要寫推薦語,即使寫20個字,也需負責阿。我努力找時間,終於在12月初讀完書稿,並寫了300字推薦語。這本李哲洋先生的文集,真的很值得閱讀。如果你有到台北國際書展會場,「群學」的攤位擺有這本新書,在B421區。李志銘先生的臉書介紹放留言欄,敬請參考。 附帶一提:李哲洋的夫人是林絲緞女士,她是我們這一代人成長過程中大都會聽到的名字,像是某種傳奇。李立劭導演是李哲洋和林絲緞的公子。 《李哲洋談樂錄》周婉窈推薦語: 李哲洋,是一位走在時代前面的台灣一等人才,但生在黑暗時代,時代的暗黑只差沒完全吞沒他。白色恐怖奪走他的父親,他失學、赤貧、終身受監控,賣房子決心出國也不獲准;受限於學歷,必須忍受主流學界的掠奪,最後連天都不假壽,只在人間56年;離世後,家屬捐給公家的大宗資料也遭部分毀損。這是怎樣的人生?這是怎樣的戰後台灣?但李哲洋沒被擊垮,面對劫難,他奮發、堅毅、不屈,為他的時代點燃一盞小灯,為後世留下珍貴的精神與物質遺產,這本《李哲洋談樂錄》是「焚而不燬」的印記,非常值得大家閱讀,尤其原住民音樂的部分。白恐時期有嚴格的「官式用語」,不照著寫一定惹禍,何況是李哲洋;拂掉沙礫重現本色,還他歷史定位,是我們的責任。   李志銘先生的臉書貼文,有群學展示本書的圖片: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6489574101071561&id=100000571071597  
周婉窈 2023-02-01
烏克蘭不迴避歷史的「悲情」

烏克蘭不迴避歷史的「悲情」

【了解烏克蘭歷史必讀的好書 The Gates of Europe: A History of Ukraine】 年前花好幾天看完這本《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一直想推薦給臉友,但遇到長年假,想說年後再說,剛好今天國際書展開始,或許正是推書好時刻。 作者是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Serhii Plokhy(謝爾希.浦洛基)教授,英文原著書名很直接──The Gates of Europe: A History of Ukraine(歐洲之門:烏克蘭歷史),中文譯本(聯經,2022)書名作「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變得很長,具敘述性,不過,看完整本書,我覺得這樣的翻譯確實能充分傳達這本書的要旨,算是不錯的翻譯。怎麼書名看起來,像是預示台灣的未來?記起前年(2021)我主持北師美術館的「光展」研究計畫,「荊棘之道」就是展覽的關鍵詞之一。 由於我可以讀英文,中譯看沒多久,對於一些詞彙和段落,就有衝動想比對原文,於是再去誠品買了原文版。有需比對時,我就對一下原文,中譯真的很不錯*,由曾毅、蔡耀緯合譯。蔡耀緯是台大歷史系碩士班畢業,是我認識的學生輩,特別感到高興。 中譯本共510頁,仔細讀、回頭查檢,並做記號的話,是一個星期以上的功課,但我相信你會覺得收穫滿滿。這是奠基在學術研究上的通史,從烏克蘭的「古早」寫到2020年,「新版序言」寫於2022年6月7日,當時俄國侵略烏克蘭已經快四個月了,浦洛基教授指出,俄羅斯這場對烏克蘭的攻擊,「代表著過去帝國戰爭的復歸」,並說: 「這些與過去的相似之處,在在告訴我們,若要了解當代世界,尤其若要了解烏克蘭的事態發展,那麼,了解烏克蘭的歷史就十分重要。對烏克蘭歷史的討論,讓我們能夠探索烏克蘭身分認同的起源何在,並且讓我們可以理解,烏克蘭在被多個帝國統治長達數個世紀(而非只有幾十年)之後,面對這些帝國所強加的各種分歧,烏克蘭人是如何能夠團結起來成為一個民族。……烏克蘭獨立後的歷史,則能幫助我們了解面對俄羅斯在二〇二二年侵略時,烏克蘭人的軔性從何而來。」(頁33) 作者的序言以此作結:「烏克蘭長期以來的發展,背後的基本因素依然未變:拒絕帝國控制,民族構建,建立以自由民主價值為基礎的社會,以及與歐洲整合。」(頁34) 我認為,讀這本書真的能大大幫助我們了解烏克蘭非常複雜(且十分悲慘)的過去,以及烏克蘭人面對俄羅斯兇慘的侵略戰爭所呈現的強大軔性。 讀這本書,有我從來沒有過的經驗,也就是經常讀得驚心動魄,甚至感覺喘不過氣來。也從來沒有一本書,讓我幾乎無時無刻不以台灣的歷史作為參照點(reference)。 烏克蘭的歷史有太多值得台灣人了解,並反思的。比如語言,烏克蘭語,在歷史上一再被打壓,甚至禁止使用,但烏克蘭人對自己語言的執著與執拗,終於能克服諸多劫難,成為民族建構不可或缺的一環。這裡面又有東西烏克蘭的相互支援,當東部被強制俄羅斯化,烏克蘭語長期被禁,在西部民族主義者則將之發揚光大。這讓我想起台灣在KMT/ROC黨國統治下台語在台灣被嚴厲打壓,但海外建國運動者持續使用,賦予活力。雖然情境不是很一樣,但這種東西、內外「分進合擊」,是很值得進一步探索的現象。 由於上一篇貼文(2023/01/24)太長,有分享的朋友說,是要挑戰臉書長文閱讀極限嗎?(哈哈)這篇就簡短一點。讀後感想非常多,也認識很多烏克蘭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中一位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烏克蘭詩人塔拉斯.舍甫琴科(Taras Shevchenko, 1814-1861),他是農奴出身(真的是農奴,要脫離這個身分還要高額贖金。台灣有赤貧的農家,但沒有農奴),他其實少年時代就離開烏克蘭,在聖彼得堡成長,用的語言是俄羅斯語,但他的第一部詩集(1840)卻是用烏克蘭語。他堅信烏克蘭應該有自己的母語文學,包括翻譯文學(!!),他在詩集新版(1847)前言闡明自己使用烏克蘭語的原因: 「我的靈魂被巨大的憂傷籠罩。我聽說,有時候也讀到這樣的消息:波蘭人在出版書籍,捷克人、…(略)…俄羅斯人都在出版書籍。但我從未聽說烏克蘭人出版書籍的消息,似乎我們沒有自己的聲音。…(略)…也不要理會俄羅斯人。讓他們愛怎麼寫怎麼寫,我們也愛怎麼寫怎麼寫。他們是有自己語言的民族,我們也是。讓人們來評判誰的作品更好吧。」(頁232-233) 舍甫琴科還說過:「我們是多麼可悲!然而,同胞們,不要絕望。我們要運用智慧為我們不幸的母親烏克蘭工作。」(頁233)「我們不幸的母親烏克蘭」(for the sake of Ukraine, our ill-fated mother〔p. 158〕),這樣的呼喚,怎麼感覺那麼熟悉?!很希望烏克蘭勝利之後,哪天我能到基輔大學造訪位於主樓前方的舍甫琴科紀念碑。 台灣社會普遍討厭「悲情」,你講台灣歷史,動不動就被指控「悲情」。但波蘭、烏克蘭不迴避歷史的「悲情」。讀這本書,你就會知道為何波蘭國歌(作於1797),以及受影響的烏克蘭國歌(作於1862),起頭第一句,分別為「Poland has not yet perished」與「Ukraine has not yet perished」,都那麼無法激發樂觀(do not inspire optimism)。如果你知道兩國的歷史,你就可以了解歷史深層的悲哀,以及那種不認命的民族感情與意志力。 要寫的太多了,在這裡只提幾個「歷史數目」。烏克蘭曾四次宣布獨立,分別於1918、1939、1941、1991年,第四次才成功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如果以烏克蘭建國運動來說,遠則可以從1654算起(承認沙皇宗主權),或從1667算起(烏克蘭分裂為二),到1991年,分別為337年、324年!!真是漫漫荊棘之路。即使以1918併入蘇聯算起,也73年。 烏克蘭獨立成為真正的國家之後,在基輔的獨立廣場(Maidan)就發生過兩次大規模抗爭(2004、2013-2014,後者演變為「尊嚴革命」)。在第二次廣場抗爭期間,國會通過「去共產主義化法」,全國各地清除列寧及其他共產黨領袖的紀念物,民間稱之為「列寧倒下」。街道、村莊、城市和整個地區,共產時代的名稱都被清除了。(頁459)或許我們還需要重大事件和民眾集體意志,才有可能看到「老蔣倒下」,以及中正廟真正的轉型(拜託,不要和我提文創)。 最後,我要說,烏克蘭歷史讓我產生很深的對烏克蘭人及其國家的認同(站在同一邊),同時也給我很大的力量,我們必須繼續奮鬥打拼,直到黎明到來。 浦洛基教授在導言寫道:「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烏克蘭公民紛紛湧向投票站,選擇了獨立,同時也將強大的蘇聯送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頁37)但願哪一天,世界上有一本關於台灣歷史的書會這樣寫,只換掉日期和專有名詞。 *本文貼出後臉友留言提醒:這本書人名有時用台灣慣用法,有時用中國譯法,倒是個問題。我因為不熟悉中國譯名,只感覺怪怪的,如「布里茲涅夫」作「勃列日涅夫」,以為譯者按照原語發音來翻譯。希望聯經出版社以後能注意這個問題。  
周婉窈 2023-01-31
看《流麻溝十五號》的「深入」理由

看《流麻溝十五號》的「深入」理由

【春節相招看《流麻溝十五號》的「深入」理由,推薦、推薦、再推薦!!】(文章超長,歡迎看完) 今天是大年初三,還有幾天的放假日,要來再推薦一下《流麻溝十五號》。如果你有點空閒,不妨全家一起來看這部非常難得的戰後白恐歷史電影。雖然不很切合年節氣氛,但台灣存亡未卜,「過去」能引導我們正視當代,思考未來,在這關鍵的2023年,讓我們想想:我們向望的是怎樣的未來?怎樣的台灣? 這部電影,我已經在臉書推薦過幾次,再推薦就要寫「深入」一點,因為電影放映快四個月了,不怕「劇透」,可以放手寫。過年期間,有親人說看了這部電影,才知道綠島有關女政治犯。聽得悚然一驚,原來台灣歷史真的這麼不為人所知(我白寫兩本台灣史普及書?!)。台灣的歷史教育真的不能等阿,不然,萬一哪一天我們真的被發配到新疆再教育營,不要期待島嶼的後代會知道我們的歷史──如果之後還有「台灣人」存在的話。 不要以為新疆再教育營不可能。1997年的香港人會知道50年一國兩制的保證,還沒過半,第23年香港就亡了?1951年西藏和中國簽訂和平協議,1959年3月達賴喇嘛出亡印度,至今已經快滿64年!您知道嗎,反送中的香港年輕人很多是在1997年後出生。2009年藏人開始以自焚方式抗議中國的各種迫害,其中有不少年輕人,根本生在2000之後。您為自己想(不想花力氣保衛台灣),也要為子孫想阿,不要設定他們不會為自由和尊嚴起而反抗。 拾回話題,為何要看這部電影? 1、拍得很「溫和」,不要害怕;惻隱之心是關懷的起點 一聽到「白色恐怖」,很多人都先被嚇到,覺得很可怕,不想去看。不過,請放心,這部影片拍得很「溫和」,它設定可以帶六歲以上兒童觀看,因此不會太可怕。當然您要不要帶這麼小的小孩入場,是可斟酌的。 這部影片讓很多人很感動,或流淚,或含淚看完。我認為「感動」很重要。「過去的事已經過去了,為何還要去談它?」──這是我們推動轉型正義遇到最大的困難,要人們去關心很難,還1950年代耶,70年前耶;眼前的「流水席」(辦桌)之爭都爭不完了,還轉型正義? 轉型正義牽涉到一整套的價值觀,包括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正義等,而人權是其核心。人權概念說起可以很深奧(人道比較容易了解,human rights的「rights」就要有近代權利觀念),不過,一個人要能關心人權迫害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能感同身受,能起「惻隱之心」。我認為人們在看這部影片會流淚,是因為起了惻隱之心,雖然出了電影院,淚乾了可能就忘掉了,但也很有可能因此開始關心戰後台灣的歷史,連帶開始關心轉型正義。是所至禱、是所至禱! 電影拍得很溫和(甚至溫柔),除了與六歲要能看有關外,恐怕和目前的「時代氣氛」更有關。台灣社會普遍不知道白恐歷史──在電影放映前,有多少人知道「流麻溝十五號」是「啥物物件」(什麼東西)neh?整個社會的氣氛就是要「溫情」不能「控訴」,更不能「撕裂族群」。如果被貼上黑標籤,還沒上映應該就已經被宣告死亡,或半死了。鑒於「時代氣氛」,我充分了解這部電影為何要拍得很溫和。也因為拍得很溫和,有些政治犯前輩,或參與政治犯救援工作的前輩,都覺得不夠真實(不夠慘)。這我完全同意,不過,在這樣「溫和」的敘事下,還是很大程度呈現了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景況。 如果因為對受難者產生惻隱之心,然後想進一步了解白恐歷史,口述資料、書籍、影音作品等,非常多,問題在於沒有人要看。其實不要講那麼遠,光想去讀電影根據的書《流麻溝十五號》,就會了解白恐的殘忍和恐怖。以刑求來說,只要看該書(新版)頁173-175(舊版頁167-169),特務「達人」谷正文如何刑求黃天(黃秋爽的父親),以及黃秋爽如何看到被刑求後的父親,你就會知道什麼是人間惡魔,什麼是「地獄就在人間」。但人間惡魔,到死為止都活得好好的,沒有人追究他的罪責,在90年代後期還是鎂光燈追逐的對象呢。台灣社會有夠顛倒錯亂,今天貪污犯、黑道、殺人犯都可以勝選,堂而皇之「掌控」民主機制,就是長年積累的結果! 2、韓國能,為何台灣不能?說給你聽 關於刑求,如果你看過韓國片《正義辯護人》(2013)與《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2017),電影裡的刑求,尤其是水刑,非常可怕,但都拍出來。你可能會問:韓國能拍,台灣為什麼不能? 除了前面提到的時代氣氛之外,最大的差別應該是:韓國轉型正義走在台灣之前,已經不知道有多少委員會成立以調查真相;最重要的是,韓國的轉型正義包括「刑事正義」,也就是對加害者進行司法審判。韓國獨裁政權依序為:李承晚(1948-1960)、朴正熙(1961-1979)、全斗煥(1980-1987),在這段期間內,早期有1948年濟州四三屠殺事件,韓戰期間以反共為名數以千計、萬計的人民遭到軍警屠殺,其後獨裁者對反對陣營人士、抗議的學生,以及一般民眾,極盡迫害之能事,1980年5月18日光州事件更是關起門來進行無差別殺戮。 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2017)、《正義辯護人》、《1987》講的都是全斗煥時期,分別為1980年五一八光州事件、1981年人權迫害案件,以及1987年六月民主運動。在這些韓國電影中,就算情節虛構,我們看得到加害者真實的姓名以及他們事後受到的處罰。反觀台灣,我們可是連加害人都看不到啊!! 韓國電影能這樣拍,是因為他們的轉型正義做得比我們早、比我們徹底──至少有刑事審判。什麼是刑事審判?也就是能將加害人起訴,經過司法審判予以定罪。全斗煥是1979年12月12日發動軍事政變,掌握政權,史稱雙十二政變。盧泰愚也是軍人出身,參與雙十二政變,是全斗煥的接班人。盧泰愚在全斗煥之後透過「直選」選上總統,韓國進入民主轉型期。1992年金泳三當選總統,隔年就任,是32年來首任文人總統。1996年1月,根據《五一八民主運動特別法》,首爾地方法院檢察官對全斗煥與盧泰愚二位前總統,及其他55名高階將領提起公訴。「雙十二政變與五一八光州事件」的被告,經過三審審判,於1997年4月判決確定,全斗煥無期徒刑,盧泰愚17年有期徒刑,其餘14人,一人無罪,其餘分別判3年6個月至8年有期徒刑。該年12月全斗煥和盧泰愚獲得特赦。以叛亂罪和暴動等罪起訴前總統,這在台灣是不可想像的。 蔣經國在決定解除戒嚴之前,就下令立法院通過「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國安法),以取代戒嚴令,繼續管控台灣人民。國安法是後來台灣進行轉型正義最大的絆腳石,第九條規定戒嚴時期平民所遭受的軍法審判,「刑事裁判已確定者,不得向該管法院上訴或抗告。」雖有「但」書,基本上就是無法要求重新審理。韓國也遇到光州事件追訴期已過的問題,但民間組織+學者,不斷抗議和爭取,最後憲法法庭認為《五一八民主運動特別法》不違憲,而得以以特別法起訴全斗煥、盧泰愚等人。 韓國針對個別的迫害人權事件,大都設立委員會調查。美麗島事件發生在1979年12月10日,就在全斗煥雙十二政變(1979/12/12)的前二天。第二年1980年2月28日台灣發生林家媽孫血案,該年5月18日韓國發生光州事件,7月3日台大校園發生陳文成命案。證據顯示美麗島事件是「先鎮後暴」,若在韓國就會成立委員會予以調查,並提訴加害人;林家媽孫血案、陳文成命案,更不用說,一定會成立個別的調查委員會。全斗煥、盧泰愚被判刑距離光州事件17年,我們現在離美麗島事件、林家媽孫血案、陳文成命案,已經42至44年了,關鍵檔案還不給看。韓國能,台灣就是不能,為什麼? 戰後台灣與韓國從專制獨裁到民主化,有很多「平行」現象,上面已經提到一些,最引人注意的是台灣1947二二八≒韓國1948四三事件,1987台灣解嚴≒1988韓國 開始民主轉型,1992台灣自由民主化≒1993韓國文人總統。但是台灣和韓國最大的不同是:台灣從1945年開始就是KMT/ROC黨國統治,韓國歷經獨裁統治、軍事政權,但它不是黨國統治。大韓民國成立後就開始直選總統,朴正熙三任總統後沒收直選(他五任總統,和老蔣有得比),到盧泰愚要選總統前才又恢復。ROC哪有直選?直選要到1996年!韓國就算在長年專制獨裁統治,反對黨都在,還合縱連橫,沒有台灣唯一政黨就是中國國民黨(民、青不算數),也沒有台灣的報禁,更沒有台灣唯一能包好山好水辦青年活動的救國團! 總而言之,韓國不是黨國體制,雖歷經獨裁政權和軍事強權,卻不像台灣,遭受KMT/ROC黨國統治半世紀以上,黨、政、軍、警、特、教、媒體七合一,鋪天蓋地,尤其以黨國教育影響最為深遠,它教育出來的菁英仍然位居今天各行各業的領導層,黨國體制打造出來的生態至今仍很頑強,甚至生意盎然,這是韓國所沒有的。韓國的專制獨裁有其餘緒,但比起在台灣的黨國生態,簡直小巫見大巫。 世界上,黨國體制的典型就是蘇聯、KMT/ROC,以及今天的中國(CCP/PRC);越南、寮國、柬埔寨應該也是,但我不熟悉。蘇聯解體後,各前共和國在自己建立起的國家內可以進行轉型正義(程度、困難不一),但你說在繼承蘇維埃俄國(蘇俄)的今日俄羅斯,能進行轉型正義嗎?你去問問出身KGB的普丁啊!由於韓國不是黨國體制,進行轉型正義比台灣阻力小很多,至少可以採取「刑事審判」,如上所述,雙十二政變與五一八光州事件的加害者都受到審判和判決。以此為背景,在韓國轉型正義的電影中,我們看到加害者真實的姓名以及他們事後受到的判決。這在台灣可能嗎?我們可是連加害人都看不到啊!道德譴責都辦不到,還「刑事正義」?!君不見:民主時代的ROC兩局(調查局、國安局)還在為KMT/ROC黨國時期的特務前輩們掩蓋姓名。 如果你覺得我們一定要像韓國一樣拍得很直接,毫不掩飾,那麼,可能還是要先推轉型正義吧。蔣經國從1950年開始就是MMT/ROC在台灣的情報總頭頭,完全不用為白恐時期的迫害人權負責,不要說1950年代,比較近的美麗島事件、林家媽孫血案、陳文成命案、江南命案,都不用負責,他的保台(還是保政權?)還被稱頌為「台灣人民最大的共識」。比起韓國,你說我們是不是落後很多?每次想起94歲的蔡焜霖前輩為了替好友蔡炳紅討公道,到處奔波演講,就很難過。蔡前輩認為蔣經國殺了他的好友,蔡炳紅槍決前露出微笑的照片,有出現在《流麻溝十五號》的最後。 所以,韓國能,我們就是不能。只有當台灣白恐加害者現身,特務總頭目受到譴責,這一切才有可能。(別替加害者擔心,「溫情」無限上綱的台灣怎麼可能進行「刑事正義」,能做到道德譴責就已經了不得了。) 3、「真實比虛構更震撼人心」及其他 前面提到的我的那位親人說,她覺得影片劇情太誇張。我很好奇,追問哪些部份誇張,她想不起來。這也難怪,電影只看過一次,細節當然記不住,何況她原本可能對白恐歷史所知甚少。 在這裡先講:這部電影的劇情大都有所本,但在這之前,我要講一個我個人長期研究歷史、觀察人世的總心得(我不是關起門來寫論文、賺學術點數的學者),那就是:「真實比虛構更震撼人心」。 我常想:如果我們能真實地呈現霧社事件,不用虛構,就會非常震撼人心──我和邱若龍導演還在等待第二部、第三部……霧社事件電影。相對於這樣的體認,我要指出:一個人若不真正了解過去,他/她只會拿現在想像過去,有時就會出很大的問題。 在此舉一個近例,以及側面的例子。前不久參加一個尾牙盛宴,有台南人朋友說他可能有荷蘭人血統,因為長得高大。我「膝反射」說,荷蘭統治時期荷蘭人很矮。結果大家群起而「攻」,說荷蘭人很高大,他認識的誰誰,就很高。我也想起有次到荷蘭參訪,發現他們的腳踏車特別高。但歷史上就是這樣嗎?我就記得荷蘭文獻記載西拉雅人比荷蘭人高出一個頭,也記得當時的荷蘭人相對矮。但文獻和論文不在手邊,只好趕快用手機查英文資料,發現竟然這是研究題目,研究為何荷蘭人在過去150年長高20公分,2015年男性平均184、女性171公分。(圖片三)二個世紀前荷蘭人還是屬於矮的,也就是200年前,而荷蘭人到台灣是400年前喔。當然很多人不清楚的是,當時VOC的雇員荷蘭人不多,倒是有不少日耳曼人。於是,我找個機會在話題跳來跳去的閒聊中,很不禮貌地將大家的注意力再度召回這個問題,告訴大家荷蘭人很高是後來的事情,400年前不是這樣。歷史工作者連尾牙都不得清閒XD。 1623年荷蘭文獻就指出:蕭壠社人(西拉雅族)「平均比我們一般人〔VOC人員或荷蘭人〕高出一個頭」(on the average taller by a head and neck than our average man)*(p. 74),邵式伯(John Robert Shepherd)在他的一本討論西拉雅族強制墮胎的小書**就有討論西拉雅人和荷蘭人的身高。就算沒高出一個頭,研究指出:當時東南亞人和歐洲人身高差不多,約160公分。(pp. 14, 20 note 7.) 我長年研究歷史的另一心得是「歷史很難」,真的就是這樣。要能知道過去,才能「有效地」想像過去,才不會拿現在「想當然爾」地想像過去。有台灣史基本知識,才不會犯以下的錯誤。其一:以為戰前東京帝國大學收女生,女主角立志要到東京帝大讀某系。所不知道的是,戰前不是所有帝大都收女生,東京帝國大學和京都帝國大學都不收女生,收女生是戰後的事。但當時九州帝國大學和幾所帝大,包括後來的台北帝國大學(台大前身)收女生,所以我們嘉義民主前輩許世賢女士是戰前九州帝國大學的醫學博士。其二:以為日本時代的原住民犯罪和當代一樣,是送法庭審判,而想像在法庭論辯的場景。其實當時「番地」原住民犯罪由警察處理,即使在一般行政區(如阿美族部落)也交給警察,不送一般法院審理(不敢說沒有例外)。其三,原住民傳統上有拔毛的慣習,這是為何日本時代原住民男性的照片都沒鬍鬚(莫那魯道唯一的照片大概40歲左右吧。是否有例外?我當然不敢說沒有),但現代人就會想像祖先下巴有鬍鬚。 如果你不知這個慣習,就很難了解為什麼,馬太安大頭目Unak Tafong,也是末代Sapalengaw,在1958年接受訪問時會幾度提到:神仙有鬍鬚、胸毛,帥極了。我們看到Unak Tafong(何有柯)晚年的照片,就留著鬍鬚,讓人想起馬太安神仙帥極了的鬍鬚。(《末代Sapalengaw的話:馬太安大頭目Unak Tafong 1958年錄音重現》,中研院民族所,2014,頁198、212、215) 我不喜歡揪別人的錯,會寫出來,主要是想讓大家知道,如果你不真的了解過去,很多想像就會非常貧乏,甚至錯誤。我總覺得,作為台灣史研究者,我們做得真的不夠,要先檢討自己,不要指責受眾(不能期待一般人讀學術論文,保證盹龜)。我個人時間和力量很有限,已經全天候工作了,相對於台灣史研究細瑣化、邊緣題目取代核心問題,大題目沒人研究,很多基本知識無法普及,個人的努力真的很有限。只能說,大家要想像過去,就要盡量了解過去,不然,「想像」就是無效的空想。 如果你不熟悉白恐歷史,這部電影很多地方真的會讓你覺得「誇張」,但大部份真的有所本,例如獄中生子(連接生的醫生都是真實人物),晚上特別召見(陪睡),以及勤練英文等等。你可能會問,真的有人在學英文嗎?有的。張金杏(真實人物喔,1932年生)就是靠她在綠島學習英文,加上她本來就懂的日文,出獄後在外語教學上闖出一片天。這部電影以女性為主,但我想提呂昱的故事。呂昱本名呂建興,1949年生,1969年被捕,與許席圖同案(一個極為悲慘的故事),報載:「剛踏入景美看守所的呂昱年僅十九歲,他一直在想『當看守所這道門打開時,我可以做什麼?』」他在獄中不斷閱讀與創作充實自我,只為「自由」那一刻做準備。(《出代誌》〈只剩下一枝筆也要磨利 呂昱在獄中淬煉成鋼的人生〉)這就是我們年輕政治犯的意志和抱負!! 想像力貧乏還不在於對過去不了解,也有城鄉問題。電影中有「綠島百合」的故事,根據真人蘇素霞改編。蘇素霞是綠島南寮村人,和政治犯曾國英戀愛,兩人私訂終生,但被喜歡她的政戰官劉覺生發現,曾國英被關禁閉,在劉覺生的脅迫下蘇素霞答應和他結婚,一個月後蘇素霞利用到台東看病的機會,在知本一家小旅館服毒自殺。(根據許昭榮)電影改編為兩人服毒自殺,相擁死在海灘。 蘇素霞和曾國英就是在綠島政治犯集中營演戲而認識的,要說誇張也真誇張,但事實就是如此。不久前,有臉友貼文質疑:綠島百合的毒藥怎麼來?如果質疑電影這段故事太沒鋪陳,來去匆匆,我也同意,但質疑的是:兩人殉情,「怎麼死的?服毒嗎?毒藥哪來的?」這有點打到我的神經。我不知道蘇素霞服怎樣的毒藥自殺。但我想起台大歷史系直屬學弟楊子忠,低我兩屆,是雲林口湖農家子弟,非常樸實條直(台語,老實)。我讀研究所時,他去當兵,再度知道消息就是他服農藥自殺,聽說軍中爆發貪污案,上面的人要他頂罪。他是過去無數「洪仲秋」中的一位,家人只能默默來收屍吧,新聞連一個小字都不會寫──兩蔣時代真的那麼值得懷念?聽到楊子忠服農藥自殺,我心非常痛,就是因為他是農家子弟才知道哪種農藥會致命。所以當我聽到有人質疑蘇素霞「毒藥哪來的?」覺得不可思議,我想當蘇素霞決心自殺時,她知道怎樣才死得成。 台灣有很多非常動人、震撼人心的故事,但何時我們才願意聽/看自己的故事呢? 此外,想稍微討論的是韓國電影的「善惡分明」vs.台灣輿情偏愛「灰色」。這部電影放映後,有人稱讚影片沒有將人物「善惡二元化」,言下之意就是:如果電影呈現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就是差勁。這其實和這部電影在策略上必須拍得很溫和,很有關係。然後,有人就說它不真實!!後者其實比較對,但為何時代氣氛變成這樣?我也很困惑。你若去看韓國片《正義辯護人》和《1987》,那真的就是「善惡二元化」,全斗煥的鷹犬們、那些刑求人屠殺人的特務軍警,還有在慈悲的嗎?每個人都窮兇惡極,滿臉惡魔相。韓國人沒有人出來抗議吧?《正義辯護人》在2013年賣座非常好,據統計有1千1百37萬餘人看這部電影,是韓國本土電影突破一千萬人觀賞的第九部。 為何台灣輿情會變成這樣?一提到線民,就替線民講話──啊,他們也有不得已的啊!也有被迫的啊!這都沒錯,但最大宗的線民難道都是被迫的?難道不是為了領錢?加害者也有不得已的啊!沒完沒了,所以檔案就不要開放啊!我無法瞭解這個現象,但我推測這可能和長期受到黨國教育的馴化有關,人們往往無意識地站到統治者那邊,從統治者的角度看問題。 我不認為惡魔就要有惡魔相(想想漢娜.鄂蘭的「邪惡的平庸性」),但人世間善惡二元對立是個現象,其間是有「灰色地帶」。但既然是灰色地帶,就不可能是光譜的全部,灰色就預設了光譜兩端的二元,而且灰色不能佔太大,不然就不是灰色地帶。人也無法一直活在灰色地帶,比如過馬路,若灰色地帶無限擴大,你過得了馬路嗎?我想,當谷正文在刑求我們的良心犯時,那不是善惡二元,又是什麼?我想,當特務刑求林義雄時,那不是善惡二元,又是什麼?我想,但兇手殘忍殺死雙胞胎小姐妹時,那不是善惡二元,又是什麼? 我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拍出像《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1987》、《正義辯護人》這樣的電影,而且能像韓國最高紀錄是五分之一的人去看,換算成台灣就是約500萬人去看。 其實《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也有極端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最後的幾輛計程車和軍車大車拼,就很不真實(我認為完全不可能),但好像韓國人沒去挑毛病,有超過1千2百萬的人去看。該片也是「根據事實改編」,但改編幅度也很大,至少運匠金萬燮(金四福)的女兒實際上應該是男孩才是。設定為女孩比較好拍吧? 我有時會想,我們對自己的東西是不是特別嚴苛?──相對於外國的東西。這會不會是長期多重殖民的後遺症?《流麻溝十五號》在語言上已經處理得可圈可點,我先生陳弱水很懂各種語言,很稱讚影片中魯東話講得不錯。我想,要重現過去的語言,真的很不容易,我認為本片台語、日語的重現,算是很不錯的了。但是,我有認識的年輕朋友,台語其實講不好(疑問句完全變成「嗎」),卻來跟我說,這部電影的台語很差,讓我很錯愕。我在想,我的台灣史寫得再好,也不會有人承認吧?大家寧願去稱讚外國人,甚至中國人。(我以前中研院某些同事就是這樣) 已經寫很長了,原本最後一小節是「以台灣為主體的白恐歷史」,希望大家能擺脫國共歷史的思維,以後再寫吧。 最後,還是要再度推薦大家去看《流麻溝十五號》。以我長期研究白恐歷史,到處講轉型正義,我認為有看和沒看,是有差的,我們要的就是這個「差」。在轉型正義做不下去的這個時候,這是很卑微的期許QQ。 照片一、二,是台灣人應有的kao/顏,容顏。相對於現在媒體上的「名臉」,這才是台灣的「本色」。 蔡鐵城的容顏是這麼清俊緣投(台語),他在生命最後一刻給了台灣人上媠的笑容,這也是20世紀台灣最不可解的謎之一。 照片二,施至成的笑容,你說《流麻溝十五號》杏子的男朋友林耀輝笑起來是不是很神似? 註釋 * 見"A Visit to the Past: Soulang", Leonard Blusse and Marius Roessingh, "A Formosan Village Anno 1623", Archipel 27(1984) . ** John Robert Shepherd, Marriage and Mandatory Abortion among the 17th-century Siraya.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1995. 照片一:蔡鐵城被槍斃前的照片。輯自周婉窈,《轉型正義之路:島嶼的過去與未來》(國家人權博物館,2019),頁117。 照片二:原本是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合影,變成死亡紀念照。前排右起:施志成、吳東烈、張滄漢;後排左起:施水環、丁窈窕、丁窈窕的弟弟。輯自周婉窈,《轉型正義之路:島嶼的過去與未來》(同上),頁44。 圖片三:擷圖自The Guardians, 2015/02/21網路版。    
周婉窈 2023-01-24
彭明敏教授 百歲紀念禮拜

彭明敏教授 百歲紀念禮拜

【彭明敏教授百歲紀念禮拜】 彭明敏教授於今年4月8日過世,明天(8/15)是彭明敏教授百歲生日,今天彭明敏文教基金會在台北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舉辦「彭明敏教授百歲紀念禮拜」。 在蔡英文總統頒發褒揚令和致詞之後,紀念禮拜以福爾摩沙合唱團演唱《阿爸的心肝寶貝》開始,將會場帶入深沈的人父的抉擇、愛與哀傷中。詩歌、合唱、獻唱,都非常高尚優美,讓我感覺為何我們台灣美好、能提升人心的東西都是「局限一隅」,而廣大的民眾整天觀看的卻是無以名之的電視節目。只能說,我和幾位朋友向望的台灣文藝復興,是條漫漫長路。 黃春生牧師帶領的啟應文,將戰後兩代人的受難和抵抗的歷史鮮明地帶到眼前。盧俊義牧師以「佇耶穌裡無法隔離的愛」的講道,非常能打動人心。我想起張炎憲先生的追思禮拜也是由他講道。盧牧師的台語和講道內容很具吸引力,之前他在東門教會當牧師時,我去聽了幾次,很慶幸自己有機會聽到他退休前的講道。 彭明敏教授的歷史評價,我相信將來會比目前一般人認為的高。那也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感謝楊黃美幸女士、黃春生牧師相繼邀請我和陳弱水一起參加紀念禮拜。 照片1 「彭明敏教授百歲紀念禮拜」手冊 照片2 紀念禮拜會場布置 照片3 福爾摩沙合唱團 照片4 楊呈偉、森下迪娜夫婦獻唱 照片5 盧俊義牧師講道  
周婉窈 2022-08-14
敬悼 彭明敏先生

敬悼 彭明敏先生

  彭明敏(1923-2022)先生過世了,很難過,不是因為有何私人接觸(緣淺,只見過一次),而是因為在戰後台灣史上,對黨外濟濟支持者而言,他是個巨大的象徵,他的離開,代表一個時代真的過去了。 昨天是鄭南榕自焚33周年紀念,我沒有忘記,只是不想在眾多人歌頌「自由」的熱度上加上什麼的。三年前台大研協會舉辦鄭南榕紀念活動,在日本「櫻人劇團」演出之後,有短講,我受邀講話。會後,蔡易達先生告訴我,所有人的短講都只提「100%自由」,只有我有提鄭南榕主張台灣獨立。我強調言論自由和台灣獨立是他生命中兩個互相牽連的面相。簡單來講,就鄭南榕而言,言論自由是社會必要的框架,台灣獨立是他認為必要的內容。昨天,看臉書,好像鄭南榕也只被紀念一半。 如果,將來島嶼的子孫讀的戰後台灣史是站在台灣主體的立場來書寫的,那麼,他們都會熟知我們這幾個世代非常陌生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有多少人真正讀過呢?彭明敏教授和他的兩位學生謝聰敏、魏廷朝,都為這份無法發出去的宣言(被舉發!),付出慘重的代價。 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在1964年9月「出破」(台語)。它的主張,有些在1992年台灣自由民主化過程中實施了,但最核心的主張,58年了,依然遙遙無期:1、一個中國、一個台灣。2、制訂新憲法。3、以自由世界的一分子重新加入聯合國。 在這裡,我將這份文獻放到這裡,就當作我對彭教授一個小小的紀念方式。也一起紀念謝聰敏、魏廷朝先生。  
周婉窈 202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