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事

對抗亞投行 日5年砸1100億美元

對抗亞投行 日5年砸1100億美元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身為亞洲開發銀行(亞銀,ADB)最大出資國的日本,終於出手對抗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AIIB)。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二十一日晚間宣布,將擴大對亞洲基礎建設領域的投資,包括透過亞銀發放的貸款在內,五年內總投資額將達一一○○億美元(約台幣三兆三七一一億元)。 抗衡亞投行,日相安倍二十一日宣布,將透過亞銀擴大對亞洲基礎建設領域的投資。(法新社) 透過亞銀擴大對亞洲基建投資 今年五月初在亞塞拜然舉行的亞銀年會中,中國毫不掩飾在其中彰顯亞投行的影響力,而日本則表示將擴大亞洲基建投資,展現抗衡的態度。 面對中國經濟規模迅速擴大,日本對於參加亞投行的意願原本就不高,安倍四月訪美後,日美同一陣線的態度也更為堅定。身為亞銀最大出資國,日本出手抗衡並不令人意外。 日本共同社報導,安倍二十一日晚間在東京都內的演講上開出了這張「五年一一○○億美元」擴大對亞洲基建投資的支票。安倍希望藉由日本擴大投資,把全球各種資金引進亞洲,他在演講中還強調「將在亞洲建立一個公正、可持續的,且不受任何國家專斷意圖影響的市場」。這些話,上月他在美國國會演講中也曾提過。不過,共同社也指出,與日益崛起的中國競爭並非易事,日本能否有效使用公共資金尚不可知。 報導指出,亞銀已決定從二○一七年起把年貸款額度最大增至二百億美元左右,為目前的一.五倍。安倍提出的一一○○億美元日本總投資額中,一半是由日本政府相關機構負責提供援助與貸款,另一半則包含了亞洲開發銀行今後五年間約五三○億美元的貸款額度。至於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尚未敲定貸款額度,但創建初期的資本金額有可能接近一千億美元。 日將砸1兆援助開發中國家 至於具體的做法,報導中指出,日方計劃向開發中國家政府發放低利貸款,為了滿足鉅額資金需求,日本政府將充分運用「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增加二十五%援助資金,預計五年內將超過四兆日圓(約合台幣一兆元)。JICA為政府開發援助(ODA) 執行機關。 在基建項目上,日方將呼籲建造抗震大橋、省電地鐵等,使用日本具有優勢的技術。安倍演講稱「將把高質量的基礎設施擴展到亞洲」,強調日本的高技術實力。 亞投行目前有五十七國加入,日、中兩國下月六日將在北京討論亞投行問題。本週亞投行創始會員國將在新加坡舉行會議,討論會章與運作問題。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國家代表告訴路透,中方原本希望亞投行能在明年初開始運作,但由於加入亞投行需要各會員國國會同意,在時程上恐怕來不及。
林翠儀 2015-05-22
美控中國6學者 涉竊科技機密

美控中國6學者 涉竊科技機密

以商業間諜罪起訴 最重50年刑 〔編譯顧佳欣/綜合報導〕美國司法部十九日宣布,六名中國公民以「商業間諜」罪遭到起訴,被告被控試圖為中國政府利益,非法竊取可用於軍事領域的行動通訊科技,其中包括三名天津大學教授。一旦定罪,最高恐判處五十年有期徒刑。本案不僅讓外國政府透過「內鬼」竊取敏感機密的威脅曝光,更讓中美兩國之間的科技研發大戰益發緊繃。 美國司法部19日宣布,以商業間諜罪起訴6名中國公民,6人涉嫌為中國政府利益,竊取加州安華高科技(Avago Technologies)與麻州思佳訊公司(Skyworks Solutions)可用於軍事領域的行動通訊科技,其中包括張浩(左一)、龐慰(左二)等3名天津大學教授。(取自網路) 根據多達三十二條的起訴狀,包括經濟間諜、竊取貿易機密與共謀,六人長期為中國控制的大專院校或公司竊取美國貿易機密。其中一名天津大學教授,疑似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的張浩(Hao Zhang),遭美國司法部「釣魚執法」,十六日赴美參加會議時在洛杉磯國際機場被捕,十八日在加州中區聯邦法院出庭,張妻向媒體表示張浩「很冤」。 罪狀32條 美司法部控損失甚鉅 司法部指控,張浩等人竊取的科技是「薄膜體聲波諧振器(FBAR)」,運用在手機上可加強廣播收訊。負責國家安全的司法部副部長卡林(John Carlin)表示,被告為經濟利益非法竊取科技,與中國政府分享美國貿易機密,經濟間諜使美國產業損失甚鉅。聯邦檢察官哈格指出,本案顯示美國在矽谷及加州研發的科技,面對外國政府資助的竊取行為仍相當脆弱。 司法部指出,整起案件要回溯至二○○六年,六人被控竊取加州安華高科技(Avago Technologies)與麻州思佳訊公司(Skyworks Solutions)的貿易機密,兩家公司發展的科技多為軍事用途。另一方面,在中國政府支持下,透過天津大學及涉案學者所成立、在開曼群島註冊的空殼公司「Novana」製造相關產品。 張浩、龐慰 曾參與美軍事研發 三十六歲的張浩為前思佳訊員工,與另一遭起訴者、疑同為天津大學精儀學院的教授龐慰(Wei Pang),兩人在南加州大學(USC)電子工程博士研究時期結識,一起進行由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畫局(DARPA)資助的FBAR科技研發,張浩隨後獲得思佳訊聘僱,龐慰則去了安華高。兩人在○六至○七年間策劃在中國發展相關科技,並與天津大學校方會面,於一一年成立諾思(天津)微系統有限公司(ROFS Microsystem)。 三十五歲的龐慰為中國第十批「千人計畫」培育的創業人才,畢業於清華大學,○九年至天津大學擔任教授,主要研究為射頻微機電研發與產業化,在諾思負責核心技術研發與生產製造指導。一一年底,龐慰前老闆盧比(Rich Ruby)前往天津參加會議,參觀張浩與龐慰的新實驗室,當面指控其剽竊安華高的科技。 其他遭起訴的還有疑似津大同學院教授、也是「諾思」董事會成員的陳津平(Jinping Chen);張浩及龐慰在南加大的同窗張惠蘇(HuiSui Zhang,譯音),以及天津大學研究生周沖(Chong Zhou,譯音)與諾思總經理康展(Zhan Gang,譯音)。
顧佳欣 2015-05-20
大阪都公投沒過 橋下徹將退出政壇

大阪都公投沒過 橋下徹將退出政壇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日本大阪市十七日舉行該市存廢的世紀公投,決定是否讓大阪市併入大阪府成為「大阪都」,以重現昔日商業首府榮景。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開票結果顯示反對民眾佔多數,爭議五年多的「大阪都構想」將成廢案,而推動該案不惜賭上政治前途的市長橋下徹,也在十七日深夜召開記會表示,今年十二月任滿後將從政壇引退。 取自網路 律師出身的橋下二○○八年當選大阪府知事,成立「大阪維新會」,號召人才參與全國性選舉,雄霸關西地區。但維新黨在去年眾議院選舉中失利,橋下聲望下挫,最後和自己一手推動的大阪都案一起下台一鞠躬。 差距僅1萬票 橋下12月任期屆滿引退 由於關係到大阪未來發展,大阪市民分為「挺都派」及「反都派」兩大陣營,投票踴躍,估計投票率達六十六.八三%,比二○一一年大阪市長選舉的六十.九二%還高。開票結果顯示,「反都派」票數為七十萬五千多票,「挺都派」為六十九萬四千多票,大阪市將持續存在。 大阪市於一九五六年升格為「政令指定都市」(類似台灣的省轄市),人口約兩百七十萬人。大阪都構想是橋下在二○一○年擔任大阪府知事時提出,他為此不惜在一一年提前辭去知事職務,降級參選大阪市長。橋下主張將整個大阪地區解構後重新組合,仿照東京府與東京市合併成為「東京都」,以解決府與市雙重行政部門疊床架屋的問題,提升大阪的競爭力。 橋下還為此賭上政治生命,表示若大阪都構想遭民眾否決,他將退出政壇。在投票前一天的街頭演講中,橋下呼籲選民「給藐視納稅人的公所、議會、團體一個教訓」,若不改變,大阪將持續衰退。 反對大阪都構想的自民黨、民主黨及共產黨則主張,大阪市若變成特別區,財源及權限都將被大阪府奪走,居民可享受的服務將會減少。 這次公投的法源依據是二○一二年通過的「大都市地域特別區設置法」,由大阪市民針對是否贊成今年三月大阪府及大阪市兩議會通過的「大阪都構想案」(特別區設置協議書)進行表決,投票結果具法律效力。選民數約兩百一十萬四千人,是日本歷次地方公投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林翠儀 2015-05-18
反高鐵改路線 四川3萬人示威 爆衝突3死百傷

反高鐵改路線 四川3萬人示威 爆衝突3死百傷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中國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民眾,因不滿規劃中的高鐵路線變更,捨鄰水而改經中共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故鄉廣安市廣安區,導致鄰水縣企盼高鐵帶動發展的希望落空,三萬多人十六日走上街頭抗議,遭警方暴力鎮壓。據美國中文媒體「博訊網」報導,十七日仍有民眾抗議,已知有三人被打死、逾百人受傷。 憤怒的民眾則砸毀警車。(取自網路) 中國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數萬民眾抗議規劃中的達渝高鐵變更路線。(取自網路) 拍馬屁! 路線改經鄧小平故鄉 引爆抗爭 參與這場鄰水縣「保路運動」的示威群眾,舉著寫有「習大大:鄰水人民要鐵路」、「還我鐵路,還我東線」等標語布條,十六日上午在縣城中心和縣政府前抗議,當局派出大批警力維持秩序。遊行剛開始時尚稱和平,但到了中午,部分抗議者打算封鎖高速公路,遭特警暴力驅趕,示威行動頓時變調,警民流血衝突從白天持續到深夜。 據博訊網、「新唐人」報導,示威民眾以磚頭、石塊、鋤頭等對抗警方,還縱火焚燒警車。網友在「微博」上貼出民眾被打得頭破血流的照片。一名網友發文「一個十二歲的小孩子在旁邊看熱鬧,結果被你們拖去打死了,還有一個六十幾歲。」網友指控警察打人,大人、小孩、孕婦都不放過,一名剛放學的女學生攙扶倒地的孕婦,也被警察朝頭部一棍打下去。 另有網友指控當局封鎖消息,披露事件起因的「南方網」已撤下相關新聞。官方媒體新華社、中新網報導指稱,鄰水縣「少數群眾」自發聚集遊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對個別群眾遊行進行有序疏導。」 網友稱12歲小孩被打死 孕婦倒地 此事肇因於規劃多年的「達渝城際鐵路」路線,研擬中的路線分從達州經大竹、鄰水到重慶的東線,以及經渠縣、廣安到重慶的西線兩方案。四月間,一名網友在廣安市政府網站詢問路線,廣安市府五月七日回覆該市「只接受西線方案」,並已向省府上報建議西線方案。 鄰水人口一百多萬,和廣安區同屬廣安市,廣安已有鐵路行經,但鄰水沒有,當地居民一直期盼高鐵能帶動地方發展,因此廣安市官方的回覆引爆居民怒火,認為廣安是靠鄧小平故鄉的影響力搶走這條高鐵。 中國時有專為名人規劃的建設,早年有為毛澤東修建的北京至韶山(毛澤東故鄉)鐵路、現有京滬高鐵在安徽滁州偏鄉定遠設站。定遠是現任總理李克強故鄉,據稱是當年前鐵道部長劉志軍為了討好李克強而特意安排。
管淑平 2015-05-18
感動!兄弟標不到殉職父巡邏車 得標者竟轉身贈鑰

感動!兄弟標不到殉職父巡邏車 得標者竟轉身贈鑰

2015-05-17  23:1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名警長山姆(Sam Brownlee)在2010年的一場警匪追逐戰中不幸因公殉職,留下妻子與兩名幼子。最近最近警長辦公室打算將山姆的巡邏車拍賣,而他的兒子非常想得到這部對他們來說意義非凡的車,最後卻因為預算不夠,而錯失機會。沒想到最後得標的農場主人竟起身,把鑰匙交給兄弟倆,當場博得熱烈掌聲。 警長山姆在2010年的一場警匪追逐戰中不幸因公殉職,留下妻子與兩名幼子。(圖擷自YouTube) 最後得標的農場主人起身,把鑰匙交給兄弟倆。(圖擷自YouTube) 最近科羅拉多警長辦公室為了資助C.O.P.S(救助父母因公殉職的互助會)決定將他的警車賣掉,而他的兩名兒子泰坦(Tanner)以及查司(chase)也打算將車買下來。在「資助我」(GoFundMe)這個網站發佈消息之後,他們就打算參加競標,但是泰坦也表示:「若是競標的價錢超出我們的預算,我們只能祈禱好心人標到之後可以把車送給我們。畢竟,我們真的沒有備用方案了。」 這台車競標超過5萬美元(約153萬新台幣)時,兄弟倆不得不因為預算問題放棄,最後由一名農場主人史蒂夫(Steve Well)以6萬美元(約183萬新台幣)得標。 當下泰坦與查司真的非常崩潰,沒想到史蒂夫竟然起身,將鑰匙交給兄弟倆,讓他們感到又驚又喜。事後史蒂夫低調拒訪,而兄弟倆則說這對他們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相關連結請見: Son of fallen deputy tries to buy his dad's squad car    
自由時報 2015-05-18
埃及前民選總統 逃獄被判死

埃及前民選總統 逃獄被判死

穆希高舉拳頭 抗議判決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埃及法院十六日宣判,遭罷黜的首位民選總統穆希,因在二○一一年推翻獨裁者穆巴拉克的動盪期間,趁隙逃獄而被判處死刑,與他同判極刑者,還有另外一○六名埃及「穆斯林兄弟會」的支持者。西方外交人士透露,埃及當局承認,如果穆希真的遭處死,形同埃及軍政府的政治自殺,並讓穆希成為烈士。 埃及前總統穆希16日在2011年越獄案開庭時,於被告籠內微笑揮手。(路透) 外交人士:軍政府政治自殺 穿著藍色囚服、坐在被告籠的穆希,在法官宣讀判決時,高舉拳頭,以示抗議,他已因煽動暴力,被判處二十年徒刑。十六日與他同被判死刑的,還包括穆斯林兄弟會最高領袖巴狄、他的副手謝特,以及阿拉伯世界最知名的伊斯蘭學者夸拉達威。被關押在另一座囚籠的被告,迅速擺出象徵反抗當局對伊斯蘭份子鎮壓的四指敬禮手勢,在隔音玻璃後高喊「軍事統治垮台!」 六十四歲的穆希二○一二年贏得大選,然而翌年七月他在大規模抗爭所引發的軍事政變中被推翻。他與數十名伊斯蘭主義領袖在接續的鎮壓風潮中被拘押。 法官表示,六月二日將舉行最終宣判。儘管穆希一再表示,他不承認法庭的合法性,不過他可對該案提出上訴。 對於該案,檢方指控,二○一一年埃及陷入為期十八天的反政府抗爭暴亂之際,巴勒斯坦的激進組織哈瑪斯武裝份子,透過加薩邊界的非法地下通道,潛入埃及西奈半島,趁隙闖入數座監獄,釋放穆希、三十多名兄弟會領袖及兩萬名囚犯,數名監獄警衛因而被殺,部份相關監獄嚴重毀損。十六日的被告,包括七十名巴勒斯坦人,許多人仍在逃。 死刑成為清除政敵工具 開羅法院十六日也針對另一案件做出宣判,穆希雖未被判處死刑,但其他十六名被告因被控與外國勢力哈瑪斯、伊朗串謀,企圖顛覆埃及有罪,而被判死。國際特赦組織譴責相關判決說:「死刑儼然成為埃及當局清除政敵的最好工具。」 在西奈半島,十六日有三名槍手將三名從伊斯梅利亞前往阿里什開庭的法官與檢察官擊斃,這是西奈地區首起針對司法官員所展開的攻擊案,該區民兵通常攻擊警察與軍人。
魏國金 2015-05-17
日新安保法送審 自衛權解禁將法制化

日新安保法送審 自衛權解禁將法制化

執政黨佔國會多數 料將通過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日本政府十四日舉行臨時內閣會議,通過新安全保障法制十一項相關法案的草案與修正案,為集體自衛權解禁法制化,也代表日本安保政策歷史性的大轉變。首相安倍晉三召開記者會強調,日本會信守不戰誓約,也不會被捲入美國的戰爭。全案預定十五日送交國會審查,爭取在今年夏季結束前通過。由於執政的自民黨在國會佔多數,法案通過不成問題,但日本民意對此反應兩極,半數民眾不表贊同。   日本政府14日通過新安全保障法制11項相關法案的草案與修正案,但民意對此反應兩極,半數民眾不表贊同。圖為民眾14日在安倍官邸前抗議。(歐新社)   新安全保障法制相關法案,內容包括一部新法「國際和平支援法案」和一部法案包裹修正案「和平安全法制整備法案」。「國際和平支援法案」允許日本可隨時派出自衛隊,為處理國際紛爭的他國軍隊提供後方支援,是一部永久性法案。而「和平安全法制整備法案」則包含了自衛隊法、聯合國維和行動(PKO)合作法、重要影響事態法案(原名周邊事態法)、武力攻擊事態法等十項法案的包裹修正案。 日本政府去年透過修改憲法解釋,解除集體自衛權行使禁令,這些法案將提供集體自衛權行使的法律依據。其中較受矚目的就是自衛隊的活動範圍及項目均有放寬,政府的裁量權也變大。例如「武力攻擊事態法」中規定,當日本面臨他國的武力攻擊,存亡受到明顯威脅的「存亡危機事態」出現時,可依「武力行使新三要件」,行使集體自衛權對他國動武;原「周邊事態法」更名為「重要影響事態法案」,自衛隊支援美軍等之範圍,將不再僅限於日本周邊,事態的認定,也增加了尚未構成武力攻擊的「灰色事態」,可經內閣電話會議後,決定出動自衛隊。 安倍表示,日本不能再逃避協助保障區域穩定的責任,也必須從美國提供的安全保護傘挺身而出,他並以北韓發展核武為例,指出現今的國際情勢,國家安全已非單一國家可自保。美方也預期新安全保障法制通過國會審查後,日本將可更靈活的對美國提供軍援,加強日美同盟的實力,與中國的軍事崛起相抗衡。 安倍也指責在野黨不負責任地將法案貼上「戰爭法案」的標籤,他強調,法案中規定了嚴格的條件,集體自衛權的行使極為有限,絕不會發生類似被捲入美國戰爭之事。 民意反應兩極 半數不贊同 安倍今年四月在美國國會演講承諾,今年夏天將通過新安全保障法制案,相關法案預計本月下旬啟動國會審議程序,民主黨質疑安倍急於通過法案,從最開始就沒想要獲得國民的理解,十四日首相官邸前也聚集數百名民眾抗議。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本週的民調顯示,四成九的日本民眾不清楚或根本不了解修改的內容,五成的民眾不贊成日本擴大軍事角色。
林翠儀 2015-05-15
美助卿羅素:中國南海造島遭到三振

美助卿羅素:中國南海造島遭到三振

各國反彈 中國南海三目標都失敗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編譯顧佳欣/綜合報導〕美國國務院東亞助卿羅素十三日表示,中國在南海造島並興建工事引發東協國家強力反彈,中國已付出代價。中國的南海政策原本有三大目標:不批評、不國際化、不法律化。結果中國三項目標都失敗,遭到「三振」。   ▲中國大肆在南海造島引發東協各國強力反彈,圖為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提供的衛星照片,顯示中國在南海永暑礁修建機場跑道。(法新社資料照) ▲面對中國積極在南海造島,美國參議員要求總統歐巴馬強硬以對。圖為十日美國及馬來西亞在南海舉行聯合軍演,兩架美軍F/A-18戰機與兩架馬國空軍蘇愷三十戰機,伴隨航空母艦卡爾文森號巡弋。(法新社資料照)   就在美國國務卿凱瑞週六啟程訪問北京前夕,美中再因南海問題針鋒相對。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十三日舉行聽證會,邀請羅素與國防部亞太助理部長施大偉出席,多位參議員都認為中國至今未為造島付出代價,要求歐巴馬政府有所作為。 東海南海爭議 羅素肯定台灣作為 羅素答詢時表示,歐巴馬總統及凱瑞每次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時,沒有一次不提到南海問題,這次凱瑞去北京,週六與外長王毅會面,週日與習近平會談,都會再提出美國的關切,美國必須對中國的不當作為有所反制。 羅素在書面證詞中甚至兩次肯定台灣在東海與南海主權爭議上的作為。他說,以和平及外交方式解決爭端是可能的,例如台灣在處理東海爭議時透過合作方式與日本簽訂了歷史性的漁業協定。今年四月廿九日,台灣在南海議題上和區域內其他國家一致,呼籲相關國家尊重國際法的原則與精神,包括聯合國憲章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北京至今都沒有提出南海九段線的法律基礎。 批中堆再多沙子 都無法製造主權 羅素說,美方過去六年已與亞太國家建立了新常態,中國想凍結美國在這個區域的影響力,現在卻正好相反,強化了中國鄰邦與美國的結盟,讓美國成為更受信任的夥伴,一個不可或缺的安全保證。他認為,一個有拘束力的南海行為準則可望在今年的東亞峰會中達成。 羅素說,中國有三個人造島面積已超過南沙群島的最大天然島嶼,「不管你在南海礁石上堆多少沙子,你都無法製造主權。」他並敦促中國不要宣布南海防空識別區。 針對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考慮派艦艇和戰機到南海巡弋,施大偉在聽證會中不願評論,僅表示許多南海的礁石沒有主權宣示的法律基礎,美國會繼續在這個地區演習和巡防,堅持航行和飛航自由。他說,中國從去年至今已造出兩千英畝的面積,中國想展示對這些礁島的行政控制權,將主權宣示合法化。永暑礁的機場在二○一七至一八年可完成,中國的造島和建築工事可以改善中國的防禦和攻擊能力,中國長期的意圖至今仍不明確。 中國在南沙人造島面積已達八百一十公頃,被美國海軍形容為「沙土長城」。對此,美方除了支持盟友以外交對抗中國外,也在新加坡增加部署近岸戰鬥艦(LCS),甚至考慮派出驅逐艦、偵察機進入中國人造島十二浬之範圍;美國陸戰隊並計畫在十八日與半數來自亞洲的二十三個盟國,於夏威夷首次舉行兩棲軍力整合會議。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寇克並認為,中國並未在美方之前的行動下有任何改變,白宮應該要更為強硬以對。
曹郁芬、顧佳欣 2015-05-15
相隔17天 尼泊爾又7.3強震 66死千餘傷

相隔17天 尼泊爾又7.3強震 66死千餘傷

〔編譯周虹汶、記者林嘉琪、甘芝萁/綜合報導〕繼上月二十五日規模七.八大地震奪走逾八千條人命,尼泊爾十二日再遭規模七.三強震侵襲,此後還連續發生至少十次餘震,其中規模最大者達六.三,多地傳出山崩與建物倒塌的災情,目前造成至少六十六人喪生、一千一百一十七人受傷,毗鄰的印度北部北方邦和東北部比哈邦也有至少五人罹難,西藏也有一人死亡。 尼泊爾12日再度遭規模7.3強震侵襲,而且餘震連連,已知造成至少66人喪生、1117人受傷,毗鄰的印度也有至少5人罹難,西藏也有1人死亡。圖為尼國首都加德滿都一對母女在地震來襲時,驚惶地躲至空曠處。(歐新社) 我觀光局掌握的情況顯示,在尼泊爾的旅行團已全返台,近期沒有旅客再出團前往尼泊爾。至於前往尼國協助賑災的台灣醫療團等民間團體,雖大多親身經歷強震,所幸都傳回平安訊息。國內還有部分團體表示,將加派人員前往協助。 震央位在登聖母峰必經地 這起強震發生在當地時間中午十二時三十五分,震央位於尼國中部辛胡帕疇區(Sindhupalchowk District)南岐巴札鎮(Namche Bazaar)以西六十八公里處,震源深度僅十八.五公里。當地為登山客挑戰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必經之地,鄰近飽受四二五大地震摧殘的聖母峰基地營,與西藏接壤。 強震威力雖僅為四二五大地震的六分之一,但連相隔甚遠的印度首都新德里和孟加拉首都達卡都被撼動;西藏首府拉薩也感受到搖晃。同日餘震不斷,其中一起甚至達規模六.三。整體而言,尼國各地山崩與建物坍塌災情再起,但災情比四二五大地震輕微。辛胡帕疇區是四二五強震重災區,罹難人數最多,該區首府喬塔拉(Chautara)因此成為國際救援中樞,十二日當地有至少十五人死亡。 兩震同斷層帶 屬連鎖反應 重災區澤里果德(Charikot)已挖出二十具屍體,有許多民眾仍被埋在瓦礫堆中。電視畫面顯示,強震來襲時加德滿都的國會大樓劇烈搖晃,議員們奪門而出。當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佛雷說,不斷來襲的餘震讓她覺得好像置身船上,一直搖晃不停。加德滿都有一家五口樓房倒塌受困瓦礫堆下。 地震專家表示,十二日的強震是四二五大地震的連鎖反應,兩起地震都是發生在同一個斷層帶。不少甫結束任務的國際救援團隊,返國後接獲強震消息,隨即表達願飛返尼泊爾救災的想法。
林嘉琪、甘芝萁 2015-05-13
同仇敵愾!日人「抵制」麥當勞鞠躬道歉

同仇敵愾!日人「抵制」麥當勞鞠躬道歉

麥當勞在日本的存亡,一切都看民眾最後買不買單!(圖擷取自《華爾街日報》)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近來台灣爆食安風暴,民眾屢傳要抵制、下架某產品,但真的持久有成效嗎?日本麥當勞近年也因品管不佳惹民怨,在日本人同仇敵愾下,日本麥當勞終因營運虧損,131間營收不符預期的門市宣布收攤,「血的教訓」讓執行長出面鞠躬道歉,現在更開放全民食安抽查,希望挽回消費者信心。 日本麥當勞執行長卡莎諾因虧損遭減薪20%,出面道歉。(法新社) 日媒報導,今年1月起日本麥當勞不斷爆發食安噁事,有消費者在雞塊內發現塑膠異物、薯條內發現人的牙齒,還在霜淇淋摻有機器碎片,加上之前的過期肉品問題,細數種種都令民怨大爆發,民眾直接發起抵制日本麥當勞的活動。 抵制出現成效,日本麥當勞今年4月中宣布,將在今年關閉131間成長不如預期的門市,此外也會對公司內大約100名員工實施提早退休計畫,同時日本麥當勞董事減薪6個月,就連執行長卡莎諾娃(Sarah Casanova)都減薪20%。 痛定思痛下,雖然為時已晚,但日本麥當勞仍決定改革。他們在母親節隔天舉辦「Mom's Eye」活動,主管每月將與媽媽們開會交換意見,並透過網站和推特回答問題,還計劃開放媽媽們抽查分店、工廠與農場,希望在食安風暴後爭取信任,說服她們自家食物安全又健康,盼多少挽回民心。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報導,該計畫將進行到今年12月,若有效會延長時限。日本民眾徹底讓麥當勞知道誰是老大,麥當勞在日本的存亡,一切都看民眾最後買不買單!
自由時報 2015-05-12
中國炒房團肆虐全球 澳洲祭出重罰

中國炒房團肆虐全球 澳洲祭出重罰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資金瘋狂湧入澳洲,首購族更加買不起房子,民怨四起,使得澳洲總理亞伯特(Tony Abbott)的支持度大幅滑落,迫使澳洲政府必須提出嚴厲的打房政策,針對外國人買房加強監管,並祭出嚴格限制以抑制房價,將居住權還給真正有需要的人。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從歐洲小國馬爾他、葡萄牙、美國加州到台灣,到處都有中國炒房團的蹤影,如今最新的受害者是景色與氣候宜人的澳洲。 以中國投資客(還包括東南亞的富豪)為主的炒房團,持續炒高房價,讓雪梨與墨爾本等華人最愛投資城市房價1年之內上漲近2成,害得澳洲年輕人買不起房屋。遭受選民嚴厲譴責的澳洲政府,被迫於日前提出懲罰措施,將對非法購屋的外國人提高罰則,若外國人赴澳購屋,違反澳洲購置不動產的規定,最高可處3年有期徒刑或個人罰款12.75萬元澳幣(約台幣306萬元);若是企業違反規定,罰金更高,為63.75萬元澳幣(約台幣1530萬元),以杜絕炒房行為。此外,幫助外國人違法購屋的仲介也將面臨處罰。 媒體報導,目前,中國不僅是澳洲房地產的最大投資國,也是澳洲(除技術移民外)其他各類移民類別的最大來源國,而且還是第1大投資移民、國際學生、商務交流、國際遊客的來源國。 澳洲這4年來房價飆漲,中國旅客被認為是罪魁禍首。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資金瘋狂湧入澳洲,首購族更加買不起房子,民怨四起,使得澳洲總理亞伯特(Tony Abbott)的支持度大幅滑落,迫使澳洲政府必須提出嚴厲的打房政策,針對外國人買房加強監管,並祭出嚴格限制以抑制房價,將居住權還給真正有需要的人。 中國買家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澳洲房價持續飆升的推手。澳洲投資審核委員會最新報告顯示,中國買家過去2年投入澳洲房市的金額高達124億元。 有當地媒體甚至表示,雪梨市中心8成的公寓買家是中國人或亞洲投資者。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則估測,未來7年,中國買家還將在澳洲房市投入440億元。 澳洲總理亞伯特指稱「有外國人違法進入澳洲房地產市場、炒高價格,這點是毫無疑問的,我們要做的是,確保違法的外國投資不會炒高房價。」 低利率環境讓中國資金全球竄流,許多大城市都深受其害。據報導,其實澳洲政府於4年前就加強對外國人投資房屋的限制,暫時居留者可以購買成屋,但需要通過監管單位的審查,且當居留權失效後,必須把房子賣掉。但這幾年顯然成效不彰,怠惰的監管單位已經很多年沒有寄出一張罰單,但房價飆漲的離譜,顯示來自中國與東南亞的資金避開監管大舉進入房市。 今年2月底,澳洲政府已公布多項防止外國人違法購屋的新規定,包括非澳洲人購買100萬澳元(約台幣2400萬元)以內的房屋時,須繳交5000澳元(約 台幣12萬元)的申請費;所購房屋每超過100萬澳元,須多繳交1萬澳元(約台幣24萬元)申請費,同時,必須獲得澳洲外資監管單位的核准才能購買。澳洲 政府將利用這筆申請費,建立「外國人房屋交易資料庫」,並對這些房屋的水電使用情況定期檢查,以查看該房屋是否閒置。 因此,澳洲政府指派國會於3月組成委員會,重新探討針對外國人在澳洲投資房地產的規範,終於在日前提出總結報告,針對這項法案提出12項修正條文,集中在加強監管與罰則,包括對違反規定者祭出嚴格懲罰、修正移民法,以揪出違反法令者,並加強監視外國人投資活動。並要求各方單位提出更多透明資訊,特別是對所持有澳洲居留權已失效,但仍在澳洲擁有房屋的投資者。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林介平 2015-05-11
香港城市大學學生公投通過退出學聯

香港城市大學學生公投通過退出學聯

  學聯在「雨傘運動」中的角色與路線受到「退聯」派的質疑。(BBC中文網資料圖片) 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會以大比數通過退出香港專上學生聯會,成為第四家通過「退聯」議案的香港高校。 自去年「雨傘運動」佔領抗議以警察清場結束後,香港學聯的八家成員院校當中陸續出現反對學聯的聲音,認為他們在爭取香港民主不力,與泛民主派政團合作的政治路線錯誤,各院校學生會應脫離學聯自主自決,衍生出各院校的「退聯公投」。 城市大學學生會星期四(5月7日)凌晨發表點票結果,這次投票的3277張有效票中,75%贊成退出學聯。此前,香港大學、理工大學和浸會大學已先後通過「退聯」。 在點票期間,選舉管理人員發現有人投入墨水包污染部分選票。城大學生會與學聯均發表聲明予以譴責。 學聯在Facebook上發表聲明稱,「本會對倒墨此等有意破壞公投程序的卑劣行為予而強烈譴責」,但在「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會退出學聯關注組」的Facebook上,不少人留言指控是學聯所為。有關指控目前並未得到證實。 點票結果顯示,這次投票有72張廢票,其中七張標明為受墨水影響而造成的廢票。 學聯分裂 學聯自1989年「六四」事件後立場親近民主派。 香港目前有19家可頒授學位的高校,其中八家是「退聯」浪潮出現前的學聯成員。在城市大學退出學聯後,學聯的成員只剩下公立的中文大學、嶺南大學、科技大學和私立的樹仁大學。 香港學聯成立於1958年5月,由香港大學學生會等四所大專院校學生會共同創立,自成立以來一直是香港學運中堅,但在1980年代前立場實際上傾向親北京,支持文化大革命。 1971年,由於美國政府決定把有爭議的釣魚島交還給日本,引發各地華人不滿,香港學聯成為了首波「保釣」運動的參與者,組織了不少示威集會。 1984年中英香港前途談判開始,學聯立場開始右傾民主派,1989年北京天安門學運期間參與了香港的聲援抗議和罷課行動,後來更是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香港支聯會)的創始成員。 不過,在浸會大學學生通過「退聯」公投前,浸大學生會代表在學聯會議上表態反對參與今年的「六四」燭光悼念晚會,學聯也因此作出了有關決定。 現在浸大「退聯」後,如果學聯不推翻有關決定,則26年來學聯將首次缺席這場燭光晚會。 (撰稿:葉靖斯 責編:蕭爾)
BBC中文網 2015-05-07
英大選今決戰 兩黨拉鋸、小黨攪局

英大選今決戰 兩黨拉鋸、小黨攪局

保守黨、工黨 皆難過半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英國大選選前最後一天,各黨領袖把握最後機會旋風造勢,爭取支持。保守黨黨魁卡麥隆為了連任而戰,堅信保守黨仍能贏得多數;民調支持度緊咬不放的工黨,則由米勒班領軍,呼籲選民「再次投給我國努力工作的人」,希望一舉擊敗保守黨,入主唐寧街十號。 英國今天將舉行大選,各政黨都力拚出頭,左起為極右派英國獨立黨黨魁法拉吉、保守黨黨魁卡麥隆、蘇格蘭民族黨黨魁史特金、工黨黨魁米勒班以及自由民主黨黨魁克雷格。(法新社) 近四千八百萬英國人民,七日將在全國五萬間投票所投票,選舉正式結果要等到當地時間八日下午才會揭曉。選前多家民調都顯示,保守黨與工黨支持度在伯仲之間,相差在大約一%左右。英國廣播公司(BBC)與Opinium市場研究公司六日發布的最新民調均顯示,保守黨支持度分別為三十四%與三十五%,不約而同領先工黨一%。Opinium民調中,自由民主黨支持率不變為八%,英國獨立黨下滑一個百分點,成為十二%。 蘇獨政黨 料瓜分工黨選票 工黨的最大憂患是由史特金領導的蘇格蘭民族黨,最近四份民調顯示,該黨在她的領導下,搶走了工黨選票,在蘇格蘭地區的支持度高達四十八%,選後席次可望從目前的六席增加到五十至五十九席。雖然工黨黨魁米勒班已放話不會與蘇格蘭民族黨合組聯合政府,但政治觀察家認為,蘇格蘭民族黨會視議題與工黨合作。 學者:英將走向多黨制 政治觀察家一致認為,這次選舉結果標誌著英國從傳統的兩黨制,進一步走向和歐陸國家相同的多黨制。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崔佛斯(Tony Travers)告訴法新社,他預測選後可能會產生一個比目前更不穩定的多黨政府。 卡麥隆五日至六日馬不停蹄地進行三十六小時的造勢活動,他稱米勒班想利用「騙局」來奪取勝利,他有責任警告一個得靠蘇格蘭民族黨支持的工黨少數政府之「危險」。 米勒班的最後衝刺則由蘭開夏郡揭開序幕,他警告選民,若保守黨再執政,將對勞工家庭構成「巨大風險」。他堅稱,唯有工黨能拯救英國健保「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我要對那些尚未決定的選民說,你們可以再過五年首相把權貴放在第一位的生活,或是讓我做首相,我會以勞工為優先。」 自民黨黨魁克雷格六日搭著「作戰公車」,繼續他全長一千四百公里的長征造勢。選前最後一天,他停留在英格蘭西北部坎布里亞郡,並旋風式地穿梭蘇格蘭拜票。他說,有信心能贏得足夠席次,成為選後協商要角。 英國獨立黨黨魁法拉吉的選前最後一天,是在肯特郡的造勢大會上度過;蘇格蘭民族黨黨魁史特金則是走上愛丁堡街頭,告訴選民蘇格蘭民族黨在締造歷史邊緣,「蘇格蘭有機會在西敏寺擁有更大權力與影響力」。
自由時報 2015-05-07
美學者評習朱會:習近平寸步不讓

美學者評習朱會:習近平寸步不讓

鐘辰芳05.05.2015 06:01華盛頓— 中國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與台灣執政黨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會談已結束,各方開始解讀會談的意義。美國政府表示,支持台海兩岸任何足以降低緊張的作為,熟悉兩岸政治情勢的專家則認為,習近平對台灣維持了既定立場,寸步未讓。 習近平星期一在人民大會堂與朱立倫和他的代表團會面。朱立倫表示,希望台海兩岸以“九二共識”為基礎,雙方能“求同尊異”在區域和平、環保和經濟整合方面​​合作。習近平則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政治基礎,表示雙方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協商,“聚同化異”。 對於這場自2008年以來國共領導人的首次會談,美國國務院重申支持兩岸降低緊張的作為。 國務院代理副發言人傑夫·拉特克(Jeff Rathke) 星期一在例行簡報上說: “我們歡迎台灣海峽兩岸為了降低緊張、改善兩岸關係而邁出的步伐。我們鼓勵北京和台北當局繼續他們有建設性的對話,我們認為這些對話已經讓兩岸關係發生了顯著的改善。當然,這些互動的內容、速度和廣度,它應該要能夠被台海兩岸人民所接受,不過我們會讓參與會談的人來處理這些細節。”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台灣研究小組主任戈迪溫(美國之音鐘辰芳拍攝)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台灣研究小組主任戈迪溫(Steven Goldstein)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習朱會對朱立倫的意義,在於台灣2016年總統選戰開始之際,藉此展現國民黨在他帶領下有能力持續與中國交流,並且“在不損及台灣主權的情形下使台灣獲益”。至於這個目的是否達到,戈迪溫認為“還很難說”,因為習近平“寸步未讓”。 戈迪溫說,習近平一步都不讓,仍然堅持北京既有的“一中”原則及反對台獨立場,習朱會的結果儘管對朱立倫“沒有損害,但也沒有多大幫助”。 至於習朱會的結果對2016年台灣總統選舉是否有影響、是否可看出北京當局對民進黨重新執政有所準備,戈迪溫認為,民進黨目前所處的地位的確比2012年選舉時更好,儘管中國的立場民進黨也很難接受,不過在台灣民意普遍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抱持疑慮的情形下,影響選情的,將是中間選民在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作何選擇。 戈迪溫說,許多台灣民眾認為國民黨的強項是與中國發展關係,弱點則是對台灣主權維護不足,但民進黨正好在這兩方面與國民黨相反,從去年兩岸服貿協議引起的爭議、 “太陽花”學運,以及去年底“九合一”地方選舉的結果來看,台灣人民現在更看重的是台灣主權的維護,因此目前情勢朝有利民進黨的方向發展。 戈迪溫今年一月曾經和哈佛台灣研究小組訪問團到北京與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面,並且和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成員舉行座談,分析台灣去年“九合一”地方選舉的結果、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以及台灣的政治情勢。
美國之音 2015-05-06
評朱終極統一 美聯社修內容不撤稿

評朱終極統一 美聯社修內容不撤稿

新版本:朱支持的九二共識 北京詮釋為對終極統一的承諾 〔編譯顧佳欣、記者賴筱桐、施曉光/綜合報導〕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四日在北京進行「朱習會」,美聯社以「台灣政黨領導人確認與中國終極統一」為題報導,朱立倫及國民黨對此表達抗議,並稱美聯社已撤稿。但事實上,美聯社並未撤稿,只是把內容修正為「朱立倫表達對九二共識的支持,但北京對九二共識的詮釋即為對終極統一之承諾。」 美聯社「朱支持最終統一」稿件版本演變 朱批原版斷章取義 稱抗議後已撤稿 針對美聯社前天的報導,朱立倫昨批評斷章取義,「我們立刻嚴重抗議,他們也立刻撤稿,有些媒體不管是斷章取義或是惡意扭曲,我們覺得大可不必。」 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林奕華昨也說,該報導完全子虛烏有,不符事實,經表達嚴正抗議後,美聯社昨已撤下錯誤內容的報導。她呼籲,各界應該完整呈現朱立倫的談話,而不是斷章取義,刻意抹黑、抹紅,誤導視聽。 美聯社是在四日中午發稿指出,朱立倫與習近平會面時,再度確認國民黨支持與中國終極統一,並指朱習會做為國共兩黨持續和解的一部分,並提及朱立倫期望參與中國領軍的亞投行。 美聯社在當天傍晚時又發出一篇較長的稿件,但標題已改為「台灣政黨領導人在中國呼籲更多的國際參與」。不過,首段內容仍提及朱「確認國民黨支持與中國最終統一」,但該立場在台灣年輕世代中愈來愈不受歡迎,並指統一問題勢必在明年總統大選成為重大議題。 五日凌晨,美聯社稿件再度修改,將九二共識加入,亦即將朱立倫支持統一之肯定句,改為朱立倫支持九二共識,但該共識「被北京視為對終極統一的承諾」。中國認為此立場不可侵犯,但在認為台灣是獨立國家的台灣年輕人之間,卻益發不受歡迎。
自由時報 2015-05-06
美聯社未撤稿 指朱「終極統一」報導也不只一篇

美聯社未撤稿 指朱「終極統一」報導也不只一篇

美聯社在更新的文稿中增加「九二共識」字眼,但報導仍提及「朱立倫重申支持兩岸於1992年達成的共識,而此共識被北京解讀為終極統一目標。」(圖擷取自美聯社) 2015-05-05  20:4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聯社昨報導「朱習會」時提及朱立倫「重申支持與中國終極統一」(eventual unification),雖經國民黨抗議並聲稱美聯社已撤稿,但美聯社該篇報導僅更新加入「九二共識」字眼,並未撤稿,且該社報導談及朱支持與中國終極統一的新聞,還不只一篇。 美聯社昨(4日)下午5時24分由記者Christopher Bodeen所撰寫,標題名為「In China, Taiwan party leader calls for more global access」的報導,提到「朱立倫重申他的政黨支持與中國終極統一,這是中國嚴格堅持的立場,但此論點在認為台灣是獨立國家的年輕人中愈來愈不受歡迎」(Eric Chu also affirmed his party's support for eventual unification with the Chinese mainland, a stance China holds sacred but which is increasingly unpopular among young Taiwanese who see their island as an independent country.)。 經國民黨抗議後,美聯社昨晚8時10分更新該則報導,文中增加「九二共識」字眼,指「朱立倫重申支持兩岸於1992年達成的共識,而此共識被北京解讀為終極統一目標」(Eric Chu also affirmed his party's support for a consensus reached between Chinese and Taiwanese negotiators in 1992 that is interpreted by Beijing as a commitment to eventual unification.) 美聯社隨後於今(5日)凌晨1時44分再度更新該則報導,內容僅略做些微更新。雖然國民黨發言人楊偉中表示,美聯社報導子虛烏有,要求撤下該則新聞,並呼籲其他媒體勿引用錯誤報導,但相關報導早已陸續被包括ABC新聞網、Fox福斯新聞網及達拉斯晨間新聞等美國知名媒體轉載引述。 美聯社還另發出標題為「Taiwan party leader affirms eventual reunion with China」的報導,內容提及台灣執政黨黨魁在「朱習會」中,「重申他的政黨支持與中國終極統一」,此可視為過去敵對狀態的兩岸持續和解的一部分。(The head of Taiwan's Nationalists reaffirmed the party's support for eventual unification with the mainland when he met Monday with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as part of continuing rapprochement between the former bitter enemies.) 該報導也指出,統一議題將在明年總統大選會被熱烈討論,而朱立倫是下屆總統熱門候選人之一。 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簡稱AP)是美國最大通訊社。 美聯社發表以「Taiwan party leader affirms eventual reunion with China」為題的報導,內文提及朱立倫支持與中國終極統一。(圖擷取自美聯社)    
自由時報 2015-05-05
新加坡政府關閉一家民辦新聞網站

新加坡政府關閉一家民辦新聞網站

李慧敏 BBC中文網東南亞事務特約記者 新加坡媒體發展局是在周日下午宣佈撤銷「真實新加坡」的運營執照,要求網站在同天晚上8點前關閉,並撤下所有網頁和社交平台的貼文。 新加坡政府周日(3日)以「影響國家和諧」以及呈現「虛假內容」等原因,下令民辦社會政治網站「真實新加坡」(The Real Singapore)即日起關閉。 新加坡媒體發展局是在周日下午宣佈撤銷「真實新加坡」的運營執照,要求網站在同天晚上8點前關閉,並撤下所有網頁和社交平台的貼文。 網站內容目前已經撤下,讀者無法瀏覽。 「影響公共利益」 新加坡媒發局在聲明中指出,該網站編造文章,把問題錯誤歸咎於無辜者,所發表的內容「影響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和國家和諧」。 媒體發展局也說,「真實新加坡」從本地新聞報道來源以及網民的投稿中,加入虛假的內容使文章更具煽動性。 據新加坡媒體報道,網站負責人是26歲的新加坡人楊凱興和22歲澳大利亞籍日本女子高木愛。 當局給予兩人七天的上訴期,解釋他們為何不應該被撤銷執照。 上月,兩人被指在2013年10月到今年2月間發佈煽動種族情緒的惡意內容,被控七項煽動罪名。 他們也因為無法向警方提交有關網站財務的文件而面對另一項控狀。 批評政府政策 按照新加坡媒體條例,任何在新加坡運行的廣播業者,包括在互聯網上散播資訊者,都須要有法定類別執照,且必須符合互聯網運作凖則。 「真實新加坡」網站從2012年1月起設立臉書(Facebook)專頁,有超過41萬名粉絲,是新加坡最受歡迎的新聞網站之一。 網站所發表的內容傾向於批評政府的各種政策,包括外來人口政策,也經常發表針對新加坡外籍人士的報道,被一些觀察家形容為是「排外網站」。 日前,網站揭發一些外籍員工持假文憑在本地機構任職的新聞,引起網民質疑政府在引進外來人才的程序上把關不嚴。 「媒體自由已死亡」 「真實新加坡」關閉後,不少網民力挺當局的決定,認為該網站煽動排外情緒,破壞社會和諧,必須受到管制和懲罰。 不過在另一家民辦新聞網站」網絡公民「 (The Online Citizen) 的社交媒體平台上,不少留言對當局在「世界新聞自由日」這天關閉網站的做法感到氣憤。 有網民更直言自己「像活在北朝鮮」,哀嘆「新加坡的媒體自由已死亡」。 新加坡常被列為是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不過受到政府管控的新加坡媒體在全球媒體自由度排名上卻相形失色。 在無國界記者組織今年2月發表的全球媒體自由度排名榜上,新加坡在180個國家中名列第153位,甚至落後於鄰近的馬來西亞(第147位)。
李慧敏 2015-05-04
奇蹟!尼泊爾強震7天後 101歲人瑞獲救

奇蹟!尼泊爾強震7天後 101歲人瑞獲救

在尼泊爾規模7.8的強震發生後,今天一名年紀高達101歲的人瑞從自家的倒塌房屋殘骸中被救了出來。(法新社) 2015-05-03  21:21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在尼泊爾規模7.8的強震發生後,各界都為還壓在瓦礫堆下的受難者祈福,期盼可以有奇蹟出現,盡快發現生還者。而今天又有好消息傳出,一名年紀高達101歲的人瑞從自家的倒塌房屋殘骸中被救了出來。 尼泊爾強震後7天,有好消息傳出,101歲的人瑞從自家的倒塌房屋殘骸中被救出。(路透資料照) 強震發生7天後被救出的101歲人瑞。(法新社) 據外媒轉述當地警方的官方聲明表示,昨天從瓦礫堆中救出了一名101歲的男子,而這名男子現在正在醫院進行治療。另外,今天也在尼泊爾的東北部也傳出好消息,一共救出了2名女性及1名男性,也是當地災後救援行動的一大進展。 而經官方統計,尼泊爾規模7.8的強震目前已經造成7040人死亡、1萬4123人受傷,隨著地震發生後時間越長,生還者生存的機率也越小,因此隨著救援行動持續進行,也只能期待奇蹟再次發生。
自由時報 2015-05-04
尼泊爾地震:當局相信已再無生還者

尼泊爾地震:當局相信已再無生還者

尼泊爾軍隊加入地震救援 尼泊爾政府表示,雖然一直在呼籲國際社會協助救援,但目前整個救援行動仍然完全依靠政府內部資源進行 上周發生的尼泊爾地震死亡人數已經上升到6621,當局已經排除找到更多生還者的可能。 法新社引述尼泊爾內務部發言人拉克斯米·普拉薩德·達卡爾(Laxmi Prasad Dhakal)說:「我們正在竭盡全力救援,但現在我不認為還有找到任何生還者的可能。」 尼泊爾有關方面稱,在上周六(4月25日)發生的7.9級地震中,有14021人受傷。 在偏遠地區數以千計的人則仍然命運未卜。 協助救援行動協調的赫曼塔·帕爾(Hemanta Pal)說,隨著搜索和救援行動在達丁(Dhading)、拉蘇瓦(Rasuwa)和新圖巴爾恰克(Sindhupalchok)等幾個山區繼續進行,死亡人數還有可能會上升。 死亡人數中的大部分是在尼泊爾境內遇難,有報道則指鄰近的印度、西藏和孟加拉等地則有約100人死亡。 歐盟駐尼泊爾代表倫塞·提林克(Rensje Teerink)在周五(5月1日)表示,有1000名歐盟成員國的公民下落不明。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表示,偏遠地區有大量兒童無家可歸 尼泊爾有關方面稱,已證實有14021人在地震中受傷 尼泊爾方面一直不停呼籲國際社會給予人道主義援助,並且承認對這場災難凖備非常不足。 惡劣的天氣和泥石流阻礙了一些偏遠地區的救援行動,而當局的救援行動中只有約20架直升機可供支配。 尼泊爾財政部長馬哈特(Ram Sharan Mahat)在周六(5月2日)表示,該國尚未收到國外捐助者數以千萬美元計的捐款。 「政府銀行帳戶裏還沒有收到過一毛錢」,他說。 尼泊爾內務部發言人表示,相信已經可以排除再找到更多生還者的可能 震後加德滿都的街道——目前救援行動仍主要在市鎮進行,偏遠地區的很多民眾命運未卜 「所以,我不是說它不會來,它需要一些時間,但目前來說,政府的整個救援行動是完全靠政府自己的內部資源來進行的。」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也警告說,在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兒童已經「無家可歸,處在深深的震驚中,也得不到基本的照顧」,而雨季還有幾周就要來臨。 「醫院已經擠滿了人,水源短缺,很多屍體還埋在瓦礫下,很多人仍然要在戶外睡覺過夜」,尼泊爾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代表人員羅納克·坎恩(Rownak Khan)說,「這是一個完美的疾病溫牀。」 (編譯:列爾 責編:蕭爾)
BBC中文網 2015-05-03
《紐約時報》中國權貴家族報導的起死回生

《紐約時報》中國權貴家族報導的起死回生

紐約時報記者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傅才德提供) 02.05.2015 08:33紐約— 《紐約時報》揭示亞洲首富王健林與中國權貴關係報導的作者傅才德接受美國之音專訪,談他寫這篇再度涉及中國領導人家族財富敏感話題調查報導的來龍去脈。雖然他為寫這一題材的報導曾收到過死亡威脅,經歷了報導稿件不予刊發、本人被工作了13年的雇主停職的挫折,但他認為,中國太重要了,外國記者有責任給予中國領導人和美國總統一樣的待遇,那就是對他們進行調查,了解他們的財富情況。 齊鄧股權轉給了公司職員 《紐約時報》發表的《萬達帝國王健林:游刃於商業與權貴之間》調查報導的作者傅才德,星期五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姐姐齊橋橋,雖然把她和丈夫鄧家貴的股權轉讓了出去,但仍有值得懷疑之處。“我們應該告訴讀者,這個新的股東是已經在齊橋橋、鄧家貴公司里工作了15年的職員。” 他在電話採訪中說,“2013年10月8日,齊橋橋把她在秦川大地公司的股權轉讓給一個人,徐再生,這個人是他們的職員,公司副經理。”他說,從工商局的內檔獲得的信息顯示,“徐再生從2000年開始就在齊橋橋和鄧家貴持股的深圳遠為投資有限公司工作,到2013年他已經跟齊橋橋、鄧家貴工作了13年了。所以,我們雖然不能說這些股份還是橋橋的,但是應該有一點懷疑。” 傅才德的報導說,在萬達集團還未上市的時候,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姐姐齊橋橋就有機會成為早期購買王健林萬達企業集團股份人中的一位。 2009年,齊橋橋和丈夫鄧家貴以2860萬美元的價格購入的萬達股份,2013年轉讓時市值已達2.4億美元,相當於4年前買價的將近10倍。 當時她的弟弟習近平已經成為中國國家副主席,並被外界一致認為將成為中共下一任領導人。 齊橋橋從2012年開始退出數以億計美元的投資,當時習近平開始高調打擊官員腐敗。傅才德說:“拋售動作降低了他在政治上受到衝擊的可能性。” 傅才德的報導揭示了王健林的萬達集團富可敵國,他擁有360億美元資產;暴富速度驚人,在短短10多年時間內累積起來的財富包括,66座萬達廣場、38家五星級酒店、 980塊銀幕和57家百貨商場,還有63家卡拉OK店。2012年王健林收購了美國第二大連鎖院線AMC娛樂控股。2013年他在青島開工建設投資80億美元的影視製作中心,好萊塢明星趨之若鶩。 王健林暴富與權力的關係 從傅才德報導揭示王健林暴富的時間坐標上,可以發現他尋找的萬達帝國興旺與權力之間的隱秘內在關係。 傅才德說:“200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7月,時任中共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兒子王新宇的北京銘豪控股公司,獲得了萬達集團2.5%股份,成為最大的外部股東。9月,時任中共政治局常委的賈慶林的女婿的公司中的潘永斌成為王健林大連合興公司的第5個股東。 傅才德說,“2007年10月,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月,中共17大開幕,王健林是17大代表;2008年3月他成為全國政協常委,賈慶林是政協主席。” 傅才德的報導說,2007年7月,王健林資產尚未達到10億美元,在當時胡潤排行榜上只排第148位。但就在那一年後,王健林在胡潤排行榜上的排位飆升至第20位,資產比一年前翻了一番多,達23億美元。儘管那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中國房地產市場急轉直下,但是,萬達集團卻能逆勢而上,破紀錄破土動工7座萬達廣場。 傅才德說,賈慶林和王兆國家族兩家公司擁有的萬達股權市值“已經漲了1000倍”。“他們買的股權價格非常便宜。賈慶林女婿公司的潘永斌花了120萬人民幣(20萬美金),王兆國兒子王新宇的公司花了300萬人民幣(50萬元美金)。”目前兩家公司擁有萬達股份市值分別超過2.5億美元和6.4億美元。 傅才德說,去年大連萬達在香港上市,“20個最大股東中有4個是這些家族的成員,賈慶林、王兆國、習近平,和溫家寶或是商業夥伴。現在他們的投資升值較快,市值總共是15億或16億美金。” 傅才德的報導還提到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兒子胡海峰為主要負責人的清華控股分持的一家投資基金,也是萬達的新股東。 傅才德的報導說,“沒有跡象表明,在親屬及生意夥伴擁有萬達股份的相關政界人物中,有任何人代表該公司干預了與政府進行的任何交易。也沒有證據表明,前述政界人物中有任何人自身從這些投資者的巨額利潤中獲利。” 白手套名字遊戲 傅才德說,在調查中國領導人財富的過程中最撲朔迷離的就是所謂“白手套”的名字遊戲。 比如,他在萬達帝國的報導中提到的王兆國家族和賈慶林家族在萬達持股,那兩個億萬資產法定持有人,一個是住在簡陋房子裡的普通人,另一個提供的合法住址可能是她母親30年前的房子。 傅才德說:“第一個是王兆國的外甥女楊欣,她的地址在北京,她的房子非常落後。但是,她真的住在那兒嗎?應該沒有。好像有可能是30年前她的媽媽住在這個地方。但現在我不知道她住在什麼地方。” 另一個是賈慶林的女婿李伯潭,他的手下潘永斌是王健林大連合興公司的第5個股東,現在市值2億美金,傅才德說,“他住很簡單的房子,完全是一個工人的態度,很普通的人,但在法律上是非常有錢的。” 傅才德說,溫家寶女兒溫如春的商業夥伴金怡更有意思,她身份證號碼跟萬達一個叫金怡的股東的一樣,應該是一個人。但是身份證上的不完整地址指向山西柳林,“我們的同事去政府的辦公室,那裡有這個地區所有人的名字,但沒有一個人姓金。很奇怪。有可能搬走了。但從來沒有找到。希望有網友可以幫我們的忙。” 不過他說,在中國,調查習近平家族的資料比溫家寶家族的要容易些,“因為習近平家族是個革命家族,父親是跟毛澤東一起的副總理,所以在共產黨的網站有他們家庭的照片,可以知道他的兄弟姐妹是誰,父母是誰,姐姐的丈夫是誰。其他的家庭如果沒有革命的背景,要發現誰是誰的兒子女兒是非常難的過程。所以,開始在網站查一下,然後可以用工商局的材料來證明他們的財富。” 領導人財富報導的死而復生 傅才德調查王健林萬達帝國與中國權貴的報導過程艱難曲折,歷經在美國兩大媒體中的死而復生。2013年,傅才德的團隊已經完成類似報導,但其雇主美國主要財經媒體彭博新聞社決定不予刊發;隨後,他本人被這家服務了13年公司停職;次年,他受僱於《紐約時報》,繼續對這一題目深入挖掘一年多,採訪了二、三十個人,增加了新發現的內容,才於今年4月28日發表。 星期五傅才德在接受美國之音電話採訪時,同意用“復活”一詞形容他在《紐約時報》發表的報導。“我在《紐約時報》的報導是更全面的,在調查中發現了王兆國的關係,還有溫家寶女兒溫如春商業夥伴的關係。”他說:在《紐約時報》,不能用彭博社的材料,不過“我的頭里面的東西還在。” 2013年底,傅才德先前的那篇調查王健林萬達帝國的報導,因涉及包括習近平在內的中國領導人家族財富而在政治上變得極度敏感,一時成為彭博新聞社的核心爭議。彭博新聞社的記者後來說,由於害怕中國當局進行報復,包括取消或拒絕對其駐中國記者的外國記者簽證,在最後一分鐘,該社高層槍斃了傅才德的報導。 傅才德告訴美國之音,2012年,他在調查王健林的時侯,偶然發現了習近平的姐姐齊橋橋擁有巨額資產,他很吃驚。2012年7月他著手進行調查。一年多後報導寫成,經編輯審核事實,法務部門審查,準備發表,但最後,由於高層擔憂得罪北京而決定槍斃這篇報導。據報導,彭博社以傅才德透露報導被斃為由,於2013年11月13日將其停職。2014年初,他受僱於《紐約時報》。進入《紐約時報》後,他先寫​​了一篇有關周永康的報導,不久,他又繼續開始了對王健林萬達帝國的調查。 在報導中共領導人家族財富方面彭博新聞社曾經和《紐約時報》並駕齊驅。 一切從薄熙來事件開始 傅才德說,一切都是從薄熙來事件後開始的。“以前對我們外國記者來說,對那些政治局常委不是特別有興趣,他們都是男人,領帶都是一樣的顏色,還有,說的都是比較無聊的干部話,'我們應該貫徹落實什麼、什麼'”。 他說,2012年2至4月間,《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最優秀,讓他們在彭博社的記者大有必須赶超之壓力,“我們要超過他們。當時我們在彭博社的記者覺得應該寫一個關於溫家寶家族財富的報導,但是,突然發現習近平家族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彭博社在2012年6月29日,發表《革命致富》系列報導之《習近平百萬親戚揭露精英財富》,當時的習近平還是中國的侯任最高領導人。報導說,“隨著習升上中共最高層,他的親屬也在商業利益上得以擴張,包括礦產、房地產和移動手機設備”,總資產高達3.76億美元。 該報導系列與《紐約時報》上海分社社長張大衛2012年10月26日的調查報導《總理家人隱秘的財富》,雙雙獲當年美國喬治·波爾克獎的外國報導獎。而彭博新聞社該系列報導的主要記者之一就是當時該社駐北京的記者傅才德。 這兩篇報導引起了中南海的震怒,認為彭博社和《紐約時報》已經越過了有關中國領導人財富和私生活不准報導的底線。兩家媒體的網站在中國立即遭封。中國政府下令取消訂購彭博資訊公司的金融數據終端。這使已經疲軟的彭博終端服務銷售雪上加霜。 要新聞還是要生意? 彭博新聞社是彭博資訊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其金融數據終端營收占公司全部營收的85%;其新聞部門的營收中只佔4%,但記者人數佔了總員工人數的15%。現在,新聞團隊辛苦調查的新聞報導卻在給彭博在中國的主要生意帶來了實質性威脅,這引起內部一場新聞與生意孰輕孰重的辯論。 彭博資訊公司董事長高逸雅認為斃掉這篇文章是合理的,彭博新聞社應該更加專注於提供商業新聞,而不是撰寫其他方面的文章。據《紐約時報》報導,在斃掉傅才德的文章後不到一周,彭博新聞社還封殺了一篇關於中國高官子女受僱於外國銀行的報導。 《紐約時報》引用道瓊斯公司中國區前負責人麥健陸的話說“作為一家媒體公司,你在中國越來越需要做出一個選擇:要么做新聞,要么做生意,不能兩個都做。” 彭博公司所做的被高逸雅稱之為“壯烈之舉”的修補與中國政府關係的努力取得了成果。2013年7月,彭博新聞社獲得中國國務院頒發的提供金融資訊業務的更新執照;同年底,在美國副總統拜登訪問中國後,彭博社的一些記者也於次年初獲得了新的簽證。 與此同時,彭博新聞社也遭致外界更多對其自我審查的批評。但彭博社創辦人、前紐約市長佈隆伯格,以及該新聞社的高管們,一直對此加以否認。 《紐約時報》記者的中國簽證申請則接二連三地遭拒絕或置之不理。去年年底,習近平在北京與到訪的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記者會時,點破了外國媒體對中國的負面報導與獲得記者簽證之間的關係,他說:“一輛車如果拋錨,我們都要下車檢查哪兒出了毛病,解鈴還須繫鈴人,希望大家可以找找自己的原因。”之後,《紐約時報》發表社論回應:“ 時報從不打算為了迎合任何政府的要求而變更自己的報導——不論是中國、美國還是其他任何國家。” 《紐約時報》公司執行長湯普森2013年11月表示,他們正在評估包括《紐約時報》中文網所有虧損的業務。他說,自從紐時刊登了中國領導人巨額財富的報導之後,中文版和英文版雙雙遭到屏蔽。湯普森說,由於不能正式進入中國,因此,收入沒有達到預期。《紐約時報》於同年10月初推出了專注報導生活方面的時尚中文版,不久也被屏蔽。 記者曾遭死亡威脅 傅才德本人在寫了第一篇習近平家族財富的報導後曾收到很多死亡威脅。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傅好文在該校《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上撰文指出:“第一個威脅是通過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學者轉的,這位學者把從一位中國熟人那裡聽到的談話傳給了他,含糊地警告說傅才德最好小心點。後來,傅才德接到了通過北京一位外國新聞同行轉達的類似訊息。” 當時傅才德的妻子、清華大學社會學博士洪理達說:“我深感不安的是當我們開始接獲死亡威脅時,彭博社卻告訴我們,別談論此事。”她比較了彭博社的處理方式與《紐約時報》在發表了獲得普利策獎的報導後對來自中國當局壓力的回應,她說,《紐約時報》對中國壓力的挑戰直言不諱,而彭博社只會壓制討論。 傅才德在採訪時承認,2012年夏天有一段時間確實令他們家庭感到害怕。“但是結果是我們覺得可以回中國。所以,我們2012年8月回北京,從那時到2013年8月(離開),完全沒有問題,完全沒有威脅。”他風趣地說,中國雖然有很多問題,但中國並不是俄羅斯。 現在傅才德只能從香港報導中國——跟其他紐時記者一樣,他拿不到中國簽證。不過,他說,他在北京、上海的辦公室有很多同事,可以幫他的忙;很多中國大陸人來香港,他也可以採訪他們,雖然“最理想是在北京和上海報導中國”。 給他們跟奧巴馬一樣的待遇 對於為什麼願意付出離開工作了13年的公司、冒著某種危險的代價還要堅持寫類似報導的問題,傅才德回答說,因為“中國太重要了”。他說,“中國有可能過5、6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所以,我們應該,我們的記者,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應該給中國的領導人一個奧巴馬的待遇,或者克林頓的待遇,或者布什的待遇,可以很詳細地看他們的情況,他們財富的情況。” 他說,中國不乏世界上最優秀的記者,但是他們沒有調查他們國家比較重要事情的自由。“有一天中國記者有了這樣的權利,那我們外國記者就可以放棄一點。但是,現在我覺得是我們的責任。” 他回應有人說他欺負中國、不愛中國,“因為它是這麼重要,我們才要犧牲很多時間調查這些我們覺得比較重要的事。” 他建議熱愛中國、關心中國大事人士和記者,“可以更詳細地看看萬達的股東,因為還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股東,我們沒有時間,沒有辦法證明他們的關係,希望他們也可以調查一下,有可能他們會發現一些新的關係。”
美國之音 201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