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過後…三月不應忘懷

 

二二八過後…三月不應忘懷
二二八紀念日過去了,我們回顧歷史,在三月,不應忘懷。(圖: 黃榮燦, 228「恐怖的檢查」)

今年的春節特別晚,歡樂的假期一過,初六馬上開工、上課,二二八是大年初十,各地緊湊的紀念活動,在短短不到一周內的時間相繼舉行,多數民眾也許都還沒從假期中回神,更別說會對二二八「有所感覺」。若不是,電視記者炒作二二八紀念活動中柯p閃過馬英九握手的新聞,這個臺灣史上最大國殤的68周年,恐怕完全是船過水無痕了。

上學期我的研究所課程「臺灣音樂專題研究」,在「解嚴後的音樂創作」主題上,為了讓同學體認作曲家如何在創作上回應政治、社會事件,而規定研究生去參觀二二八紀念館,以便能深刻了解蕭泰然的音樂史詩《1947序曲》。有多位碩士生在心得報告中表示,在進去紀念館之前,本以為自己還相當清楚二二八事件的,既然老師規定功課,就姑且安排一下,跟同學一起走一趟二二八公園和紀念館,反正就在臺大醫院附近。參觀後,他們才驚覺,以前從課本上、老師口中知道的,其實非常片面,或可說只是印象而已。

一位大學主修小提琴的學生寫道:

「這次參觀我看到了真的是當時的影像及後來的訪談記錄,還有那些當時被迫害的人的照片、圖片、遺物還有那些示意圖,這真的很令我震驚,尤其是展覽的最後一部分是這些受害人的妻子和兒女的話,看了真的非常痛心。這件事對我來說其實很遙遠,我這個世代對這件事情的相關連結已經比較低,小時候雖然從歷史課本上知道這件事,但是現在更具有思考能力及辨別能力時,歷史的認識就不會只停留在以前的那種從歷史課本中擷取單一面向的方式。」

她、另兩位同學及一個來自澳門的女外籍生,都說這是她們看過的展覽或博物館中,最不開心、最難過的一次;甚至,另一位主修鋼琴的博士生更提到,她的體質較特殊,參觀到紀念館二樓時,頭暈目眩、身體極端不適,幾近休克狀態,趕快下樓。即使如此,她們告訴我,「這是一個對於臺灣世代彼此間的聯結及對自我的認同,是一個很棒的機會來認識,即使面對過去,會感到痛苦。」

另一位主修作曲的博士生,報告寫的平和,最後則特別提到了文學家、藝術家的創作,這位大男生說:「…為紀念臺灣歷史永遠的慟─二二八事件,許多臺灣詩人與作曲家也為其創作,如詩人李敏勇、陳黎與作曲家蕭泰然等,其中筆者最欣賞之作品為詩人陳黎之作品《二月》。以此詩緬懷那些隱隱作痛之歷史傷疤並向二二八受難者與家屬致敬。」他抄下了這首詩與我分享,我也從網路上尋找到原出處

二 月

槍聲在黃昏的鳥群中消失

失蹤的父親的鞋子
失蹤的兒子的鞋子

在每一碗清晨的粥裡走回來的腳步聲
在每一盆傍晚的洗臉水裡走回來的腳步聲

失蹤的母親的黑髮
失蹤的女兒的黑髮

在異族的統治下反抗異族
在祖國的懷抱裡被祖國強暴

芒草。薊花。曠野。吶喊

失蹤的秋天的日曆
失蹤的春天的日曆

(陳黎 作於1989年1月)

二月過了,但是三月才是臺灣真正的國殤,1947年3月4日下午,彭孟緝(高雄要塞司令)派出巡邏隊,只要見到聚會民眾便射殺; 3月8日,國府增援兵力抵臺,更是大屠殺的開始。而各種針對社會名流、地方鄉紳和異議人士的捕殺行動,如火如荼展開。軍事鎮壓行動之後,更正式在臺灣各地展開縝密的清鄉工作。

二二八紀念日過去了,我們回顧歷史,在三月,不應忘懷。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