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打也不會正著的生活品質民意調查

不適當的問題框架,加上強迫表態的四點量表,造就這次國發會調查的國人生活品質滿意度高達八成二。

2015年08月14日18:40    
作者:無差別(民意調查工作從業人員)

國發會最近發布了一個讓兩千三百萬台灣人都震驚的民調,聲稱八成二民眾滿意自己的生活品質,七成二民眾滿意目前勞動條件與工作環境,七成以上民眾滿意家中目前經濟狀況,對照當前客觀經濟環境,當22K起薪成為常態,實質薪資連續十五年負成長。國民黨執政八年對於倡導科學民調最大的貢獻是:民眾普遍對於誘導式民意調查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因此這次公布後,大家都會膝反射地認為一定是造假、誘導、打假球…但事實上這次的問項題序安排誘導反而問題比較小,問題比較大的是問題框架的合適性:「請問您滿不滿意目前自己的生活品質」這樣的題目,究竟有沒有研究效度?能不能當成民意調查題目?

先說結論:不行!

今天若任何一個陌生人,打電話問您:「請問您滿不滿意目前自己的生活品質」,您會誠實地跟他說:「不滿意耶,起得比雞早、住得比豬差、吃得比貓還少」,還是客客氣氣地說:「嗯,還好、還可以」,相信是後者的機率比較高吧!這樣的現狀,其實背後牽涉到心理學中的調適理論:如果我們對外在事物的信念、知識與自己的行為上失去一致,會產生不協調、不和諧的感覺,所以我們為了除去矛盾,恢復內心協調,就會產生了一種內在壓力,促使我們改變自己的行為以遷就信念或知識、外在環境,或是改變信念或知識以遷就行為。

尤其自己的生活品質不好,除了外在大環境之外,自己也要相當的責任,所以面對外人的詢問,我們很容易隱惡揚善、傾向回答符合社會期待的正向價值,透過調適機制,調整自己的說法,所以會告訴電訪員:「嗯,還好、還可以」。

而此時會將調查結果導向另一個問題:因為這次調查量表衡量尺度的設計是四點量表,從非常滿意、還算滿意、不太滿意到非常不滿意,當受訪者回答「還好、還可以」時,一般調查機構會請電訪員追問:「那麼請問您是偏向滿意還是不滿意?」,強迫受訪者表態,但「還好、還可以」甚至「普通」,跟「滿意」之間在語意強度上還是有距離的,除非受訪者意志堅定,否則通常會說偏向滿意,甚至拙劣、不負責任的調查機構,刻意拉高滿意度的話,就會引導:「那麼請問您是偏向滿意嗎?」。

不適當的問題框架,加上強迫表態的四點量表,造就這次國發會調查的國人生活品質滿意度高達八成二。其實以民意調查作為生活品質滿意度工具也並非不可,一般來說會以:「請問您滿不滿意在XX縣市的生活品質?」或「請問您認為在XX縣市的生活品質好不好?」,甚至評分制:「從1分到10分,請問您認為在XX縣市的生活品質可以打幾分?」,這些問法請受訪者評估自己的感受或評估外在環境,事實上也是各大機構縣市評比常見的問法,都比形同自我批判的「請問您滿不滿意目前自己的生活品質」來得好,後者只會在面對心理諮商、進行身心狀況評估的調查中才會見到吧!

自從馬政府上台執政不力以後,從陸委會到國發會(前行政院研考會),充斥各種為政權擦脂抹粉、偽造事實製造假民意的不專業民調設計,更甚者還將民調結果與公務人員考績連結,當然可想而知調查結果會如何。而多少學術鴻儒見此怪象不發一語,當然也是幫兇!大家只能自己的生活品質自己救,多關注自己周遭生活環境點滴以及環境運動,最簡單的問題是:你知道家裡的水表在哪嗎?用的水是從哪裡來的?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即時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