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減碳就是現代版「何不食肉糜」

核能發電從開始就存在的困境一直無解:運轉中核電廠安全疑慮,核廢料無法妥善處理,可能導致的核武擴散等。圖為核四廠。資料照片   圖片來源 : 蘋果新聞網

徐光蓉/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理事長


微軟創辦人蓋茲(B. Gates)最近頻頻進出美國華府,積極拜會國際媒體,倡議氣候危機的迫切,並推銷他2006年所創泰拉能源(Terra Power)的行波(travelling wave)核電技術是這危機的救贖,旨在尋求鉅額經援。事實是:不論是設計中、興建中或運轉中的機組,核電比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發電貴許多,想以核電作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策略,和晉惠帝要饑荒中的民眾食肉糜一般。

最近10多年,擁核者吹捧幾個還在概念中的「新」核電,宣稱可以提供便宜又安全的核能發電。目前,最可能實現的是與「規模經濟」概念背道而馳的小型模組反應爐(SMR),美國能源部除了從2013年起資助2.8億美元外,還承諾提供14億美元,興建12座60MW核電機組(總計約核四一個機組的一半),於去年9月美國核管會(NRC)審核通過其設計申請;不過參與計畫的猶他城市電力聯盟(UAMPS)只認購約3座機組電力,原先預計2026年供電已後延至2030年,預算由2017年36億增至61億美元,最近3個城市成員擔心財務負擔決定撤出。

俄羅斯1年多前完成的兩座浮動式反應爐(各30MW),也屬SMR,經費從預算2.3億美元增至7.4億美元,都比目前正在蓋的第三代反應爐還貴許多。

新型核電機組困難重重

而泰拉能源的行波反應爐在構想階段就已遭遇許多理論與技術挑戰,設計不斷修改,至今還沒有完整的藍圖,更不知何時能申請設計許可。泰拉能源同時重新嘗試60多年前試過但遭放棄的熔鹽(molten salt)反應爐,60年前遇到的技術障礙依舊存在需要克服。基本上,泰拉能源與其他設計的「新」核電機組計畫,紙上看來很理想,實際是困難重重。

自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災後,不斷增加的安全規範讓核電成本不斷上升,全球建新核電機組的數量開始下降。芬蘭國會2002年以「核電減碳最具成本效益」名義下通過興建全球第一座歐洲壓水式反應爐(EPR),是西方國家在1986年車諾比核災後首座核電機組;2005年開工,預計於2009年併網,但因設計、材質與施工品質等問題拖延至今,最新公布的時間是2022年3月!承包商原本為了吸引未來的顧客,以固定成本32億歐元包下工程,目前經費已超過110億歐元,承包商Areva公司只得破產重組。

法國在2007年12月開始建造同型反應爐,原先預計2012年運轉,時程已延至2022年底裝填燃料;經費爆增至124億歐元。美國也不遑多讓,興建的第三代反應爐兩座半途放棄,剩下兩座預算已超支100億美元,完工還遙遙無期。

過去數十年成功的「核電教育」,許多人至今還認為核電是台灣「最主要」(實際目前不到1成)又「最便宜」的發電形式,甚至鼓吹「重啟」距完工遙遙無期的核能四廠。台電因為同時擁有多種發電廠,及輸、配、販售的綜合電業,不同型式發電的真正成本難以知曉。美國有全球最多的核電機組(2012年104座),基本上電價由市場決定,為核電是否具競爭力的最佳參考。

再生能源價廉又建置快

根據拉札德管理公司(Lazard)估計的發電成本,2009年到2020年間,全球沒補貼的風力下降7成,沒補貼的太陽光電降9成,同期核電成本漲33%。美國能源部資料顯示,因為無法與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發電競爭,核電機組從2013年起陸續提早關廠,2021年預計再關閉5座,運轉中核電機組總數將降至90座。剩下核電機組運轉必須仰賴州政府政策補貼、減稅或減免除污責任──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負擔。

氣候危機已經迫在眉睫,原本不應該放棄任何可以解決的方案,但在資源有限下,價廉又可迅速建置的再生能源當然是最佳選項,昂貴又無法及時救援的核電不該被列入考慮,更何況核能發電從開始就存在的困境一直無解:運轉中核電廠安全疑慮,核廢料無法妥善處理,可能導致的核武擴散等。如果硬要強迫民眾埋單興建核電用核電,根本就是現代版「何不食肉糜」!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