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過後的「台灣人」

瘟疫蔓延季節的台灣意識哲學反思

 

東奧運動開幕式,日本以「台灣」稱呼台灣隊入場,得金銀銅牌時高喊「我來自台灣!我是台灣人!」跟中國選手奪牌時,台灣意識更加明顯,那是國與國的競賽,一場東京奧運終於點燃「台灣意識」,新時代台灣運動員也以台灣人為傲,「我來自台灣」認同,政大民調「我是台灣人63%,我是中國人3%」,意謂「中華 台北」稱呼走入歷史。

如果台灣年輕一代能激發「林昀儒精神」+「小戴鬥志」+「麟洋配抉擇」,顯示--新生代台灣意識崛起,這股「新台灣人IMAGE」逐漸型爍一種新文化。中國視東奧表現為台獨,卻無從分辨這股新台獨文化崛起,不同於老台獨。連二二八崛起的老台獨論者也沒注意,史明時代、阿扁一中一國的台獨論已經老朽,淪為口號思想如過期奶粉「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再十年馬英九趙少康+黃復興韓粉慢慢GG回祖國安葬後,新台灣人意識形成,國民黨不改名也一起GG。朱立倫競選黨主席「把中華民國找回來」,正好反映國民黨官宦家族意識,拘泥在白先勇的文學腳色,流落為「台北人」「尹雪豔」沉淪悲歌,國民黨格局自膩為紅樓夢的註腳,連文學也不是,還在哀嘆美感的城南舊事。

從東京奧運看出台灣意識覺醒,本來奧運就是政治角力,中華台北是中國惡意霸凌的產物,台灣正名從東奧到疫苗戰,處處點出「中華民國之死」在國際WHO、經貿組織、連東奧,沒人理ROC,「中華台北」這種拼裝車國名,彷彿四十年冒黑眼超齡烏賊車,在東奧國際競技場上,那個旗子根本就是搞笑小丑,為何得獎運動員要高喊「我來自台灣」。

其實「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也是笑話,政府部門推黃金計畫花數億栽培運動員,用完整的新思想訓練計畫培訓種子,才有今天成果。如同台灣重整軍備,聯兵營新編制戰略戰術,加上飛彈研發+海蜂大隊隱秘快速飛彈艇,如果軍事體育併進,台灣主體意識越來越完備,加上科技產業文化藝術文學也循序前進,那台灣逐漸成為國家實體,透過展現實力表現--也是新台灣人IMAGE。

得獎點燃台灣自覺意識,「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是台灣人」「我來自台灣」的認同,也駁斥我是中國人的荒謬狀態,終於讓中華台北幻滅,引來兩岸紅統輿論批判。

相對的,新世代運動員氣質思維,不同於楊傳廣、紀政年代氛圍文化,也不同於「亞細亞孤兒」「打牛湳村」,也非「我愛黑眼珠」那樣苦澀窮悶的時代背景。當運動崛起於奧運,台灣下一波的文化表現?藝術文學創作是什麼?如何跨越村上春樹風格迷失~如何走出淡水河基隆河文學版圖呢?

Made in Taiwan經濟已經五十年,玩到中國三十年,風水輪流轉再玩回台灣,一場中美貿易戰+疫情戰,南海衝突VS中華民族主義擴張,一場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歷史即將重演,那台灣「被位置」歷史波濤中,看樣子「中華台北」那個破舊風帆撐不下去,必須改弦異帆,台灣必須在運動場上決勝負,不贏也要讓你吃盡苦頭壓力,下一次再比讓你戒慎恐懼台灣的存在。

蔡英文總統嚴守李登輝「戒急用忍」策略,慢慢鋪程推進台灣意識。當然她被一群屁屁台獨派罵翻,問題是陳水扁「一中一台」當時被美國認定「麻煩製造者」引來美國壓制,換做今天可能沒什麼?全世界看台灣,本來就不是中國,聯合國決議文沒承認是中國領土主權,美國前國務卿龐貝歐公開說「台灣從來不屬於中國」。

時勢局勢變動中,台灣沒有衝撞大國能耐,如何在國際夾縫中慢慢穩住自己的地位,時局變動中循序漸進,這次東奧的運動政治意識覺醒,就是明顯例子,運動員自己喊出「我來自台灣」,跟中國對戰的球賽中,展現「我是台灣」本色~~~奧運本來就是國與國的競賽,即使希臘時代也是如此~~~

小英總統四年前隱秘佈局黃金計畫,終於開花結果,期待我們持續努力~~~這次出賽日本稱呼「台灣」,國際媒體也稱呼「台灣」,加上WHO、國際經貿組織,從口罩外交中一點一點努力,「台灣」名稱呼之欲出。現在不用愚蠢高喊「台灣獨立」找麻煩,應該充實軍事體育經貿產業防疫到文化藝術文學的實力,等待時機緣分到,全世界國家主動幫台灣正名。如果全世界在台灣設立「台灣辦事處」,或如日本主動把ROC改成「Taiwan」外交辦事處,到時改國名國號,順水推舟,至於中國歸中國,台灣歸台灣~~~這次東奧得獎運動員為何高喊「I come from Taiwan!」,就是不想被認為是中國人!

要公投嗎?乾脆把台灣奧運正名「中華台北」改成「台灣」放一起投票,也許不小心把「中華民國」也放進去改,可能幾個奧運得獎鏡頭重播「我來自台灣,我是台灣人」那就正名,但是正名必須拿出實力,真的在世界上站出自己的位置,證明「我是誰!」「我來自台灣!」

黃銘彰

 

先是成為自己,而後成為台灣之光

——記 東奧台灣隊

​2020 東京奧運將於明天閉幕,台灣選手也已全數完賽。

​我問自己:為什麼這屆奧運那麼感動?台灣選手創下最佳成績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多的,我想,是因為我們看見的,不再只是一個個輪廓模糊的「台灣之光」,而是每一位來自台灣的選手無比立體、且再真實不過的生命故事。

​從東奧代表團出發那天,選手紛紛在各自的社群媒體發起動態開始,就揭示了這次的奧運會很不一樣。時隔上回奧運五年,社群媒體越來越強調即時互動性,資訊的傳播也越來越去中心化,這個人類最大規模運動賽會的消息不再只掌握在大型媒體手中,選手彈指之間發布的動態,都牽動著賽迷的感官、社會的情緒,甚至公私單位的決策。

​/

​因為恰好和這次奧運絕大部分的選手身處同一世代,或許成長歷程不一定相似,但好似能一定程度地理解,在這樣時代背景長大的孩子,為什麼和以前有點不一樣了。

​大家應該對於戴資穎在有人檢討她失誤太多時,回覆的那句「我打球是為了自己,只是打球為我帶來了你們」記憶猶新。這句話很大一部分象徵了這一批年輕選手,面對這場奧運會的態度 —— 在為國家而戰之前,先是為自己而戰。

​未曾經歷威權時期、受多元公民社會啟蒙的這代,不再只是背負著國族的榮辱征戰賽場,更大一部分,其實是為了不斷超越昨天的自己。一如一天天日以繼夜的鍛鍊,為的正是一個更高、更快、更強的自己。這也某種程度證成了,台灣從集體化社會趨向個體化社會的轉變。

​/

​於是,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這次的奧運少了點為國拋灑血汗的悲情,多了些運動員為挑戰自我而拚盡全力帶來的悸動。

​我們看見,戴資穎沒能如願擊敗對手的跪地嘆息,李智凱眼見分數公布奪眶而出的眼淚,不是因為他們對不起任何人,而是他們全力以赴、仍與目標一步之遙的遺憾。正由於他們並不——也無須——扛起舉國「非金不可」的沉重期待,在賽場上竭盡所能、拚到最後一刻的表現,早已足夠讓他們成為自己肯認的自己;遺憾難免,仍能不至悔恨。

​我們看見,楊勇緯與金牌擦身時的滿臉淚水,黃筱雯與金銀牌失之交臂的自責哭泣,是他們因為堅信自己卻未能如願,而發於內心深處的惋惜,以及帶著些許不甘的旺盛競逐意念。但無論如何,在這次奧運會,他們都真正掌握了自己的人生,扭轉了看似無法扭轉的必然命運。

​我們也看見,19 歲的羅嘉翎、林昀儒、王冠閎技驚四座的表現,是他們自幼天天苦練、初登舞台才不致於失誤的熟成;而前者與金銀牌擦肩、小林同學在銅牌戰惜敗、台灣新蝶王未能晉級決賽的經驗,也成了他們未來激勵自己、再戰世界頂尖殿堂的珍貴動力。

​在田徑賽場上,我們則看見台灣選手為夢想賣力奔跑的動人身影,有楊俊瀚、鄭兆村、黃士峰嘗試自我突破未果,伴隨而來藏不住的失落;有陳奎儒未能成功挺進決賽的抱憾淚水;也有三度叩關奧運的陳傑,因奮力而無遺憾的一跑。不管成績如何,他們都充分享受著這世界之巔的舞台。

​當然,我們也共同見證了郭婞淳用無數傷痛換來的游刃有餘,以及,那堅持挑戰自己持有的世界紀錄後,雖失敗仍釋然的一笑。還有,李洋/王齊麟拍下台灣球類運動第一金後的跪地與擁抱,那是生命最自然的情感迸發,更是拍檔之間藏不住的真情流露。兩面金牌之所以可貴,是因為三位運動員始終不變的謙卑、真懇與努力。

​同樣動人的,還有場外的故事:有麟洋命中註定般的搭配際遇及難以言喻的種種契合,更有拿下銅牌的文姿云,與陪練員教練一路相攜相伴的浪漫愛情,也將在這次奧運會後開花結果;而潘政琮與妻子在第 18 洞果嶺的甜蜜一吻,也為這面得來不易的銅牌增添了更夢幻的色彩。

​/

​一場奧運會,我們看到了歡笑,但更多的是淚水;我們見證了完滿,但更多的是遺憾;在激勵人心的表現背後,我們也發現,有更多運動員不得不為制度、年紀、身體的殘酷低頭。那是運動,也是人生。

​而最令人感動的,始終是在這悲與喜之間、失去與得到之間,每一位運動員如何不枉此生地為生命舞動,以及他們背後有血有淚、可歌可泣的人生故事。先是因為這些運動員成為了自己、甚至超越了自己,台灣也才超越了過去的台灣,進而感到自信與驕傲。

​2020 東京奧運,確實締造了台灣史上最佳的奧運成績,也在某種程度上久違地促成國族意識的團結,但於我而言,如果說,這些新世代的國手真的為我們帶來了什麼,我想,應該是,他們用自己奮力一搏的生命告訴我們:當一個人成為自己的時候,那模樣有多麼美,那力量有多麼強大。

​/

​奧運即將結束,人生還要繼續。記得這場奧運會上,這些台灣運動員教會我們的事,然後用和當下感動同等的力量,繼續支持他們,同時在不容易的人生裡各自奮力活著 —— 那麼,這個夏天的呼喊與淚水,也就不枉費了。

​(圖片來源/體育署)

#2020東京奧運

#tokyo2020

< 資料來源:江冠明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