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年談曾聖光戰死

 

曾聖光戰死於烏克蘭的消息一出,許多人致敬,亦有許多人大喊不值:為何要去為了一個(曾經販售武器給共軍的)外國而死?為何不是留下來為台灣誓死奮戰?甚至有網友爆料曾聖光欠債百萬(彷彿他是為了躲債,才出國當志願軍;原來討債集團更兇狠於俄軍?)。我不認識曾聖光,無法代他回答這些,且來探討「戰死」之意義。

《胡適論學近著》:「凡觀察一國的文化,須看這文化之下的人怎樣生活,更須看這文化之下的人怎樣死法。」上一次,有台灣人以「戰死沙場」離世,是多少年前的事?且看今之台灣,幾乎人人都只想鐵飯碗安度一生、沒有話題比「食」與「性」更受歡迎、被網友罵就叫「被出征」…如今真有一人征而不回,終於使這個國家的你我,怎樣生活、怎樣死法,被徹底襯托而出。

自尋死路,常被視為自私、逃避…然從軍赴死例外。馬革裹屍之人總是被肯定,不論人們對死後的想像為何。曾聖光或許是基督徒(從「聖光」此名推測),他的許多歐洲同袍想來也是。信仰上帝的他們,志願參軍、慷慨就義。「尚鬼」的楚人如屈原,亦歌頌陣亡將士:「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或尋短或苟活的人們,可能都是想著自己;惟戰死者,是肉身護著別人到底,莫怪天地鬼神皆泣之。

不予苟同曾聖光的網友,是也敢為了更值得的國家、信念、人們…而捐軀,亦或只是因為自己的短淺被他掀開、自慚形穢?

(作者為清大歷史碩士、中學歷史教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