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台灣的印太戰略下提出對中國的戰略,這意味著在安全議題上,過去所謂的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必須放在印太的多邊框架下處理。也意味著在經濟上,台灣更須將對中國的經濟策略與印太友盟對中國的經濟策略同步,並尋求協調一致。也意味著台灣對中國政策無法自外於印太戰略對自由與開放的要求,這代表鞏固人權捍衛民主的基本價值必須帶回到對中戰略中。
台海安全國際化意味著台灣在設計兩岸和平互動架構時,要有意識將這個互動架構予以多邊化方式處理。我們希望達到的台海維穩不再只是存在於美中台三方,而是包括印太以及對台海穩定有相關利益的各方利害相關者,共同組成一個維護台海和平的多邊框架,在維繫台灣民主、捍衛台灣認同與保衛台灣的國際生存權等前提下,建構各方的共同認識與形成共同承諾,為台海的和平與穩定建構出可永續的多邊安排。形成這個可永續的多邊安排將會是台灣印太戰略的重要內容。
由於需要這個安排與中國在軍事及外交上有意破壞台海現狀有關,因此這個多邊安排也需要觸及如何合適處理台灣的國際參與以及台灣的國際位置等問題,同時讓台灣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以及台灣的國際組織的參與可以更明晰化(如果能更正常化就更好),且有更一致的標準。
台海安全國際化意味著台灣在設計兩岸和平互動架構時,要有意識將這個互動架構予以多邊化方式處理,以達到的台海維穩不再只是存在於美中台三方,而是包括印太以及對台海穩定有相關利益的各方利害相關者,共同組成一個維護台海和平的多邊框架。(美聯社)
當然為了如此,台灣的行動自由度也會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甚至軍事發展能力也有可能因此受到約束,但如果能因此得到台海和平的保證、台灣國際空間參與的穩定與平等,台灣與其他國家關係,以及台灣的國際組織參與可以在一個更明確與更合理的框架上獲得處理,這將會是對台灣永續發展的利多,也讓後世子孫在更有保障的基礎下自由揮灑人生。
在經濟上,雖然兩岸經濟關係十分密切,要台灣與中國全面脫鉤也是不可能的事。但畢竟中國經濟動能已經與過去截然不同,即便其對台灣國際經貿的重要性持續位於高檔,但趨勢絕對是在逐漸下降。在中國沒有改變現在的作為,持續挑戰自由與開放的基本價值時,國際供應鏈對中國減鉤是必然發展。因為台灣在國際供應鏈的角色決定了台灣對外貿易的利益定位,也因此當供應鏈對中國持續脫離時,也必然會對兩岸經濟關係產生衝擊。台灣對中經濟戰略必須要能反應這個情形,並尋求與印太友盟對中國經濟戰略的協調(意即不僅是另組供應鏈的國際協調,也會包括對中國經濟政策的多邊性協調)。
這個協調要求不僅在供應鏈議題上,也會隨著數位經濟比重日高而增加。這是因為數位工具本身是經濟管理的賦權者與放大器,未來的數位經濟發展就會在法規的彙整與新規則的設定上被大幅決定,因此根據什麼與立場設定規則就會是爭奪焦點。現在所謂的中規與美規分歧逐漸出現的情形,台灣對中經濟戰略就必須預見這個趨勢並發展出一個合理的框架予以處理。台灣無法把自己分裂成中規美規各一半的「一國兩規」島,這也意味要在印太戰略框架下建構對中經濟戰略,以使自己不會陷入「被雙規」的處境。
台灣在國際供應鏈的角色決定了台灣對外貿易的利益定位,也因此當供應鏈對中國持續脫離時,也必然會對兩岸經濟關係產生衝擊。(路透)
重新將人權與民主放入對中政策
由於印太戰略的核心價值是自由開放,雖然因種種理由不願明說,但重視民主與人權依舊是自由開放印太戰略想要促成的區域狀態。印太戰略的價值色彩是無法被抹滅的。
當在印太戰略下設計對中戰略時,同樣的,在印太戰略下的價值主張也會跟著滲入對中戰略的設計。這實際上會再一次將民主人權議題帶入台灣的對中政策中。
從馬英九執政後外交休兵的結果,導致對中國宗教自由、西藏、新疆等人權問題的關注也跟著在休息。至今台灣對中國人權問題,不管是為了「和諧兩岸關係」,或是「避免羞辱中國導致不必要的兩岸關係緊張」等,發言次數都相對較少。只是台灣避免刺激中國付出努力,中國依舊對台灣發動認知戰與在對台訊息戰加大力度,透過內容農場與重金買收網紅為其宣傳,甚至現在更開始散佈疑美論等似是而非的主張。北京深知台灣民主危及中共對中國人民持續獨裁專政的正當性,因此欲去除台灣而後快。現在台海緊張與中國意圖改變現狀會出現急迫性,與中共執政正當性受到挑戰有關。
因此現在的情形是,即便台灣高度自制不挑釁中國,但因為台灣實行民主體制,中國就視其為威脅。台灣越民主,在國際上越受歡迎,中國就會越被激怒,進而想加快統一台灣的腳步,以便將這個問題做一勞永逸的處理。因此台灣對中政策不僅不能忽視意識形態的面向,也需要在意識形態層面主動回擊,因為現在是中國自信的缺乏以及對台灣民主的疑懼,而發狂對台灣發動攻擊。台灣對中戰略必須包含有價值對決的政策,畢竟光是防衛假新聞與揭露真相,永遠無法追上釋放謊言的國家機器之腳步,也容易讓台灣在兩岸關係的處理上持續陷於被動。
台海爭論是民主與獨裁的價值對決,也是對台灣認同發言權的殊死戰鬥
提出合理的對中戰略以經營兩岸關係,是台灣執政者無可旁貸的責任。但面臨台海安全國際化、中國經濟前景不明、中共執政的正當性在中國也日漸受到質疑、各國對中政策同時也紛紛出現改變之際,台灣設計對中戰略的國際背景與過去已經非常不同,不僅以兩條平行線方式看待兩岸關係與外交關係進而質問孰輕孰重的思考方式,在新情勢下已不合時宜,台灣也需要發展一個處理台海安全的新框架。這個框架不僅是多邊的,也要能同時處理安全以外的項目,諸如經濟發展策略與台灣的國際安排等議題。不但過去就兩岸處理兩岸的時代已經過去,以為兩岸關係良好就可以帶來台灣國際空間的期待,也與現在印太區域普遍採對中強硬態勢的趨勢背道而馳。
在印太戰略下發展對中戰略,意味著對中戰略一定會有多邊化的台海安全管理、與印太友盟的更緊密的經濟協調要求,也必須將印太戰略以民主為優位的價值包括其中。在這個意義下,對中戰略不可能沒有價值成分,也要含有體現價值對抗的政策作為。 重要的是,這個價值對抗不僅有普世價值成分,也有台灣認同這個特殊價值在內。兩岸爭論在另一個層次,是個拒絕主體認同被抹消,反抗記憶被移除的歷史發言權之戰爭。對中政策如果無法體現同時捍衛普遍價值與台灣認同,並在現今給予一個多面性的國際框架與以支撐與管理,任何對中戰略的設計都很可能會無法到位的。
賴怡忠/台灣智庫諮詢委員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