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苦旱談幸好與開源

南台苦旱,自三月一日起,嘉義地區調整水情燈號為減壓供水黃燈、台南地區為減量供水橙燈。雖然這會造成大用水戶不便,但住在有蓄水塔公寓華夏的多數人並不受影響。而早在去年十二月九日經濟部已決定嘉南地區今年一期稻作停灌,省下大量灌溉水,否則以過去數月的水情狀況,旱情可能更糟。

水利單位為抗旱努力開發伏流水、抗旱井等,但可能考慮環保壓力,能大增庫容、蓄豐濟枯的水庫計畫很少再提。水利署前瞻計畫內核定的、具規模的水庫計畫只有鳥嘴潭人工湖,而該計畫也是在「利用地面水取代地下水,以減少地層下陷」的環保正確下才得以通過。

氣候變異,旱澇更趨極端,台灣本就不足的蓄水空間更要擴大。除新建水庫外,近年大力執行水庫清淤,全國每年清淤量約一千七百萬立方公尺,應該持續辦理。只是清淤費用並不便宜,近三年平均每立方公尺要九十元至一百元,每年耗費達十多億元。

水庫加高是另一個方向!老水庫尖山埤曾二度加高;蘭潭水庫主副壩加高三公尺,增加近三千萬立方公尺庫容;新山水庫第二期就是增加庫容六百萬立方公尺;最新案例是二○○九年曾文水庫大壩不透水心牆加高三公尺,只花二億元,就增加約五千五百萬立方公尺庫容。台灣可加高蓄水高程的水庫應該還有不少,甚至有的只要沒有安全顧慮,修改水庫運用要點就可達成增加庫容,值得全面檢視。

水庫清淤,加上集水區治理,配合洪水時繞庫排砂、水力排砂等手段,才有可能將水庫排砂量與入砂量取得平衡,但要回復原有庫容可說難如登天。曾文水庫淤積量約一億八千萬立方公尺,近年最多每年清淤近四百八十萬立方公尺,只能與入庫泥沙量平衡,不再增淤積量。若克服清淤能量與場地限制,增一倍清淤量,算下來還要卅八年才能回復原庫容。烏山頭水庫要恢復原庫容,若不能暫停營運,靠清淤可能需要三、四百年。所以,清淤只是必要的手段,維持既有庫容而已。

除水庫新建、加高外,再生水推動、海淡水引進都是開源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再生水推動,既符合環保要求,水量也穩定。惜再生水產量很有限,只能適用於再生水廠附近工業使用。

用水需求不可避免會一直增加,若節約、調度等手段都已用盡,則民眾應該也要支持開源的手段,包括新水庫的建設,以求免於缺水吧?

(作者曾任水利署組長,著有《閱讀水庫行腳臺灣》)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