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銘相關文章

海淡廠與珍珠串

海淡廠與珍珠串

拜讀「缺水,更缺水資源戰略」投書,個人認為值得商榷。我們不必學以色列,沙漠國家因氣象條件,選擇海水淡化是無奈選擇,但海淡廠出差錯或是戰爭遭轟炸也有風險。個人於去年四月廿四日於「自由廣場」發表「海水淡化廠的糾結」,不再贅述。 台灣雨量豐沛,只是人口眾多,每人分配水量少,加上豐枯不均,水資源營管困難,但抗旱表現其實相當出色,以今年南部水情,還不必進入「分區供水」紅燈,已非常不容易。 開源、節流、調度、備援是水資源營管四大原則。開源一定會付出相應代價,因此要多元化並且適應該地。海淡不是台灣最佳方案,但卻是離島必要手段。節流該全方位,生活與工業用水節水有分級水費節制,工業用水還有耗水費徵收,但高達七成的農業用水卻無外部力量監督節水。農業用水更具用水彈性,因此乾旱初起,就會先減量供水,再嚴重就停灌(美化說法是全面節水),而這也是台灣應付乾旱的終極手段,去年底相關單位洞燭機先,否則今年南部旱情將更嚴重。 近幾年經濟部推動「珍珠串計畫」,加強水資源調度、擴大互相支援,以「同島一命」、「取有餘補不足」的觀點,增加區域抗旱韌性的原則是對的,前年也有石門水支援新竹成功案例,而台南、高雄互相支援也成常態。但台灣社會越來越在意資源使用「在地化」,因此要讓石門水庫供水更穩定的「南勢溪引水至石門水庫工程計畫」,因遭到反對而擱置。而若真乾旱嚴重,台灣又是蕞爾小島,彼此支援還不足,那就可能災區擴大,彼此都成難兄難弟了! (作者曾任水利署組長,著有《閱讀水庫行腳臺灣》)
張炎銘 2023-03-19
南台苦旱談幸好與開源

南台苦旱談幸好與開源

南台苦旱,自三月一日起,嘉義地區調整水情燈號為減壓供水黃燈、台南地區為減量供水橙燈。雖然這會造成大用水戶不便,但住在有蓄水塔公寓華夏的多數人並不受影響。而早在去年十二月九日經濟部已決定嘉南地區今年一期稻作停灌,省下大量灌溉水,否則以過去數月的水情狀況,旱情可能更糟。 水利單位為抗旱努力開發伏流水、抗旱井等,但可能考慮環保壓力,能大增庫容、蓄豐濟枯的水庫計畫很少再提。水利署前瞻計畫內核定的、具規模的水庫計畫只有鳥嘴潭人工湖,而該計畫也是在「利用地面水取代地下水,以減少地層下陷」的環保正確下才得以通過。 氣候變異,旱澇更趨極端,台灣本就不足的蓄水空間更要擴大。除新建水庫外,近年大力執行水庫清淤,全國每年清淤量約一千七百萬立方公尺,應該持續辦理。只是清淤費用並不便宜,近三年平均每立方公尺要九十元至一百元,每年耗費達十多億元。 水庫加高是另一個方向!老水庫尖山埤曾二度加高;蘭潭水庫主副壩加高三公尺,增加近三千萬立方公尺庫容;新山水庫第二期就是增加庫容六百萬立方公尺;最新案例是二○○九年曾文水庫大壩不透水心牆加高三公尺,只花二億元,就增加約五千五百萬立方公尺庫容。台灣可加高蓄水高程的水庫應該還有不少,甚至有的只要沒有安全顧慮,修改水庫運用要點就可達成增加庫容,值得全面檢視。 水庫清淤,加上集水區治理,配合洪水時繞庫排砂、水力排砂等手段,才有可能將水庫排砂量與入砂量取得平衡,但要回復原有庫容可說難如登天。曾文水庫淤積量約一億八千萬立方公尺,近年最多每年清淤近四百八十萬立方公尺,只能與入庫泥沙量平衡,不再增淤積量。若克服清淤能量與場地限制,增一倍清淤量,算下來還要卅八年才能回復原庫容。烏山頭水庫要恢復原庫容,若不能暫停營運,靠清淤可能需要三、四百年。所以,清淤只是必要的手段,維持既有庫容而已。 除水庫新建、加高外,再生水推動、海淡水引進都是開源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再生水推動,既符合環保要求,水量也穩定。惜再生水產量很有限,只能適用於再生水廠附近工業使用。 用水需求不可避免會一直增加,若節約、調度等手段都已用盡,則民眾應該也要支持開源的手段,包括新水庫的建設,以求免於缺水吧? (作者曾任水利署組長,著有《閱讀水庫行腳臺灣》)
張炎銘 2023-02-27
水利 人事 財務

水利 人事 財務

  行政院會通過「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農田水利會將從現行法人改制為公務機關;消息一出,引發兩極激烈反應。 農田水利業務具有高度公共事務性質,日治時期就有「官設埤圳」推展灌溉事業,後來成立「水利組合」奠定目前水利會「特別法人」的基礎。會長早期也是官派,後來才有會員選舉。從歷史上看,也是擺盪在「公務機關」與「法人」之間,是否改制是利弊兼具、如何取捨的問題。 水利會是依照水利法第十二條「秉承政府推行農田灌溉事業」而設立,以前主管機關是水利單位;但組織通則的主管機關已改為農委會,改制為公務機關後其上級機關還是農業部?還是考慮「用水一元化」,且抗旱的終極武器就是停灌、休耕,是否要如同水保局、林務局,將其灌溉業務納入環資部? 比較棘手的是人事與財務。水利會人員並沒有全部通過國家考試,改為公務機關後,這些人如何銓敘?特別為這些人舉辦特考?這對年長、已脫離課本數年者並不公平,因此如何保障既有人員權益應是優先思考課題。 全國十七個水利會,財務狀況差異極大,這些水利會財產如何處理?財務狀況較好的水利會,通常會反對改制,因公務機關的會長,經費運用上一定不如法人方便;而財務狀況不佳的水利會,要煩惱年度經費,改制後編列公務預算,因此會偏向贊成。但若改制為公務機關,有必要這麼多水利會嗎?是否要整併?如何整併? 以水資源運用觀點,改制為公務機關是較有利。農業用水量、水權量都占約全國七十趴。農業水權如何依照作物種類、灌溉面積調整?農業用水如何節約、有效利用?會長若改為官派,當然「溝通」會更容易。有些水利會將旱季水權移調給工業用水使用,常遭詬病,若無財務壓力,或許這些水權能重新分配。 當然,水利會員會擔心公務機關的行政效率、公務員的服務熱忱,但世事無絕對,有利就有弊,不是嗎? (作者為退休人員)
張炎銘 2017-11-11
利用北宜直鐵「東水西運」

利用北宜直鐵「東水西運」

 12月25日經濟部抗旱會議後決定,全台再增加35,776公頃第一期作停灌,連同12月17日已決定休耕的苗栗及台中約5,800公頃灌區,全台合計已高達41,576公頃稻田休耕,補償經費約35億元。這條新聞比不上議長選舉受重視,休耕也不會影響一般民眾生活,民眾因此對「十年最大乾旱」並無感。持續降雨不足,明德水庫上游集水區原本浸在水裏的周邊山壁明顯裸露出來。(記者傅潮標攝)但我敢斷言:台灣未來將乾旱連年。過去有「十年一大旱」之說,例如民國69、80年的苦旱,但隨著用水量成長及氣候變異,近年來乾旱越發頻繁,民國82、84、85、91、92、93、95、98、99、100、102、今年都是乾旱年,情況嚴重時依據「農業用水調度使用協調作業要點」,靠的是犧牲農業,以停灌、休耕度過難關。但停灌休耕,除了環境代價外,補償費、水利會的作業費等損失也甚為可觀。民國91、92、99年單單該年的補償損失就各約11億元;民國95年,桃竹苗灌區停灌補償13.8億元;民國93年,停灌、休耕面積高達65,385公頃,補償耗費26億元。今年已要約35億元補償費,而隨著水情不樂觀,可能還有更多灌區必須休耕。歷史上停灌、休耕農田面積最多的是民國85年,達82,667公頃,換算現在價碼約70億元,難道我們要年復一年忍受這種乾旱損失?台灣平均雨量2,500毫米,稱得上水資源量豐沛,但因水文豐枯不均、人口眾多,事實上是缺水國家。但一提起要水資源開發,馬上引來環保撻伐,不要說傳統的水庫,例如天花湖水庫難以推動,就連平地水庫,像埤塘的高屏大湖也是困難重重。不要水庫,那總要採取其他方案。推動多元化水源發展,一直是水利單位努力的方向,但海水淡化,耗費能源、不符經濟;再生水利用,還卡在政策、法規、經濟、心理等因素,都難以有效推動。除了加強管理、調度外,倒是「東水西運」的構想,值得重新檢視。本來,要專門建造一條輸水管線,可能經濟效益不高,也有環保疑慮。但若「北宜直鐵」成功,不管是何種方案,將輸水管配合鐵路建設,就較無環保疑慮,工程經費也降低,況且蘭陽溪流域平均雨量超過3,200毫米,是全台最高的流域,比全台平均高出一截,年逕流量約28億立方公尺,水量、水質都沒問題,而石門水庫年運轉超過4次,是全台高缺水風險地區之一,權衡之下,或許配合鐵路建設的東水西運會是另一個選項。當然,這一切還需要更詳細評估,尤其所西運的水是供常態使用還是備援?是要先進水庫還是直接供利用,都會影響其經濟效益;除此之外,更要考慮東部地區民眾的權益與感受。乾旱雖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若民眾單純地以為家庭用水無虞,就不需要開發、維護水資源,那就錯了。面對未來氣候變遷,旱澇可能更為極端,我們不能僅依靠「停灌休耕」這條用水保險絲,需要付出更多的關心與努力,採取更多開源節流的措施。(作者曾任水利署水政組長)
張炎銘 201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