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差異還是東西方差異

最近不管台灣還是中國網路又開始在討論什麼兩岸差異還是東西方差異。

我以前解釋過很多次近代農業國家工業化過程對教育政策的影響,簡單說,在大部份地區都是農村的國家,義務教育到小學就夠用了,甚至用不著義務教育,因為學完也是一輩子在種田,物理化學那些屠龍術派不上用場,考慮到國家發展頂多需要篩選一批極少數的菁英做高等教育就很充份夠用了。

但是近代是一個同時存在宛如中世紀一般毫無工業化的國家與高度發展的國家共存的時代,就給予前者彎道超車直接複製人家發展了幾百年的技術這樣的機會,可是這種複製只能縮短時間,也不可能直接複製貼上過來的,最基本,你國家的人大部份連小學畢業的學歷都沒有,那些工業設施跟技術搬過來也沒人會用的。

於是農業國家會先從開始出口工業區起步,吸引外資來蓋低技術需求的工廠,電池成衣塑膠花玩具這類的,先從基礎培養工人,所謂的培養工人不是把一群小孩子抓到學校上學,然後上完學全部又跑回家種田這樣子,那是毫無意義的,你需要提供工作給工人作,工人才會持續成為工人,而外資來蓋工廠之後,工業區會需要大量識字守紀律的工人,只靠原來的農村無法穩定提供這樣的需求,國家就會認真開始辦教育,小學國中義務教育公務員才會認真開始幹,民眾因為小孩受過教育會有比較好發展才會真心送小孩去上學。

等過個十年八年,國內已經有一批掌握熟練技術的工人,有能力代工更加高階的產品,國內因為產生了一大批有穩定收入的工人,也就是有穩定消費力的市場,對於加工民生用品的需求也開始旺盛,也就是工廠加工的產品不只是出口,也可以銷往國內了,於是本國的工業產業也開始熱絡,這時候需要的就不只是守紀律聽話的工人,也需要高階的工程師設計師,有了本土的工業也就開始需要會計金融的專業白領,這時候急需各種領域的技職人才,於是技職體系教育就提升到重要國家政策,而且不惜重金補助跟延攬外國教育設備跟人才了。

再往下二十年,就是大學博碩士專才會因為國家工業化進入更高門檻的領域,產業界需要人才也就逼著國家趕快辦教育,而且產業界需求的人才領域也會影響國家補助與教育政策的方向。

這是教育領域的,比較容易直觀感受,在比較側面的倫理觀與社會習慣上面,其實也是隨著工業化在改變。

例如農村時代的人是不太有時間觀念的,在工業化以前的時代,人們對於時間都是憑感覺採取一個大概的概念,大約中午、大約幾時這樣,像很多國家文化差異的笑話說的印度農村人的時間觀,那其實是農業社會的常態,所以並不是他們的時間觀很奇葩,以前我們的時間觀其實也是那樣,只是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後我們的時間觀改變了而已,這是因為工廠的作業必須嚴守時間,金融相關的工作更是一分鐘都輕忽不得,所以進入工業化以後,就會開始認為不守時是一種嚴重的缺點,而且對於守時的標準很嚴格。

明顯的例子是日本,日本因為在近代是非常突然地由國家政策強行工業化,所以這種倫理觀改變的過程也就非常迅速跟突然,近代以前的日本對於守時跟整潔的概念也是非常散漫的,在開始工業化以後發現民眾這種普遍性的散漫對於工業化效率很嚴重地扯後腿,於是用舉國的宣傳跟教育強行扭轉國民的習慣,在一兩代人內強行把國民變成現在這樣對於守時跟整潔有強迫症的樣子,這是一個工業化會改變一個社會道德觀的例子。

所以我常常這樣講,中國現在的樣子,就是台灣三十年前的樣子,中國所做的大部份行為台灣人三十年前也在作,包含在國外隨地大小便還是偷旅館牙刷毛巾、在全世界叫囂用暴發戶嘴臉現世這些,三十年前的台灣人也在幹,我這樣敘事並不帶有貶意或者褒義,並不是說中國晚了三十年所以表示台灣比較高尚或者低劣,單純就是因為中國攤上了毛澤東這貨,文革跟鎖國導致中國工業化起步晚了台灣三十年,就像台灣又慢了日本一二十年,所以台灣發生過的事情日本早一二十年也都經歷過一樣,今天中國發生的事情未來印度也一樣會同樣複製一遍。

如果再經歷五十到一百年,中國也能變得像美國或者歐陸一樣,然後後進的國家也會嘲笑中國那一百年古蹟似的什麼破高鐵,不過那只是純粹因為一百年前做好的東西用不著拆掉重蓋而已,到時候的中國人會用一種看待不懂事屁孩的同情眼神跟他們說,長大你就懂了,事實上這些所謂文化差異大多也就是這樣子。

那講起來,大家都只是在發展的道路上站在不同位置,好像也沒什麼好彼此嫌棄的?是這樣子沒錯,可是問題是,從農業化發展到工業化的過程會有一個民族情節從對工業國家自卑轉變到自信,然後就像股價整理一樣,轉變到自信之前會有一個過度自信暴衝的階段,台灣三十年前也經歷過,日本四十年前也經歷過,而這個階段的屁孩特別討人厭啊!況且,你確定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還會有百年後那個未來?反正我覺得沒有。

< 資料來源:周布雅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