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賢賢相關文章

公視撿到槍

公視撿到槍

  公視所謂台語台小編之亂其實是個機會,讓公視可以更積極地跟社會對話,可惜公視經常錯過機會。 新聞確實該有嚴謹的規範,但委外的粉絲頁經營成了灰色地帶,是否可以容許一些實驗空間?我認為可以(我沒有變節,只是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溝通方式,我們不能忽略現在的新趨勢)。檢驗的標準至少有兩個,一是小編說韓國瑜消費(高雄)的還不夠嗎,雖然可以辯稱是玩笑話,但「消費」在此明顯是負面修辭,總要有些依據可以作為立論基礎。公共電視也可以做parody,可以嘲諷,不必畫地自限,變成觀眾眼中難看兮兮的電視台。但嘲諷的論述還是必須有所本,說的清楚,才可能有公信力。而且嘲諷必須在某一個特定的範圍內,例如某個嘲諷性節目。至於粉絲頁可不可以這樣做?我認為可以討論,不必立刻把門關起來。 嘲諷是一種評論,是特殊形式的意見表達。只要新聞與評論有合理區隔,各自遵守合理遊戲規則,沒什麼不能嘗試的。 第二個檢驗標準是,針對不同陣營出任公職的政治人物,是否能一律嚴格監督,該嘲諷的都嘲諷,不特別寬待任何人。台灣媒體離這樣的原則越來越遠,但公視必須自我要求做到公正,包括嘲諷必須有紮實的事實基礎並符合比例原則。 現在訊息傳播的方式改變太快,公視找網紅擔任小編,沒什麼不好。只是小編也該熟悉公視的節目製播規範,對於公視精神了然於胸,最後總可以找到仍可發揮幽默風趣特色的一個平衡點。公視不該因為受到批評就默許寒蟬效應發酵,反而應該借此機會認真徵求廣大民意,讓大家熱烈討論此事的利弊。 至於公視員工能否評論此事?當然可以。不論陳信聰或其他人,都可以支持或反對。不應該禁止任何人公開發言,重要的是大家能否認真思考與辯論,找到最好的對策。公視內部不該讓一言堂的壓力成為主流,阻擋他人表達意見。健康的爭議是帶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但公視主事者總想躲在安全的地方,這其實是欠缺進步性,違反公視精神的一種懶惰苟且心態。 還有陳信聰進公視,是將近20年前我在新聞部時聘用的。那時公視晚間新聞要開播,我選擇了幾位有政治工作經驗的年輕人跑政治線,包括立法院助理、市政府幕僚、黨工等,這種實務經驗對於記者來說我認為很寶貴。當年跑政治線的,如果我沒記錯,有李慧宜、劉建炘、鄭坤從、陳信聰、呂培苓等,他们有的留在媒體,早已是資深記者,有的先後從政,也各有表現。他们曾經在哪個政黨的陣營工作,不該成為焦點。重點是他们在媒體工作時,是否心中永遠有一把很準的尺,讓自己能夠盡量公正,在受到檢驗時可以心安理得。陳信聰做過朱惠良的助理,是他被聘用的原因之一。這是我做的決定,要算帳大家可以來找我,反正我至今仍是公視黑名單,沒差啦。 我不認為新聞工作者需要強調自己「中立」。有話好說每天討論的主題、來賓的選擇、主持人問的問題,主持的方式,都反映許多對議題的看法與判斷。這些看法與判斷都不是「中立」,而是有特定觀點的。公視必須追求公正,不斷自我檢視是否足夠 fair-minded,議題處理方式是否符合公共利益,而非強調中立。例如你個人反對澎湖設賭場,因為你認為賭場違反公共利益,但是你討論這題目時還是要有足夠的開放性,讓不同意見都可以公平發言。主持人不能放送自己的個人意見,這不是中立,而是being fair。但主持人可以表明自己在某個議題上個人的立場,讓觀眾檢驗他是否足夠公正,這樣會比假中立誠實的多。陳信聰曾在臉書上承認他有恐同傾向,雖然因此蒙受批評(也讓我相當驚訝),但我認為至少他很誠實。 換句話說,如果「中立」意味著「不偏不倚」,那就OK。所以新聞記者的「中立」不是neutral, 而是 impartial。中文經常語意不精確,必須慎用。 我當總經理時,國民黨人士一看到我就大罵有話好說,要求我停掉節目。那時的壓力鋪天蓋地,但我從沒干涉過節目內容,我的責任是保護工作人員好好做事,並要求主管好好品管。那時公視工會聲音很大,有話好說找我上節目討論工會對我的指教,其他來賓的陣容我並不完全認同,也不認為討論夠深入夠公正,但製作人/主持人這樣決定,我也不會吭聲。專業成長是節目工作人員自己要去追求的,我的責任是把專業環境維護好。公視工會幹部對內耍小手段讓持不同意見的幹部無法開會,並漠視弱勢勞動者權益反對派遣員工納編,對外在未請假的情況下到立法院跟林益世洪秀柱開記者會支持國民黨繼續凍結公視預算,這種工會有什麼值得尊敬之處?但有話好說在討論觀點上選擇認同那時隨著國民黨搖旗吶喊的傳播學者(這是我的看法,而我採取這樣的看法是有充分依據的),我也沒說什麼。新聞工作者不是神,即便自以為盡力了,也未必能夠掌握所有真相。大家可以就事論事討論公視節目做的是否夠專業,至於陳信聰做過哪位立委的助理真的不是重點。他說助理工作讓他「學習成長」,這難道不是好事? BTW,1993-1997公視法在立法院被阻撓多時的過程中,強烈反對的是新黨的周荃及其他一些泛藍立委,朱惠良是支持公視法的。另一位在協商末期大砍公視預算的新黨立委,公視開播後有天在街上碰到我,非常興奮地說,「人間四月天太好看了,我每天都看到不睡覺!」還有一位當年支持公視法的新黨立委(甚至在三讀受阻時怒砸手機演很大跟同黨同志對幹)後來當監委期間卻配合馬政府濫權壓迫公視。世界上的事無奇不有,有人支持公視法是為了理念,有人是為了鬥爭同黨同志。有人反對公視法是為了鬥爭民進黨,也有人反對是出於無知與偏執。現在公視高層的老公當年是民進黨團唯一反對公視法的立委,結果老婆變成政治酬庸的受益者!看人不能只看標籤,看事也不能只看一時。 儘管公視當局撿到槍不會用(靠政治酬庸混飯吃的有什麼真本事),還是請在公視拼搏的朋友們繼續加油,不要放棄跟社會對話!這次機會被浪費掉了,還有下一個機會。
馮賢賢 2019-02-11
關於「居禮夫人」

關於「居禮夫人」

  本來被催稿應該上網研究「假新聞」,結果不小心陷入女權戰場。來打來打! 1、法文madame意思是某「太太」,或某「女士」。說法語的人稱呼我為Madame Feng,是「馮女士」的意思,不是誰的夫人。但在Madame Curie「居禮夫人」的用法上,「夫人」就是「太太」,而非「女士」(尊貴的太太還是太太,而且法語沒有這兩種差別待遇的用法,只有madame)。有人寫一大篇文章論述「夫人」跟「太太」的差別,不知是在幹嘛。看看「蔣夫人」的用法,就是以夫為貴的獨裁者老婆,不是有獨立人格的宋美齡。宋美齡沒有自己的專業,但仍然有名有姓,她被稱為「蔣夫人」,是獨裁時代的政治操作。(否則為何李登輝的太太曾文惠不被稱為「李夫人」?)如果歷史寫到她,仍然應該稱她為宋美齡或蔣宋美齡吧。 讀大學時就名滿全國比她後來的老公更早慧的Hilary Rodham 雖迫於政治現實(南方選民保守,無法接受州長的妻子不冠夫姓)改名Hilary Rodham Clinton, 也不該在她的專業事蹟被提及時只被稱為「柯林頓夫人」,而應該是「希拉蕊 柯林頓」或「希拉蕊 羅登 柯林頓」。當我們提到她身為美國國務卿的身分時,至少要說「國務卿柯林頓,或國務卿希拉蕊 柯林頓」,而非「國務卿柯林頓夫人」吧。 女性迫於社會壓力冠夫姓已經夠委屈了(例如希拉蕊 柯林頓的情形),把她原來的姓名完整呈現出來只是合理尊重而已。叫「瑪麗 居禮」符合事實,即便省略了她原來的姓,我也沒意見。但以「居禮夫人」稱呼這位科學家,就很莫名其妙了。就算她有冠夫姓,也應一視同仁,叫「瑪麗 居禮」,為何因她是女性而她老公跟她一起得諾貝爾獎,她就變成了XX夫人(又不是以配偶身份在參加派對)? 2、瑪利亞 斯克沃多夫斯卡從波蘭到法國求學並結婚,改名瑪麗 斯克沃多夫斯卡 居禮,這符合當時的習俗。有人說波蘭對她的學術成就沒貢獻,現在波蘭在居功什麼?這個邏輯很奇怪。瑪麗 居禮的全名是瑪麗 斯克沃多夫斯卡 居禮,標誌出來哪裡不對?她原來就是波蘭人,波蘭姓氏為何要抹去?美國交通部長趙小蘭在台灣出生,美國成長,怎麼沒人說因為台灣對她的成就沒貢獻,所以她不能姓趙?她老公是參議院議長麥康諾,但她沒有冠夫姓,這顯示時代的進步。瑪麗亞 居禮如果生在現代,可能就不會冠夫姓了,不是嗎?但冠了夫姓,她仍是有名字的人,不是XX夫人。趙小蘭如果冠夫姓,也該被稱為Elaine Chao McConnell,或麥康諾部長,而不是麥康諾「夫人」吧。 3、如果只因為名字太長就反對,這也太滑稽了。蕭士塔科維奇名字有很短嗎?聽多了不就記得了。還記得第二任原民會主委尤哈尼 伊斯卡卡夫特嗎?不能因為你記不得人家的名字就在正式文獻上幫人家縮短或改名吧。如果講到教科書的任何事情就想到「考試怎麼背的起來」,那只證明台灣的教育毒害太深而改革太不足了吧。 #這個議題的爭論非常正面社會就是在健康的爭議中進步的 #很想知道是誰在會議中提起瑪麗居禮正名之事應該表揚一下
馮賢賢 2018-09-19
誰是政治動物,誰不學無術?

誰是政治動物,誰不學無術?

  有人在留言區貼這篇文章以「證明」我是魏玓所指涉的「政治動物」! 魏玓大教授,踹共,你的證據是什麼?只憑你連名字都不敢說出來的「國民黨」俗辣所言,就將你道聽途說來的長期以打壓新聞媒體為執政手段的國民黨(假定你不是自己掰的,那麼放話者代表整個國民黨?)之抹黑認定為事實,虧你還是傳播博士! 我在參加公視總經理遴選時,十票中拿到九票,魏玓大教授,你認為投票給我的,可能包括朱台翔、黃明川、虞戡平、陳板等九人(我不知沒投的那票是誰,只能用正面表列合理推測)都是民進黨政府的橡皮圖章?笑死人的無知與荒謬! 空降的一大堆,魏玓大教授避而不提,卻誣衊唯一公視專業出身的,這莫非就因為我沒有政治靠山? 我在公視推動原住民傳播、客家傳播、紀錄片、新聞專業自主、進步新聞路線、內容創新,開啟了公視晚間新聞、「紀錄觀點」、原住民新聞雜誌、催生原住民族電視台、客家電視台、「誰來晚餐」、迷你影集的戲劇突破(如「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兒童節目的突破(如暑假就醬玩),像「跳舞時代」、「無米樂」這樣的紀錄片,至今仍是經典。公視為人稱道的多元視角批判性強的紀錄片、勇敢挑戰現實議題的迷你影集戲劇路線、反映台灣多元價值的實境節目、以兒童為主體的兒童節目進步路線,哪一項不是我開的路?我沒有資格出任公視總經理,必須被你無的放矢惡意評論?你自己呢?連事實查證都不做、疑似替加害者遮掩的「學者」?你有看電視嗎? 台灣媒體風氣如此敗壞,傳播學者們的角色居功厥偉。只因我不是政大幫/傳播掛的就糟蹋我嗎?媒改社人士在國民黨搗爛公視的戰役中扮演什麼角色,這個帳我還沒算呢!大家走著瞧   #新新聞的可信度不用我評論了吧想想嘿嘿嘿那篇法院認證造假的新聞就知 #這篇封面故事發表於我二女兒離世45日我今天才看到真是有夠惡毒趁人重度悲傷之際未經查證惡意中傷我要問問律師如何處理 WWW.NEW7.COM.TW 新新聞-【封面故事】公視發展史背後的那些政治動物們  
馮賢賢 2018-07-14
巧芯,你可能有所不知

巧芯,你可能有所不知

  巧芯,你可能有所不知。 要說在颱風天搞政治追殺,你的老闆,可一點不外行。 馬鬥王的九月政爭大家都很熟,就不談了。 八八風災呢?夠慘吧。 小林村滅村,全國哀鴻遍野。 你老闆送進公視的第二批人馬,一刻都不浪費,進公視開第一次董事會,就發動醜惡鬥爭,要把民進黨執政時期當選的董事長幹掉。 那天是2009年8月10日。小林村全村罹難,各地災情嚴重,大家心情沈重。我在公視召集各頻道負責人緊急安排各族群語言救災新聞與特別節目。 但是你老闆派來的人馬,對於公視如何在重災後提供公眾緊急服務毫無興趣。這時由於他们已成多數,董事會一開始,你老闆的親信(大家都很熟悉的藏鏡人)派來的打手就站起來撕破臉鬥爭,要逼退鄭同僚董事長。 從頭到尾這些打手們只有一個主題,就是「換董事長」。什麼救災,什麼媒體責任?這些以政大傳播學院脈絡為核心的打手們,只關心奪權。 國難當頭,他们卻只想奪下董事長的位子。 我們為了災後服務忙到連睡覺時間都不夠,卻在兇狠的鬥爭當中被趕出會場,連報告的機會都沒有。 從此公視董事會成為殺戮戰場,因為透過任期中修法增加董事名額,你老闆的親信(藏鏡人)已掌握多數,一路踩油門鬥到年底。在12月底最終的出草戰役,由於被指出法律瑕疵,親信派來的打手們無法將鄭同僚換掉,從此集體杯葛董事會,讓董事會持續半年無法成會。管他什麼年度計畫預算決算的審核,只要不換董事長,公視就去死。 巧芯,順便告訴你:鬥爭腥風血雨進行時,民進黨時期被任命的一位人脈跨越藍綠的原住民董事說,「我打電話給金小刀,跟他說,你們可不可以不要弄得那麼難看!他說他處理風災很忙,叫我去找林谷芳。」原來災後的政治處理是不具政府職務的小刀在忙?好感人的義工唷,一面整肅媒體,一面「義務」幫忙政府處理災後爛攤子? 林谷芳是馬政府送進來的第一批補選董事之一,馬英九的高中同學。在董事會開會時自稱,「我在文化界,講話是有神聖性的!」 又原來,罔顧公共利益的野蠻鬥爭叫做有神聖性。巧芯,不瞞你說,國民黨這批文化打手真讓人大開眼界。 然後,2010年春夏,鄭同僚董事長以及其他六位盡責開會的董事,被馬政府新聞局兩度假處分,從此無法行使職權。 正常出席董事會的董事們被政府假處分,由杯葛董事會的董事們接管。巧芯,這邏輯你能幫忙解釋一下嗎? 陳勝福在董事會沒有開會的情況下,由新聞局宣布接掌公視董事會。巧芯,你可知道,公視董事會選舉董事長,依法是需要開個會的。 接著,在2010年9月19日,另一個颱風天。違法的公視董事會開會決議將我及執行副總鐘裕淵、公行部經理蘇志宗解聘。我被解聘的理由是2009年表現「不適任」。2009年我的考績是「優」,業績各項指標(收視率、觸達率、觀眾滿意度、金鐘獎得獎數、財務績效、內容創新...)都是史上最佳。打手團裡的政大新聞系大老學者陳某還曾對我說,「誰來晚餐」是台灣電視史上最優質的節目。但他卻認定在任內做出這節目的總經理不適任? 執行副總鐘裕淵負責的高雄世運轉播與國際媒體行銷,圓滿成功,並因嚴控預算執行精準,為公視帶來9000萬元的空前利潤。他得到什麼?積勞成疾,含恨以終,至今未得平反。蘇志宗才上任沒幾天,為人正直,積極任事。巧芯,你能說說這些人為何不適任嗎? 在9/24我下班後,陳勝福叫人把我的辦公室門鎖換掉。如果不是心虛,幹嘛偷偷摸摸換我門鎖? 巧芯,順便提一下,我後來打的官司(確認總經理職務之訴)經法院定讞指出,新聞局把七位董事假處分後,董事會人數不足,所有會議皆違法。而你老闆主持的政府,就讓這違法的董事會繼續運作了四年。 我的兩個官司,加上鄭同僚等董事對新聞局/文化部提出的多個訴訟,最後我方全部勝訴。民進黨重新執政後的文化部替國民黨擦屁股,向鄭同僚等董事道歉並付出賠償金。所有這些訴訟,被告公視及新聞局/文化部浪費了納稅人大筆金錢及行政資源違法濫權。還有幾位公視無辜員工被政治追殺,降級、調職、記過、移送調查局不一而足,至今仍未得平反。巧芯,你不為你支持的政黨感到羞愧嗎? 至於你老闆領導的政府從2008到2010發動整個國家機器對公視進行鋪天蓋地的「政治追殺」,那可不是一時半刻說的完的,就改天再聊囉。 不過,颱風天真的很好用。巧芯,我想你其實明白的... NEWS.LTN.COM.TW 馬英九遭起訴 馬辦批蔡政府:颱風來襲時忙政治追殺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針對台北地檢署偵辦三中案、舊中央黨部大樓交易偵查終結,將前總統馬英九起訴,並痛批馬英九及其他被告機關用盡、力謀脫罪、犯後態度不佳,建請法院從重量刑,馬英九辦公室上午回應「不意外」,但痛批蔡政府在民調聲...  
馮賢賢 2018-07-11
公共媒體的破與立

公共媒體的破與立

  馮賢賢/華視董事、前公視總經理 最近華視的人事紛爭引起社會矚目,有個人因素,也有長期受政治干擾的結構性問題。華視納入所謂公廣集團十一年來每況愈下,舉債度日卻無還款計畫,士氣低落不知為何而戰,顯示公共電視的歷屆董事會,沒有足夠能力治理華視。 二○○六年立法院通過「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不僅將華視公股交給公視,還要求公視擔起經營原民台、客家台和宏觀電視的責任。公視董事會歡欣鼓舞慶祝版圖擴大,卻未洞察公股處理條例中暗藏玄機的立法缺失及政治陰謀。 條例將華視股權公共化,卻未提供華視任何營運經費,使得華視形式上公共化,實質上卻沒有資源將內容公共化,定位不倫不類。原民台、客家台雖被推給公視,政府卻可透過標案以「業主」身分對做為「廠商」的公視施壓,扭曲公視「獨立自主」的角色。二○○八年馬英九上台後,國家機器全面打壓公視,顯然是要控制公廣集團的人事與內容,而擁有雄厚土地資產及殘存新聞影響力的華視是最主要標的。 國民黨完全執政後,氣焰不可一世的某國民黨立委對我說,「當初我們把華視交給公視,就是要等我們重新執政後,把華視拿回來。」公股條例聲稱立法目的是為「維護媒體專業自主」,但其背後動機正好相反。一個冠冕堂皇的媒體立法竟只是政黨奪權的鬥爭工具,導致亂象叢生。專業自主遙遙無期,政治介入倒是明目張膽。 馬英九上台後,公視二○○八、二○○九連續兩年預算遭國民黨主導的立院半數凍結,新聞節目不斷被點名指責;原民台、客家台每季的驗收也遭到無盡拖延與刁難;原民台的新聞與人事更不斷受到政治干擾;公視工會幹部跑去立法院與國民黨立委一起開記者會,支持國民黨繼續凍結公視預算。 而國民黨為取得主導權,不惜修法調高公視董事名額,在八八風災國難當頭時,一舉送進多名董事成為多數,並立即展開鬥爭,試圖逼迫民進黨執政時產生的董事長下台。由於欠缺正當性的數次慘烈鬥爭皆未成功,二○一○年中,董事會僅剩不到半年任期,國民黨政府竟將民進黨時代產生的董事全部假處分,從此全面接管。 假處分引發的多個官司,纏訟多年後政府全部敗訴,龐大的訴訟費用與賠償,都由納稅人買單。公視董事會將我在績效達到歷史新高、考績優等的情況下違法解聘,所引發的兩個官司,最後也都以公視敗訴收場。 當馬政府將公視變成殺戮戰場時,局勢再清楚不過:向來把媒體當統治工具的國民黨並沒有進化,仍然迷信控制媒體就能鞏固政權。公視莫名其妙接收華視,並沒有如虎添翼形成綜效,反而懷璧其罪,引來殺機。公視董事會在馬政府執政期間高度政治化的運作,更讓亟需改革的華視雪上加霜,不僅債台高築,甚至爆發選舉期間播出「梁春姬」拍馬新聞的醜劇。而好不容易走上改革之路的公視,又倒退回因循怠惰瓦釜雷鳴的狀態。 國民黨踐踏媒體不足為奇,但我們接著面對的是,在民進黨二次執政後公視董事會已經改組,為何公視與華視仍然紛爭不斷?不客氣地說,雖然國家機器的干預已大為降低,但政治酬庸造成的人謀不臧,仍讓情況失控。 蔡總統選前一再強調絕不會政治分贓,但選後不少重要職位安排的人選令人失望。用人不當,並不只是「看走眼」的問題。真正原因,應該是民進黨政府從沒把媒體改革當一回事,更不認為公共媒體應該在台灣民主發展扮演重要角色。既然公視華視不重要,派「自己人」去佔個位子何妨,其結果卻是接連出事。 民進黨早期大力支持公視法,是公視得以建台的關鍵因素。一旦執政,收視率不高的公視馬上就不重要了。對待商業媒體,民進黨則是一面抱怨,一面試圖收買,致使第一次執政時期,政府成為媒體最大廣告主,新聞置入竟得到政府認證。多年來每次與民進黨政治人物談到媒體,他們的反應不外乎大聲責怪「媒體都是深藍控制,對民進黨不公平」,即便已二次執政,仍然對自己的在野心態沒有任何反省。 當前台灣面對的已不是九○年代初期黨政軍壟斷媒體的局勢。數位匯流讓傳統媒體節節敗退,中國因素讓媒體經營權與內容產製成為國安議題,而國民黨已失去民心,媒體是否深藍、遠不如媒體是否專業創新與堅守民主價值重要。在大國崛起的壓力下,台灣必須步步為營用心守護民主與本國文化,民進黨卻未以國家發展的高度推動媒體改革以去除戒嚴幽靈,促使媒體提升專業以鞏固民主,實有違公眾付託。 國民黨下台了,但公視華視仍然治理混亂經營迷航,主導董事會人事佈局的民進黨難道沒有責任?是時候了,民進黨應該要脫離大剌剌的在野心態,趕走鏡中國民黨的影子,快點長大。 文化部目前正在草擬公共媒體法,將央廣、中央社納入公共媒體版圖,並將華視民股買回。未來的公共媒體,可能會有新聞頻道和台語頻道。這些規劃是否值得期待,能否避免混亂與災難,除了法條的設計必須權責相符、重視專業發展外,董事會的組成也是關鍵。如果民進黨不從目前公視華視的亂象深刻反省自身的責任,只認為是倒楣派錯了人,下次派個聽話的就好,那麼我現在就可以預言,未來公共媒體的發展必定顛簸難行。 歷史殷鑑就在眼前,失民心者必失政權,再怎麼控制媒體都沒用。馬政府無所不用其極侵擾公廣集團,搞爛了公視華視,最後還不是一場空!民心望治,如果民進黨政府不在乎公共媒體對台灣民主的重要性,不重視選任董事對於公共價值的掌握與實踐能力,修法最後可能只是讓各自帶有黨國基因的幾家媒體機構成為恐龍綜合體而未能興利,那就可惜了這次新的機會。 大破才能大立,趁還來得及,民進黨政府應趕快破除政治酬庸與討好既得利益者的舊思維,才可能為台灣媒體開立新契機。
馮賢賢 2018-01-29
浪費掉的紙和掛號信

浪費掉的紙和掛號信

我早和公視董事長說過,在公視向我道歉前,我是不會踏進公視一步的。 這位董事長去年11月,帶著道歉文約我喝咖啡,並請我過目道歉內容,言明12月董事會提出。結果食言,沒有任何解釋。 那次咖啡,喝了才發現,道歉文看來是個幌子,真正找我的原因是要我支持某些即將提出的華視高層人選。 我反對董事長剝奪總經理的人事權,讓總經理無法自組團隊。董事長是個媒體大外行,卻把副總人選全卡下來,而且又來閨密入列這套,連部門主管也要安插外行親信。責任全推給別人,權力卻一把抓。可能由於我對於這種人事安排礙難支持,道歉一事就此人間蒸發。 無誠信者令人敬而遠之,拿道歉作為籌碼跟被害者談交換條件這種行逕,更是卑鄙至極。要不是華視董事會必得見面,我是不會想見到這款人的。 我對公廣發展的建議(新聞頻道、文化頻道、戲劇綜藝拿到商業頻道播出以得到廣告收入等,當然重點是內容創新與優質服務,平台可隨科技發展轉移)已被納入議程,各位與會大德就請盡量集思廣益吧。抱歉我不奉賠了。任何權責不相符的機制,越大越糟。不要只想著大,應該先想權責如何相符,以及accountability,可問責性如何落實。如果繼續玩董事長有權無責、總經理副總變成小跟班的胡鬧遊戲,給更多錢就會製造更大的災難。 華視目前的狀況就是活生生的例證。監察人努力查弊案,但就有人坐在主席位子上好像不斷在幫舞弊搞鬼者圍事。這種機構,談什麼修法,談什麼願景,連自己家的垃圾都無能清理。 那次喝咖啡,我還好心把無人費心研究的公視財務狀況分析給他们聽,也提醒他们目前庫存現金約15億,狀況不差。所以要處理華視的問題,或加碼優質節目製作,公視並不是毫無資本,不必成天哭窮討錢,而不思改革積弊提升專業自己先做出成績。 我承認我是笨蛋,老是相信別人是好人,願意認真做事... 公視開播近20年,第一年有14億,其後逐年遞減至9億,國民黨在2010年秋天入侵公視後,文化部開始大方補助,每年兩億多吧。有錢的時候好像都沒存下什麼錢,倒是我在連續兩年被凍結半數預算的情況下開源節流,不僅大幅增加新製時數、收視率提高50%、金鐘獎入圍比例及得獎數創最高紀錄、觀眾捐款與行銷利潤也創新高,不到三年就替公視多存了近九億現金,證明只要認真去做,一定有路可走。 金小刀的打手們違法開會以不適任名義把我解聘,做盡了壞事害怕被告,還用納稅人的錢替自己買保險。我告公視的兩個官司勝訴,公視浪費了多少納稅人的錢打理虧的官司,而這些加害者有人負責嗎?有人出來道歉嗎?如果這種事情可以假裝沒發生,不去深刻的檢討與除垢,公視只不過是個跟金管會沒兩樣的爛衙門,糟蹋了裡面想要實現理想的專業人。 不必裝高尚,至少在我眼裡,很多人是沒穿衣服的...陳勝福、盧非易、須文蔚、陳世敏、周建輝、廖元豪、趙雃麗、汪琪、向陽(林淇漾)、程宗明...還有現在這位亂搞的大大也不遑多讓...政黨輪替???腦袋不換,心照黑,換黨何用?  
馮賢賢 2017-06-28
媒體的怠惰 讓政府更怠惰

媒體的怠惰 讓政府更怠惰

看似一手好牌,竟不到百日就而東歪西倒,烽火連天。 兆豐金的弊案是經典。一聞就知道味道不對的東西,竟然拖那麼久,還跟大家說,小事小事,沒事沒事。 弄到總統出來定調,傷害已經太大。人們不是對金融監理不信任而已,是對掌權者的方向感與敏銳度都開始深切懷疑。 猶記一年多前,我就曾跟後來入閣的一位人士說過,上台後若不全面全速發動改革,一定會四處失火,狼狽不堪。我寧可預言有誤、被嘲笑烏鴉嘴錯得離譜,也不願看到現在這窘狀。 兆豐金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原本舊體制的系統問題之一環。但由於蔡林之保守畏戰,此事最新的意義,已演變成新政府用人的哲學與處理問題的方式,都顯示為「荒腔走板、匪夷所思」。用人是請鬼拿藥單,處事是胡亂妥協,看不到中心思想;一出亂子,就試圖用堆砌詞藻的小把戲宣示改革決心。文宣治國害死台灣的老套,真的可以休矣。 大家被騙成精了,不耐煩再聽文宣高手的精美修辭。文宣只是總統的溝通技術,不能讓搞宣傳技術的人包下治國的生意。 這樣說,或許不盡公平。第一,新政府也並非完全沒做對的事情,例如邀唐鳳入閣就令人有所期待。第二,畢竟才三個多月。但是小小亮點,無法讓暗影重重的政府整體呈現光潔清麗之姿。百日雖短,危機處理之紊亂卻足以讓大家看破手腳。 我衷心希望,蔡英文總統改變用人的邏輯,不要再政治酬庸,或打安全牌大肆晉用舊官僚。每一個位子,你安插人選的時候,最重要的思考是,這個職務需要達成什麼改革目標。如果你的改革目標明確而公允,就是派阿貓阿狗去佔位子,要求他使命必達,他可能也不敢做得太差勁。如果沒有賦予改革任務,就只是打安全牌,或酬庸黨內人士,或討好舊體制人馬,到最後,一個個不作為甚至本身就是問題的安全牌,都會成為你最不安全的未爆彈。 但,我好像看不到掌權者有謙卑自省。我也沒看到媒體真正盡責監督。請媒體不要再瞎猜誰要出任什麼職務,請分析一下這個職務負有哪些重大責任,應該如何設定改革目標?媒體的怠惰,讓政府更怠惰。而蔡政府對媒體之衰敗欠缺責任感,也不在乎新聞事業之淪喪危及我們的民主鞏固,這態度尤其讓人錐心肝。人無遠見,必有近憂,近憂日日侵擾,豈不正說明遠見之匱乏?言盡於此..   兆豐涉洗錢 蔡英文:荒腔走板、匪夷所思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對於兆豐銀疑涉洗錢案,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今天在主持中常會前發表…
馮賢賢 2016-09-01
東森電視:拼圖的最後一塊出現了

東森電視:拼圖的最後一塊出現了

  東森電視:拼圖的最後一塊出現了 美國好萊塢製作人敏茲以中資DMG執行長的「個人名義」耗資6億美元買下台灣東森電視集團的案子,怎麼看怎麼怪。 1、賣家凱雷2006年以50億入股,9年後以3倍獲利賣出,這交易合理嗎?台灣電視產業日益萎縮,廣告量不增反減,年輕觀眾移民網路,東森集團哪有這麼大的增值空間? 2、東森集團雖然頻道眾多,但內容幾乎毫無原創性。新聞大半是抄襲(行車記錄器、街頭監視器、網路瀏覽器,簡稱三器新聞),電影台播港片,洋片台播好萊塢片,戲劇台播韓劇,幼幼台播外國卡通,購物台什麼都賣。這樣的內容,我們任何一組可以快速上網抓取資訊、對於社會脈動有點常識的路人甲都做的出來,哪值什麼錢?作為內容供應者,東森的創新能力幾乎是零,遠在美國的好萊塢製片怎會看上他? 3、出面收購的敏茲對洛杉磯時報透露:這將為DMG的內容提供新的發行管道(Acquiring EBC would provide DMG with a new distribution outlet for its content and enable it to expand throughout Asia and around the world.)翻譯成白話,是不是把DMG擁有的大量中國連續劇、紀錄片、卡通、電影等等全面灌進台灣,並把東森的三器新聞轉型為另一個中國對台統戰新聞的出口? 4、NCC官員說,衛廣法規定外資股權需低於百分之五十,若DMG買下東森61%股權就涉違法,但若五成以下是直接持有,其他股份是間接持有,則為違法(自由時報)。仔細推敲,NCC官員不是在替DMG交易鋪路,指點他們,只要轉彎成「五成以下是直接持有,其他股份是間接持有」就一切OK啦? 5、中央社的發稿,為這極為可疑的案子提供了水落石出的最後一塊拼圖,至少我這麼看。這裡轉貼的中央社發稿,標題竟然是替DMG做放話工具-DMG:肖文閣絕不會介入經營。中央社「報導」通篇只有DMG總經理芬頓一個人替敏茲辯護的說詞,沒有任何不同面向的採訪來佐證或質疑芬頓說法的可信度,擺明就是替DMG做傳聲筒。中央社的人名翻譯「敏茨」看來像中方用語,全篇簡直像是把中方提供的新聞稿拿來剪下貼上。這篇報導若真是中央社記者自己寫的,也只讓人懷疑,中央社已經變成新華社分支機構,以及幕後控制中央社的馬英九密友親信正在親自操盤東森電視這筆買賣。 所以結論是,馬政府看來又要硬幹了。大家備戰吧。
馮賢賢 2015-11-25
那一年他們啟動的22K

那一年他們啟動的22K

  王如玄推出22K「就業機會」的那一年,正好我在公視當總經理,而公視也佔到一點便宜,分到了幾個政府補貼的22K菜鳥臨時員工。 接著,大家猜,發生了什麼事?有基層職務出缺,行政部經理送來人事申請單。起薪,填的正是22K。我把這位主管請來,問他,原來職缺薪水有這麼低嗎?他說,沒有。我問他,那為什麼現在把薪水拉的這麼低?我當然知道為什麼,但想聽聽他的邏輯。他說,政府現在雇用大學畢業生,起薪都只有22K,我們比照就好啦。 我看著這位年薪近200萬的主管,對他說,你也知道這樣的薪資太低,年輕人如果要完全靠自己,拿這樣的薪水,在台北根本難以生活。 他不吭聲。我接著說,公視有公視應該負的社會責任,我反對把薪資降低到不合理的水平,這樣是剝削勞工,我不同意。此君就把簽呈拿回去改了。 連形同鐵飯碗且員工權益具有高度保障的公共電視,都有可能在政府壓低工資時「跟進」,我很難想像,唯利是圖的一般企業不會這麼做。朱立倫替王如玄辯解說,22K跟低薪化是兩回事?真的嗎? 22K不是低薪化的唯一原因(根本原因是不僅沒有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經濟,還一切向薪資比台灣更低的中國靠攏),但如果有人認真做研究,應該可以證明,此政策確實起了帶頭作用,讓22K變成常態。我可以相信,王如玄本來是善意的,經濟差也不是勞委會主委的問題,但沒有仔細推敲政策可能造成的惡果,就讓22K上馬,卻是值得檢討的。沒有人永遠都對。但是做錯了,卻不願誠心面對,一路硬拗到底,這,就不得不讓人推斷,她的「恩賜」心態,跟花兩千多萬公帑打六百多個官司告關廠勞工,骨子裡是一樣的「何不食肉糜」。 從事過社會運動,不是永保道德光環的護身符。社運界也不是沒有爭議人物,或打著社運招牌貪圖榮華富貴者。王如玄如果珍惜自己的社運資歷,就應該就事論事,針對每一件圍繞著她的爭議,提出可以讓人信服的說法,而非一被攻擊,就祭出「我是社運界出身」的「名牌」。她越是硬拗,就越讓人相信,「難怪她會跟國民黨同掛」。
馮賢賢 2015-11-24
他才24歲,已經為台灣做了很多事

他才24歲,已經為台灣做了很多事

他才24歲,已經為台灣做了很多事突然他承認,他曾犯下不堪的錯誤各方撻伐,他讓很多對他有期待的人失望了這無父無母的年輕人現在所面對的檢視遠超過眾多買票貪污炒地皮恐嚇勒索黑道漂白者他的病態是否來自童年創傷需要專業認定但願他已完成他所需要的治療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眾怒難犯,是否退選他得自己斟酌他才24歲,可以再給他機會嗎?我不敢掛保證他不會再犯錯,這是他自己必須完成的功課但我寧可石頭丟向我因為...
馮賢賢 2014-12-25